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区域差异及其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在明晰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基础上,从能源足量、可持续、合理供给;能源与水、土地、森林等资源配套能力;国家可持续能源政策与地区规划的融合,减缓环境资源的损耗;环境可持续性四个目标出发,构建了区域能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从定量的角度刻画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差异,解析影响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可持续能源政策与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制约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能源与森林、土地资源的配套能力是重要基础;能源供应能力是核心所在;从中国东、中、西部来看,西部地区是中国能源可持续性最强的地区,中部次之,东部能源可持续性最弱;从中国八大区域来看,能源可持续性沿海地区最弱,东北和长江中游地区次之,大西北、西南和黄河中游地区最强。本文作者最后认为多元化发展,提升能源供应能力;建立健全环境税收制度,增强环境可持续性;因地制宜,是促进中国区域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中国能源利用的环境安全及其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障能源利用条件下的国家环境安全。通过比较环境安全评价和传统环境评价,提出环境安全度这一环境安全的定量指标。建立中国能源利用的环境安全评价体系。评价结果表明。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利用结构对大气环境造成的压力是巨大的。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无论是二氧化硫还是氮氧化物的排放在2010年和2020年都是不安全的。因而.必须制定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环境安全战略。制定相应的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依靠科技进步削减能源环境污染。动用经济手段促进能源可持续利用。确保国家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SBM方向距离函数对我国2004—2015年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通过Bootstrap对结果进行修正,并利用PSTR面板平滑转移模型,探究环境规制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作用与"化石能源消费比例"、"化石能源消费规模"能源消费结构两因素演变的适配关系。在化石能源消费由高到低连续变化的不同阶段下,由于环境外部性大小不同、企业"成本效应"不同和"公告效应"的存在,环境规制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作用存在相应的差异。结果表明:12年来我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呈波动变化,总体没有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另外,环境规制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作用与能源消费结构演变存在显著适配关系。(1)单纯以化石燃料消费占比来看,当化石燃料占比处于较高的消费区间,环境规制水平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负向作用;当化石燃料占比降逐渐降低,此时负向作用减弱甚至开始促进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2)在"化石燃料消费占比"、"化石燃料消费规模"结构两因素共同演变视角下,化石燃料消费占比高、规模高,环境规制水平对全要素能源效率也呈现负向作用,当化石燃料消费占比、规模逐渐降低,环境规制水平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作用逐步由负转正,并且促进效用逐步增大。因此,本文的政策结论是:环境规制的调控效果与能源消费结构演变阶段存在适配关系,脱离了"节能"的环境规制效率是低下的,甚至是负作用。因此:(1)必须立足于一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来控制环境规制强度。(2)只有在严格深化以非化石燃料等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能源结构改革的前提下,环境规制才能更加深刻而有效地助力我国能源效率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从环境规制对全要素能源效率所产生的影响这一基本问题出发,通过引入"技术不会遗忘"假定,运用序列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和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中国2000-2011年省际层面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并从环境规制实施的成本和实施后的收益两方面构造环境规制指标,以此为基础利用系统GMM估计方法验证"波特假说"效应在能源领域的存在性。具体而言,由于环境规制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既可能是正向的"创新补偿"效应,也可能负向的"遵循成本"效应,我们引入环境规制的平方项以考察潜在的非线性影响。研究揭示,时间维度上,全要素能源效率处于上升通道,但增长率一直下行,其主导因素是技术进步,并且技术效率一直羁绊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高。区域维度上,东部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同时,无论是当期环境规制,还是其滞后一期值,环境规制与全要素能源效率之间均呈倒U型关系,即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加,全要素能源效率先提高后降低,蕴含主导力量由"创新补偿"效应演变为"遵循成本"效应。能源的"稀缺性"与"外部性"两种自然属性对倒U型关系具有较好的解释力。此外,东部地区的环境规制倒逼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而中西部地区的环境规制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并不显著。一定程度上,本文支持能源领域存在"波特假说"效应,但存在"度"的限制。因此,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应该适度加强环境规制强度和合理选择环境规制工具,使得倒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更加显著与持久,同时避免不切实际,盲目提高环境规制强度的跟风行为。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过去30多年特别是新世纪以来10余年高速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消耗大量能源资源的基础上,并由此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由于面临日趋严峻的资源支撑力瓶颈和环境承载力约束,能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亟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能源环境视角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于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本文运用DEA方法构建一个经济增长的绿色指数以定量地衡量经济增长方式,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绿色指数为0.10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现有的高耗能、高污染的增长方式从根本上是由当前的能源定价机制和能源价格体系决定的,能源价格体系不能如实地反映能源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不完善的环境排污收费制度无法有效地内部化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要求改革现有的能源环境定价机制,改变现有的扭曲的能源环境价格体系。  相似文献   

6.
