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6 毫秒
1.
林宇 《中国安防》2012,(11):63-65
车辆号牌是对车辆身份识别的标记,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车牌识别系统成为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现代交通管理手段的重要一环,车牌识别经过多年的发展,已不再是单一的识别车牌,而是朝着更广泛的应用领域、更多的功能方向发展,为自动化的智能交通管理提供了高效、实用的手段。本文将对车牌识别的发展以及其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作些介绍。  相似文献   

2.
<正>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干线,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是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车辆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核心设备,车辆走行部的轴箱轴承、转向架等关键部件的状态是事关运营安全的重要因素。车辆高速行进过程中,摩擦效应会使轴承发热,当轴承出现磨损、缺陷或装配不当等故障时,摩擦急剧增  相似文献   

3.
交通拥挤,这是世界性的城市通病。但是,交通拥挤并不等于交通混乱。凡是文明程度高的城市,交通秩序哪怕车辆再拥挤依然井然有序。相反,凡是文明程度低的城市,交通秩序哪怕车辆并不拥挤依然混乱不堪。我们曾经不止一次听到过福州的外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伴随而来的人口膨胀,车辆增多、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加剧了城市的负担,城市车辆交通事故也频繁发生,同时也为人们的生活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许多城市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堵城",智能交通的发展也因此迎来新的契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未来十年我国将在智能交通领域投入1820亿元巨资,虽然此举能否从根本上解决"堵城"之痛有待观察,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十五年  相似文献   

5.
产品测评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交通拥者、交通安全和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机动车闯红灯、超速等行为对行人和其他车辆带采了重大安全威胁,影响了市民生活品质的提升。面对日益严峻的城市交通问题,建设一套协调"人、车、路"的智能交通信息系统,提高道路通行效率、提升交通信息服务水平,成了业内外的其识。目前,随着众多智能交通产品的应用和推广,交通安全大大提高,无论是私家车出行还是公交出行,车载的安全预警功能和路侧的及时提醒功能,以及紧急情况下的车辆目动控制等功能对规范城市交通秩序及驾驶员行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期"产品测评"栏目我们将介绍一些目前市场主流技术的智能交通领域的产品,看这些智能化产品是如何通过现代化的监控手段为人们的出行提供安全保障的。  相似文献   

6.
基于视频数据的城市隧道交通运行特征与安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降低城市隧道交通事故率,提高车辆出行安全,以上海市翔殷路跨江隧道为研究对象,利用视频采集技术、车辆跟踪调查采集隧道交通运行数据,分析城市隧道交通运行特征及驾驶员在隧道内驾驶行为特征,并进一步研究其与隧道交通事故的关系。对隧道内车辆的速度、密度分布,变道行为进行分析,发现隧道南线入口处内外断面平均车速的显著差异可以解释该处追尾事故高发,隧道内车辆频繁变换车道导致隧道侧碰事故占较大比例。为改善城市隧道交通安全,在隧道内进行限速和限制车辆变道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 《安全》2013,(8):75-76
项目研究内容分为城市大型车辆多点声源模型研究、噪声监测点位优化研究、噪声地图应用示范等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1城市大型车辆多点声源模型研究由于城市声源以交通噪声的影响最为严重,而以往的单点声源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很难准确反映具有轮胎噪声、发动机噪声、进排气噪声等多种声源的城市大型车辆状况。因此,本项研究将以城市公交车为主要  相似文献   

8.
城市有轨电车和地铁在安全控制技术领域最大的区别在于,有轨电车和城市社会车辆及行人有混行路段。通过红外线发射和接收技术来检测封闭区障碍物,通过RFID技术来检测车辆的到达或离开,通过一种最大运行速度新算法来确定接近和通过路口(或道口)模式,结合道岔控制器并通过GPS/Wlan来构成局域网,从而构成保障有轨电车在城市里混行路段安全行驶的系统,使得有轨电车在中国的二三线城市特别是地县级城市可以成为主要交通运载工具。  相似文献   

