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姚媛  陈悟  陈曦  韩逸群  朱彤 《环境科学学报》2019,39(12):4301-4308
RNA是在基因表达层面探究分子生物学机制的重要研究对象.由于RNA化学性质活泼、结构不稳定,并且内外源RNA酶无处不在,如何从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收集到的全血样本中提取出高质量的总RNA是困扰研究人员的一大难题.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能长期保存全血样本并从中提取出高质量总RNA的方法.通过将环境流行病学研究中采集到的少量新鲜全血立即与10倍体积的TRIzol试剂混匀后置于-80℃冰箱中,可保护RNA在长期保存过程中不发生降解.针对长期保存的全血-TRIzol混合体系,在经典的TRIzol一步法基础上,无需将全血样本分装至不含RNA酶的1.5 mL离心管,直接在较大操作空间(不含RNA酶的15 mL离心管)中进行总RNA相分离、沉淀、洗涤等操作,并在总RNA晾干前再增加离心并吸取少量残留液体操作,缩短自然晾干时间.本方法无需离心、分离血浆、裂解红细胞等繁杂的前处理步骤,极大地简化了操作步骤,减少了采样工作量,实现了对全血样本的低成本长期保存.通过增大操作空间、改进晾干操作,本方法显著提高了总RNA样本的完整性和纯度.使用本方法提取出保存一年的全血总RNA产率为(9.18±2.10)μg·mL~(-1),完整性指标RIN值和28S/18S分别为8.98±0.18和1.08±0.08,纯度指标OD_(260)/OD_(280)和OD_(260)/OD_(230)分别为2.18±0.04和1.70±0.00.保存两年的全血提取出总RNA的产率、完整性及纯度仍然可以满足下游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2.
海水养殖废水中新污染物残留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本研究将有机超分子光催化剂苝酰亚胺(PDI)负载于醋酸纤维膜上制备了苝酰亚胺负载膜(PDI膜)并将其应用于海水养殖废水中去除氟喹诺酮类药物(FQs).PDI膜的微观结构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了确定.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表明PDI膜保留了PDI的光响应能力.傅里叶红外变化光谱证明了15次循环降解FQs后PDI膜化学结构仍保持稳定.阳光下,PDI膜在海水养殖废水中对二氟沙星(DIF)等FQs的表观降解速率常数在4.2×10-2 min-1以上.在DIF的降解过程中,h+、·OH、O2·-1O2起主要作用,其中·OH、O2·-1O2的稳态浓度分别为4.8×10-14、1.8×10-9和1.1×10-11 mol·L-1....  相似文献   

3.
采用化学连续提取与三维荧光光谱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蠡湖沉积物中可提取有机质的组成、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可提取态有机质组分与可交换态氮和弱吸附态磷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蠡湖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为5.59~22.11 g·kg~(-1)(以C计),均值为12.28g·kg~(-1),其中水可提取态有机质(WSOM)、富里酸(FA)、胡敏酸(HA)和胡敏素(HM)的比例分别为5.14%、11.81%、9.63%和73.42%,空间上呈现由西向东逐渐递增,湖岸大于湖心的分布趋势.WSOM鉴别出3个荧光组分,以类氨基酸荧光峰(W-C1)占优势,占总荧光强度的比例为42.49%;FA鉴别出2个荧光组分,以富里酸荧光峰(F-C2)为主,比例为67.63%;HA的3个荧光峰中,以类胡敏酸荧光峰(H-C1和H-C3)为主,两者之和的比例为71.55%.多元回归统计表明,可提取有机质组分与游离态氮和易解析态磷含量之间均显著正相关,且与氮的相关性系数大于与磷,反映了可提取有机质与可交换态氮的关系更为密切,可用于指示沉积物生物可利用性氮磷的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4.
颗粒有机质(POM)作为水体中营养盐的载体,对上覆水中氮、磷的迁移转化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采用化学连续提取与三维荧光光谱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白洋淀3种典型水域中悬浮颗粒物可提取态有机质的组成、结构和空间分布,并探讨可提取态有机质对上覆水中营养盐的迁移转化影响.结果表明,白洋淀悬浮颗粒物中有机质含量为27.29~145.94 g·kg-1(以C计),均值为68.86 g·kg-1,其中水可提取态有机质(WEOM)、富里酸(FA)、胡敏酸(HA)和胡敏素(HM)的比例分别为3.45%、6.29%、8.50%和81.75%,空间上呈现由西向东逐渐递增,沟壕>航道>淀面的分布趋势.WEOM鉴别出3个荧光组分,以类色氨酸荧光峰(W-C2)占优势,占比为45.61%;FA鉴别出2个荧光组分,以富里酸荧光峰(F-C2)为主,占比为61.99%;HA鉴别出3个荧光组分,以胡敏酸荧光峰H-C1和H-C2为主,两者之和占比为83.41%.多元回归统计分析表明,WEOM组分含量与氨态氮(NH4+-N)和硝态氮(N...  相似文献   

