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锦州湾海域水体中重金属锌、铅、镉各化学形态的含量及其各形态分布特征,其特征变化动态表明,该海域中重金属以可溶态为主要存在形式,其中以水合氧化物为重要清除载体.重金属除周边岩石风化物质的自然背景值外,主要来源于沿岸工厂排废.水体中重金属是在潮流水动力作用下,受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产生迁移和转化.三种元素形态转化强度 Zn>Pb>Cd,它们污染程度为Cd>Zn>Pb.通过多元回归计算求得重金属与环境因素 pH 值(X_(PH))、Eh 值(X_(Eb))、氯度(X_(cl))、溶解氧(X_(DO))、化学耗氧量(X(COD))的多元一次方程.  相似文献   

2.
二烷基铅和三烷基铅是四烷基铅的降解产物,在水中毒性甚大。这类离子型烷基铅化合物存在于生物组织中,分析时相当困难。本文介绍了一种组织稳定剂,用来溶解生物样品,而不改变烷基铅的化学形态。用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Na-DDTC)为络合剂,通过络合剂提取来定量分离各种烷基铅和铅(H),然后丁基化成相应的四烷基铅形式,RnPbBu~(4-n)和Bu_4Pb(R为甲基、乙基),再用气相色谱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测定,本方法同时测定一个样品中的下列物质:四烷基铅(Me4Pb、Me_3EtPb、Me_2Et_2Pb、MeEt_3Pb、Et_4Pb);离子型烷基铅  相似文献   

3.
不同磷肥对水稻铅积累的影响及其机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盆栽实验,研究外源添加过磷酸钙(SSP)、磷酸二铵(DAP)对于铅胁迫下水稻的生长、铅吸收和铅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铅胁迫下,水稻根、茎叶、籽粒的生物量随着两种磷肥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以施加DAP的水稻茎和叶生物量增幅最大,分别增加13.77%和44.17%.水稻体内铅大部分分布在细胞壁中,并随铅浓度的增加,两种磷肥提高了细胞壁对铅的固定能力,有效抑制了水稻对Pb的吸收,Pb在水稻体内的分布表现为根茎叶籽粒,其中SSP的效果大于DAP,施加SSP有效地降低了水稻籽粒Pb的含量.  相似文献   

4.
孙晓艳  柳检  罗立强 《环境科学》2018,39(8):3835-3844
土壤中铅的可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受土壤中铅形态影响.本工作采用改进的BCR顺序提取法、植物栽培、微区X射线荧光(μ-XRF)和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谱(XANES)研究了铅锌矿区土壤中铅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1)铅在土壤中的分布规律为:可还原态酸溶态残渣态可氧化态;(2)植物组织中铅浓度与土壤中酸溶态铅浓度呈一定相关性;(3)微米水平上,铅在土壤中呈非均匀分布,与Fe和Mn存在一定相关性;(4)土壤中铅的分子形态主要以Pb-goethite(铅-针铁矿为41%~46%)、Pb3(PO4)2(36%~55%)和Pb-Mn O2(铅-锰氧化物为3%~24%)形式存在.研究表明BCR、μ-XRF和XANES分析方法结果可以相互印证,均表明土壤中铁锰氧化物吸附和磷酸铅沉淀是降低铅生物有效性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铅是自然界常见元素之一,与人的健康有一定的关系。自然界中铅主要呈方铅矿(PbS)等硫化物存在,只有在强氧化环境中才以PbO2和Pb2O3形式存在,铅化合物溶解度较低,在迁移过程中可被粘土矿物吸附,故在岩石风化过程中Ph的迁移能力较低,在天然水体中铅的浓度很低。l环境中铅的自然分布铅在地壳中的丰度为12.SX10-’,土壤中含铅量稍少。铅又是三种放射性元素(铀、灶、钢)蜕变的最终产物,加之人类的活动,铅不断地由岩石圈进入生物圈。据统计,目前大气层中的铅与原始时代相比,被污染体积增加了1万倍,吸入体内也增加了100倍,…  相似文献   

