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区域温度效应,初步结论是,防护林网冬季上午有增温效应,下午有降温作用,但不明显;夏季效应与冬季相反,且较强,效应强度与成熟付覆盖率及主导风向有关。  相似文献   

2.
采用定位对比试验方法,连续2年按季节对比监测广州市南沙区沿海防护林(海岸防护林、河涌水网防护林、路网防护林)土壤与岸堤撂荒地土壤、土壤水分与林缘江水中K+、Na+、Mg、Cl-、SO42-、HCO3-、Pb、Cd的含量,研究海岸景观防护林群落对岸堤土壤盐分、重金属元素的生态修复作用。结果表明:①与林缘江水相比,防护林土壤水分中K+、Na+、Cl-、SO42-平均含量分别减小约66.2%、28.8%、34.9%、17.5%,有效地改善了土壤水体钠盐、钾盐的含量。②防护林群落土壤水、林缘江水中Pb与Cd的年均含量依次为:江水〉海岸防护林〉河涌水网防护林〉路网防护林;相对于林缘江水,防护林土壤水分中Pb、Cd平均含量分别减小约38.0%、68.2%。③相对于堤岸撂荒地土壤,防护林群落土壤中K+、Na+、Cl-、SO42-、HCO3-平均含量分别减小约66.5%、63.8%、63.9%、76.8%和11.2%;3种防护林群落间K+、Na+、Cl-、SO42-、HCO3-的含量差异显著,即路网防护林〉河涌水网防护林〉海岸防护林,且相对撂荒地土壤Cd的平均含量减小率分别达到72.8%、57.6%、77.5%,表现出显著的土壤化学生态修复效应。④3种防护林土壤的盐分离子含量在季节上、土壤层上未表现出显著差异;土壤Pb、Cd含量在土层间的差异也不显著,、但在年内季节上的差异极显著。总体来看,海岸景观防护林能够有效缓解珠江口土壤盐分和重金属的侵蚀,在沿海地区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3.
京杭运河淮安段水利防护林群落护堤防蚀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京杭运河淮安段水利防护林群落的护堤防蚀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防护林植被可以明显改善地表土壤物理性能,明显增加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不同植物群落对地表土壤的护堤防蚀效应明显不同.早熟禾群落和女贞群落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通气蓄水效应.有植被分布的地表土壤抗蚀性比裸地显著增强(P<0.05).相对而言,早熟禾群落土壤水稳性指数最大(0.892),其余依次为女贞群落(0.835)、梨树群落(0.791)、桃树群落(0.530)、水杉群落(0.397)和裸地(0.341).植物群落土壤的抗蚀性与植物根系生物量、根数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呈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4.
通过边坡防护林和轮作措施的区组对比分析,研究川中丘陵区典型的边坡防护林——柏木林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有边坡防护林的2种农田(油菜-玉米轮作和玉米单作)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明显高于无防护林同类农田。有防护林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呈与防护林距离减小而下降的变化趋势;而无防护林农田内,不同距离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无显著差异。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防护林对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轮作措施仅对浅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总体上看,柏木防护林能增加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但同时对近距离农作物存在一定的胁迫作用,应该对纯柏木防护林的结构和组成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5.
分层采集塔里木沙漠公路3种防护林灌木梭梭、沙拐枣、红柳的根际土和非根际土,分析土壤微生物的根际效应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防护林树种的根际土壤微生物均有比较明显的正效应,R/S值大小为梭梭沙拐枣柽柳;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在不同树种根际土之间变化不大,其中细菌介于78.10%~93.18%,为优势类群,放线菌次之,真菌仅为0.03%~0.12%;与非根际土相比,根际土壤养分含量较高,盐分含量较低,为微生物营造了较好的土体条件.可见,沙漠腹地定植灌木对风沙土发育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是梭梭,建议实际林分配置中可适当提高梭梭的比例.  相似文献   

6.
上海沿海防护林空气负离子水平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气负离子被誉为“空气维生素”,是衡量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探讨城市防护林改善人居环境的效应,选择上海南汇地区的沿海防护林作为研究对象,对空气负离子水平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林分内不同空间空气负离子分布呈现显著差异;负离子水平随林分树种不同而变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负离子浓度表现为:林地〉小区〉...  相似文献   

7.
川中半自然型防护林演替过程中的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中部绵阳官司河流域的半自然型林是长江中上游地区防护林的一个较典型类型。本文以它为研究对象,对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在次生演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研究,并结合影响多样性的几个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现阶段该防护林的植物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均较简单,松、柏、栎混交的针阔叶林占绝对优势,其物种多样性较小,但随着群落次生演替的进展,各层次的多样性趋于增加;(2)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是可行的。经测定,研究区的土壤pH值,外界干扰度和土壤含水量等指标对防护林的物种多样性有显著的影响。图2表3参16  相似文献   

