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化学强化一级处理法(CEPT)及其研究方向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论述了城市污水化学强化一级处理法在国内外的运用成果 ,结合小试结果 ,比较单纯生物处理及化学强化一级处理与生物处理联合的区别 ,并提出了 CEPT工艺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对nano-SiO2与PAC复配使用强化混凝处理城市污水进行了实验研究。探讨了nano-SiO2在水中的分散效果、nano-SiO2强化混凝的工艺条件及强化效果。实验表明,与常规PAC强化混凝相比,nano-SiO2强化混凝能有效提高城市污水的除污效果、改善矾花沉降性能、缩短沉淀时间、提高城市污水化学絮凝强化一级处理工艺的抗冲击能力。同时投加nano-SiO2(25mg/L)与PAC(75mg/L)后,先快速搅拌(250r/min)2min,然后慢速搅拌(60r/mln)8min,再沉淀3min,出水COD、TP及浊度去除率分别为50.47%、79.84%和90.93%,较单独投加PAC(75mg/L)分别提高28.43%、39.94%和62.18%。  相似文献   

3.
对nano-SiO2与PAC复配使用强化混凝处理城市污水进行了实验研究.探讨了nano-SiO2在水中的分散效果、nano-SiO2强化混凝的工艺条件及强化效果.实验表明,与常规PAC强化混凝相比,nano-SiO2强化混凝能有效提高城市污水的除污效果、改善矾花沉降性能、缩短沉淀时间、提高城市污水化学絮凝强化一级处理工艺的抗冲击能力.同时投加nanoSiO2(25 mg/L)与PAC(75 mg/L)后,先快速搅拌(250r/min)2 min,然后慢速搅拌(60r/min)8 min,再沉淀3 min,出水COD、TP及浊度去除率分别为50.47%、79.84%和90.93%,较单独投加PAC(75 mg/L)分别提高28.43%、39.94%和62.18%.  相似文献   

4.
新型高效氧化偶合絮凝剂COF-I的研制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硫酸铝为主要原料,经过化学改性后,制得兼具氧化和絮凝为一体的新型、高效水处理药剂COF-I,并设计正交实验找出了药剂最佳组合配方,且对微污染水源水、城市污水及印染废水进行了强化处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最佳配方为复合比1:1、添加剂含量12.5%、稳定剂含量0.3%、氧化成分含量10%,在最佳配方和最佳工艺条件下,复合药剂COF-I对微污染水源水、城市污水及印染废水均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5.
利用化学强化一级处理 (Enchanced Prim aryTreatment,CEPT)技术 ,对深圳市布吉河污染河水进行了絮凝处理试验。结果表明 ,该工艺处理效果良好。投加 PAM复配使用 ,可提高设施的处理能力。投加除臭剂可提高除臭效果。  相似文献   

6.
超声强化电絮凝处理洗车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洗车行业对水资源的浪费及污染现状,采用超声强化电絮凝处理洗车废水.考察了电流密度、初始pH、极板间距、处理时间等因素对洗车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并讨论了超声强化电絮凝机制.结果表明,超声强化电絮凝处理洗车废水的最佳条件是电流密度1,500 mA/cm2、初始pH无需调节、极板间距为1.5cm、处理20 min,COD与浊度去除率分别为68.77%、96.89%,出水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02)要求.可见,超声能改变电絮凝反应动力学过程,强化电絮凝去除污染物效果.  相似文献   

7.
化学生物絮凝工艺是利用将化学和生物协同絮凝作用处理污水的强化一级新工艺.试验通过在不同加药量情况下化学生物絮凝和化学絮凝工艺的中试试验对比研究,得出在相同加药量条件下,化学生物絮凝污染物去除效率均优于化学絮凝工艺10%~20%.在70 mg/L液体聚合氯化铝铁复配0.5 mg/L PAM的加药条件下,化学生物絮凝工艺经过30 min的水力停留时间,在进水CODCr为100~260 mg/L,TP为2~4 mg/L,SS为80~150 mg/L,NH3-N为10~25 mg/L条件下,出水CODCr、TP、SS、NH3-N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8.
新型高效氧化偶合絮凝剂COF-I的研制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硫酸铝为主要原料 ,经过化学改性后 ,制得兼具氧化和絮凝为一体的新型、高效水处理药剂COF I ,并设计正交实验找出了药剂最佳组合配方 ,且对微污染水源水、城市污水及印染废水进行了强化处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最佳配方为复合比 1∶1、添加剂含量 1 2 5 %、稳定剂含量 0 3%、氧化成分含量 1 0 % ,在最佳配方和最佳工艺条件下 ,复合药剂COF I对微污染水源水、城市污水及印染废水均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9.
高浊度污水快速净化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快速净化高浊度污水的新技术,该技术根据化学强化一级处理(chemically enhanced primary treatment,CEPT)技术、闪速混合(flash mixing)技术、旋流和点涡流絮凝技术、悬浮泥层过滤技术和过滤水力学原理等理论,采用物理化学法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其他有害杂质,其有着流程简单可靠、投资和运行费用低、占地少、净化效果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选取FeCl3和AlCl2·6H2O作为混凝剂对城市污水进行一级强化混凝处理,降低二级生物处理的进水负荷,减少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能量消耗。主要研究混凝过程投加的金属盐对一级强化混凝产生的初沉污泥中温厌氧消化的影响。和剩余污泥相比,初沉污泥更适合厌氧消化处理,污泥降解性能和产气性能更高。当采用城市污水一级强化混凝处理时,污泥中的金属和金属盐水解引起的pH降低,使混凝强化初沉污泥的厌氧消化受到一定抑制。随着污泥中铝含量的降低和铁含量的增加,厌氧消化的COD降解率和挥发性固体(Vs)降解率逐渐升高,生物气产量逐渐增大,产气速率加快。当混凝强化初沉污泥只含有铁时(铁含量为10.16mg/L),混凝强化初沉污泥厌氧消化效果最好,产气稳定,而且产气速率高,生物气产量为237mL,生物气甲烷含量为55.5%,降解单位Vs产气量为0.80L/g,均高于其他含铝的混凝强化初沉污泥。污泥中的铁对初沉污泥厌氧消化的抑制作用远远小于铝的作用,说明铁盐适合用于城市污水的一级强化混凝处理。  相似文献   

