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得到集中体现,如何构建起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是学懂弄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这就必然要求通过搞好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加强执法督查、坚守生态红线来有效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强化生态责任、注重利益导向来充分落实企业的主体地位;通过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支持环境公益诉讼来全面促进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2.
辛静 《环境教育》2008,(5):33-34
近年来,环境保护部一直在努力探寻环境保护的治本之道,如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等,尤其是推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和制度建设,使公众由自发性参与向制度性参与发展。从以下这些标志性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政府主管部门、社会公众、NGO组织多方良性互动,促进环境保护的崭新格局正在形成之中。  相似文献   

3.
公众参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和根本保障。青海省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决定了其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性。本文就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机制内涵、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指出由于民族、宗教等原因,青海省需要通过建立与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的行政机制、法治机制和社会机制,拓展公众参与途径和范围,形成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4.
<正>2019年以来,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立足《南京市环境教育促进办法》,面向以学校为主体的社会公众等不同人群,开展了多方面、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工作。公众参与多点铺陈,推进绿色共享共治组织召开"绿色力量,共治共享"南京环保公众参与年会,表彰了一批先进环保工作人员、环保民间组织、环保志愿者、环保观察员以及环境守护者;开展中华虎凤蝶同步调查,采用多地点直播方式对调查过程跟踪记录;全国环保设施公众开放现场观  相似文献   

5.
正"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已成为云南省涉及地区最广、参与学校和社区最多、影响面最大的全省性的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环境教育项目。新时代绿色创建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环保、宣传、教育等部门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推进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创建活动,也是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环境素养,鼓励公众参与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6.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共分六部分二十条,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做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方案》指出,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要坚持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安徽省稳步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教育,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安徽在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环境宣传教育,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切实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全省环境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绿色创建提档加速。一是重启"绿色创建",推动公众广泛参与。党的十九大  相似文献   

8.
关音 《环境教育》2012,(4):59-61
环保NGO的活动与公众在参与中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公众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也深化了对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文明重要意义的认识和了解,进一步提高了生态文明意识。  相似文献   

9.
许颖 《环境教育》2023,(6):38-39
<正>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为公众支持环保、参与环保、践行环保,搭建了体验式、交互式的平台,有利于加快构建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行动体系,有力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各环保设施开放单位、生态环境系统的干部职工,要持之以恒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党的创新理论和大政方针讲清楚、说明白,让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巩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政治基础。”这是在2022年青岛市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培训会上,青岛市生态环境局的相关负责人的讲话。  相似文献   

10.
他山之石     
让生态文明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浙江的生态省建设理念已融入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如制定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规划,加大生态省建设投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及生态省建设目标责任考核、绿色CDP核算体系。  相似文献   

11.
赵莹 《环境教育》2013,(3):29-30
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着这样那样的社会问题,公众的自发参与对环境决策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引导社会力量成为摆在政府部门面前的课题。自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可及性原则(即公共参与原则)至今已有20年,在我国的环境保护领域,公众参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浅入深的发展。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交替之时,如何动员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党和政府部门的时代命题。一、动员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例,从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产权区域博弈、生态无界与环境属地管理、生态对区域发展反作用四个方面分析协调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协调机制:政府间组织机构协调与保障机制、环境主流化部门协调机制与公司式生态补偿机制、城市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调控和集约发展与科技支撑机制、生态文明建设的差异化与多维化考核评估机制、教育引导和多元参与的社会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及时反映公众的环境意愿,有助于政府掌握完整的环境信息,避免决策的局限性、盲目性和短期性。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方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生态环境意识、环境立法、行政执法和司法缺陷、法律政策等,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诸多的难题,如公众参与、生态补偿、环境责任及环境纠纷等,应通过完善立法、执法及司法建设,以及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等保障机制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首先通过比较分析生态文明与环境法制的关系,结合我国生态法制建设困境,提出了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的环境法治保障措施,即从立法、执法、司法角度,从而实现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最终实现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正为使公众近距离感受环保,从而更好地认识、支持、参与环保,自2013年7月起,山东省环境保护厅每月固定组织"环保开放日"活动,目前已连续组织50余期。近年来,山东省高度重视环保公众开放工作,并做了很多尝试,围绕"创新形式、引导公众、提升质量"三条主线,不断强化环境信息公开,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努力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良性互动的环保工作大格局。扩大公众参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需求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绿色发展""开展创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苏州高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系列成果。通过问卷设计和调研,在区内主要公众群体范围内对高新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展开调研分析。结果表明,公众对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工作力度、城区绿色覆盖情况和整体环境质量改善情况较为满意,而河道治理与保护是高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7.
国内资讯     
《绿色视野》2013,(8):71-71
国合会2013年圆桌会议召开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2013年圆桌会议近日在贵阳举行。本次国合会圆桌会以"绿色发展中的区域平衡与社会和谐"为主题,分享国合会在区域平衡与绿色发展领域的政策研究成果,并围绕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可持续消费与绿色发展、投资与贸易的企业社会责任、绿色发展中的媒体与公众参与以及贵阳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与应对等议题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18.
<正>环境教育,以改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并保护环境为最终目标,其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终身性"。因此,加大环境教育,是完善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前提条件和有效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19.
周围 《环境教育》2006,(6):37-39
“绿色社区”是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给予具备了一定的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设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并实现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的一种表彰。创建“绿色社区”寄托着人们对优美舒适的良好人居环境的憧憬,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符合我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实际上包含了多元主体对环境伦理的价值建构和对环境公共治理实践活动的参与。采用个案分析法论证我国社区环境公共治理范式对民主协商机制的创新。研究发现,执政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制度的变革为社会组织参与环境决策、环境立法和环境司法等民主协商活动提供了多元合作与协调的制度性建构渠道,而基层政府在社区开展的环境公共治理运动则有效地整合了社区环保力量,提升了公众参与公共治理协商的集体凝聚力及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