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定量分析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国内3条高速公路227起交通事故为基础,根据人、车、路和环境交通4要素,提出运用有序Logit和多项Logit模型分别建立事故伤害程度预测模型。通过显著性水平为5%的假设检验,从15个备选变量中分别确定2类Logit模型的输入自变量。显著性分析表明:道路线形、路面通行条件、事故发生时间和能见度4个自变量与交通事故严重程度均显著相关。事故伤害程度预测模型对比结果显示:有序Logit模型仅对有财产损失的事故估计准确率为72.3%,多项Logit模型对死亡事故估计的准确率高达95%,总体上多项式模型的准确率比有序模型高20%。  相似文献   

2.
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为尽可能地降低交通事故的伤害程度,根据某高速公路典型事故多发段的交通事故统计资料,以交通事故严重程度为因变量,从时间、道路空间结构和交通运行环境等因素中初步选择12个候选自变量,采用混合逐步选择法分析候选自变量与因变量是否显著相关。采用累积Logistic模型建立交通事故严重程度时空分析模型,并从成比例检验、拟合优度检验和预测准确度检验3个方面对模型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事故发生时段、季节因素、发生地点、道路线形、坡度、事故涉及车辆数和日标准交通量与年平均日交通量之比与交通事故严重程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为明晰海底隧道交通系统内部风险因素之间的耦合关联和事故演化机理,从驾驶人、道路、车辆、环境和管理5方面阐释海底隧道风险因素内涵,定性分析风险因素之间的耦合作用,建立海底隧道交通事故风险演化立体网络模型,提出海底隧道风险因素量化评价标准;并构建海底隧道交通事故风险耦合尖点突变模型,深入分析海底隧道交通系统风险状态演化的主...  相似文献   

4.
为了准确分析影响行人交通事故严重程度的各项因素,引入累积Logistic模型研究人、车、路、环境及事故特征与行人事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2016年的行人交通事故数据为样本,通过聚类压缩、共线性检验和预测力分析,从人、车、路、环境及事故特征5个方面选取16个因素作为自变量,事故严重程度作为因变量,构建行人交通事故严重程度预测模型来分析仅财产损失事故、受伤事故和死亡事故的影响因素,并引入弹性分析量化各显著因素的影响程度,检验结果显示模型拟合良好.结果表明,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事故形式、事故发生时段、车辆类型、照明条件、行人年龄段、行人饮酒情况6个因素与事故严重程度显著相关.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行人事故预防对策.研究结果有助于交通管理者采取合理的策略来降低行人交通事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劳动保护》2014,(2):118-119
两年一度的世界伤害预防及安全促进大会,为我们了解世界伤害预防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提供了一个窗口。全球每10例死亡中有一例是伤害致死,而道路交通事故和坠落事故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预防领域。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夜间交通事故严重程度致因,基于深圳市3年3 244起交通事故数据,获取昼夜交通事故分布的时空特征;进一步选取交通事故集聚的南山区、福田区、罗湖区的1 798起交通事故,以交通事故严重程度为因变量,以事故原因、日期、事故形态等10个因素为候选自变量,构建广义有序Logit回归模型,对比分析昼夜不同严重程度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路口路段类型、疲劳驾驶、事故日期在夜间模型参数估计值分别为0.493,-0.363,-0.309,而在日间模型表现为不显著,道路路面材料在日间模型参数估计值为-0.232,而在夜间表现为不显著;事故原因、道路横断面渠化方式等因素在日间和夜间所引起交通事故的严重等级均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特征及致因机理,选取2015—2019年109万起道路交通事故数据,分析成因、形态、时间、肇事人、肇事机动车、伤亡人员6个方面特征规律。确定道路交通事故致因因素,采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DEMATEL)法分析复杂系统关联性,构建道路交通事故致因因素递阶层次结构图,从理论上探究致因机理并得出本质致因因素。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特征包括:86.29%的事故由机动车违法导致,主因是未按规定让行,违法装载是高危因素,超速行驶事故多且危害大;70.21%的事故是多车事故,侧面碰撞是主要事故形态,坠车和翻滚是高危事故形态;17:00—19:59是事故多发时段;生产经营车辆引发的事故危害大;行人更易受到致命伤害,男性因事故伤亡的概率高于女性;77.38%的事故致命原因为颅脑损伤;3.63%的肇事机动车存在机械故障。致因机理分析结果表明,超速行驶、超载运输、技术不足或标准法规滞后是致因机理中的本质因素,可作为改善事故风险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8.
