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重庆市基于排放绩效的火电行业二氧化硫总量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燕秋  陈佳  熊强  唐敏  雷波 《四川环境》2006,25(4):22-24
本文介绍了排放绩效及排放绩效方法在火电行业二氧化硫总量控制方面的应用,并对重庆市火电机组及其二氧化硫排放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根据重庆市二氧化硫污染防治的需要制定了各时段机组“十一五”期间的排放绩效控制标准,利用排放绩效方法测算了重庆市火电行业二氧化硫总量控制目标,提出了总量配额分配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四章对防止废气、粉尘和恶臭污染作出了明确规定:①严格限制向大气排放含有毒物质的废气和粉尘,确需排放的,应当经过净化处理,不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②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应当回收利用,不具备回收利用条件,而向大气排放的,应当进行防治污染处理。向大气排放转炉气、电石气、电炉法黄磷尾气、有机氢类尾气的,须报当地环保部门批准。  相似文献   

3.
污泥(尤其是市政污泥)与电厂燃煤耦合在电厂锅炉内焚烧,是当前较为可行的污泥处理处置方式。干化热源利用电厂低品位蒸汽,采用间接传热的方式对污泥进行干化,干化后的污泥按比例在电厂燃煤锅炉内进行掺烧。污泥与燃煤耦合发电项目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数据显示,污泥掺烧对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影响不显著,在8%的污泥掺烧比例内,二氧化硫(SO2)的排放浓度及排放量变化不大,氮氧化物(NOx)的排放浓度及排放量略有降低,颗粒物(PM)的排放浓度和排放量略有增加,但是最终的排放浓度均在排放限值内。  相似文献   

4.
火电厂氮氧化物控制标准、政策分析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订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及控制政策是治理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之一,世界各国针对火电厂氮氧化物(NOx)排放量分别制订了适合各国国情的控制政策及排放标准。通过对美国、欧盟及日本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及地区火电厂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对策的分析,提出了对我国火电厂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前,石化行业正不断深入推进VOCs治理,主要排放点源基本得到有效管控,但仍有较多无组织排放点位比较隐蔽,不容易被发现,管控治理存在一定难度。文章介绍了某炼化企业利用车载检测设备对厂区进行走航监测,分析走航监测的快速分析、精准溯源的优势,帮助企业更加快速高效地发现VOCs排放点源,实现精准治理。  相似文献   

6.
我国工业SO2排放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我国工业SO2排放量的变化趋势,以及其与GDP、工业产值、火电厂发电量等指标的变化关系;利用50个省市1998—2007年的有关数据建立了SO2排放量的影响因素面板数据模型,力求通过定量分析识别影响我国工业SO2排放量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我国工业SO2排放量与第二产业比重、火力发电比重并无明显关系,而GDP、发电量、一次能源转化效率、SO2去除率存在显著关系,对SO2工业实际排放量起决定作用的是SO2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7.
大力开发水能、太阳能、生物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清洁地利用煤炭,减缓二氧化碳的排放。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鱼粉行业废气污染严重、排放量大、成分复杂的特性和测定难度较大、监测准确度较低等实际情况,采用实际监测数据,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仪,有针对性地对鱼粉生产过程中及采取治理措施后恶臭污染物的排放进行了现场连续监测,得到了全面的监测数据。  相似文献   

9.
汽车排放标准与改进燃料品质降低排放污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宁  刘治中 《四川环境》1997,16(3):27-32
本文综述了美国、日本、欧洲经济委员会(ECE)及中国的汽车(主要是汽油车)排放标准;汽车排放与燃料品质有直接关系,通过改进燃料品质如使用无铅汽油,含氧燃料和替代燃料以及降低汽油中芳烃及硫含量等都能改善汽车排放污染。  相似文献   