6.
铅低积累大豆的筛选及铅对其豆中矿物营养元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筛选和培育铅低积累作物品种已被用来降低铅流入到人们的食物链中.本实验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16个选定的大豆品种在两个铅处理(500和1500 mg·kg-1)下的生长反应,并评估其对铅的耐性.结果表明,在两个铅处理(500和1500 mg·kg-1)下,大豆中Pb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平均值分别为0.19和0.27 mg·kg-1.在两种Pb梯度处理下富集系数的范围分别为0.003~0.014和0.002~0.012.16种大豆品种的富集系数在两种Pb梯度处理下均小于0.02,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明大豆吸收的Pb主要积累在根部.大豆品种:垦丰16号、绥农28号、中黄35号和黑河35号被发现符合低铅积累大豆品种的标准.这4个品种的大豆被进一步用于评估Pb和其他矿质营养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如Ca、Cu、Fe、Mg、Mn和Zn.土壤中Pb含量会影响大豆对微量矿物营养元素的吸收,表现为土壤中高剂量Pb能抑制大豆对Ca、Cu、Fe、Mg和Zn的吸收,同时增加其对Mn的吸收和积累.  相似文献   

7.
太原市某城区四季大气PM2.5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太原市大气PM_(2.5)中重金属污染的季节变化特征,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9月4个季度典型时段在太原市迎泽区采集环境大气PM_(2.5)样品,采用连续提取法和电热板消解法分析了样品中5种重金属元素的化学形态和总浓度,并对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太原市迎泽区大气中PM_(2.5)日均质量浓度高达122.08~211.81μg·m~(-3),其四季日均浓度呈现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2大气PM_(2.5)中重金属浓度在4个季节呈现一定的季节变化,其中Cu和Ni的季节变化不明显,Cr在夏、秋季浓度较高,Pb、Cd的浓度在冬季最高.3PM_(2.5)中不同重金属化学形态分布不同,除Cu外,其他4种重金属在不同季节的各化学形态含量基本相同,超过75%的Pb和Cd的分布在可溶态与可交换态、碳酸盐态、可氧化态与可还原态;Ni和Cr主要以有机质、氧化物与硫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为主;Cu在春、夏、秋季主要分布在有机质、氧化物与硫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两种形态中,在冬季主要在可氧化态与可还原态和有机质、氧化物与硫化物结合态两种形态中.4PM_(2.5)中5种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大小顺序为CdPbCuNiCr;Cd和Pb为生物可利用性元素,Cu、Ni和Cr为潜在生物可利用性元素.  相似文献   

