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四十一类 无机过氧化物 活性特点: 过氧化物分子中存在一个过氧链(-O-O-),由于该结构特点的化合物中氧的含量较高(二氧化钾和二氧化铝分子中虽没有过氧链,但其氧含量很高),因此过氧化物都具有强烈氧化性,为强氧化剂.尤其是过氧化氢,氧化性极强,是最常用的强氧化剂之一.  相似文献   

2.
有机过氧化物燃爆事故的预防湖南张家界市劳动局安全科王保卫所谓有机过氧化物,指的是分子组成中含有过氧基(—O—O—)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有二酰基过氧化物、过氧酸、酮过氧化物、二烃基过氧化物、过氧酯、氢过氧化物、过氧化二碳酸酯等。这类化合物的重要特性是热分...  相似文献   

3.
臭氧预氧化对芘在天然有机物中分配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疏水性有机物——芘为代表,考察了臭氧预氧化处理对高稳定性有机污染物在天然有机物(NOM)中分配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芘在不同性质NOM中分配系数(Koc)的大小与NOM中芳香结构和疏水基团含量有关,芘在液相、吸附相NOM中的分配行为受NOM自身特性、吸附性能及吸附剂表面有机碳覆盖率(foc)大小的影响.臭氧预氧化能够破坏NOM中的芳香结构和疏水结构,削弱NOM与芘之间的相互作用,降低芘的Koc,臭氧预氧化对吸附相NOM疏水结构的破坏是造成芘在吸附相NOM中分配能力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河北香河亚微米气溶胶组分特性、来源及其演变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江琪  王飞  孙业乐 《环境科学》2018,39(7):3022-3032
霾的形成发展与细颗粒物化学组分变化紧密相关.本文利用颗粒物化学组分监测仪(ACSM)、黑碳仪等对河北香河夏季亚微米气溶胶(PM1)化学组分、来源及其演变规律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PM1平均占到PM2.5的约71%,PM1主要分布在20~80μg·m-3间;观测期间有显著的秸秆燃烧事件,秸秆燃烧时段PM1质量浓度显著升高,其中有机物质量分数迅速升高,平均约占到47%;秸秆燃烧使得大气气溶胶由弱碱性转变为弱酸性;整个观测期间,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PMF)共识别出4类有机气溶胶,分别为两种一次有机气溶胶(类烃类有机气溶胶和生物质燃烧有机气溶胶)和两种二次有机气溶胶(低挥发、高氧化性的有机气溶胶和低氧化、半挥发性的有机气溶胶),有机气溶胶氧化程度较高.其中二次有机气溶胶的贡献远大于一次有机气溶胶,平均占到有机物的~69%,而去除秸秆燃烧时段后PMF结果中未解析出生物质燃烧有机气溶胶.  相似文献   

5.
二次组分是大气细颗粒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本研究旨在探究上海城区大气气溶胶颗粒物中二次组分的贡献及其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高分辨率飞行时间气溶胶质谱仪(HR-TOF-AMS)对上海城区春季及夏季的亚微米颗粒物(PM_1)进行实时的在线表征,发现有机物是PM_1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占比为55%;其次是硫酸盐(24%)与硝酸盐(10%).进一步结合正交矩阵因子解析模型(PMF)对有机组分进行了来源解析.结果表明,一次有机气溶胶(POA)与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分别占总有机物浓度的34%与66%; POA主要来自机动车源与餐饮源的贡献,且在春季和夏季对有机物的贡献趋于稳定.观测期间共观察到3个二次气溶胶显著生成的过程:其中,春季二次组分的显著增长过程以硫酸盐和老化的有机气溶胶在正午时段上升显著为主要特征,主要受光化学氧化过程的促进;夏季二次组分的显著生成过程主要是液相反应与光化学氧化共同促进的结果,如液相反应过程中,硝酸盐浓度与颗粒相水含量有较好的相关性(R~2=0. 72),而光化学氧化期间SOA浓度与大气氧化性(O_x)有较好的相关性.总体而言,二次组分是上海城市大气气溶胶颗粒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二次有机与无机组分在PM_1颗粒物中占比分别为35. 5%和43%,光化学氧化与液相反应对二次组分的形成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9年10月广东省鹤山大气超级监测站的观测数据分析了臭氧浓度特征与单颗粒气溶胶中的有机物组分.结果表明,PM2.5中OC的含量显著大于EC,OC/EC比值为0.7~10.4,其中,OC/EC>2的比例占91%,表明有机碳主要来自二次生成.高臭氧浓度下二次组分(Sec)单颗粒和老化有机无机碳(ECOC-aged)单颗粒的数浓度显著增加,Sec和ECOC-aged单颗粒中含乙酸根(59CH3CO2-)和乙醛酸(73C2HO3-)的单颗粒数浓度呈单峰分布,两种有机单颗粒的增加都发生在下午臭氧浓度升高光化学反应较强的时段,表明大气氧化性增强有利于含氧有机物的生成.此外,Sec单颗粒中两种有机单颗粒的峰值出现在16:00,而ECOC-aged单颗粒中两种有机单颗粒的峰值出现在18:00之后,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可能与含氧有机物氧化形成的过程有关,ECOC-aged粒子中的含氧有机物主要来自...  相似文献   