9.
这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汽车的家庭不断增多,车辆接送子女上学和放学的现象也逐渐增多。在榕城,每天一到学生上学、放学时间,一些学校门前总聚集着很多前来接送孩子的私家车。这已成为都市一道独特的“风景”,也给城市的交通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城市的人口密度急剧增加。作为城市重要交通运输工具,地铁具有人员流动性大、出入人员复杂、重要设施繁多、管理范围广等特点。它作为当今城市主要的交通工具,已经成为舒缓交通压力、城市节能减排计划的重要环节。因此,提高地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安全防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这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汽车的家庭不断增多,车辆接送子女上学和放学的现象也逐渐增多。在榕城.每天一到学生上学、放学时间,一些学校门前总聚集着很多前来接送孩子的私家车。这已成为都市一道独特的“风景”,也给城市的交通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分析城市快速路多个交织区之间的相对交通安全状况,及比选同一个交织区的多个设计方案,建立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的交织区交通安全评价方法。首先,使用微观交通仿真软件模拟一定道路交通条件下车流运行状态及其随时空变化的过程,并生成车辆轨迹文件;然后,运用交通安全替代评价模型(SSAM)分析车辆轨迹文件,识别和统计交通仿真过程中"发生"的交通冲突;最后,以交织区交通冲突数与交织区交通量、交织区长度的比值作为评价指标,评价交织区的交通安全状况。案例分析表明,交织区交通冲突率越高,其服务水平往往越低;交织区的交通冲突率有随交织区交通量增加而增加,随交织区长度、交织区车道数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城市立交桥交通噪声变化规律与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我国城市立交桥交通噪声影响的状况,环评预测结果偏差过大的问题,应用大量的环保验收实测数据,对城市立交桥交通噪声的变化规律与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城市立交桥的交通噪声昼间变化幅度小于夜间变化幅度,一定时期的昼间噪声等效声级Ld与夜间噪声等效声级Ln的变化幅度不大于1.0dB(A),昼间噪声等效声级Ld高于夜间噪声等效声级Ln,其差值(Ld-Ln)多在2.5dB(A)之内.立交桥交通噪声主要是由大型车辆行驶噪声贡献的,车辆的行驶噪声夜间普遍高于昼间,对周围敏感点影响的噪声一楼最低,在桥路面以上六层楼的噪声最高,比桥面平层楼房平均高2.4~3.0dB(A),桥面下的楼房的噪声低于桥面平层楼噪声2~3dB(A).其结果对于城市立交桥交通噪声的管理与治理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高欣宝 《安全》1994,(5):19-20
1.引言 蓄电池的发明和使用,使得其在当今的交通和工业生产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许多场合它是不能被其他电源替代的。如在各种内燃机车辆上都配有蓄电池,它主要是供起动发动机之用;而用于装卸货物的电瓶叉车和拖车上,都用蓄电池作为动力源。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它包括排放废  相似文献   

15.
鸡年春节逼近,武夷山世界遗产地车水马龙,迎新春气氛格外浓郁。尽管道路运输、车站码头十分繁忙,但市区、度假区各种车辆停放整齐规范,车辆行人各行其道,通行有序,显见性交通违章明显减少。驱车沿武夷大道来回转一圈,只见路网畅通,标志标线齐全清晰且连贯。入夜,明亮的路灯像一串串美丽的珍珠,将市区与度假区连成一片,蔚为壮观。科技管理交通事业的功能大为增强,城市品位不断提高,市民和海内外游客出行更为安全便捷。这是武夷山实施公安部、建设部颁布的畅通工程,荣获县级市"二等"优秀管理水平带来的可喜变化。成为闽北山城中唯一获此殊荣者。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道路系统功能不分明,交通性和生活性道路功能合一,不同动力性能的车辆混行成为我国城市交通的普遍问题。当前,自行车对城市交通干扰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也莫过于机非混行。所以,谈及自行车,很多人认为它是公交的敌人,是造成交通堵塞甚至是交通事故的元凶。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事故车辆对城市三车道道路交通影响机制,首先,分析考虑事故车辆的城市三车道道路交通流特征;然后,构建左车道优先且考虑主动抢道和被动抢道行为的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最后;研究事故持续时间td变化时事故车辆分别位于M道和R道的城市道路交通流演化。结果表明:事故车辆会形成交通瓶颈,呈现上游车辆聚集下游车辆稀疏的时空特征,诱发交通拥堵,事故车辆对三车道交通影响明显小于两车道情形;且事故车辆位于R车道对道路交通流影响比事故车辆位于M车道更小,但这种影响的差异随进车率pe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8.
香港地域狭小,街道狭窄,道路曲折,每平方公里的平均人口密度和车辆承载量均居世界城市前列。香港交通有序畅通,归纳起来有“五多四少”的特点。五多一是基础设施好,可供选  相似文献   

19.
寒冷的冬季不仅给人的身体带来许多不适,而且还对车辆的正常使用有较大的影响,车辆往往会因使用不当或管理不善而引发“伤风感冒”,这主要是由于冷热不均或车辆机件内部过于潮湿引起的。“感冒”轻者,将直接导致车辆的功能下降,重者则会导致车辆“折寿”,还会导致发动机“冬眠不醒”或缸体、水箱、水泵冻裂。那么车辆如何在寒冷的冬季防“感冒”呢?  相似文献   

20.
<正>人员与货物的顺畅流通是现代交通与国民经济的命脉,无疑在当今经济体系中,人员和货物的快速流动是推动发展的关键因素,商用车辆作为这一流通体系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与此同时,这些车辆在道路上的密集运行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安全挑战,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令人关注。用科技加管理的方式攻破风险的壁垒已经形成行业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