8.
已观察到米尔克里弗含水层地下水中离子组成有一些明显趋向。来自次露头地区的地下水,其Na~+、SO_4~(2-)、Ca~(2+)和Mg~(2+)的浓度比紧邻的下坡的地下水高;在次露头地区之外,地下水的Na~+、Cl~-、HCO_3~-和CO_3~(2-)以及CH_4的浓度有规律地随着其滞留时间的增加而增加,pH值降低,Mg~(2+)和Ca~(2+)浓度往往偏低(小于0.1mmol/L)。地质变化对产生这些化学模式起了重要作用。第一个主要地质变化是约在5×10~5年前补给区的上覆隔水层被侵蚀,使Na~+和Cl~-浓度低的大气降水能进入含水层并置换了原先存在的水。第二个主要地质变化是在约30000~40000年前米尔克里弗地区出现冰碛物沉积。通过冰碛物向含水层补给的水,其发育特征是Na~+、SO_4~(2-)、Ca~(2+)和Mg~(2+)的浓度高。在次露头地区的下坡,Na~+和Cl~-的变化趋势受从下伏页岩隔水层的扩散所控制。分别对地下水、硫酸盐还原细菌和地下水的气体样品,以及硫化物和H_2S气体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SO_4~(2-)还原不是一个主要过程。地球化学模拟表明,CO_2气体是随着在含水层中滞留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加入地下水的。CO_2、CH_4和溶解的无机碳的增加可以归因于甲烷发酵。地球化学模拟表明,阳离子交换在该地下水的化学演化中只起次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太原市大气PM_(2.5)中铅同位素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使用ICP-MS测定太原市2009年夏季至2010年春季典型月份中存在于PM2.5上的铅(Pb)及同位素特征,分析了铅的浓度水平、季节变化特征,探讨了铅同位素丰度比特征,并由富集因子法初步解析了铅的来源。结果显示,太原市环境大气中存在于PM2.5上的Pb含量为270.83ng/m3,低于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对颗粒物中铅的年均限值,在国内属中等水平。冬季存在于PM2.5中的Pb浓度水平最高,与取暖燃煤排放有关;扬尘中的Pb富集则对春季的Pb污染有较大贡献。Pb与PM2.5的相关性显示夏季和冬季二者来源一致,皆为燃煤排放;206 Pb/207 Pb与208 Pb/206 Pb的同位素丰度比特征也表明PM2.5中Pb的主要源于燃煤排放,由于冬季煤炭消费量较高,其燃烧排放对PM2.5中Pb的贡献高于其他季节。采样期间PM2.5中Pb的富集因子(20.45)显示,Pb主要源于人为活动的排放;春季的富集因子(10.76)接近10,表明春季时自然源的Pb对PM2.5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黄土高塬沟壑区水体氮污染的时空变化情况,选取黑河流域(泾河支流)为研究区域,测定2013—2014年枯水期和汛期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中主要离子及NO_3~--N和NH+4-N的浓度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河流域枯水期水化学主要为Na+K-Cl-SO_4型,汛期主要为CaMg-HCO_3型.枯水期及汛期阳离子均主要为Na+,阴离子在枯水期主要为SO_4~(2-)而汛期则转变为HCO_3~-.汛期NO_3~--N浓度普遍大于枯水期,平均值分别为2.37和1.63 mg·L~(-1);且空间分布不均衡,地表水中的浓度为:上游(1.35 mg·L~(-1))中游(1.05 mg·L~(-1))下游(0.93 mg·L~(-1)),而地下水中的浓度为:下游(3.84 mg·L~(-1))中游(2.54 mg·L~(-1))上游(2.35 mg·L~(-1)).NH_4~+-N在时间分布上没有明显的规律,汛期及枯水期变化不大,空间分布特征与NO_3~--N类似,但其整体浓度较低,在0.11 mg·L~(-1)左右波动,较为稳定均且未超过IV类水标准.水体中NO_3~--N不仅来自于农田氮肥的施入等人类活动,还可能来自于酸性降雨.地表水的NO_3~--N污染程度存在空间差异,上游污染程度大于中、下游,而超过70%的地下水水质属于良好,对当地饮用水安全暂不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11.
根据土壤中几种无机配位体浓度,推算了Pb不同沉淀形式所对应的浓度,并将其与~(210)Pb示踪实验测量值对比,证明土壤中Pb主要是以磷酸盐形式存在。~(210)Bi和Pb共沉淀后被土壤吸附。pH对土壤~(210)Pb(Pb)、~(210)Bi、吸附影响曲线形状相似。土壤Pb和~(210)Bi分别在pH值为5和2.6时解吸。测定了土壤—水系统中~(210)Pb和~(210)Bi的分配系数,分别为(0.5—0.6)×10~3和(0.3—3.0)×10~4。  相似文献   

12.
CRT显示器玻壳中含有大量的铅,废旧CRT显示器玻壳被列为危险废物。采用4种浸提方法(水平振荡法(GB5086.2-1997)、翻转法(GB5086.1-1997)、硫酸硝酸法(HJ/T299-2007)、醋酸缓冲溶液法(HJ/T300-2007))研究CRT显示器玻壳中铅的浸出特性。同时探讨浸提液pH和pH缓冲能力、振荡方式、CRT玻壳颗粒粒径、液固比、浸提时间对CRT玻壳颗粒中的Pb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4种方法浸提液中Pb的平均浓度分别为0.07、0.69、1.64、11.33 mg/L。随着醋酸缓冲液初始pH值从4.0升高到7.0,其浸提的Pb的含量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去离子水的pH值低于5时,其浸提的Pb的含量才明显升高。Visual MINTEQ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在去离子水和硫酸硝酸混合液浸提过程中,主要以酸碱反应为主;而在醋酸缓冲液浸提过程中,以酸碱反应和络合反应为主。前3种浸提方法使用的浸提液类似于天然水环境或降水,其浸提的Pb浓度高于地下水环境质量III标准。第4种浸提方法模拟垃圾填埋场环境,其浸提的Pb的浓度高于工业固废最高容许浸出浓度。因此,废旧CRT玻壳无论填埋处置或直接进入土...  相似文献   