为降低农村公路交叉口事故风险,提取环境、道路、设施、车型和违法行为特征作为自变量,以事故形态和事故严重程度为因变量,构建考虑因变量内在关联的双变量Probit模型,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并识别显著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村公路交叉口交通事故形态和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关系,单车事故的死亡率更高;线形越好,隔离、控制设施越完备,事故严重性越低;车型越大,事故后果越严重;违法行为增加了发生致死性单车事故的概率。在交叉口处增设安全保障设施,对相交公路等级差异较大的路口实行限速管理,加强对大型车辆和摩托车的安全管理,加强对无证驾驶行为的处罚,可以改善农村公路交叉口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9.
为加强对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控制和预防,从95份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中提取相关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构建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原因间的关系网络。通过社会网络相关指标,找到导致事故的关键原因,以及哪些原因组合导致事故的能力最强,得到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原因特征。建立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风险指标体系,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指标体系的合理性。研究结果可以进一步加深对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原因以及彼此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认识,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为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预防预警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影响新能源汽车与行人交通事故严重程度的诱因,基于英国近4 a发生的1 819条新能源汽车与行人交通事故数据,从驾驶员、行人、新能源车辆、道路、时空和环境5个方面选择了19个影响因素作为协变量,并根据数据特征将因变量分为轻伤和严重伤害两类。考虑到数据异质性,首先通过因子分析法与k-means聚类进行聚类分析,然后采用Logistic模型对聚类分析得到的两类集群进一步分析,从预测准确率和协变量共线性指标两个方面确认了模型的适用度。结果表明:基于聚类分析构建的Logistic模型预测准确率均达到80%以上;变道或超车、车龄、支路及环形交叉口、双幅路(有中央分隔带)对事故伤害严重程度有异质性影响;行人年龄大于46岁和夜间行车会明显增加事故严重程度;其中,变道或超车和行人年龄对新能源汽车事故严重程度的影响比传统人-车事故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化工事故发生机理,考虑事故链中因素的因果关系与事故网络的结构特性,基于复杂网络研究化工事故的关键致因因素,以事故案例中因素与结果为网络节点,因素间的因果关系为边,建立化工事故网络模型,分析网络中节点的度值、结构洞,构建化工事故凝聚网络,分析凝聚节点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在化工事故网络中存在8种致因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占比高达87.5%。通过结构洞分析可有效找出网络中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潜在致因因素;通过凝聚网络分析,人的不安全行为致使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与环境的不安全状态连接比例高达29%,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为做好旅游活动的安全管理和风险防控,构建旅游安全事故演化网络,从旅游事故演化的角度分析旅游中常见的事故类型及其演化过程;根据旅游事故发生的时序和相关程度将旅游安全事故分为4级,从事故节点的出入度、子网节点数和支链数进行分析,判断不同旅游事故的风险大小;此外,从不同结构演化链的角度,总结旅游事故演化的特征.结果表明:旅游...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认识燃气管网泄漏事故的发生发展机理,提高事故分析预测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利用知识图谱对燃气管网泄漏事故进行研究。在事故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从人-物-环-管的角度对燃气泄漏过程以及火灾爆炸次生事故的相关实体进行归纳梳理,对实体间的逻辑关系和非逻辑关系进行辨识,并对实体的属性进行分类,进而构建出较为全面的燃气管网泄漏事故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搭建BP神经网络模型,基于已知实体或属性状态,预测相关联其他实体或属性的状态。研究结果表明:燃气管网知识图谱能够有效展示燃气管网泄漏事故发展的动态过程及相关要素,结合BP神经网络能够有效预测事故的发展路径及相关状态,从而提高燃气管网泄漏事故的分析预测水平与效率。  相似文献   

14.