10.
CO2排放的国际外部性给全球带来了严重危害,从经济学角度对CO2排放的国际外部性及目前国际上解决CO2排放的国际外部性两种主要手段,即建立国际CO2排放市场及清洁发展机制进行了剖析,据此提出两点建议:选取试点地区实施CDM项目和利用国际CDM林业资金丰富我国森林生态补偿基金的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11.
实施汽车污染物排物标准,控制汽车污染物排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荣昌 《四川环境》1996,15(2):67-69
本文阐述了汽车污染物的来源与排放过程,简介了国内外实施汽车污染物的排放标准,控制汽车污染物的排放状况,从而说明实施汽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对促进汽车工业的技术进步,控制汽车污染物的排放,保护大气环境及人体,健康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山东省内生物质利用CDM项目进行了讨论。生物质的利用是解决农村秸秆处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减少了秸秆腐烂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尽管山东省生物质CDM项目进展顺利,但开发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在对山东生物质CDM项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生物质CDM项目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绿叶》2016,(2)
正燃煤排放是我国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势在必行。发达国家通过设定煤炭污染物排放控制目标并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污染物排放标准、集中统一监管确保标准执行到位、长期持续资助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研发和示范、采用市场机制激励企业减排等一系列做法,实现了煤炭清洁利用。我国煤炭清洁利用存在统筹协调不够、标准不健全、执行不到位、经济政策工具利用不够、技术推广应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工地扬尘在线监测,摸清了工地扬尘在时间、空间上的排放特点,有利于相关部门采取防控措施,减少工地扬尘污染。  相似文献   

15.
根据京津冀地区典型城市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选取工业COD排放量,工业氨氮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生活COD排放量、生活氨氮排放量、生活污水排放量共6项指标,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污染物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污染排放特征,利用系统聚类法划分城市类型,利用回归分析研究污染排放指标对GDP的贡献。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特征存在明显的行政区划差异性:A类城市中,生活污染源已超越工业污染源成为该地区水污染物排放的重中之重;B类城市和C类城市污染控制重点仍需放在工业污染源减排上。经过多年努力,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已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生活污水排放量已成为京津冀地区不容忽视的减排对象。今后,应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行政区划内的污染排放特征,加强政策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6.
一个研究街道峡谷流场及浓度场特征的三维数值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研究街道峡谷内流场及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的扩散行为特征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为:采用野外测试法和物理模拟法,而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此问题的工作很少。本文创建了一个研究微尺度街道峡谷内流场及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扩散特征的三维数值模式,即首次采用伪不定常方法,利用K——E闭合方案,建立了一个模拟城市街道峡谷内流场及污染物扩散特征与街道峡谷风场、街道几何结构及两侧建筑物高度对称性之间的复杂关系的三维数值模式。经过与实际监测资料及风洞实验对比,结果表明此三维模式具有较好的模拟精度,能够很好模拟峡谷内的风场及街谷几何结构对街道峡谷内流场及浓度场特征的影响,有很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对煤电行业节能减排、污染物排放限值等政策和标准总结的基础上,从发电技术发展及供电煤耗变化、污染物治理技术发展与污染物排放变化和机组结构发展与单机容量变化等三个方面介绍了煤电清洁高效发展实践,重点对不同阶段烟气二氧化硫(SO2)排放限值要求及脱硫技术发展历程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个人行为改善与减缓气候变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断增加的能源消耗造成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导致气候变暖,并且气候变暖在日益加剧。个人行为也是造成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对气候变暖,除采取清洁发展机制等从排放源减少排放外,改善人们行为来减少排放也是实现气候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了个人行为对气候的影响、个人行为改善的途径及促进个人行为改善实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改善个人行为、减缓气候变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治理行业2006年发展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2006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排放以及治理状况;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利用技术取得的进展及重点发展领域,并对固体废物处理利用行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环保产业》2001,(6):16-16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10月24日以环办[2001]122号文件发出《关于调整北京市汽车研究所等12家新生产机动车排放污染检测单位检测业务范围的通知》,内容如下:为实施《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Ⅰ)》(GB18352.1-2001),《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Ⅱ)》(GB18352.2-2001),《车用压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17691-2001)等三项国家标准,需对我局已认可的新生产机动车排放污染检测单位的检测业务范围进行调整。经审查、评审,现将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