能源产业是造成环境退化的重要因素。如何在不发生环境恶化的前提下,满足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能源的需求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本文以大量事实和数据为依据,通过对世界能源形势,人口增长引起的能源需求,能源开发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节能潜力以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问题的分析,指出继续实行传统能源供应战略是不现实的,而节能投资在节约资金和避免环境破坏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本文还提出了较为详细的变革建议,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最低耗能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能源、环境与经济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能源经济发展在带来区域经济快速繁荣的同时,往往造成当地社会生活质量的下降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陕西作为我国21世纪重要的能源接续地,在能源开发利用的同时也受到脆弱生态环境的约束,本文以此为例进行可持续发展预警实证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现实意义。通过设计能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出可持续发展预警模型,采用人工神经网络预警方法和层次分析法,编写出计算运行程序,运用Matlab7.1软件中人工神经网络工具箱,将有关数据信息和预警模型有机结合,探讨能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与应用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陕西能源-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趋势在2000-2014年间分别处于重警、中警、轻警和无警四种状态,基本符合陕西能源产业发展现状;所设计的预警指标能较好地反映出能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预警方法具有较强的仿真能力,能提高可持续发展预警的准确性,在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预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全要素能源效率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能源与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焦点,回顾文献发现,已有研究大多单独从能源或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对能源与环境特别是能源效率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能源效率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对两者关系进行更为深入、全面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首先利用DEA方法和环境污染治理成本法分别测算了我国1989-2007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和环境污染经济损失;在初步评判两者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协整和ECM模型得到本文的结论:我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与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前者是后者的Granger原因;同时,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短期波动对于降低环境污染经济损失具有明显的作用,这种作用大于长期波动的影响。这意味着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高对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作用,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能源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农村能源消费的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农村能源消费增长迅速,消费模式的转变,传统生物质能源与以煤炭为主的商品能源的消费格局发生变化,与此相关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农村地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也产生严峻挑战。本文分析了农村能源消费的变化与主要问题,利用农村能源消费的统计数据,采用排放系数法,估算了1980-2004年时段我国农村能源消费的CO2及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比较了传统生物质能源与煤炭为主的商品能源的消费特点与环境效应,指出基于我国农村地区存量巨大的生物质能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是满足我国农村地区能源消费需求,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重要手段。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农村能源消费提出相应的政策导向建议,实现农村能源的可持续消费与利用。  相似文献   

10.
生物质能源发展潜力的大小决定了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程度,文章回顾了国外的相关文献,分别从技术模型、原材料、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五个方面对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潜力进行分析,认为产生预测结果差异的原因主要是预测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并提出要全面分析环境、经济、社会三者与生物质能源之间的相互联系,找出生物质能源未来发展潜力的影响因子,以更好的促进生物质能源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居民部门用能快速增长,各国都在致力于观察本国居民能源消费特征以减少碳排放,特别是发达国家。本文应用近30年的微观调查数据分析美国居民能源消费现状和趋势,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些借鉴意义。从总量上看,伴随着人口、家庭数量和建筑面积的上升,能源消费总量变化较小,趋于稳定;人均用能则呈下降趋势。从用能结构来看,以天然气和电力为主,2009年分别占比44%和41%;近30年来天然气占比小幅下降,电力占比上升明显;完善的天然气设施和电力服务体系使得能源可获得性高。从用途分类来看,取暖和家电占绝大比例,2009年分别占比41%和35%;取暖用能近30年来出现平缓下降趋势,燃料来源70%是天然气;家电设备用能占比明显上升,增长近1倍;制冷占比较小,近年出现小幅上升;热水用能则比较稳定。家庭炊事燃料以电力和天然气为主,2009年分别占比60%和34%。近30年,家用电器保有量和能源效率有显著提高。建筑用能方面,美国房屋服务时间长,后期建筑房屋在保温性能方面高于早期房屋,单位面积耗能下降。美国居民享受着较高水平的能源服务,能源消费总量在近30年没有明显变化,这和能源效率的提高有着密切关系;如完善的"能源之星"项目是一个强有力的措施,以及完善的能源统计制度为能源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相比,中国存在居民炊事用能固体燃料占比较高、建筑服务周期短、建筑材料耗能比重大等问题。建议中国政府进一步完善能源统计制度、推行农村能源扶持项目和能源标识、加强建筑规划、落实建筑能耗标准。  相似文献   

12.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Qingdao’s economy, the energy consumption is increasing significantly.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energy statistic data in Qingdao area from 2010 to 2015,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was analyzed, indicating the existence of single energy structure; that is, coal,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are dominant in the area. Thus, some issues between energy supply and demand have been brought. To solve present problem, we put forward to formulate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energy, including energy savings, the exploitation of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and energy policy. It is worthy of mentioning that, 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the shale gas may be abundant in Qingdao area and the gas resource amount estimated is huge. This is our first finding, important for developing unconventional energy and adjusting the energy structure in Qingdao in the future. Therefore, we suggest that Qingdao government should take action to develop local new energy resources for satisfying the energy demand.