交通事故发生规律与城市道路系统的规划设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笔者分析了城市交通事故发生率与道路等级、道路断面形式、路网密度、交叉口形式、道路车速的关系及交通事故人群的分布规律,认为道路宽而稀、支路缺乏、街道功能不清是我国城市道路网与用地微观布局的基本特点。大量数据分析表明,这种路网体系与我国的城市交通事故率偏高有着密切关系。路网规划是城市路网建设的基本依据,笔者认为,应当将降低城市交通事故率作为路网规划的考虑内容之一,同时指出,应在路网规划中合理选择道路断面形式、交叉口形式,建议适度加密路网、健全支路体系、理清街道功能,并考虑城市道路的车速控制与驾驶心态调整。  相似文献   

15.
为保障危化品道路运输行车安全,基于STAMP模型构建危化品道路运输的分层安全控制结构,将安全问题看作是控制问题,并将系统工程思想融入事故预防中。在此基础上,引入沪昆高速湖南邵阳段“7.19”特别重大道路交通危化品爆燃事故并对其进行实证分析,从物理层、基础层、运营层及监管层动态分析导致事故发生的控制缺失。结果表明:基于STAMP模型的安全分析方法不仅可考虑由组件失效引起的事故,还可发现组件之间的组织问题及决策背景,并对事故致因做出更为详细的解释,为类似事故的分析和预防提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和定量分析疲劳驾驶交通事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以广东省1370条疲劳驾驶事故数据为基础,对比分析不同年份、时间段以及年龄段的疲劳驾驶交通事故特征;以交通事故严重程度为因变量,将其分为严重事故和非严重事故,从驾驶员年龄、驾龄、车辆类型等17个初步选择的自变量中筛选对疲劳驾驶交通事故严重程度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采用二...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事故车辆影响下城市道路交通的特征,构建考虑车辆抢道行为的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研究给定冲突区域长度下不同进车率和不同事故持续时间对城市道路交通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事故车辆会诱发交通瓶颈,对城市交通产生显著干扰并形成拥堵带,且拥堵带向事故车辆上游传递。不同事故持续时间下交通流演化存在差异,道路平均车流量、车流平均密度随着事故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车辆平均速度随之减小。当道路中车辆较少(pin=0.3)且事故持续时间达到15 min时,交通处于严重拥堵状态;当道路中车辆较多(pin=0.5)、事故持续时间达到5 min时,交通即处于严重拥堵状态。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城市交通事故处理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In China, despite the decrease in average road traffic fatalities per capita, the fatality rate and injury rate have been increasing until 2015. Purpose: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the road traffic accident severity in China from a macro viewpoint and various aspects and illuminate several key causal factors. From these analyses, we propose possible countermeasures to reduce accident severity. Method: The severity of traffic accidents is measured by human damage (HD) and case fatality rate (CFR). Different categorizations of national road traffic census data are analyzed to evaluate the severity of different types of accidents and further to demonstrate the key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increase in accident severity. Regional data from selected major municipalities and provinces are also compared with national traffic census data to verify data consistency. Results: From 2000 to 2016, the overall CFR and HD of road accidents in China have increased by 19.0% and 63.7%, respectively. In 2016, CFR of freight vehicles is 33.5% higher than average; late-night accidents are more fatal than those that occur at other periods. The speeding issue is severely becoming worse. In 2000, its CFR is only 5.3% higher than average, while in 2016, the number is 42.0%. Conclusion and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A growing trend of accident severity was found to be contrasting to the decline of road traffic accidents. From the analysis of casual factors, it was confirmed that the release way of the impact energy and the protection worn by the victims are key variables contributing to the severity of road traffic accid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