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南省生态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海南省建设生态省的社会意义海南建设生态省的核心是指海南省如何发展经济,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改善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人类居住水平、食物水平、工作条件、业余活动场所等)和精神生活条件等及其与保护恢复环境资源协调起来,人类得以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既不为一时的或局部的发展而牺牲我们未来生存和发展,或牺牲全局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资源,也不为单纯保护生态环境而放弃发展。而是要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经济学规律,以保持和利用海南环境资源优势,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为前提,把环境保护、资源合…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     
现代世界上突出的四大问题是:人口、粮食、资源与环境。其中,人是主体,环境是客体。而粮食与资源则是由人类取自环境的。广义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即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围绕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它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在现代人类社会生产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口急剧增长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已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复杂。因而,探素二者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的规律性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就成为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自然生态平衡下的环境资源是只具有使用价值不具备价值的物质财富,因而在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之间的物质交换中,环境资源不具有商品的属性,也就谈不上环境资源的价格和价值,其无偿占有自然环境资源也因此而变得“合理”。在这种不包含有价值量的物质交换过程中,拥有环境的人类不需要付出“社会机会成本”的代价,便可占有自然环境资源,从中获得“收益”。人类为了生存发展,总是要不断从环境中索取资源,并通过各种活动来满足无止境的需要,其结果只能是使大片的森林消失;土地沙化;许多矿产资源枯竭;地下水位下降;水体和大气遭…  相似文献   

4.
前沿 《环境教育》2007,(2):59-60
环境标志是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绿色消费兴起的情况下产生的,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日益丰富的物质产品和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但同时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地球资源迅速减少,臭氧层屡遭破坏,“三废”污染加剧,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等,人类逐渐认识到无法离开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在改造自己寻求发展的时候,必须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及资源相互促进和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世界进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促进持续发展的绿色时代。  相似文献   

5.
普通院校普及环境教育的紧迫性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严重的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人类要生存要发展,不仅要解决现实的环境问题,而且要防止新...  相似文献   

6.
严正德 《青海环境》2000,10(3):97-102,121
1 落实基本国策 ,切实抓好环境资源保护。  环境与资源本为一体化的概念 ,是人类赖以生存及其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因此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把人口、资源、环境这 3件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 ,确定为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并在全国人代会期间 ,连续 4次召开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当今社会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 ,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加大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问题日趋严重。以青海省的情况来看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的形势还是十分严峻的。工业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 ;城市环…  相似文献   

7.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轨0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嘟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们今天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通盘考虑…  相似文献   

8.
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是环境教育的基础。学习地理环境知识,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资源意识和人地协调意识。1.环境意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位于地球表层,处在四大圈层的交错地带,是由日光、大气。水、岩石、矿物、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的自然环境系统。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资源和环境条件,同时又被人类排放的废弃物污染。但环境这种承受破坏和污染的能力却是有限的。当人类的影响在环境承受力范围内时,环境可以自我调节,恢复功能,持续地为人类提供资源和舒适的条件;反之就会造成环境问题。如学了“…  相似文献   

9.
杨敏 《环境教育》2010,(6):65-66
<正>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资源与环境危机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的日新月异,让我们对人类为创造舒适生活环境所做的一切努力而欢欣鼓舞的同时,更让  相似文献   

10.
发展旅游对海岛环境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海燕 《四川环境》2005,24(3):22-24
海岛作为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广阔,但在海岛旅游迅速发展的同时,海岛环境也受到极大的影响。而海岛又是环境敏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所以重视海岛旅游出现的环境问题,加强对海岛环境的保护,促进海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1.
1.20世纪是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人类社会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空气污染、气候变化、臭氧层耗损、水污染、淡水资源枯竭、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森林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历史证明,建立在高能耗、高物耗、重污染、重生态破坏基础上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新世纪我们在追求经济和社会增长的同时,必须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世界范围内努力使经济增长与能源和其它资源消费不同步增长。  一、背景情况  2.1992年里约环发大会以来,国…  相似文献   

12.
在师范院校中加快环境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即将结束的20世纪既是人类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世纪,也是环境破坏日益加剧的世纪。目前,全球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传统的人类道德价值观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亟需建立新的环境伦理道德观。高等师范教育承担着培养对世纪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重任,在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环境教育公共必修课对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树立新环境观具有重要意义。环境教育有其自身特点:从其对象看,环境教育不仅包括环境专业教育,而且包括了公民的社会教育,因此,环境教育具有全民性的特点;从时间上看,…  相似文献   

13.
张敏 《青海环境》2001,11(4):169-171
环境与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环境与资源。对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深入研究,推动了环境经济学的发展。本文通过介绍环境经济学的理论,提出正确运用环境经济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经济活动的环境效益,实现环境资源的最佳配置与利用。  相似文献   

14.
环境问题可以说主要是一个经济问题。一方面,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的资源超过环境的补给和再生增殖能力,造成了资源的稀缺;这些取得的资源经过人类的生产和消费又以废物的形式排入环境,造成环境质量的下降,资源的匮乏和环境的恶化又反过来制约经济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类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有效控制人类破坏环境与无节制地开采资源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自我国1997年在刑法中设置环境犯罪专节以来,环境犯罪得到了一定控制。但在环境犯罪追诉时效领域仍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而有效的追责机制。其中,模糊的追诉时效起算点、过短的追诉时效、对法人犯罪的规定缺失是其主要不足。应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规定,弥补缺失,以完善我国环境犯罪追诉时效制度。  相似文献   

16.
工业化带来经济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20世纪的"十大环境污染事件",并带来了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资源、能源短缺等环境问题。18世纪兴起工业革命后,人类开始进入工业文明阶段,人类文明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人类对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在范围上还是在强度上,都远远超过农业社会。由于工业大多分布在资源基地附近或城市地区,导致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无法承受。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的发展观的确立, 绿色GDP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改进以传统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是真正实行绿色GDP却面临重大技术障碍。举其要者,大致有三: 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非货币贡献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在于环境资源的价格没有正确反映环境资源的稀缺程度, 没有正确反映资源环境对人类经济增长的贡献。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与发展危机, 其根源在于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经济体系和运行模式。在物质层面上,这一经济体系是由环境生产力支撑的,但在理论和实践上,当前的经济体系无视甚至否定环境生产力的  相似文献   

18.
<正>环境责任理论的背景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客观地必然地与大自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开始人类为了争得一席生存之地,不得不为改善生存环境而进行不懈的斗争,却在无意识中破坏了自然界自身早已形成的生态平衡。工业化以来,人类利用手中的权利挥霍着地球有限的资源,肆无忌惮地捕捞、放牧、砍伐,原来的绿洲变成荒漠,水不再清、天不再蓝,人类的行为正在改变着整个生境系统。  相似文献   

19.
曲晴 《环境教育》2007,(9):29-30
能源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环境不仅制约着人类的发展,更决定着人类的生存质量。现有的消耗高、污染重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如果不加快调整,不仅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也愈加艰难。节能减排对我们国家长远的发展意义实在重要。形势逼人,全社会都要动员起来,投入到节能减排的行动中。  相似文献   

20.
一、需要深入研究人地(自然)关系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性和区域性的污染与生态破坏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负影响,是当今地球面貌的新特征。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虽是同源的,却是互为影响的两类环境问题,因此研究人──地(自然)系统协调发展的机制,即研究人口赝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变化的一般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及其科学基础,是十分关键的。实际上,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模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人文过程的表现,就当今和21世纪而言,人类主要应集中在探索和寻求解决地表人类环境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