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研究长江口海域营养盐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2016-2021年长江口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长江流域入海断面监测数据以及长江径流数据,根据长江口盐度(S)空间分布特点,将该海域分为口门区(S<5‰)、河口区(5‰25‰),从分区的角度探讨长江口海域溶解性无机氮(DIN)、磷酸盐(PO4-P)、硅酸盐(SiO3-Si)的浓度时空分布、营养盐结构及限制因子.结果表明:(1)时间上,2016-2021年DIN、PO4-P浓度呈波动下降趋势,SiO3-Si浓度则呈波动上升趋势. DIN浓度主要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PO4-P和SiO3-Si浓度则均呈现秋季>夏季>春季的趋势.(2)空间上,DIN、SiO3-Si浓度均呈由近岸向远海逐渐递减的趋势,均表现为口门区>河口区>海水区,而PO4-P浓度则表现为河口区>口门...  相似文献   

2.
张莉  林佳宁  张远  王书平  张晓娇 《环境科学》2018,39(5):2368-2379
微型真核浮游生物是海洋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黄海水环境样本的标记基因ITS进行Illumina高通量测序,探讨了黄海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并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基于标记基因ITS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可获得较丰富的真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种类,其中真菌OTUs浮游植物OTUs浮游动物OTUs,真菌reads数浮游动物reads数浮游植物reads数.(2)不同水域微型浮游生物的物种丰度及多样性程度不同,Ace指数及Chao1指数表现为南黄海北黄海东海北部冷水团,Simpson指数及Shannon-Wiener指数表现为东海北部北黄海南黄海冷水团,冷水团水域的物种丰度及多样性最低.(3)随着温度的升高,真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reads数、OTUs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随着盐度的增加,真菌的reads数、OTUs升高,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reads数、OTUs下降,其中浮游植物的reads数、OTUs显著下降(P0.05);在北纬30°~40°范围内,随着纬度的升高,真菌、浮游动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上升,而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下降;与海岸线的距离越大,真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越低.本研究首次以ITS为扩增子高通量测序研究海洋微型真核浮游生物,丰富了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的认识,揭示了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该海域研究的可行性,为其他海域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三峡工程于2010年10月26日达到三期正常蓄水位,为了研究三期蓄水后初期长江口的生态环境特征,于2011年4月对长江口水域24个站位进行了浮游动物的采集,分析了其种类、丰度、优势种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发现浮游动物97种(含20种浮游幼体),其中,桡足类33种,水母类13种,介形类5种,毛颚类5种,还有一些其它浮游种类.夜光虫和中华哲水蚤是该水域的绝对优势种.根据各站位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及其丰度,采用聚类分析法将该水域的浮游动物分为4组群落区域:外海高盐区、冲淡水和外海水混合区、长江口南支附近、长江口北支附近.物种丰度和多样性在空间分布上呈相反的趋势,在长江冲淡水和外海水的混合水域丰度最高,多样性指数最低.物种与环境的CCA(典范对应分析)显示,影响长江口春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盐度、营养盐和水温.  相似文献   

4.
2012年4月、7月、10月和2013年1月,对宁波南韭山附近海域15个站点的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分布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浮游植物优势种组成、多样性指数及其群落结构。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68属157种,其中硅藻门有40属113种,占总种数的71.9%,为优势类群。该海域优势种22种,全年优势种为星脐圆筛藻,浮游植物种类数呈现环岛海域高于岛外海域的趋势,数量变化由多到少依次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浮游植物丰度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全年丰度最高点是夏季S3(700.00ind/L),最低点冬季S5(11.50 ind/L);丰度数量变化由多到少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生物量大小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海域各站点物种丰富度指数(d)、物种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生态优势度指数(d')的波动范围分别为1.70~5.12、1.95~4.06、0.67~0.84、3.38~13.00,表明调查期间南韭山附近海域物种多样性高,群落结构稳定,其中秋季的物种多样性最高。  相似文献   

5.
