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0 毫秒
1.
云南石林旅游风景区游客环境意识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从游客环境认识意识、游客环境关注意识、游客环境参与意识、游客环境行为意识和游客环境道德意识五个方面着手,分析评价了石林旅游风景区游客环境意识现状,认为景区游客的“环境意识”并不乐观,特别是“游客环境关注意识”和“游客环境道德意识”尤为薄弱。  相似文献   

2.
中国公众环境意识提高的若干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公众的环境意识“知”强“行”弱,总体水平较低,主要与几十年来的体制、经济水平和文化素质有关。应增强环境宣传力度和深度,在学校中普设环境教育课,提高公众的环境法律意识和环境道德意识,宣传绿色文化,从而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3.
江镕 《环境》2012,(10):12-14
虽然目前全国的酒店业已经相继行动,准备将、“六小件”取消,但普及的范围将有多广,执行的力度会有多大,还需拭目以待。接下来,全社会亟需共同行动,让“看起来很美,做起来不易”的新政顺畅进行。提高环境意识是关键首先,应该加强对消费者的引导。“六小件”的存在,被普遍看成是市场供求关系的产物。不少业界人士认为,应游客需要,酒店提供这方面服务无可厚非,要酒店不提供免费“六小件”,那么前提也应该是游客在此方面的需求大量减少。“这就需要对消费者进行宣传和教育,这不仅包括对出行自带洗漱用品等方面的宣传,还应加大对全民环境意识的教育和培养。”  相似文献   

4.
第二章 生态意识文明 内容提要:生态意识文明是生态文明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本章在分析人类思想史上曾经盛行并仍在发生重大影响的“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上,提出建构当代生态文化的构想,并进一步指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同时,对生态意识文明的建设途径做了进一步分析,即大力发展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5.
刘佳  滕金凌 《自然资源学报》2021,36(7):1760-1776
在我国大力推进文明旅游示范区和示范单位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引导和培育红色旅游景区游客的文明旅游行为,对于推动新时期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和实现红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规范激活理论、敬畏原型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统筹考虑红色精神弘扬和红色文化传承功能,构建纳入敬畏感和自豪感情感因素的游客文明旅游行为意向的理论分析框架,选择我国红色旅游代表性景区台儿庄古城、岳麓山、陆军讲武堂旧址等作为案例调研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层级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促进游客实施文明旅游行为的关键因素、作用机制及其驱动路径。研究发现:(1)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情景中,后果意识、责任归属、道德规范与游客文明旅游行为意向之间的假设关系得到了验证。(2)敬畏感通过道德规范显著正向影响游客实施文明旅游行为,游客体验到的敬畏感越多,则感受到实施文明旅游行为的道德责任越多,且实施文明旅游行为的可能性越大。自豪感对道德规范和文明旅游行为意向没有显著正向影响,游客在红色旅游景区体验到的自豪感未能在促进游客文明道德责任提升和实施文明旅游行为中发挥作用。(3)景区知名度负向调节道德规范与文明旅游行为意向的正向关系,景区知名度较高时,道德规范对文明旅游行为意向的正向影响较小。因此,应增强游客对不文明行为的消极后果认知,提升游客负责任意识和道德责任,营造红色旅游的庄严氛围,激发游客的敬畏感,高度重视知名红色旅游景区的文明示范和引领,以期为我国红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指出:“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环境意识在内)的基本手段之一”。“要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1985年6月27日成立的徐州矿务局中学生环境小记者团,13年来为实现素质教育,针对中学生的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环境教育活动。让学生学到环境科学、法律法规、道德伦理等方面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环境意识、思想道德水平和环保宣传教育能力(听说读写、社会实践等)。为  相似文献   

7.
为了尽早战胜非典,并为抵御将来可能发生的类似灾害,我们倡议:1、每个公民要提高对“非典”防治工作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的认识,树立科学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正确认识“非典”,认真防范“非典”,努力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2、每个公民都应反思自己的行为方式,认识自己保护环境的责任,切实提高环境意识、尊重自然、珍爱生命、遵守法纪、移风易俗,坚决摈弃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陋习,做到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不危害野生动物,并且拒食野生动物,形成良好的环境道德和生活卫生习惯。3、社区要以创建绿色社区、绿色文明家庭为重点,积极开展…  相似文献   

8.
各地动态     
我国有关专家日前在北京呼吁,在提倡“持续发展、善待地球”的今天,应该将道德伦理观念引入环保领域,早日建立起面向新世纪的“环境道德、伦理观”。中国作为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国家,不仅要继续鼓励和支持环境道德理论的研究、教育和实践,而且要重视应用环境道德理论为国家决策服务,推动环境道德伦理观在全国广泛普及和深化。  相似文献   