7.
褐煤降解真菌—青霉菌P6的胞外酶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具有强降解褐煤能力的青霉菌株P6在液体培养条件下,可产生较强的过氧化物酶(包括木素过氧化物酶和锰过氧化物酶)活性,并具有酯酶活性,不产生内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粗酶液依次经80%饱和度的硫酸铵盐析、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树脂层析、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得到一个具有藜芦醇氧化活性的的木素过氧化物酶洗脱峰,藜芦醇氧化活性达5760U/L,比活力达7.52U/mg,纯化倍数150.4倍.  相似文献   

8.
利用先进的高分辨飞行时间气溶胶质谱仪(High Resolution Time-of-Flight Aerosol Mass Spectrometer,HR-To F-AMS),于2017年9月8日—2017年10月8日对上海市城区开展了亚微米级颗粒物化学组分、粒径及其污染来源的在线测量.结果表明,观测期间上海城区亚微米颗粒物质量浓度平均为(22.0±17.2)μg·m-3;其中,有机物是PM1的主要贡献者,平均占总颗粒物浓度的49.3%,硫酸根、硝酸根和铵根的占比分别为24.2%、10.5%和9.7%.上海城区亚微米级颗粒物中无机盐组分类(硝酸根,硫酸根和铵根)具有较为一致的粒径分布,峰值粒径主要集中在空气动力学粒径500~600 nm.有机物的粒径分布峰值位于空气动力学粒径400~500 nm,且在小粒径范围内有较高的有机物浓度,表明存在一定程度的一次排放.观测期间有机气溶胶呈现明显的多峰分布,硫酸根、铵根和氯离子呈白天低、夜间高的特点,而硫酸根和黑碳的日变化并不明显.基于高分辨率有机质谱计算得到上海城区有机气溶胶氧碳比(O/C)的平均比值为0.37;有机物与有机碳(OM/OC)的平均比值1.65.利用正矩阵因子解析(PMF)模型对有机气溶胶高质量分辨率质谱进行来源解析,得到4类有机气溶胶:HOA(还原态有机气溶胶)、COA(餐饮源有机气溶胶)、MO-OOA(高氧化性有机气溶胶)和LO-OOA(低氧化性有机气溶胶),分别占有机气溶胶总量的15%、20%、32%和26%,说明观测期间上海城区有机气溶胶主要来自二次气溶胶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紫外线(UV)具有杀菌灭活作用,被广泛用于室内空气消毒和某些食品业用水消毒.紫外线对有机化合物虽有一定的光解作用,但直接作用较弱且有相当选择性,难于破坏直链烃化物如氯甲烷、氯乙烷等常见的氯烷烃化物.因而,紫外线对有机化合物的直接光解作用,尚不足用于对水质有机污染物的净化处理.所谓紫外线氧化技术(UV/Oxidation technologies),是指用紫外线氧化光解(Photolysis)作用产生羟基(—OH),利用羟基氧化破坏有机污染物,净化水质的技术.羟基具有极大的氧化破坏能力,几乎能氧化分解所有的有机物.因而,羟基在水质净化处理中具有普遍的实用价值.紫外线氧化技术与传统的解吸、吸附、生物处理技术相比,具有多方面优点.前者对有机污染物氧化破坏彻底;而后者仅使污染物在不同介质之间转移,留下难于处理的二次污染物.因而,紫外线氧化技术在水质有机物净化处理中,有着巨大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0.
O3/TiO2催化氧化工艺对饮用水中AOC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陶粒、硅胶和沸石为载体,分别负载二氧化钛(TiO2)进行臭氧催化氧化去除硝基苯的实验,并对饮用水中生物可同化有机碳(AOC)所代表的小分子有机物(酮、醛、醇和羧酸类物质)的生成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臭氧催化氧化比单纯的臭氧氧化能更彻底地将部分大分子有机物氧化成小分子中间产物,陶粒、硅胶和沸石负载TiO2 3种催化剂分别将AOC从大约300μg·L-1增加到674.1 μg·L-1、847.2μg·L-1和882.1μg·L-1,并且分别使AOC/TOC从原水的4.68%升高到30.5%、33.21%和46.04%,大大地提高了水中有机物的可生物降解性.如果增加臭氧投量,催化氧化可使小分子有机物部分被氧化,致使水样AOC又略有回降.