2016年12月对长江口冬季浮游植物分布进行详细调查,并采用典型对应分析方法研究了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小潮期间和大潮调查获取的浮游植物分别为96种和63种(含变种和变型),硅藻、蓝藻和绿藻是主要的浮游植物类群,主要的优势种为微囊藻(Microcystis spp)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调查获取的浮游植物可以分为4个生态类群:淡水类群、河口半咸水类群、近岸低盐性类群、海洋广布性类群。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布显示,调查区东北部浮游植物多样性程度较高,物种均一性相对较高。物种与环境的典型对应分析显示:长江径流与海水共同决定的盐度、电导率、浊度,以及PO4-P、SiO3-Si营养盐是决定长江口浮游植物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6.
深圳湾海域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香港环境保护署2006年1~12月份深圳湾浮游植物的监测数据,分析了深圳湾海域浮游植物的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06年在深圳湾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7属34种,主要类群是硅藻,占总种数的52.94%,其次是甲藻,占总种数的29.41%,其他藻类占总种数的17.65%.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年波动范围在2.13×106~4.15×106cells/L之间,平均值为2.92×106cells/L,并且在秋季(10月)最高,春季(5月)次之,呈明显的双周期变化特征,平面分布表现为由海湾中部向湾口处递减的格局.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偏低,其中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在0.76~2.52之间,均匀度范围在0.29~0.74之间,反映出种类间个体数分布欠均匀,群落结构稳定性差,优势种优势度明显.研究海区物种丰度整体水平较低,浮游植物物种丰度指数变化范围在0.57~2.17之间,这与深圳湾海域水质污染严重而导致该海域生态环境恶化有一定关系.研究还表明,营养盐、盐度和溶解氧与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之间呈现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于 2013年 8 月对庙岛群岛南部海域的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并采用香农-维纳指数、物种均匀度以及丰富度指数,对该海域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多样性的分布以及优势种等进行了分析。共发现浮游植物41种,其中硅藻21种,甲藻19种,硅藻和甲藻是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主要部分。各站获得物种数在2~17种之间。研究发现,在物种数、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方面,表层水的数值都比底层水高。本研究对浮游植物物种数、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环境因子进行了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COD、叶绿素a(Chl a)和总磷(TP)是影响庙岛群岛南部海域夏季浮游植物物种数和丰富度的主要因素。ABC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底层水样中受中度干扰的站位较多,且多集中在庙岛海峡。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6年6月中旬浙江南部沿海一次红色赤潮藻主导的混合赤潮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赤潮海域和非赤潮海域浮游生物的种类及丰度、优势种、多样性指数差异以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2种,浮游动物20种,赤潮区浮游植物平均丰度显著高于非赤潮区,赤潮区与非赤潮区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差异不显著。赤潮区浮游植物均匀度指数显著低于非赤潮区,而赤潮区和非赤潮区浮游动物各指数均差异不显著。赤潮发生对桡足类影响较大,其在赤潮区的种类和丰度均显著少于非赤潮区。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非赤潮区最主要优势种红色赤潮藻与氮磷浓度呈正相关,赤潮区则相反。浮游动物总丰度在非赤潮区及赤潮区均与叉状角藻丰度呈正相关,与有毒赤潮生物具刺膝沟藻丰度呈负相关。以上结果表明红色赤潮藻为主的混合赤潮爆发能够显著改变赤潮发生海域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9.
2004年对河北沿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春、夏2个航次调查研究,描述了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细胞数量、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等群落特征,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历史变化及平面分布趋势。结果显示:2个航次共检测出浮游植物76种,以硅藻为主。不同季节优势种有演替现象,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季节变化显著,浮游植物平面分布特征呈明显的斑块状分布,优势种明显。生物多样性指数(H′)及均匀度指数(J)偏低。两航次浮游植物细胞数量明显高于1984年同期同水域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10.
滦河口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999-2000年对滦河口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春、夏、秋、冬4个航次调查,描述了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细胞数量、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等群落特征,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及平面分布趋势。结果显示:4个航次共检测出浮游植物70种,以硅藻为主;不同季节优势种有交叉演替现象;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季节变化显著;浮游植物平面分布特征表现为春、夏、秋呈明显的斑块状分布,冬季浮游植物分布呈近岸水域高、远岸水域低的特征;优势种明显,生物多样性指数(H’)及均匀度指数(J)偏低。  相似文献   

11.