8.
利用中国气象中心160站点的气温观测资料,对中国20世纪后半期的气温变化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气温变化幅度有显著的纬度效应:纬度越高,方差值越大,说明气温变化的幅度也越大。在季节上,气温变化幅度差异显著,普遍是冬季大,夏季小。气温变化幅度的纬度效应在区域分布上,冬季的纬度效应出现在35°N以北,35°N以南不存在纬度效应;夏季的纬度效应表现在34°N以南,34°N以北没有明显的纬度效应。30°N~35°N之间的地带是冬夏季节差异最小的地带,从这一地带开始,不管往南还是往北,气温变化的季节差异都趋于增大。这种格局与我国升温的区域分布是一致的,说明我国最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气温变化是持续升高的。最后对气温变化的区域差别进行了机制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观测表明,辽北庭院生态系统中日光温室、养猪暖舍、厕所、沼气池四位一体模式具有较好的增温保温效应,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日光温室,可创造良好的养殖业环境,保证模式中沼气池在冬季良好运行。  相似文献   

10.
伊乐藻在冬季低温条件下对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朱伟  陈清锦  张兰芳 《生态环境》2004,13(4):497-499
研究了耐寒沉水植物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在冬季低温条件下的生长状况,以及不同生物量的伊乐藻对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在冬季水温3—7℃的低温条件下,大多数水生植物处于生长停滞期,然而实验结果表明,伊乐藻在此条件下却具有明显的生长能力,并且单位生物量的增长量最大可达0.34g;实验结果同样显示了伊乐藻在低温条件下对TN、TP和CODCr具有一定的净化效果,对TP的去除效果要比对TN和CODCr的去除效果好;从实验结果还可看出,伊乐藻在水温高于4℃时对藻类具有抑制作用,从这一点就可说明伊乐藻具有一定的克藻效应,且其抑制能力与水温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辽北四位一体庭院生态系统冬季增温保温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测表明,辽北庭院生态系统中日光温室、养猪暖舍、厕所、沼气池四位一体模式具有较好的增温保温效应,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日光温室,可创造良好的种养殖业环境,保证模式中沼气池在冬季良好运行。  相似文献   

12.
季节性雪被对冬季寒冷区域土壤有潜在保温作用.采用人工遮雪法研究季节性雪被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川西亚高山冬季雪被具有明显的动态变化特征;雪被能有效减少土壤与空气之间的热量交换,使冬季土壤温度保持稳定.雪被去除使得0、5、10和20 cm土壤日均温度分别降低1.12、0.83、0.33和0.16℃,最低温度分别降低7.33、2.10、1.17和0.75℃.冬季土壤冻结状况与雪被条件密切相关,雪被去除使得0、5、10和20 cm土壤冻结时间分别缩短19、16、11和2 d,而冻融循环则分别增加39、12、6和1次.综上所述,川西亚高山季节性雪被对冬季土壤具有一定的保温作用,雪被效应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因此未来气候变化引发的川西地区季节性雪被时空格局变化,可能对区域冬季和生长季土壤水热动态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有机污染物对藻类毒性的测定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黄国兰 《环境化学》1994,13(3):259-262
藻类是研究水生毒理学的很好的材料之一,对其毒性是评价化合物危害的基本数据,也是研究化合物结构与生物效应的手段之一,通过测定工业废水,数种硝基芳烃及多种有机锡对藻类的毒性,发现剂量与效应时间有很好的相关性,化合物结构与效应之间也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用离子交换树脂袋法,研究了鼎湖山三种森林(马尾松林、马尾松针叶阔叶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硝态氮对外加氮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土壤硝态氮显著地受森林类型、季节和氮处理的影响。整体而言,阔叶林土壤硝态氮极显著高于马尾松林和混交林,而马尾松林和混交林之间的差异则不显著。三种森林土壤硝态氮的季节变化均表现为春季和夏季极显著高于冬季和秋季,而冬季又显著高于秋季。外加氮处理提高土壤硝态氮水平,其中在马尾松林和阔叶林氮处理效应显著。所得结果与直接采集土壤或土壤水测定的硝态氮含量的结果一致,表明离子交换树脂袋法是评价土壤硝态氮水平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城市公园是居民休闲的重要场所,其外侧防护林是围合公园景观、消减外源污染的重要屏障。为研究城市公园不同配置结构外侧防护林内PM_(2.5)浓度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外源PM_(2.5)污染的消减作用,通过布置样带监测城市公园不同配置结构外侧防护林(阔叶乔木林、阔叶乔草林、针阔混交林)距道路不同宽度处PM_(2.5)浓度,分析影响PM_(2.5)浓度的因素,并对不同配置结构外侧防护林对外源PM_(2.5)污染的消减作用进行计算。结果表明,(1)城市公园不同配置结构外侧防护林内PM_(2.5)浓度日变化规律大致相似,均呈现白天低晚上高的趋势,9:00—15:00时段防护林内PM_(2.5)浓度达到国家标准II类功能区浓度质量要求,5:00时防护林内PM_(2.5)浓度污染最严重,超出国家标准II类功能区浓度质量要求237.36%~335.31%。(2)城市公园不同配置结构外侧防护林在15~45 m宽度范围内PM_(2.5)浓度与路缘处PM_(2.5)浓度相近,阔叶乔木林和阔叶乔草林在60 m宽度前后出现PM_(2.5)浓度升高的现象。(3)城市公园外侧防护林11:00、13:00时对PM_(2.5)浓度污染消减作用最强,19:00、7:00时对PM_(2.5)浓度污染消减作用相对较差;阔叶乔木林、阔叶乔草林距道路165 m时消减作用相对较好,针阔混交林距道路45 m时消减作用相对较好,呈正消减作用。(4)PM_(2.5)浓度与平均风速、温度、相对湿度呈极显著相关,与其他气象因子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对小麦不同物候期农田防护林系统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的测定结果表明:小麦不同物候期田间平均含水量的变化规律为幼苗期>返青期>拔节期>灌浆期,幼苗期和返青期杨树防护林对小麦的胁地影响不大,灌浆期是农田防护林与小麦争夺水分最为激烈的时期;幼龄防护林带能有效增加农田土壤含水量,对小麦生长有利,成熟林与农作物争夺水分的能力比幼龄林强,且对农作物的水分竞争主要集中在0.2倍树高范围内,造成此范围内土壤含水量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7.
京杭运河淮安段不同植物护坡模式消风减噪及小气候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京杭运河淮安段5种植物护坡模式的消风减噪及小气候效应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植物护坡对风速、噪声、光照强度、气温、相对湿度等均有明显调节作用。与无植物对照地相比,有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分布的近水区风速明显变小,噪声降低,随着苇群密度和宽度的增加,其削减效果加强。桃树(Prunus persica)+芦苇群落消风、遮光和增湿效应明显,并有一定经济收益,在京杭运河护坡设计中可进一步推广应用;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芦苇群落具有一定的降温和增湿作用,但减噪和遮光效果不好,可设计在地势低洼的河岸带,利于人们冬季休闲观光;梨树(Pyrus bretschneideri)+芦苇群落有明显的消风和减噪作用,但由于人为干扰等原因影响了群落小气候效应的发挥;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草地+芦苇群落生态效应明显不足,在河岸带护坡设计中应尽量避免使用该模式。  相似文献   

