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锑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与环境危害效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锑(Sb)是一种典型的有毒有害重金属元素。由于自然过程和人为活动的影响,锑及其化合物广泛分布于大气、土壤、水体等表生环境中,锑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Sb不是植物必需元素,但能够被植物体及农作物吸收。Sb对人体和动物体产生慢性毒性及潜在致癌性。本文主要通过分析Sb的主要矿物、锑及其化合物在表生环境中的分布与迁移特性,来阐述人体可能的锑暴露途径及由此产生的环境危害效应。  相似文献   

2.
锑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进展概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锑作为一种具有潜在毒性和致癌性的元素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由于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化石燃料的燃烧等人为原因,大量的锑及其化合物进入到大气、水和土壤中,进而进入动植物及人体中。土壤中的锑迁移能力较弱,水中溶解态的锑迁移能力较强,而大气中的锑可以进行全球传播。植物对锑具有一定的富集能力;锑对动植物和人体均有毒副作用,职业暴露是人体锑中毒的主要原因。本文对锑在各环境介质中的存在,锑在环境介质间的迁移和转化,以及锑的生物效应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测定环境中无机锑、锗和甲基锗化合物的方法。在pH1.5的水溶液里,用NaBH_4将这些元素的化合物还原成相应的挥发性氢化物。使用直流放电原子发射鉴定器,锑和锗的测定限是O.4ng。已应用于分析天然水和空气尘粒。检测出了低浓度的无机锑和锗。在所分析的环境样品中,没有检测出各元素的有机金属化合物。存在于矿藏中的锑主要是稳定的Sb_2S_3的衍生物。锗通常是以正四价氧化态的氧化物存在,在溶液中其存在形式是锗酸。Sb的常见价态是正三和正五价,而Ge是二价和  相似文献   

4.
在一定的温度下,用硫酸和高氯酸进行消解,使不溶性磷酸盐和有机磷转化为正磷酸盐进入溶液.酸性条件下,待测液在酒石酸锑钾的催化下,与钼酸铵反应生成磷钼酸化合物.该化合物与抗坏血酸反应生成蓝色络合物.该络合物在880 nm比色.实验结果表明,底质中的总磷的RSD< 2%,回收率91%~103%,精密度和准确度满足实验要求.因此,流动注射分析法适用于底质中总磷的监测.  相似文献   

5.
含锑化合物常作为纺织工业的催化剂,易引发锑(Sb)污染问题.本文以针铁矿、四方纤铁矿与水铁矿等3种常见的铁氧化物作为吸附剂,比较了不同铁氧化物对Sb(Ⅴ)的去除性能,探究了印染废水中各类因素对锑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3种铁氧化物均可使锑浓度为200μg·L-1的模拟印染废水的出水Sb(Ⅴ)浓度小于50 μg·L...  相似文献   

6.
五氯化锑作为生产氟里昂的催化剂,在连续使用过程中因原料中杂质和反应产生的付产物逐渐积累,使其失效而成为废催化剂。对此,目前没有得到妥善处理,有些厂用水稀释使大部分锑化合物水解后沉淀,小部分溶于水而排入河流,造成河床底泥及河水含锑而污染环境。为了保护水源不受污染,应将废催化剂五氯化锑回收并加以利用。西德、日本等国早在七十年代初已经从废催化剂中回收锑和锑化合物以及有机物,发表的专利较多。国内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用微孔滤膜采集空气样品,经硝酸-双氧水混合液微波消解,以硝酸镁溶液为基体改进剂,热解涂层石墨管,塞曼扣背景,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空气中锑的方法.方法线性范围为3.00~20.0μg/L,当采样体积为100 L,锑的最低检出质量浓度为0.000 5 mg/m3,加标回收率在93.0% ~ 105.0%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3%.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度高和用酸量少等优点,适用于空气中微量锑及其化合物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应用LACHATQC8500型三通道流动注射分析仪,采用过硫酸钾在线紫外消解不同形态的磷,使其转化为磷酸盐。正磷酸盐与钼酸铵和酒石酸锑钾反应,生成磷钼化合物。此磷钼化合物被抗坏血酸还原,形成蓝色化合物,它在880nm处有吸收。仪器检出限为0.0012mg/L,线性范围为0.05~1mg/L(r>0.9990),加标回收率为95.0%~104%。与GB11893-89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比较,其结果无显著差异。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适用于水中总磷的测定。  相似文献   

9.
锑是近年来受到普遍关注的有害微量元素,广泛的存在于环境中.煤炭的开采利用向环境中释放的锑成为煤矿区环境中锑的重要污染源.矿区承载了煤的开采堆放加工等诸多活动.然而锑在煤矿区的分布及其相关的环境效应至今报道较少.本文以安徽淮北芦岭矿区为研究对象.共收集38个表层土壤样和塌陷湖及周边水体水样.通过分析得出:锑在土样中的平均...  相似文献   