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生态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06年对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海域进行三期调查,共采集到浮游植物334种,分属7门85属,硅藻是构成调查区域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类群。中肋骨条藻的优势地位明显。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物种组成存在一定的时空差异,但不是很显著。表层浮游植物丰度全年平均为1.66×105/L。三季相比较,春季浮游植物的群落多样性相对偏高一些。通过对群落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分析,总体上,可以认为舟山渔场及其近岸海域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尚好,群落结构尚稳定。但仍有部分区域环境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较差。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三角洲河口区浮游植物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10年5月、8月、11月黄河三角洲主要河口浮游植物的调查,该水域共有浮游植物42种,以硅藻门所占比例较大;细胞密度为5.3×107~2.41×109ind/m3;生物多样性H为0.56~1.4,植物物种丰度指数D为0.06~0.36,均匀度指数J值均在0.5以上。结果表明:与莱州湾、渤海湾海域相比,黄河三角洲主要河口区浮游植物具有一定的淡水特征,种类组成及数量差异较大。黄河三角洲主要河流入水口处浮游植物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与莱州湾、渤海湾海域相比差别不大,均较低。渤海水域主要河流入水口处营养状态均为中营养型以下,且春季好于夏秋两季,表现出一定的季节趋势。  相似文献   

13.
辽东湾浮游植物多样性及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2005年7~9月份辽东湾浮游植物的调查数据为主,结合以往的调查数据对浮游植物的种群结构、分布特征、多样性指数的变化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个体数量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北部海区,而其生物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却明显低于西部和东南部海区,说明该海区水体、生态环境、生物群落不如西部和东南部海区稳定、成熟.浮游植物多样性主要受水温、盐度、COD、生物量、物种数等环境因子的制约.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09年8月和2010年5月大、小长山岛周围海域浮游动物春、夏季航次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量及其分布、密度及其分布、生物多样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春、夏季共检出浮游动物34种,主要种类为近岸低盐种,其中春季23种,夏季30种;优势种9种,以桡足类占优势,主要为中华哲水蚤、小拟哲水蚤、大同拟长腹剑水蚤和双刺纺锤水蚤等,优势种季节变化较明显。浮游动物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季节水平分布特征变化明显,并与温度和盐度呈显著相关。聚类分析显示大、小长山岛周围海域浮游动物群落春、夏季相似度较高。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本次调查浮游动物群落已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春季渤海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以2009年5月渤海湾近岸海域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和环境资料为基础,分析其群落结构特征,并运用香浓-维纳多样性指数、AZTI海洋生物指数(AZTI's Marine Biotic Index,AMBI)和多元AZTI生物指数(Multivariate-AMBI,M-AMBI)对渤海湾底栖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渤海湾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数、栖息密度、生物量及多样性指数低值区皆集中在河口区、排污口区以及港口附近海域,群落结构比较脆弱,物种明显小型化、低质化.渤海湾受到干扰最严重的区域集中在黄骅港、蓟运河口、北塘排污口以及南、北排水河口区附近海域.盐度、水深等环境因子及围海造陆、污染物排放等人为干扰因素联合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渤海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历史资料相比,渤海湾底栖生物群落发生了较大变化,物种数、生物量和栖息密度急剧下降,河口、排污口区以及港口附近尤为明显;渤海湾环境质量状况可能较优于莱州湾、辽东湾.  相似文献   

16.