5.
环境化学     
X132(X)1《X洲加)5物理化学与环境科学/郭晓霞(贵阳市第四中学)//云南环境科学/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所一2(XX),19(2)一16~18环图X一98 环境化学从化学的角度来研究污染中的化学规律。物理化学的理论和方法被运用到环保中,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提供理论依据.探索污染的形成机理,研究仇层的破坏机理,为环境检测提供了新技术。参4多元回归分析,并由所得结果进行了硝基苯类化合物结构与毒性关系的理论解释。同时还进行了人工神经网络法对于该类化合物毒性的预测,其结果明显好于多元回归法。表2参10X131 20()l0(XK)6硝基苯类化合物的结构l毒性…  相似文献   

6.
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碳氮源优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集炼油厂内长期石油污染土壤,经富集培养、蓝色凝胶平板筛选和发酵液表面张力测定等方法,从油泥中筛选出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土著微生物1株,命名为S2,并对其进行生理生化性能测定与产物特性及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该菌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测定证明其发酵液表面张力稳定,最佳条件下发酵液表面张力可由75mN·m-1降至35mN·m-1,临界束胶浓度(CMC)值为0.25g·L-1,远远低于一般化学表面活性剂的CMC值.发酵液乳化性能优于对照的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及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等常用的化学表面活性剂.对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选定的最佳碳源为菜油,最佳氮源为硝酸钠,优化培养条件后,产物最大产量达到了4.7g·L-1.  相似文献   

7.
海水养殖尾水直排对河道沉积物细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越航  宣丽霞  裘琼芬 《环境科学》2019,40(9):4185-4194
海水养殖活动对周边水域沉积物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微生物群落是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研究采集了养殖区进出水河道4个位点(1个进水渠位点、出水口和2个出水渠位点)的沉积物,通过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测定细菌16S rRNA基因,利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技术对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群落进行半定量分析,研究海水养殖尾水直接排放对河道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位点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细菌类型,主要包括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δ-变形菌纲(δ-Proteobacteria)和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受养殖尾水排放影响,沉积物微生物生物量明显升高,放线菌门相对丰度降低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升高,氨氧化微生物相对丰度降低.非度量多维尺度(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分析表明大部分沉积物细菌群落按位点聚类.多样性分析表明,未受养殖尾水影响的沉积物细菌群落多样性高于受养殖尾水影响的位点.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表明氨氮与底泥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的相关性最大,对细菌群落的影响最明显.综上,养殖废水直排明显改变了养殖场河道沉积物物理化学性质和细菌群落结构,说明养殖废水的长期直排已严重污染河道环境,并可能会进一步对近海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8.
采用序批式反应器,研究了好氧颗粒污泥处理畜禽养殖沼液中传统和新兴污染物的去除特性,以及系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畜禽沼液所含高浓度污染物不会对好氧颗粒污泥结构产生显著毒性胁迫,好氧颗粒污泥系统可实现对沼液所含有机物和氨氮的稳定去除.系统出水平均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浓度分别为(267±81) mg·L~(-1)和(62±12) mg·L~(-1),去除效率分别为73%±8%和91%±2%.同时,也可实现对沼液所含四环素类和磺胺类抗生素的有效去除,去除效率分别为65%±16%和98%±2%.但对磷素的去除效率较低,约为16%±2%.好氧颗粒污泥系统处理沼液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稳定,但其中功能微生物菌群丰度会受到水质的作用影响,从毛单胞菌科Comamonadaceae(相对丰度约为16. 66%)为污泥中的主导微生物群落.  相似文献   