在这一过程中,AOC-NOX所代表的羧酸类物质急剧增加,达到总AOC的90%以上,取代AOC-P17成为了AOC的主体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气溶胶水相反应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液态水(云滴、雾滴和气溶胶水)在大气中无处不在,为大气水相化学反应提供了重要的场所.气态前体物(主要是VOCs)或它的气相初级氧化产物(包括中/半挥发性有机物,I/SVOCs)在大气凝聚相(水相)中发生反应,形成低挥发性高氧化性有机物(如有机硫和有机氮等),水分蒸发后留在颗粒相,即为水相二次有机气溶胶(aqueous-phase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aq SOA).因其对OA具有重要的贡献和显著的环境、气候和人体健康影响,近年来成为大气化学研究的热点.尽管aq SOA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aq SOA形成机制复杂,对aq SOA的认知还比较匮乏.本文重点关注气溶胶水中反应生成的二次有机气溶胶(aqueous aerosol SOA,aa SOA)相关的研究进展,包括气态前体物、形成机制、实验室模拟、外场观测及有关aa SOA产率及贡献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时,对aa SOA的来源、生成机制等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包括:未知aa SOA前体物及示踪物鉴别、有机光敏剂诱发的自由基化学、有机硫和有机氮的形成机制、实际气溶胶水溶性组分和外场观测研究、模式模型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化学耗氧量(COD)是工业废水和天然水体的有机污染参数之一。因为有机物质中的碳和氢能被化学试剂氧化,耗氧量有时可作为含碳有机物存在量的指示。在COD测定中,最广泛采用的化学氧化体系是H_2SO_4介质中的K_2Cr_2O_7。该法由于操作简单,氧化有效,再现性好和适用范围广,因此得到了广泛  相似文献   

13.
颗粒有机物大约占对流层大气中细颗粒物(亚微米颗粒物)总质量的20%,目前认为其大部分来源于挥发性分子的氧化过程.这些颗粒物在诸多大气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亟需更深入地了解其复杂组分和化学性质.近期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领导的一项研究中,直接观测到了颗粒物中有机氮化合物在夜间的生成过程.该类有机物大约占夜间生成的颗粒有机物的1/3,并随人为排放的氮氧化物(NOx)增加而增加,但却会在挥发性有机物(VOC)浓度很高时受到抑制.这些观测结果将有助于对颗粒有机物的污染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4.
以对硝基苯甲酸废水、鸟嘌呤废水、乙醛废水和乙醇胺废水为例,对臭氧/活性炭氧化去除废水中有机物的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考察了臭氧投加量、pH值和紫外光等因素对臭氧/活性炭催化氧化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影响,并在最优条件下,验证了该工艺作为高浓度有机废水预处理手段,在去除废水中COD和提高可生化性(BOD5/COD)等方面的综合效果.结果表明,活性炭作为催化剂与臭氧共同作用,对对硝基苯甲酸废水COD的去除率明显高于单独臭氧氧化和活性炭吸附;臭氧/活性炭氧化对乙醛废水和乙醇胺废水这类短链类有机物降解作用不大,但对硝基苯甲酸废水、鸟嘌呤废水这些含有苯环类、长链类的有机物,去除效率较高;在中性偏碱时,pH的提高有利于COD的去除,但过高pH对COD的降解效果反而有所减弱,pH=9.0是比较合适的;在紫外光催化的条件下,采用臭氧/活性炭氧化工艺处理对硝基苯甲酸废水,COD去除率可达到52%,废水的生化性(BOD5/COD)由原来的0.10提高到0.32,大大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  相似文献   