2013年春季(5月)、夏季(8月)在滦河口至大蒲河口浅海海域19个站位进行浮游植物与理化环境的生态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15科44种,其中硅藻类种类最多,占85%,夏季种类多于春季,Jacard相似性指数为0.14,季节更替明显;优势种3种,春季为夜光藻(Noctiluca scientillans)、翼根管藻(Rhizosolenia alata),夏季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优势种单一且优势度较大,稳定性较差;细胞数量变化范围为(1.14~827.73)×104/m3,夏季平均细胞数量为春季的7倍,空间分布呈近岸海域向外海域递减的趋势,且夏季变化幅度大于春季;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丰富度指数(Margalef)及均匀度指数(Pielou)所反映的生境状况均为夏季优于春季,滦河口优于大蒲河口;春季浮游植物与单一环境因子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夏季水温是浮游植物种数与细胞数量的主要限制因子,盐度主要影响浮游植物的种数,与细胞数量相关性不大,而DIP是细胞数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与种数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1年秋季(12月)、2012年春季(5月)、夏季(8月)监测资料,研究了福建福宁湾尖刀蛏保护区中小型浮游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及其季节演替、群落结构及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8大类45种及浮游幼虫(体)22类,夏季最多,春季最少,以近岸广温广盐类群和亚热带近海类群为主。浮游动物优势种共有18种,其中桡足类和蔓足类浮游幼虫是主要的优势类群,优势种及其群落组成的季节演替较明显。调查海域浮游动物总平均丰度为7 397.6 ind/m3,平均生物量为143.3 mg/m3,均为春季最高,秋季最低。浮游动物的物种多样性秋季最高,春季最低,但总体上物种多样性不高。盐度是影响该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和数量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2年9月(丰水期)和2013年1月(枯水期)海南西北部近岸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细胞数量及其群落结构多样性。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42属151种,硅藻为最主要优势类群。丰水期与枯水期共有种类90种,物种相似性指数为59.60%,表明种类组成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丰水期优势种有3种,分别为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和柔弱菱形藻(Nitzschia delicatissima),其中以旋链角毛藻优势度最高(0.464);枯水期优势种有两种,为金藻门的球形棕囊藻(Phaeoecystis globosa)和硅藻门的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优势度分别为0.217和0.062。枯水期和丰水期浮游植物平均细胞数量分别为3.250104/L和0.133104/L,细胞数量分布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异质性,主要密集区为海口市和临高县沿岸海域;与枯水期浮游植物细胞数量相比较,丰水期在海口市至儋州市沿岸细胞数量较低,而在东方市沿岸细胞数量较高。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总体较好,丰水期和枯水期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3.378,0.679和2.795,0.578;多样性水平季节变化呈现为临高县沿岸枯水期较高,而其他调查海域丰水期较高。相关分析表明:丰水期浮游植物细胞数量与无机氮(DIN)(P0.01)和Chl a(P0.05)呈正相关;枯水期浮游植物细胞数量与BOD5(P0.01)和DO(P0.05)呈正相关,而与盐度(P0.01)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1到2014年对南四湖浮游植物进行的连续监测,研究浮游植物多样性(物种组成和均匀度)与生物量和群落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鉴别出浮游植物8门78属138种.湖泊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在5.09×10~5个/L到6.95×10~6个/L之间变化,生物量在0.44mg/L到5.46mg/L之间变化.在温度较低的春季和冬季,浮游植物生物量随着物种数的增加而增加,多样性高的群落有更高的生产力.在夏季,浮游植物生物量随着物种数的增加而降低,多样性高的群落具有相对较低的生物量.蓝藻、硅藻和总浮游植物稳定性指数与浮游植物物种数均呈单峰关系.浮游植物均匀度与各个群落稳定性指数的相关系数均不显著.这些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生物量和稳定性有比较复杂的关系:物种数与生物量呈线性关系且受季节变化的影响,与稳定性呈单峰曲线关系;均匀度指数与生物量和稳定性都没有显著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冬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的浮游植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6年2月19日~3月5日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进行的大面调查所获样品,报道了该水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此次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5门56属116种(包括未定名17种).调查水域浮游植物群落以硅藻为主,其次为甲藻,此外还有少量的金藻、蓝藻和绿藻.主要优势种为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离心列海链藻Thalassiosira excentricus、圆海链藻Thalassiosira rotula和辐射圆筛藻Coscinodiscus radiatus.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介于(111.11~2315.56)×104 /m3,平均值为914.87 ×104 /m3.近岸和调查区的东北部表层浮游植物丰度较高,其他区域表层丰度较低.浮游植物的垂直分布特征是细胞丰度的最大值出现在表层以下,随深度的增加,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先上升后下降.多样性分析表明,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近岸口门处较高,离岸水域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