18.
长春市南湖大气降尘长期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统计分析了1984-1993年长春市南湖大气降尘数据,探讨了冬季与夏季的代表月份以及10年间的代表年份大气降尘长期演变规律。10年间冬季降法量呈波浪式递减趋势;从统计来看,冬季1月份降尘最是夏季7朋份降尘量的2.3倍左右;同年度内冬季、春季大风时段的除尘量一般高于夏、秋季;冬季煤烟型大气污染已逐年在所改善,一些自然因素对大气除尘的影响逐渐突出。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森林保持水土的条件,即良好的林分结构,必要的面积比例和一定的林龄,揭示了成林过程中水土保持功能的动态变化,为研究防护林体系水土保持功能持续提高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浮游植物是水域生境的初级生产者之一,浮游动物是水生食物网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它们都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了解水生生态系统的变化、生态过程等有着重要意义。为了研究海河入海口浮游生物的群落特征以及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4年6月(夏季)和2015年1月(冬季)进行了两次调查采样,分析了海河入海口区域表层水体的浮游动、植物丰度以及环境因子。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55种,浮游动物19种。夏季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2.98×107 cells·L~(-1),冬季为6.0×106 cells·L~(-1);夏季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53.56 inds·L~(-1),冬季为36.76 inds·L~(-1)。环境因子方面,夏季平均溶解氧质量浓度为4.10 mg·L~(-1),高于冬季的3.72 mg·L~(-1)。冬季平均盐度为18.98‰,略高于夏季的17.09‰,两个航次盐度的空间分布近乎一致。夏季平均p H为8.25,冬季为8.17,夏季略高于冬季。铵态氮(NH4+-N)、硝态氮(NO_3-N)、亚硝态氮(NO_2-N)和总氮(TN)平均水平均为夏季高于冬季,但在构成上却表现出较大的时空差异,夏季NH_4~+-N和NO_2-N占优势,冬季NH_4~+-N居于主导。夏季总磷(TP)平均水平为14.03 mg·L~(-1),远高于冬季的0.03 mg·L~(-1)。相关性分析表明,温度对浮游动、植物群落发展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高盐度不利于浮游植物生长繁殖,但对浮游动物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冬季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增大,下行控制效应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