9.
铅山河金属污染物(Cu、Fe)迁移规律及污染预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铅山河金属污染预测的研究工作中.将水、悬浮物(泥沙)和底泥视为一个整体,综合应用环境化学和水力学的研究方法,得出了用于描述铅山河中金属污染物(Cu、Fe)迁移、累积规律的模式,并应用该模式对矿山开发引起的铅山河金属污染进行预测.本研究结果已在一个铜矿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得到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奶牛养殖粪水施用对农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s Resistance Gene, ARGs)赋存特征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本研究以经氧化塘处理后的奶牛养殖粪水为研究对象,设置4组不同的养殖粪水施用量,分别为0、0.016、0.032和0.064 t·m-2,在玉米农田连续施用2个玉米生长周期后采集土壤,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和高通量测序分析土壤中ARGs的丰度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发现施用养殖粪水后土壤中ARGs总相对丰度显著(p<0.05)提高了0.85~5.41倍.土壤中ARGs和可移动基因元件(Mobile Genetic Elements, MGEs)的总相对丰度均与养殖粪水施用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tet C、sul2和erm B是影响ARGs总丰度变化的主导基因.相较于养殖粪水施用为0 t·m-2时,养殖粪水施用量从0.016 t·m-2增加到0.064 t·m-2时,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chao1指数分别增加了44.4%、47.5%和42...  相似文献   

11.
麻痹性贝类毒素是一类神经肌肉麻痹剂,对人体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阻断细胞钠离子通道,造成神经系统传输障碍而产生麻痹作用。为保护消费者生命安全,加强我国对PSP的管理控制措施,笔者收集了爱尔兰、澳大利亚、加拿大、欧盟、美国以及英格兰、北爱尔兰、威尔士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PSP的风险预警及管理控制措施,比对分析了我国与国外发达地区在风险预警、监测频率、检测方法以及管理控制措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并针对我国在PSP管理控制方面的不足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以期为我国行业主管部门建立PSP风险预警系统,进一步完善我国贝类养殖区有毒有害物质监控规划、科学监管贝类养殖生产区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2.
麻痹性贝毒素的毒理效应及检测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世界各地,特别是我国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赤潮发生过度频繁,许多赤潮生物分泌的毒素不但使其他海洋生物中毒,更会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因此对赤潮毒素的研究已成为海洋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麻痹性贝毒素是其中重要的一类赤潮藻毒素。它们毒性大,作用强,在全球的分布越来越广泛,并且已经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引起了国内外科学家的高度重视。本文详细综述了近年来国外在麻痹性贝毒素检测技术方面最新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麻痹性贝毒素的化学结构、前处理技术和分析检测新技术及其毒性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3.
大亚湾麻痹性贝类毒素HPLC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Oshima建立的高效液相色普法(HPLC)对广东大亚湾不同时期的华贵栉孔扇贝(Chalmys nobilis)和悲翠贻贝(Perrna viridis)消化腺所含的麻痹性贝类毒素(PSP)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两种贝类消化腺所含的PSP成分基本相同,主要成分为低毒力的N-磺酸氨基甲酰类毒素GTX5、C1和C2及高毒力的氨基甲酸脂类毒素GTX1-4,而格neoSTX不足总量的5%,与扇贝相比,  相似文献   

14.
广西近岸海域麻痹性贝类毒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近年来广西近岸海域贝类样品的麻痹性贝毒素小白鼠生物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结果的分析,表明广西近岸海域多处地区和多种生物含有麻痹性贝毒素;4~5月及7~11月为两个毒性值的年高峰期;GTX4、GTX5和GTX3毒素成分的检出率较高等。  相似文献   