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Energy efficiency analysis has been recognised as an effective measure for the energy prediction, energy assessment and energy benchmarking in the machining system. However, study on energy efficiency of CNC hobbing machines, especially high-speed, dry-cutting CNC hobbing machines (HSDC-CHM), is still scarc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by HSDC-CHM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larger, and energy efficiency lower, than wet-cutting CNC hobbing machines (WC-CHM). Therefore, this paper summarises the investigation of energy efficiency of HSDC-CHM and establishes energy efficiency models of CNC hobbing machines. Energy efficiency of HSDC-CHM and WC-CHM are compared and analysed based on energy efficiency models established. Through the theory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production line, although HSDC-CHM possess larger transient energy consumption, its energy efficiency is higher than energy efficiency of WC-CHM. Moreover, it is difficult to obtain quantitative energy efficiency of two types of hobbing machines due to massive relevant hard-to-acquire parameters using energy efficiency models; for this reason, experiments are performed to compare and analyse energy efficiency of HSDC-CHM and WC-CHM. The experiments results indicate that energy efficiency of HSDC-CHM is excellent and far higher than WC-CHM. The study results have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HSDC-CHM.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尽管我国政府围绕一些阶段性的能源效率改进指标(例如:降低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且就此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这并未从根本上消除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能源浪费和不合理使用现象,以及从长远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向和依赖高能耗经济社会发展路径的隐患。究其原因,关键是对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节能内涵欠缺充分的认识,从而难以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的节能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本文在辨析节能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对我国当前能源消耗动态增长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的剖析,进一步归纳出我国节能的本质内涵,指出"动态节能"是我国节能的本质内涵,而我国"动态节能"的根本目的在于减少我国实现现代化(例如城镇化和工业化等)整体过程中的"集总能源消耗"。本文开展的以上定性分析工作加深了对我国节能内涵的认识,为相关决策者制定更加全面的节能政策提供必要的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演化、效果评估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中国能源转型及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途径。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实施至今,中国可再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然而可再生能源在中国整个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仍然偏低,其未来可持续发展仍面临挑战,如可再生能源发展资金缺口持续扩大,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仍然面临一定障碍。在未来新的发展背景下,有必要对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进行系统的评估和总结,进一步探讨未来可再生能源政策的优化方案。本文首先对中国2005—2019年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发展历程及演化路径进行总结梳理,基于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及面临的主要矛盾将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然后在综述相关研究基础上,对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包括政策有效性、政策成本、技术进步等。结果表明,中国过去十年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对促进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是积极有效的,而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成本仍然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另外,虽然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下降显著,然而基于历史经验的技术进步率仍然不足以支撑实现中国2020年平价上网的目标,未来需要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进步和发电成本的下降。结合当前及未来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所处阶段的特点及面临挑战,我们提出进一步完善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以促进可再生能源持续稳定发展的政策建议,一是完善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增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内生激励并降低政策实施成本;二是建立储能技术市场机制,为减少弃电以及推动可再生能源消纳提供政策支持;三是推进碳金融体系建设,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新的融资来源并降低发电成本。  相似文献   

16.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山东省能源消耗量逐渐增大,2008年山东省能源消耗占全国的11.3%.因此研究山东省能源消耗对促进节能减排有重要的意义.能流图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能源流动情况,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应用.能源统计数据是能源分析的基础,但我国的能源统计体系与国外有较大区别.按国际准则的能源供需体系和有关专家的意见,适当调整了山东省能源平衡表.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绘制山东省2008年能流图,在此基础上分析山东省能源现状和能源利用效率.得到如下结论:①煤炭是山东的主要能源,占一次能源供应的71.84%;②山东省电力以火电为主,火电占总发电量的99.9%;③山东雀2008年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5.83%;④工业部门能源消耗占终端能源消耗的74.9%.进一步说明能流图不但能够直观、定量地展示能源供应、转换和使用数量的全貌,而且可以揭示各个环节的能源利用效率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工业能源消耗结构演变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是能源消耗大国,经济正处在转型时期,产业结构变化是否引起能耗结构变化是一个备受关注而又长期有争议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能源消耗会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而下降,另一种观点认为能源消耗会保持相对稳定,不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确定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中国制定能源发展战略和有效利用能源有重要意义。