9.
论环境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环境意识的内涵和外延。提出了朴素环境意识和深层环境意识的观点。在环境意义上探讨了价值观念,强调了环境法制意识和环境中道德意识的培养。分析了环境、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概念的实质和环境意识的表现形式—环境意识流。说明了强化环境意识的必要条件和它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l*l*l*l*l*l*l*l*l*l*--H.?——oH.Al圃加强中英两国在环境教育方面的合作,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与英国文化委员会于1996年3月在北京共同举办“中英环境意识国际研讨会”,中英双方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和有关部委领导及英国大使馆有关官员到会祝贺。会议期间,中英专家分别介绍了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和公众参与环境与发展决策能力的经验,就科学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参与意识等公众环境意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此次会议将为dewde%\lt/:d&4-WW@Upe_e-R-ssMW观口日圈圈骡y圃猕缀敝并_…  相似文献   

11.
《世界环境》2005,(6):1-1
今年以来,“环保”成为媒体曝光度极高的词汇。除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和频发的环境突发事件以外。发展的需要是环境问题得以被关注的主因。  相似文献   

12.
作为“江苏省绿色学校”,南京市琅琊路小学从1995年起,把环境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提高认识、创设途径、培训师资队伍,在全校开展环境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提高“开展环境教育”的认识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开展环境教育是贯彻这项基本国策的基础工程。通过在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行为、道德的培养,使他们成为对地球、对人类、对祖国具有高度责任感,具有现代意识的未来公民。环境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传统教育过于强调学习已有答案而不是探讨问题;学生的主要精力被用在记忆上而忽略了观…  相似文献   

13.
环境道德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一个十分紧迫的新课题,论述了环境道德建设的历史必然性、与市场经济建设的关系,提出了环境道德建设的原则与途径。  相似文献   

14.
环境墙报     
《环境》1995,(3)
环境人格属道德范畴,是人在认识环境问题严重性的基础上,自觉遵从环境规律并积极维护环境平衡,从而形成人与环境互助共生机制的人的意识与行为关系的总和,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意识。环境人格的塑造,与人的社会地位、文化修养及个人品质等因素密切相关。教育人们从讲究个人卫生、关心自身健康,到讲究公共卫生、关心他人健康,最终上升到爱护环境中的草、木、虫、鸟、土、水、石及至区域和全球环境,并关心全人类的共同生存的最高级的环境道德  相似文献   

15.
通过扩展环境权益而提高环境意识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夏光 《环境保护》2001,(2):38-40
较高的环境意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因为环境意识越高,环境政策实施 中遇到的阻力就越低。怎样提高环境意识?人们一般都想到“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然而,还可以通过“扩展环境权益”来提高环境意识。扩大社会享有的环境权益,包括环境监督权、环境知情权、环境索赔权和环境议政权。本文建议:在我国设立“环境权益保护日”。  相似文献   

16.
保护环境,热爱环境,改善环境,建设环境,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与发展意识,是中国环保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一。环境意识不仅是科学意识和道德意识,也是艺术意识和现代意识的重要内容,缺乏环境意识,就不可能揭示和实明人类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对立统一,就根本实现不了持续发展的目标。人口众多,社会需求量大;地大物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活动效益低,发展资金严重  相似文献   

17.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要内容。对公民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是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的必然选择。环境保护是道德教育的重点。江泽民总书记曾明确指出:“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为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一个全面提高公民道德水准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把“环境保护”列入社会道德领域,作为道德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这使我们更加明确了环保部门提高全民环境道德意识、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历史任务。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环境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逐步使人们克服利己主义、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思想,牢固树立“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崭新环境意识和道德观念。大力加强环境道德教育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必须毫不放松地抓好、抓实、抓出成效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面开展全民的环境道德教育工作:一是抓好领导层的环境道德教育。各级领导层是党的方针政策、法制法规、社会经济重...  相似文献   

18.
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道德和生态伦理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与“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有着本质区别。对当代环境道德和生态伦理的特征与主张应准把握,其将自然原理和人道原理结合起来,由人及物将非人生命体或自然作为人的“伙伴与朋友”。  相似文献   

19.
陈蓓 《环境科技》2000,13(1):41-43
前 言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三大基本国策之一。与 70年代相比 ,国民的环保意识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但依然存在着不少潜在的问题。据“地球村”周刊 1999年 6月 2 3日报道 :国家环保总局和教育部共同组织的全国规模的公众环境意识抽样调查结果不容乐观。表现在 :(1)将环境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相比较 ,显示出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较低 ,倾向于经济建设重于环境保护。 (2 )我国公众的环境知识水平处于较低的层次 ,环境道德意识较弱 ,农村居民尤甚。 (3)公众在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在环保事业中作用的认识上 ,认…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类环境保护活动的深入,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正在发生根本改变,环境意识已进入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成为人类观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最近指出: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未能有效扼制环境进一步衰退的原因之一,是全世界大部分人尚未形成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新的环境伦理观,今后数十年是建立此种伦理道德的关键时期。新的持续性伦理道德的核心是尊重自然、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把人类从战胜自然的胜利而产生的飘飘然中解脱出来。新的道德要求当代人之间、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机会平等,它的两个重要命题是:“只有一个地球”和“明天与今天一样重要”。新的伦理道德将从人的深层意识里重新调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