15.
南海近岸海域腹泻性贝类毒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通过对近年来南海近岸海域贝类样品的腹泻性贝毒素小白鼠生物法检测结果的分析,表明广西主要的染毒海域是涠洲赤控区、铁山港及防城港等地,海南主要的染毒海域是陵水赤控区、海口、莺歌海、三亚及洋浦等地,广东主要的染毒海域是大鹏湾赤控区、大亚湾及北津港等地;广西的涠洲赤控区、海南的陵水赤控区及广东的大鹏湾赤控区DSP毒素含量值较高;在染毒的贝类种类方面,广西和海南比较有普遍性,广东主要以华贵栉孔扇贝和翡翠贻贝为主.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掌握广东大鹏澳海域产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藻类的分布状况和贝类染毒情况,于2013年8月至2014年10月在广东大鹏澳海域的牡蛎养殖区、牡蛎养殖外区及湾口海域逐月采集水样以及牡蛎样品进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大鹏澳海域的牡蛎养殖外区和湾口存在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is),链状亚历山大藻(A. catenella)和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三种PSP产毒藻,但密度较低,时间分布不连续,牡蛎养殖区未发现产PSP毒素藻类。在季节分布上,产毒藻呈现冬季检出率低,春秋季高的特点。在大鹏澳牡蛎样品中共检测出8种PSP成分,分别是GTX1、GTX4、GTX5、dcGTX2、dcGTX3、NEO、C1和C2,贝类中PSP的检出率冬季最高,达66.7%,秋季、夏季次之,春季最低。PSP产毒藻和贝类染毒在时间上不完全同步,贝类染毒率最高的时间晚于PSP产毒藻最高密度出现时间。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贝类产品检测实验室严重缺乏贝类毒素标准样品的现状,保证小鼠生物法及酶联免疫法等腹泻性贝类毒素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和可比,本研究制备出腹泻性贝类毒素标准样品。将腹泻性贝类毒素阳性的新鲜贝类去壳后取中肠腺,匀浆,冷冻干燥等步骤制备冻干粉,均匀性和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该样品均匀,稳定,满足标准样品的要求,以多家实验室定值的方式对标准样品进行定值,定值结果采用标准值±扩展不确定度的方式表示:即(8.83±0.60)×10-6(k=2)。该标准样品可用于腹泻性贝类毒素检测过程的方法验证与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研究了2017年4个季节大亚湾大鹏澳水体浮游植物以及葡萄牙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紫贻贝( Mytilus edulis)和珍珠贝(Pteria margaritifera)3种双壳贝类中脂溶性毒素的含量特征。结果显示,水体浮游植物中存在具尾鳍藻...  相似文献   

19.
叶志林  曹洁茹  吴霓  江天久 《海洋环境科学》2018,37(3):321-325, 348
为探究温度、光照和盐度对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SP)藻类生长及产毒的影响,本文选取了4株产麻痹性贝毒的藻种(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香港株(ATHK)、微小亚历山大藻(A.minimum)台湾株(AMSY)、链状亚历山大藻(A.catenella)南海株(ACSY)和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防城巷株(GCFC))在不同光照(60、120和200 μmol/(m2·s))、温度(16、22和28℃)和盐度(25、30和35)条件下生长及产毒的变化。结果显示,22℃最适宜4株藻的生长。低温可促进PSP的产生,除GCFC外,其余3株藻的单位细胞产毒量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ATHK和AMSY的生长与光照正相关。AMSY和GCFC的单位藻细胞产毒量与光照强度正相关,光照为120 μmol/(m2·s)时ATHK和ACSY产毒量最高,弱光均不利于4种藻产毒。盐度30条件下ATHK,AMSY和GCFC长势较好,高盐度(盐度35)促进ACSY的生长。ATHK的单位细胞产毒量均随盐度的升高而增加,AMSY和ACSY在高盐和低盐条件下产毒量均较大,GCFC则在盐度为30条件下产毒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
长江以北沿海经济贝类中的麻痹性贝毒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应用小白鼠检测方法,对我国长江以北沿岸的经济贝类进行了麻痹性贝毒检测。采样时间 1997年9月23日 ̄12月8日。从鸭绿江口到长江口共调查20个站位,检测经济贝类14种,样品38份,其中只有1份样品检测出麻痹性贝毒(6.4Mn/g),其余样品均为未检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