10.
锑是潜在环境有害元素,燃煤锑排放占中国大气锑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因此,研究锑在电厂燃煤过程中的分配规律及富集模式对有效的锑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淮南某电厂配有除尘脱硫装置的一个锅炉为例,通过3次全面的取样,发现煤炭在燃烧过程中,13%~17%的锑残留在底灰中;高达64%~68%的锑富集在飞灰中;脱硫产物中锑的占比较小,为3.7%~4.0%;最终排向大气的锑占比约为15%。静电除尘器对烟气锑的脱除效率较高,为77%~80%,接近世界平均水平,而湿法脱硫装置的除锑效率大约为20%。根据该研究得出的锑释放系数(0.14~0.18 g Sb/t coal),计算了整个淮南电厂锑的排放量。结果显示:淮南电厂燃煤锑的排放量从2003年的1.02 t,快速增加至2007年3.60 t(年增幅37%),然后缓慢增加至2010年的5.67 t(年增幅16%)。  相似文献   

11.
引言全蒸发是一种新的膜处理技术,它可以从被污染的水体中去除和聚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这项处理技术可以用来处理地下水、滤液和含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废水,如氯化溶剂等。目前,美国环保局规定的129种重点污染物里有一半左右是挥发性育机化合物,而且其中的  相似文献   

12.
新疆西昆仑尼雅河地区锑矿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1:20万区域化探成果,对锑元素的富集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西昆仑尼雅河中上游地区是新疆锑富集程度最高、富集规模最大的地区。通过区内锑背景含量、离散程度、异常分布、控制因素、锑元素富集与成矿的密切关系等内容研究,认为该区具有寻找大型锑矿的地质一地球化学条件,资源潜力巨大,是新疆最有希望的找锑远景区,有望成为新疆第一个大型锑矿勘查基地和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3.
张龙  宋波  黄凤艳  肖乃川  顿梦杰 《环境科学》2022,43(3):1558-1566
为了解湖南锡矿山周边土壤与农产品锑(Sb)含量特征和污染状况,为锑矿区土壤锑污染防治和农田安全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湖南锡矿山为研究区,采集周边不同区域农田土壤及相应农产品,共计193对,通过分析土壤锑含量、基本理化性质和农产品锑含量,研究锑在土壤-农产品系统中迁移和转换特征,并且对土壤及农产品进行安全评估.结果表明,矿...  相似文献   

14.
混凝和强化混凝对印染废水中锑(Ⅴ)的去除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染废水中锑的排放标准日趋严格,是印染废水处理面临的新挑战.以混凝和强化混凝去除印染废水中锑(Ⅴ)为目标,发现聚硫酸铁(PFS)混凝剂对印染废水中锑(Ⅴ)的去除效率显著优于铁铝复配混凝剂和铝盐混凝剂,去除效率达97.4%,出水锑(Ⅴ)浓度可达4μg·L~(-1).酸性条件(低水解度)有利于PFS生成Fe(a)活性组分和静电吸引、锑(Ⅴ)迁移,且絮体颗粒较小,促进PFS混凝除锑(Ⅴ)效率;酸性条件下PFS除锑(Ⅴ)效率是中性条件的1.27倍,处理出水中锑(Ⅴ)浓度仅为中性条件的33.3%.PFS投加量与除锑(Ⅴ)效率符合反比例模型.在较高锑(Ⅴ)浓度下,提升PFS投加量可提高除锑(Ⅴ)效率,但在较低锑(Ⅴ)浓度下,提升PFS投加量对除锑(Ⅴ)效率的促进较小.PFS絮体回流与混凝沉淀串联或耦合可显著提升印染废水中锑(Ⅴ)的去除效率,其除锑(Ⅴ)效率分别是单一PFS混凝沉淀的1.14倍和1.32倍,可有效降低出水锑(Ⅴ)浓度并节约PFS投加量和减少污泥生成量.其中混凝-絮体回流耦合工艺中,最佳絮体回流比例为100%.  相似文献   