13.
陈永华  张富运  吴晓芙  梁希  袁斯文 《环境科学》2015,36(10):3852-3859
本研究以4种耐铅锌木本植物夹竹桃(Nerium oleander)、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泡桐(Paulownia)和苎麻(Boehmeria)为材料,在不同改良剂浓度下(CK组:100%铅锌矿渣±少量磷肥、改良一:85%铅锌矿渣±10%泥炭土±5%菌肥±少量磷肥、改良二:75%铅锌矿渣±20%泥炭土±5%菌肥±少量磷肥),进行了耐性木本植物富集与转移能力以及Pb、Zn在4种木本植物不同部位的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分析.结果表明:14种植物种植后基质中重金属的浓度基本低于种植前,夹竹桃与苎麻改良一与改良二之间差异不显著,泡桐改良二效果显著优于改良一,栾树改良一效果显著优于改良二;4种植物地上部对Pb、Zn的富集系数都比较低,但具有较高的转移系数,适当的基质改良有利于提高植物对Pb、Zn的富集与转移能力.2Pb、Zn在4种植物各部位的亚细胞分布以细胞壁组分和可溶性组分为主,在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核等细胞器组分中分布较少;与CK组相比,两改良组使可溶性组分对Pb的滞留作用和细胞壁对Zn的滞留作用在增强.3Pb在植物各部位的化学形态以盐酸、氯化钠和乙醇提取态为主,其他化学形态含量极少;Zn则以残留态、盐酸、醋酸、氯化钠、水和乙醇提取态这6种形态存在,且都具较高分配比例.与CK组相比,两改良组使植物各部位活性较弱的Pb的化学形态比例减少,活性较强的化学形态比例增加;Zn则是根部活性较强的化学形态比例增加,地上部活性较强的化学形态比例减少.  相似文献   

14.
球形红细菌去除和转化铅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X-射线衍射光谱分析,球形红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H菌株对铅离子的转化产物为硫化铅.H菌株在不同浓度Pb2 中培养后,研究了该菌株生长细胞对Pb2 去除的动力学和该菌体产生半胱氮酸脱巯基酶活性的变化,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了其同工酶谱.结果表明,Pb2 浓度为25~150 mg·L-1时,去除速率常数k较大,半衰期T1/2较短,去除率较高;Pb2 浓度为75、100和150 mg·L-1时,对H菌株产生半胱氨酸脱巯基酶活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b2 浓度为200 mg·L-1时,对该酶活力有抑制作用.该菌体细胞及亚细胞组分中铅含量测定结果显示,94%的Pb2 分布于细胞壁和细胞质内,仅少量存在于细胞膜上,并结合透射电镜观察和红外光谱分析,证明了该H菌株对铅离子去除和转化是在细胞质内进行的.  相似文献   

15.
<正> 引言 本研究有两个目的。一是使人们对过去几年内新出现的某些应用铅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研究矿床的可能性引起注意,其二是对苏联科学院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和地球化学研究所(IGEM)最近所获得的印度地盾某些内生矿床的铅同位素数据进行讨论。 铅同位素和矿化时代 矿床的铅同位素组成与形成时代的依赖关系已为人们所熟知。这种关系可以用以下铅的同位素比值的逐渐增大来表示:矿床从老到新,其~(206)Pb/~(204)Pb,  相似文献   