15.
黄孢原毛平革菌过氧化物酶及其对污染物的降解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黄孢原毛平革菌由于其所产胞外过氧化物酶系(主要由木素过氧化物酶和锰过氧化物酶组成)的独特酶降解机理,能降解多种有机污染物,在环境工程中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通过产酶研究,极大地提高了过氧化物酶活力,并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6.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是一种以亚铁血红素为氧化还原中心的过氧化物酶,从植物辣根的根部提取,目前被广泛地应用在污水处理、食品工业、有机合成和分析检测等领域。本文综述了辣根过氧化物酶的结构、固定化及辣根过氧化物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并对其工业应用前景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在聚丙烯酰胺废水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了"预处理+水解酸化+二级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处理聚丙烯酰胺废水.预处理采用高级氧化法(Fenton氧化)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去除部分COD,水解酸化法能将污水中难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易降解的小分子有机物,利于后续生物处理.二级生物接触氧化法对小分子有机物进一步生化处理,能使出水达到一级标准.运行结果表明,经该工艺处理后,废水中的COD、BOD,等指标均能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18.
超临界水氧化是利用有机物与超临界反应来破坏有机物结构的一种新型氧化技术.本文介绍了超临界水的特性和超临界水氧化的原理与工艺装置,综述了这一高新技术在对酚、甲胺磷、DDT、硝基苯等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且对影响处理效果的各因素(温度、压力、氧化剂浓度、停留时间、有机物初始浓度、pH值)以及催化剂的研究进行了概括,并对这一新型氧化技术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TiO2光催化臭氧氧化-生物活性炭工艺处理城市污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TiO2光催化臭氧氧化-生物活性炭(TiO2/UV/O3-BAC)新型组合工艺用于处理城市污水.在优化工艺参数下,该工艺对TOC和UV254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7.4%和76.9%,比UV/O3-BAC和O3-BAC工艺对TOC平均去除率分别提高10.2和40.2%.3种组合工艺对有机物去除具有协同效应,其中TiO2/UV/O3-BAC工艺的协同效应最大,UV/O3-BAC工艺次之.TiO2/UV/O3过程将水中大分子有机物氧化成小分子,增加了出水的可生化性,从而有利于后续BAC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二级出水中有机污染物主要是酚类和酞酸酯,经氧化处理后,芳香烃和含-C=C-有机物消失或浓度减少,同时也生成一些小分子氧化产物,但经BAC处理后,污染物种类与浓度均大为减少.  相似文献   

20.
不同氧化剂降低膜污染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不同的氧化剂预处理黄浦江原水后进行微滤膜(MF)膜过滤试验,考察预氧化对有机物的去除作用,及其对MF膜过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不同氧化剂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存在较大差别.臭氧投量在0.5~3.0mg/L范围内,臭氧对DOC和UV254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10%和71%;而氯和高锰酸钾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则较差.臭氧可将大分子有机物转变成小分子有机物,将大部分疏水性有机物氧化成亲水性有机物.这种有机物组成结构的改变对膜过滤特性产生影响,明显降低了膜污染,膜污染下降率最高可达到22.7%.氯和高锰酸钾的氧化性相对较弱,仅能去除少部分疏水性有机物,对膜污染有较小减缓作用,膜污染下降率最高分别为9%和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