本文用能源消耗结构变动系数方法,分析了1995-2007年工业能源消耗结构和结构的演变,发现多数产业能源消耗结构并没有变化,少数产业能耗比例下降或者上升,个别产业对能源消耗转变的情况。要降低能源消耗,必须降低能源消耗的总水平,同时提供能源利用效率。相应的对策是对高能耗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控制重点高能耗产业的规模和能源利用效率,能有效减少能源消耗。解决能源供需关系的政策建议是要加快重点耗能产业的技术更新,降低高能耗产业的能源消耗。进行能源价格改革,促进能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开发新能源,减轻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调整产品出口结构,减少高能耗产品的出口。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95个有代表性的资源型城市2004—2013年的数据为样本,重点关注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空间扩张几个方面,考虑能耗强度、经济规模、人口密度、辖区面积四个因素,利用LMDI法对资源型城市的能耗增长进行因素分解,并针对不同区位、不同规模与不同发展阶段三种情况分别进行资源型城市能耗增长影响因素的差异分析。得出了研究结论:总体来看,对资源型城市能耗增长影响较大的因素是能耗强度与经济规模,其中能耗强度下降对能耗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经济规模扩大对能耗增长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能耗强度下降的抑制作用不足以抵减经济规模扩大的推动作用,导致能耗总量增加。人口密度增加和辖区面积扩大对城市能耗增长的贡献率较小,都只是微弱的推动作用。单个城市能耗增长的因素分解结果与总体情况较为一致,但不同城市之间存在差异。分区位看,越是落后地区,能耗强度下降对能耗增长的抑制作用以及经济规模扩大对能耗的拉动作用越强;分规模看,小城市的落后产能改进空间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分资源开发阶段看,衰退型城市落后产能改进成效突出但能源利用效率依然较低,成熟型城市对落后产能改进空间的利用不足。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资源型城市从"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发展"的转变;大力发展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有针对性地实施节能降耗的分类指导;强化宣传教育,有效提高企业和居民的节能降耗意识。  相似文献   

19.
Threa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future energy price uncertainty have led to a global debate on energy efficiency, particularly the energy efficiency of housing projects. This serious global problem calls for improvement in energy efficiency from all sectors, especially the building sector which is considered a major energy consumer. Adoption of energy efficiency design practices in the housing sector has been perceived to have a significant potential to contribute greatly to the sustainable building process. Additionally, most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gration of stakeholder requirements has an enormous potential towards increasing the sustainability perspectives that relate to social,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technical issues of buildings. However, there is enough evidence from several studies suggesting a lack of common perspective on stakeholder requirements towards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BEE) in housing development. Hence it is argued that stakeholders’ alignment for energy efficiency improvement is crucial and a fundamental challenge that needs to be addressed if the goal of energy use reduction in buildings is to be achieved.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identify the important building energy requirements among stakeholders of mass housing projects and their impact on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ss housing projects. Through a survey of building industry stakeholders and using the House of Quality model for analysis of the data obtained, the study identified five (5) most rated BEE stakeholders’ requirements in respect of housing development. The study gives a new insight into the considerations of building stakeholders regarding energy efficiency. This insight is useful towards achieving sustainable building solutions that meet the sustainability features of housing development in Ghana and other countries with similar energy and housing challenges.  相似文献   

20.
China proposed that non-fossil energy consumption account for 20% in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EU increased the target of renewable energy consumption share from 27% to 35% in 2030.Energy transformation and increasing renewable energy consumption are important energy strategies for all countries at present. Then, is the impact of renewable energy consumption on economic growth positive or negative? Are there any differences in the direction or magnitude of the impact among countries or regions, and what are the determinants behind them? We apply panel threshold effect model to test threshold effects of renewable energy consumption on economic growth of EU. Empirical result shows: first, the impact of renewable energy consumption on economic growth is negative. Second, renewable energy consumption has significant threshold effects on economic growth. Third, now,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and GDP per capita of most EU members are in the appropriate threshold regimes. In contrast, more and more EU members are in the high-subsidy group. Fourth, the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s of renewable energy consumption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high-subsidy and lowsubsidy countries from 1990 to 2014. Therefore, subsidy with high economic cost is not the onlyeffective means to increase renewable energy consump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