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2005—2014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建立循环经济绩效评价体系,将全国各省循环经济绩效根据得分划分为5个等级。利用Arc GIS等技术手段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各区域之间循环经济绩效明显由东部向西部递减,东北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相比于其他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对循环经济绩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强化管理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产业生态园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田万慧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2,(11):982-985,989
综合评价值的计算已成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定量评价的主要方法,也是目前循环经济研究领域定量研究的热点之一。构建一套系统科学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以改善农业环境,杜绝资源浪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依据循环经济发展的“4R”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了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加权函数法对甘肃省及其14个地州市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提出了甘肃省及其各区域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以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物资投入、资源循环利用以及资源环境安全四大类指标构成的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采用综合评价指数及障碍度对四川省2006年~2011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态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总体状况逐年趋好,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的因素是资源物资投入、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安全及物质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协调度与熵权法的绩效评价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人们意识到绩效评价的重要性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于绩效评价的方法。以往的绩效评价侧重用数字表象进行评价,而忽略了政府、企业系统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特性。基于此,根据既有的信息熵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协调度与熵权法复合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2009年度河北省区域创新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既科学、全面地衡量绩效情况,又便于政府、企业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系统分析,是一种绩效评价方法的创新,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通用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DEA模型,选取5个投入指标和2个产出指标,对新疆14个地州市2017—2019年的农业循环经济效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2017—2019年新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平均综合效率为0.969,总体来看,3年内新疆农业循环经济效率有所提高,发展趋势向好;在发展循环农业过程中对农用机械总动力、化肥、节水灌溉面积等的投入...  相似文献   

6.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绩效评价对保障土地储备制度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在对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绩效评价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以武汉市为例,对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绩效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绩效评价综合得分为78.89,取得了良好制度绩效.其中,城市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配置效益明显提高,综合指数分别为80.50和83.16,而公平配置效益得分较低,为70.18.依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兼顾"效益"和"公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建立了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赋予指标权重,应用模糊数学方法构建评价模型,对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并对南充市2003-2005年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8.
城市土地利用绩效动态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界定城市土地利用绩效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加权函数法和障碍度模型对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1995-2008年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总体不断提高,综合指数从0.0658增加到0.7773,绩效水平经历了“低级水平-中级水平一良好水平”的演变历程;②投入水平和利用程度指数上升幅度较小,利用效益和利用可持续性提高幅度较大;③投入水平和利用程度的障碍度分别以年均4.83%和15.37%的速度增加,利用程度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的首要因素;④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包括地均从业人数、人均建设用地、综合容积率、建成区人口密度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因此,应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土地利用监督管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  相似文献   

9.
根据2005年《安徽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运用TOPSIS和聚类分析方法分别对安徽省17个地级市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类,分析了各地级市在安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旨在为其它地区进行农业经济综合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新企业作为创业主体,通过企业经营活动创造效益,带动经济发展。尽管我国新企业创业活跃指数位居国际前列,但却面临着生存率低、盈利性低、资源短缺、成长不确定等问题。基于精益会计视角,将创业绩效划分为生存性绩效、成长性绩效、创新性绩效和价值流绩效四个维度,并构建了11个层面、22个基本指标的新企业创业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新企业创业绩效评价模型,并以某制造业创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模糊评价矩阵对企业的创业绩效水平进行测评,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钟科  谷声文  杨蓉  杨敏 《四川环境》2012,(5):128-133
循环经济建设是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环境短缺与经济快速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的有效模式。本文对四川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成效较显著的试点企业——川化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竞争力评估。通过建立企业循环经济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采用数学模糊评估模型,系统分析了企业的基于循环经济的竞争力水平。报告的评估成果显示,经5年的企业循环经济建设,截止2009年,川化股份有限公司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竞争力总体处于“强”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以影响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因素为视角,运用可拓思想构建了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园区过去4年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纵向评估,并对规划年份(2016年)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动态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6-2013年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从“弱”到“中等”再到“较强”状态,呈现逐渐好转的趋势,但均处于“强”状态之下.2016年达到“强”状态,但存在工业固体废物和工业废水排放控制差等短板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论文以产业生态学的角度和循环经济的理念,剖析了苏州高新区电子信息业的现状及问题。继而分别从企业、行业、社会这三个层面重点提出了苏州高新区电子信息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为其按循环经济的规律运行作了有益的探索,也为其循环经济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能值分析的苏州市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婧  王远  陈洁 《四川环境》2010,29(4):72-77
本文利用能值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苏州城市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流,并建立了苏州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值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其可持续发展程度,并对其能值指标的发展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显示,2007年苏州市系统利用总能值达到616.71×1021sej,能值自给率仅为35.5%,环境负载率达到61.67。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能值指标对比得出,苏州市是一个高度外向型生态经济系统,其系统的发展高度依赖于外界资源的输入,面对现在不稳定的世界经济发展和外部环境,苏州市必须加大系统自身的供给能力,提高系统自身的稳定性;发展循环经济,降低系统环境负载率;加强高科技和人才投入,提高系统可持续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层次分析.去和灰色关联分析的原理,借鉴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预警模型,对循环经济的预警作初步尝试。通过对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的实证,得出:该模型能从定量的角度准确地度量出江苏省经济发展模式偏离循环经济运行模式的程度。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作出明确的警度界定。本文目的在于尝试构建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的框架,从而为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的定量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我国的环境审计处于探索阶段,在审计对象上,以环境保护资金为主,在审计类型上,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不能综合考虑环保工程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此,根据苏州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的实际情况,通过大量的调研和长期的监测,并听取了经济、审计、环保专家的意见,建立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提出了科学、合理、可行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绩效审计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气候变化、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基本路径。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必要途径,也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全球视野分析了物质资源消耗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价值,结合新时代背景阐释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新内涵及其助推碳减排的关键路径。同时,分析了当前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完善循环经济评价体系、构建循环经济治理路径的实施方案、推动政用产学研融合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立法及配套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完善智慧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With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 both resource scarcity and resources efficiency have challenged the countr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der such circumstance, circular economy should be adopted as a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However, due to a lack of understanding current barriers on implementing circular economy, 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a questionnaire based survey. The data and information used in this paper were collected by distributing questionnaires in 6 cities and interviewing 252 respondents. Our research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while most of officials working at municipal and county levels have higher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on circular economy concept and its significance, nearly 16.70% of the interviewed officials had just heard of circular economy indicating that there is still a need for government officials to further improve their circular economy awareness. Government officials can receive their circular economy knowledge through awareness raising activities thus obtaining higher circular economy awareness. The main barriers on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are weakness of public awareness and lack of financial support, the prior method on pushing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is to execute compulsory regulations, which is shared by about 61.11% of all respondents; the gap between policy-making and practical action is still a serious problem. Nearly half of the respondents are not willing to pay more money for green produ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