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铜、锌和锰抑制月形藻生长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评价化学品毒性藻类测试的标准实验方法,得到铜、锌和锰对月形藻生长的最小无显著差异浓度(LNOEC)分别为31.8μg/L、16.4μg/L和2.7mg/L,抑制月形藻生长的96h半效应浓度(96h-EC50)分别为199.5μg/L、38.0μg/L和12.6mg/L。实验结果表明无论从LNOEC还是从96h-EC50考虑,都证明抑制月形藻生长的毒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锌>铜>锰。此结果对铜抑制藻类生长的毒性远远大于锌的毒性这一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构成挑战。月形藻细胞壁表面可能含有较少的硫代基团但包含较多与锌有很强结合能力的官能团可能是导致月形藻对铜的敏感性弱而对锌敏感性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铜、锌和锰抑制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运用评价化学品毒性藻类测试的标准实验方法 ,得到铜、锌和锰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安全浓度分别为31.8μg/L、65.0μg/L和 5.5mg/L ,抑制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 96h EC50 分别为 67.3μg/L、473.0 μg/L和 17.0mg/L .实验结果表明无论从安全浓度还是从 96h EC50 考虑 ,都证明抑制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毒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铜 >锌 >锰 .不同金属离子与藻细胞的不同亲和性是导致金属离子抑制蛋白核小球藻生长毒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  相似文献   

3.
采用现场培养实验,研究了铜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a)的生态毒性效应.结果表明,胶州湾内铜抑制中肋骨条藻生长的非观察效应浓度(NOEC)为3.9μg/L,生长抑制效应浓度EC05、EC10和EC5o分别为4.8,5.7,9.6μg/L.在分析比较浮游植物常规生态毒性反应终点的敏感性、可靠性及生态学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logistic生长模型的参数--环境容纳量作为反应终点在生态毒性研究中的应用.现场培养实验与实验室实验的分析比较表明,现场培养实验获得的生长抑制浓度低于实验室获得的数据,铜在实际环境中的毒性更大.  相似文献   

4.
选择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微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作为受试生物,测定了原油、燃料油分散液(WAF)以及添加溢油分散剂后的乳化液(DWAF)对两种微藻的毒性效应参数。结果表明:低浓度的原油WAF和DWAF以及燃料油DWAF均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起促进作用,其中,当原油WAF浓度为0.3 mg/L时,促进作用最强;而原油DWAF浓度低于0.5 mg/L时,开始促进生长,当浓度低至0.1 mg/L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两种微藻在4种不同石油烃类污染物体系中的96 h-EC50差异较大,96 h-EC50值介于0.07~30.77 mg/L之间;其中燃料油DWAF毒性最强,对中肋骨条藻和微型原甲藻的96 h-EC50分别为0.45 mg/L和0.07 mg/L;而微型原甲藻对原油WAF毒性效应敏感性最低,其96 h-EC50高达30.77 mg/L。  相似文献   

5.
典型多环芳烃对红树林区硅藻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2种典型多环芳烃对福建九龙江口红树林区优势藻的毒性效应.所选藻种为浮游藻中肋骨条藻和附着藻菱形藻,经分离、纯化和培养;所用的典型多环芳烃为菲和荧蒽.结果表明:丙酮对两种藻的不可见效应浓度值均为0.3%(v/v),菲对中肋骨条藻和菱形藻急性毒性试验的72 h半数生长抑制浓度(72-EC50)分别为0.95 mg/L和0.32 mg/L,而荧蒽对中肋骨条藻和菱形藻的72-EC50分别为0.17 mg/L和0.09 mg/L.中肋骨条藻对菲和荧蒽的耐受性比菱形藻强,菲对中肋骨条藻和菱形藻的毒性比荧蒽弱.  相似文献   

6.
通过测定藻细胞数量,研究了6,7-二羟基香豆素和7-羟基香豆素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设定浓度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大,6,7-二羟基香豆素和7-羟基香豆素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当浓度分别为19.5 mg/L和80 mg/L时,2种香豆素化合物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抑制率超过30%(第10天),6,7-二羟基香豆素和7-羟基香豆素对中肋骨条藻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40 mg/L和100 mg/L.进一步研究发现,2种香豆素还能影响中肋骨条藻的生理特性。在香豆素半抑制浓度下,藻细胞内叶绿素、蛋白质和多糖含量低于对照组,胞外可溶性蛋白质和多糖含量明显增大,且二者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此2种香豆素还显著影响了藻细胞SOD和POD比活力以及MDA含量.6,7-二羟基香豆素和7-羟基香豆素通过影响藻细胞内某些主要生化成分的合成及其活性,从而实现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五氯酚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斜生栅藻细胞的生长状况、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及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作为指标,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五氯酚(0,0.02,0.05,0.10,0.50,1.00 mg/L)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的毒性效应.24,48,72,96和120 h五氯酚对斜生栅藻的EC50分别为0.883,0.283,0.225,0.168和0.192 mg/L.斜生栅藻生长受抑制程度随五氯酚质量浓度增加而加强,当五氯酚的质量浓度超过0.50 mg/L时,斜生栅藻的生长几乎完全受到抑制.染毒96 h的斜生栅藻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以及蛋白质含量随着五氯酚质量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色素比例失调,色素对五氯酚的敏感程度为:类胡萝卜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色素含量的减少呈明显线性相关(r=0.793,n=6).   相似文献   