11.
采用SPE-GC-MSD-SIM方法,分析了壬基酚在污水再生处理全过程中的迁移转化行为与归宿.研究表明,在污水二级生物处理流程中,壬基酚主要来源为原污水和泥区回流液;壬基酚的去除途径有一沉池生污泥的吸附迁移作用和曝气池单元的生物降解转化作用,其中一沉池生污泥的吸附去除29.8%,曝气池生物降解54.4%,NP总去除率为84.2%.絮凝、过滤和消毒的污水再生深度处理工艺对壬基酚的迁移转化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The removal mechanism of a hydrous ferric oxide (HFO) reactive filtration (RF) process with coupled chemically enhanced secondary treatment (RECYCLE) for phosphorus removal from municipal wastewater (HFO-RF-RECYCLE) was examined. A 0.95-ML/d (0.25-mgd) demonstration of HFO-RF-RECYCLE was performed at a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equipped with oxidation ditches and secondary clarifiers. Influent to the plant averaged 6.0 mg/L phosphorus, with a 3-month tertiary effluent average of 0.011 mg/L phosphorus. In addition to aqueous geochemical modeling, experiments with surface charg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dsorptive capacity, thermal desorption, and most probable number of iron(III)-reducing bacteria were performed on samples from the system, to determine the major phosphorus-removal pathways. Results suggest that, in addition to filtration of particulate phosphorus, the low tertiary effluent total phosphorus result was achieved by adsorption.  相似文献   

13.
回顾了国内外污水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的发展情况,着重分析了中国城市污水的特点以及厌氧生物处理工艺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4.
讨论了城市污水经过A/O工艺处理时活性污泥的二次污染问题。将原水、处理后的出水及活性污泥用甲苯萃取,萃取相经过真空浓缩后,采用GC/MS测定了样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结果表明,在A/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过程中,活性污泥的吸附作用是主要的,降解作用是次要的;A/O工艺所排放的活性污泥仍然是一种危险的污染物。  相似文献   

15.
污泥基活性炭吸附Cu2+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为原料,以ZnCl2为活化剂制取污泥基活性炭。以此污泥基活性炭为吸附剂,对含Cu2+的废水进行了吸附实验研究。考察了溶液pH值、Cu2+的起始浓度对Cu2+离子吸附量的影响;利用等温吸附实验作出吸附等温线,并考察了污泥基活性炭吸附剂吸附Cu2+的动力学方程。实验结果表明,污泥基活性炭对Cu2+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吸附的最佳pH值为5;吸附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吸附为优惠吸附,吸附量随着吸附质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吸附平衡时间为4 h,吸附动力学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6.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为原料,以ZnCl2为活化剂制取污泥基活性炭。以此污泥基活性炭为吸附剂,对含Cu2+的废水进行了吸附实验研究。考察了溶液pH值、Cu2+的起始浓度对Cu2+离子吸附量的影响;利用等温吸附实验作出吸附等温线,并考察了污泥基活性炭吸附剂吸附Cu2+的动力学方程。实验结果表明,污泥基活性炭对Cu2+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吸附的最佳pH值为5;吸附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吸附为优惠吸附,吸附量随着吸附质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吸附平衡时间为4 h,吸附动力学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7.
根据理论分析提出生物吸附-沉淀-再生的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即高负荷生物吸附再生法。该工艺对污染物去除的作用主要包括污泥的絮凝作用、吸附作用和生物代谢作用,而以前两者的作用为主。对城市污水的生产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能够较大程度地提高SS、COD、SCOD和BOD等污染物的去除率,具有明显的处理效果,对于西北干旱缺水地区实现污水资源化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Adsorption has been used to study the removal of atenolol, caffeine, diclofenac and isoproturon, pharmaceutical compounds as emerging contaminants and an endocrine disruptor from ultrapure water and a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effluent with three carbonaceous materials: activated carbon,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and carbon nanofibers. The adsorption capacities were studied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25-65°C and pH range from 3 to 9. Several model isotherms were used to model the adsorption equilibrium data. Also, the competitive adsorption was evaluated.  相似文献   

19.
改性硅藻土复合混凝剂处理深度采油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油田深度采油废水中含有大量残油,粘度大、乳化程度高、油水分离困难,本实验采用改性硅藻土吸附和无机混凝剂混凝相结合以处理深度采油废水.结果表明,对于含油浓度为250~ 350 mg/L的石油废水,用强化吸附方法,吸附剂投加量为1.5 g/L,优化实验条件下除油率可达到75%;采用强化混凝的方法,PAC在投药量为200 mg/L的情况下除油率可达到87%;采用强化吸附-混凝联合处理的优化方法,投加0.7 g/L吸附剂+PAC 200 mg/L,除油率>95%,明显高于吸附和混凝单独处理效果,大大改善了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污水处理厂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浙江省37家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大型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厂20个月的监督监测结果,评述了该省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大型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厂的现状,分析了经处理后排放的尾水超标原因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