16.
沈阳市多介质环境铅污染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系统研究了沈阳市大气、土壤、灰尘、加杨叶和儿童血铅等多介质环境中Pb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沈阳市区铅暴露普遍,各环境介质铅污染较严重.铅浓度空间分异大,从市中心到郊区铅污染由重到轻,局部污染十分严重,已经形成4个高浓度中心.儿童血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大气铅浓度日变化呈双峰型,季节变化是冬>春>秋>夏,年变化呈下降趋势.土壤、灰尘、加杨叶介质中的铅浓度重心相距较近, 且都远离几何中心.儿童血铅与大气铅相关性最大,其次是土壤和灰尘.实行无铅汽油之后,大气铅污染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土壤和灰尘中的铅容易以扬尘的方式再次进入大气,成为二次污染源.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某铀矿区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础上,采用PHREEQC软件模拟在不同pH值条件下钍(Th)存在形式及其浓度值变化规律,分析pH值与地下水中Th生成物与SI值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Th主要以ThOH~(3+)、Th(OH)_2~(2+)、Th(OH)_3~+、Th(OH)_4、Th~(4+)、ThSO_4~(2+_、Th(SO_4)_2与ThCl~(3+)等8种形式赋存,且Th(OH)_4占绝对优势;地下水化学成分浓度和pH值是影响Th存在形式的关键因素,当pH>3时,取决于水化成分含量,Th以Th盐或Th~(4+)为主要形式存在,随pH递增,水解作用增强,主要水解产物因pH值变化发生改变,最终以Th(OH)_4形式稳定存在。由SI指数可知,在研究区水文地球化学背景下,Th(SO_4)_2沉淀、溶解状态易受到pH值影响,Th(OH)_4、ThO_2状态未因pH改变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8.
小分子有机酸对紫色土及其溶液中Pb的赋存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江  江韬  黄容  张进忠  陈宏 《环境科学》2016,37(4):1523-1530
以紫色土中铅(Pb)为研究对象,采用以0.01 mol·L~(-1)硝酸钠(NaNO_3)为背景电解质的一步提取法,研究了不同浓度下乙酸,酒石酸和柠檬酸对土壤中Pb的释放作用,并通过土壤重金属形态的分步提取法和地球化学平衡软件Visual MINTEQ v3.0,进一步分析和预测了小分子有机酸作用下土壤中Pb以及土壤溶液中Pb的形态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小分子有机酸对Pb作用的环境意义与环境风险.结果表明,3种小分子有机酸均显著增加了紫色土中Pb的释放量,活化效果表现为柠檬酸酒石酸乙酸.在有机酸作用下,土壤中交换态Pb总量增加,碳酸盐结合态Pb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Pb总量降低;土壤溶液中Pb以有机结合态为主,占总Pb质量的45.16%~75.05%,游离态次之,占22.71%~50.25%,且随着浓度增加,柠檬酸和酒石酸作用下的土壤溶液中的游离态Pb和无机结合态Pb增加,而有机结合态Pb减少,乙酸则呈相反趋势.总体上看,小分子有机酸提高了紫色土中Pb的生物有效性,且存在地下水的淋溶风险,其中柠檬酸的淋溶风险远大于酒石酸和乙酸.  相似文献   

19.
EDTA对2种芥菜型油菜幼苗富集Pb的效应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了乙二胺四乙酸(EDTA)对Pb胁迫下2种芥菜型油菜(BrassicajunceaCzern.etCoss.)幼苗生长及富集Pb的效应.结果表明,单独用0.5和1.0mmol/LPb或EDTA处理可显著抑制植株的生长.与单独处理相比,Pb和EDTA复合处理可以降低各自的生物毒性.当Pb和EDTA等浓度复合处理时,植株生物量与对照植株无明显差异,说明游离态Pb或EDTA对幼苗具有毒害作用,而螯合态Pb-EDTA基本不具有生物毒性.EDTA处理促进Pb从根系向地上部运输,促进Pb在地上部积累.当c(EDTA)/c(Pb)为1/2时,地上部铅积累总量达到最高.随c(EDTA)的增加,根系铅积累总量反而下降.2个芥菜型油菜品种对EDTA的处理效应表现极为相似,生物量大的品种具有较高的Pb积累总量.   相似文献   

20.
新河污灌区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和生物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通过野外采样调查和实验分析,对北京市新河污灌区土壤中Cu、Pb、Zn、Cd 4种重金属的含量、形态分布和生物有效性进行了研究.首次尝试运用体外消化法研究了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问题,并与经典的Tessier五步连续提取法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新河污灌区土壤中,Cd的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Cu、Pb、Zn的浓度未超标.土壤中Cu、Pb、Zn主要以残渣态存在,Cd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存在,且Cd的可交换态比例最高,生物有效性也最高.体外消化法分析得到的重金属生物有效性成分的含量要比利用化学形态分析法分析得到的高,但Cu、Pb、Zn、Cd 4种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排序是相同的,即Cd>Zn>Pb>Cu.两种方法提取的重金属含量之间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