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环境教育》2008,(6):24-24
为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广东省委宣传部、省环保局决定在5月15日至6月15日开展第十二个“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月”活动。活动主题为“建设宜居城市,弘扬生态文明”,活动将以“生态文明与环境文化”、“治污减排与污染源普查”、“绿色奥运与环保生活”等内容为重点,大力宣传新时期党和国家的重大环境决策、方针政策和环保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2.
许颖 《环境教育》2023,(6):38-39
<正>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为公众支持环保、参与环保、践行环保,搭建了体验式、交互式的平台,有利于加快构建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行动体系,有力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各环保设施开放单位、生态环境系统的干部职工,要持之以恒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党的创新理论和大政方针讲清楚、说明白,让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巩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政治基础。”这是在2022年青岛市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培训会上,青岛市生态环境局的相关负责人的讲话。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广东环境保护宣教阵地上,"新闻舆情""环境教育""环境文化"三驾马车可谓齐头并进,迸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广东环保宣教不断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能力建设,努力打造环境保护新闻宣传主阵地;不断创新环境教育模式,开发了一系列符合公众需求的环境教育公益项目。不断丰富环境文化活动,促进公众参与,树立环保自觉,弘扬生态文明,推动广东绿色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辛静 《环境教育》2008,(5):33-34
近年来,环境保护部一直在努力探寻环境保护的治本之道,如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等,尤其是推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和制度建设,使公众由自发性参与向制度性参与发展。从以下这些标志性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政府主管部门、社会公众、NGO组织多方良性互动,促进环境保护的崭新格局正在形成之中。  相似文献   

5.
关音 《环境教育》2012,(4):59-61
环保NGO的活动与公众在参与中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公众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也深化了对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文明重要意义的认识和了解,进一步提高了生态文明意识。  相似文献   

6.
《环境教育》2008,(10):25-25
9月18日,由河南省环保局、省电力公司联合举办的“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论坛”在郑州圆满落下帷幕。张大卫副省长出席论坛并代表省政府首先致辞,从生态文明与文化、生态文明与责任、生态文明与境界三个方面介绍了河南省建设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前农村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些地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农村环境保护的综合对策,可为协调新农村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着眼制度建设,健全环保长效机制,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本。本文阐述了构建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的五大内容:构建政绩考核机制是前提,构建环境管理机制是根本,构建资金筹措机制是关键,构建生态补偿机制是重点,构建公众参与机制是动力。  相似文献   

8.
吴祖强 《四川环境》1997,16(3):56-60
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已日益深入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领域。在呼吁公众参与的条件下,依靠谁去搞好环境保护?公众是如何看待自己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的呢?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了解公众关于环境保护的心态,有助于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政策更具有针对性的实施。本文就这一话题进行了城市居民的抽样调查。调查表明,公众普遍认为,政府和公众参与是搞好环保的主要依靠力量;而公众对环境宣传教育和污染企业的治理以及技术进步的期望较低。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人均月收入带来的影响,以期把握不同层次公众的心态。在此基础上本文就环境宣传教育如何促进公众参与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
<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公众也可能是环境的破坏者,当然也应该是环境的建设者。改变环境行为,必须整体提升公众素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放到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九大明确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制定了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  相似文献   

10.
张玉胜 《环境教育》2012,(12):15-15
生态文明建设晋级“五位一体”,契合了对“生态文明”的广义解读,即不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问题,而是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正>甘肃省宣教工作以祁连山生态修复和保护为轴心,通过部门联动、突出重点、强化宣传、拓展渠道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宣教活动,公众参与度高,社会影响深远。2017年,甘肃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紧紧围绕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特别是环境日期间,开展了以"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氛围更加浓厚。  相似文献   

12.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多元主体社会共治是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趋势。本文以&quot;绿色浙江&quot;为例,重点分析了其在组织结构上的独特性,处理和政府、企业之间关系的巧妙性和平衡性,还分析了&quot;绿色浙江&quot;在环境保护项目中经常运用的公众参与机制、圆桌协商机制、舆论倒逼机制和服务外包机制等。最后,文章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中社会共治的实现路径包括两个方面:环保组织要加强核心技术的开发和公益人才的培养,地方政府则要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关于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的具体操作程序,扩大社会组织和市民群体参与本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治理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众的环保知识水平、意识不高,这直接影响着其对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治理的认知和行为。而环保政务微博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信息公开、舆情引导、环境教育、环境政策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新浪微博官方认证的川陕革命老区内10个市(县)的生态环境部门环保政务微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理分析其话题设置、发文情况、粉丝互动情况等,考察其生态环保政务微博运营情况,从而分析生态环保政务微博在生态文明教育与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社会影响力不高,互动有限、运行效率低,信息发布少、运营绩效水平较低等,据此提出加强环保政务建设,提升环保政务微博社会影响力;围绕环保政务微博特点,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创新宣传内容形式,提升环保教育水平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企业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企业力所能及地承担起环境保护、社会关爱、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生态义务。近年来我国污染物排放增长态势基本得到遏制,但因行政体制与执法存在缺陷、企业自律性不足,污染治理形势依然严峻。通过借鉴美国、日本两国的先进经验,分别从政府、企业、公众层面提出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构建企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强化企业生态责任培训,树立公众新的责任感和消费观念等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周波 《环境教育》2012,(12):49-49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作出部署。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环保系统更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勇当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生态优先,高举绿色发展大旗,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安徽省稳步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教育,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安徽在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环境宣传教育,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切实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全省环境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绿色创建提档加速。一是重启"绿色创建",推动公众广泛参与。党的十九大  相似文献   

17.
生态执政能力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生态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内涵,认为生态执政能力是一个政党应对环境问题的能力,关系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安全等方面能否持续发展。生态执政能力的内容包括制定符合生态规律和环境保护要求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领导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能力;动员和组织政党成员及国民学习和实践环境保护知识、理念、行为和规范的能力;领导国民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的能力;领导国民和教育国民选择、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组织群众和依靠群众,历来是我党克敌制胜的法宝。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一样离不开群众参与。现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是环境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属性之一。新中国开展环保工作30年来,为激励、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环境文化,各级环保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国各地也涌现了无数公众参与的杰出典型。下面两则关于浙江、四川两省公众参与环保的有益启示,是环保系统走群众路线的浪花之一束。愿这朵朵束束的晶莹浪花,汇成我们公众参与环保的文化之海……  相似文献   

19.
白雪梅 《青海环境》2009,19(3):109-112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启动以来,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卓有成效。如何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关注生态移民文化的适从和精神世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仅对江河源环境保护和建设有促进作用,而且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企业文化的视角,论述了企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并重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促进社会与企业和谐的重要内容,是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需要。环保企业只有将生态文明意识与环境保护责任全面地融入企业文化建设,才能更好地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