8.
壬基酚对胶州湾典型微藻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胶州湾常见优势藻种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为受试生物,考察了壬基酚(NP)对两种海洋微藻的急性毒性效应,同时以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为指标,研究了两种海洋微藻细胞内抗氧化系统对NP氧化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NP对中肋骨条藻和旋链角毛藻生长抑制的96 h-EC50分别为0.13 mg/L和0.22 mg/L,中肋骨条藻对NP的毒性更为敏感。当中肋骨条藻培养体系中NP浓度在0.04~0.16 mg/L和旋链角毛藻培养体系中NP浓度在0.05~0.20 mg/L时,两种海洋微藻体内SOD活性均呈现出先诱导上升后抑制降低的变化趋势,MDA含量则随NP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在低浓度NP(<0.05 mg/L)胁迫下,96 h实验周期内,两种微藻细胞内SOD活性和MDA含量与不添加NP的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低浓度的NP胁迫下微藻体内诱导产生的抗氧化酶能够及时清除活性氧自由基,防止细胞受到损伤。暴露实验72 h后,两种微藻细胞内的SOD活性和MDA含量与NP作用浓度呈现显著的浓度-效应关系,这表明微藻细胞内SOD活性和MDA含量可以作为生物标志物用于近海水体中NP生态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9.
利用络合铜控制水华优势藻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试验研究了络合铜对蓝藻水华优势藻铜绿微囊藻和绿藻水华优势藻普通小球藻的杀藻抑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络合铜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优于对小球藻的抑制作用。当投加1mg/L以上络合铜络合时对铜绿微囊藻有很好的杀灭作用,但投加浓度提高到5mg/L时才能有效抑制普通小球藻的生长。同时还开展了络合铜对青鳉鱼的急性毒性试验,得出了络合铜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4hLC50=8.5mg/L;48hLC50=5.7mg/L;96hLC50=3.9mg/L。  相似文献   

10.
3种酚酸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外源添加方式,通过监测藻细胞数量变化,分析了香草酸、对羟基苯甲酸和焦性没食子酸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32~256mg/L浓度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大,3种酚酸对中肋骨条藻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当浓度为192mg/L时,3种酚酸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抑制率超过50%。香草酸、对羟基苯甲酸和焦性没食子酸对中肋骨条藻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153mg/L、145mg/L和108.0mg/L。进一步,研究发现3种酚酸的半抑制浓度作用下,藻细胞内叶绿素、蛋白质和多糖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胞外蛋白质和胞外多糖含量没有明显差异,但二者比值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增大趋势。3种酚酸显著降低了藻细胞SOD和POD比活力,尤其是显著降低了POD比活力,使其比活力降低为对照组的18%~39%。香草酸、对羟基苯甲酸和焦性没食子酸均致使藻细胞MDA含量明显升高,其数值增大为对照组的1.6、2.2和2.4倍。上述研究表明,3种酚酸通过影响某些主要生化成分的合成及其活性的影响,从而实现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重金属Cu对两种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重金属Cu对两种海洋微藻中肋骨条藻和三角褐指藻的生长以及藻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高浓度的Cu2 对中肋骨条藻和三角褐指藻的生长都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72h EC5o分别约为(0.546±0.068)和(0.531±0.037)mg/L.对两种海洋微藻的SOD和POD活力的影响,均表现为低浓度诱导,高浓度抑制,MDA含量则随着Cu2 浓度的提高逐渐上升.在72hEC50浓度分别对相应藻种的胁迫下,SOD和POD活力表现为前期诱导后期抑制,MDA含量则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两种海洋微藻的SOD、POD活力和MDA含量的改变与添加的Cu2 浓度具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可以考虑作为监测重金属Cu污染的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赤潮异弯藻、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的生长对UV-B辐射增强和蒽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低剂量的UV-B辐射和低浓度的蒽处理对3种赤潮微藻的生长有刺激作用,而高剂量的UV-B辐射处理和高浓度的蒽处理对3种赤潮微藻的生长均显示出抑制作用.UV-B辐射对赤潮异弯藻、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的96 h半抑制剂量分别为1.63、2.34和2.58 J/m2,蒽处理对赤潮异弯藻、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的96 h半抑制剂量分别为0.078、0.119和0.112 mg/L.在刺激浓度的蒽处理的同时,添加刺激剂量的UV-B辐射条件下,3种赤潮微藻的生长同样表现出了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为研究对象,实验室条件下对比研究了磺胺间二甲氧嘧啶钠(SMS)和盐酸四环素(TC)暴露下4种赤潮藻的细胞增长、光合色素组成以及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等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4种赤潮藻在SMS和TC(7.5~240 mg/L)暴露组细胞密度均未出现半抑制效应,SMS对4种赤潮藻细胞密度的最大抑制效应范围为5.47%~36.26%,略高于TC的最大抑制效应0~35.21%(球形棕囊藻无抑制效应);藻细胞叶绿素含量在抗生素暴露下均显著下降,但作为抗氧化剂和捕光色素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则显著增加;低浓度(<50 mg/L)TC暴露下,4种赤潮藻Fv/Fm均显著下降;TC(<30 mg/L)暴露下,4种赤潮藻细胞密度最大促进作用范围为11.30%~38.89%,球形棕囊藻细胞密度增加比例最高;赤潮藻对抗生素的响应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别,两种抗生素暴露对球形棕囊藻生长的抑制效应明显低于其他3种赤潮藻,高浓度抗生素残留对浮游植物群落演替存在较强的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偲  陈晓华  谭丽菊  王江涛 《海洋环境科学》2018,37(2):215-220, 227
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其进入海洋环境的风险,目前急需探明纳米材料的毒性效应和致毒机理。本文选用常见的纳米TiO2 (nano-TiO2)作为实验材料,通过进行微藻的生长抑制实验,测定微藻叶绿素的含量和脂质过氧化水平,探究了nano-TiO2对两种海洋微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的毒性效应。同时利用扫描电镜观测了微藻对nano-TiO2的吸附作用,并初步研究了nano-TiO2的沉降效应。结果表明,nano-TiO2对海洋微藻S.costatum和D.salina的生长和光合作用均有抑制,且对两种微藻的毒性大小相似;nano-TiO2会被微藻吸附,对微藻产生氧化损伤,抑制微藻的生长和光合作用,是nano-TiO2对微藻产生毒性的主要原因;因nano-TiO2在实验介质中会发生沉降,实际所有实验结果均在低于原设定浓度下获得。  相似文献   