15.
了解喀斯特锑矿区植物群落结构及稳定性对生态恢复和群落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贵州晴隆大厂镇锑矿植被恢复区(锑矿区)为研究对象,并选择锑矿区周边未被破坏的植物群落作为对照区展开研究. 基于样方法对锑矿区和对照区进行植被调查,分析了植物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Godron稳定性. 结果表明:锑矿区植物共22种,分属14科18属,且有16种为草本植物,低于对照区的30科53属68种;豆科(Leguminosae)、禾本科(Poaceae)、菊科(Compositae)、蔷薇科(Rosaceae)和荨麻科(Urticaceae)各有2~4种,且以被子植物的双子叶植物为主(共11科13属17种),占总物种数的77.27%. 锑矿区优势植物以亮叶桦(Betula luminifera)、苎麻(Boehmeria nivea)、密蒙花(Buddleja officinalis)、茅莓(Rubus parvifolius)、水麻(Boehmeria penduliflora)和插田泡(Rubus coreanus)为主;对照区优势植物以亮叶桦、油桐(Vernicia fordii)、杨树(Populus simonii)、响叶杨(Populus adenopoda)和香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为主. 锑矿区与对照区乔灌植物的密度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锑矿区植物高度101~130 cm、131~200 cm和>200 cm的物种数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 锑矿区乔木层和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物种丰富度分别比对照区显著降低了82.8%和89.5%(P<0.05),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比对照区显著降低了100%和94.8%(P<0.05). Godron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锑矿区植物群落不稳定. 综上,锑矿区物种组成简单,物种多样性低且不稳定,处于植被演替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16.
白玉凤尾蕨与印度芥菜对不同形态锑的富集与转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白玉凤尾蕨和印度芥菜为实验材料,采用温室水培方法研究两种植物在人工添加不同形态(三价无机锑、五价无机锑和三甲基锑)与不同水平锑(白玉凤尾蕨为30和50 mg·L-1,印度芥菜为5和20 mg·L-1)处理条件下的生长状况.以不加锑处理作为对照,同时分析锑在两种植物不同部位的富集与形态转化.结果表明,白玉凤尾蕨与印度芥菜对3种形态的锑均可出现显著的吸收富集,白玉凤尾蕨地上部和根部锑含量最高分别达到816 mg·kg-1和6065 mg·kg-1,印度芥菜地上部和根部锑含量最高分别达到322 mg·kg-1和2663 mg·kg-1;两种植物对不同形态锑的富集能力均为三价锑(Sb(Ⅲ))五价锑(Sb(Ⅴ))甲基锑(TMSb),且主要富集于根部.Sb(Ⅴ)处理下,白玉凤尾蕨与印度芥菜地上部80%以上转化为Sb(Ⅲ),反映两种植物均具有很强的将Sb(Ⅴ)转化为Sb(Ⅲ)的能力;Sb(Ⅲ)处理下,白玉凤尾蕨与印度芥菜对Sb(Ⅲ)的转化较少,地上部与根部只有不到5%的Sb(Ⅲ)转化为Sb(Ⅴ);白玉凤尾蕨可直接吸收TMSb,并有31%~46%被转化为无机的Sb(Ⅲ)和Sb(Ⅴ),而印度芥菜则100%将TMSb转化为无机的Sb(Ⅲ)和Sb(Ⅴ).植物对有机锑直接吸收转运并将其转化为三价锑的能力可能是植物对锑富集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浙闽沿岸海域总溶解态无机锑的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一种具有潜在致癌性的有毒稀有元素,锑已经广泛地存在于水体中并显现出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利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2008年5月浙闽沿岸海域水样中总溶解态无机锑(TDISb)的含量.结果表明,浙闽沿岸海域表、底层TDISb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是0.68~5.64 nmol·L-1和0.71~5.25 nmol·L-1,平均含量分别为2.25、1.79 nmol·L-1,低于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饮用水水质标准(约41.08 nmol·L-1).总溶解态无机锑表现出由沿岸向中央海区递减、表层高于底层的分布特征.影响浙闽沿岸海域溶解态无机锑分布的主要因素有水团混合,生物活动及悬浮颗粒物吸附解吸过程等.  相似文献   

18.
细菌氧化法制取黄钾铁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钾铁矾是金属硫化物在酸性条件下氧化形成的主要次生矿物,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在9K液体培养基中能迅速把Fe2+氧化成Fe3+,而Fe3+易水解,最终产生黄钾铁矾类沉淀。文章为确定其最佳生成条件,在初始pH值分别为1.40、2.10、2.46、3.03、3.52、4.10、4.90、5.90,温度分别为25℃、30℃、35℃、40℃条件下,考察了体系中Fe2+和总铁浓度的变化及黄钾铁矾产量的大小,通过XRD、FTIR、XRF等方法对其化学组成和结构做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初始pH值为4.1、温度在30℃时是细菌氧化法制取黄钾铁矾的最佳条件,经鉴定,此最佳条件下制得的样品89%是黄钾铁矾,含少量氢黄钾铁矾和黄铵铁矾。  相似文献   

19.
一、铅的理化特性: 铅是一种淡灰色的重金属,熔点327℃,沸点1527℃,当加热至400~500℃时,就能产生大量的铅蒸气。铅的蒸气在空气中很快氧化和凝聚,以氧化铅的烟尘散布在大气中。铅尘或铅烟易溶于弱酸。铅及其化合物的毒性决定于以下几个因素: 1.溶解度:铅及其化合物在体液内的溶解度差别很大,溶解度越高,越容易被身体吸收,其毒性就越大。 2.铅尘粒子分散度的大小:粒子越小,越能较深地浸入呼吸道,毒性就越大。  相似文献   

20.
催化极谱法测定地面水中锑(Ⅲ)和锑(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废水和地面水中锑的测定方法有分光光度法、极谱法、阳极溶出伏安法和催化波测定法等。催化极谱的检出浓度可达10~(-7)~10~(-9)mol。本文以锑(Ⅲ)—草酸铵—硒(Ⅳ)体系为催化极谱底液,并用亚硫酸钠还原锑(Ⅴ)成锑(Ⅲ),二次测定对锑进行形态分析。在0.16N硫酸—0.03mol草酸铵—0.2m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