15.
中肋骨条藻与锥状斯氏藻藻际细菌溶藻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向对数生长期的中肋骨条藻和锥状斯氏藻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体积分数1%和10%的2216E培养基,以未加入培养基的对照组和10%无菌组作为对照,研究藻际细菌的溶藻效应.结果表明,对照组、1%组及10%无菌组的中肋骨条藻和锥状斯氏藻生长未受抑制,而10%组的中肋骨条藻和锥状斯氏藻生长则受到显著的抑制(p0.001),在第96h时,藻细胞几乎都被裂解,藻细胞数、叶绿素a含量及叶绿素荧光效率(Fv/Fm)显著低于对照组、1%组及10%无菌组(p0.001),表明藻际细菌具有抑制微藻生长的作用.在整个溶藻过程中,中肋骨条藻10%组细菌丰度增加了约250倍,锥状斯氏藻10%组藻际细菌丰度增加了约300倍,藻际细菌丰度的剧增可能是溶藻的主要原因.作为溶藻效果的评价指标,叶绿素荧光效率要优于细胞形态的改变、藻细胞数量的变化及叶绿素a含量,是较理想的溶藻检验指标.  相似文献   

16.
将6组不同初始种群密度的溶藻细菌L7(Bacillus cereus)菌悬液和添加了溶藻细菌L7胞内、外代谢产物的2216E培养液加入到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悬浮液中,将5组不同初始种群密度的中肋骨条藻悬浮液和添加了中肋骨条藻胞内外代谢产物的f/2-Si培养液加入到溶藻细菌L7悬浮液中,探讨溶藻细菌L7和中肋骨条藻的相互作用。在第7天时,L7胞外代谢产物使中肋骨条藻细胞数量下降95.42%,表现为间接溶藻,胞内代谢产物使藻细胞数量增长361.47%,表现为加快藻增长。L7初始种群密度为3.89×106 cfu/mL和3.89×107 cfu/mL时,在第7天藻细胞数量均下降80%以上;初始种群密度为3.89×102~3.89×104 cfu/mL时,在第7天L7促进藻生长。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为3.89×103 cells/L、3.89×104 cells/L及3.89×106 cells/L时,最迟于第7天,L7种群密度开始低于对照组,即中肋骨条藻能够在一段时间后抑制L7生长。从第4天开始,中肋骨条藻胞外代谢产物使L7种群密度低于对照组,即中肋骨条藻对L7产生抑制作用;胞内代谢产物对L7生长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大量废水排放导致生源要素N、P成为近海重要污染物之一,本文研究了两种海洋硅藻对培养液中生源要素N或P浓度变化的响应.结果发现:中肋骨条藻在NO3-N浓度为3.0~600 mg/L、三角褐指藻在NO3-N浓度为8.0~600 mg/L时,都能保持旺盛的生长;相比而言,中肋骨条藻在PO4-P浓度为0.6~20 mg/L的实验组生长较好,而三角褐指藻在0.6~10 mg/L的实验组生长较好.实验发现PO4-P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两种海洋硅藻的种群增殖.本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海洋硅藻都具很强的适应高浓度NO3-N的能力,与之相比,PO4-P浓度对控制硅藻种群的增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实验结果也表明:关于N、P对海洋硅藻生长的影响,除了考虑N/P比外,N、P浓度阈值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