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3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总量稳步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4年以后该省GDP占全国第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名列前茅。一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平衡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总体经济的发展。从区域经济差异内涵出发,根据基尼系数和R/S分析法对山东省17个区域的经济差异进行了定量评价和趋势预测,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对策。  相似文献   

2.
运用集中度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重心分析法、不一致指数等方法,探究了2001—2016年山东省137个县域单元人口和经济空间分异与动态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山东省人口集中度指数整体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格局,并出现集聚趋势,经济集中度指数分布格局呈现"双核"模式,高水平经济区具有强大的辐射效应,出现极化现象;(2)山东省人口集聚趋势大于经济的集聚趋势,但经济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仍大于人口,人口和经济集中度在空间上相邻县域间存在着较高的正相关性;(3)山东省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都偏离几何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人口重心的移动距离大于经济重心;(4)山东省人口与经济空间匹配类型中协调发展型县域数量下降,经济滞后型县域数量上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山东省人口和经济发展空间优化建议,对统筹区域协调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前,山东省经济处于迅速发展阶段,正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但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区域差异拉大的问题。以山东省城镇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为切入点,计算出各地市的恩格尔系数,并用聚类分析法来分析区域差异,指出出现差距的原因,最后从大力均衡发展经济、加强政策引导和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由于青海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其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乃至全球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点区域。启动并建立国家公园省,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意义重大。文章从青海生态地位的重要性、建设国家公园省是生态大省的担当与责任、建设国家公园省战略对策三个方面论述了对推进国家公园省建设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以作为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山东省为例,基于2012—2017年数据,构建了经济增长新动能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泰尔指数、莫兰指数和标准差椭圆分析法,考察了山东省各地市经济增长新动能的空间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山东省地市间经济增长新动能总体差异存在扩大趋势,省会都市圈内部差异和板块间差异构成全域内部差异的主要来源。②山东省经济增长新动能存在显著空间分异格局和偏东北—偏西南空间分布特征。③空间互动状态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业发展对经济增长新动能具有显著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城市化进程和政府财力增长直接效应显著。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优化山东省经济增长新动能及其空间格局需要完善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发挥创新高地的溢出作用和区域比较优势,统筹推进区域间经济增长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创新是时代的最显著特征,因此强化对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只有建立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才能形成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效应。对比了中部6省,分析了河南省的技术创新环境在中部6省中的地位以及其优势和劣势,指出了影响技术创新环境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培育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区域产业规划应加强顶层设计,从整体角度谋划地区发展方向,建立具有全国地域分工意义的产业体系是环渤海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依据现状分析—问题阐释—实现路径的研究思路,采用区位熵指数、城市产业专业化指数和职能专业化指数等方法,从省、市两个视角系统分析了环渤海地区产业专业化分工特征、城市专业化水平和职能专业化水平,提出了环渤海地区产业分工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8.
城镇是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的最主要形式,是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方面.山东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大省,土地利用处于不断地调整过程中.在全省城镇空间分布格局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中心地理论,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进行了具体分析,对全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深入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产业视角构建以区位熵和偏离—份额分析法为主的指标体系,对滇中城市群城市分工与发展模式进行了时间序列动态分析。研究发现:滇中城市群的发育与成长是一条以核心城市为轴心、其他节点城市为扇面,呈放射状的不均衡发展之路;核心城市昆明第二、三产业并重发展的格局成熟而稳定,其他节点城市应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在政府与市场的共同调节下,明确各自分工,协调发展;以昆明为先进制造业、核心服务业中心,其他城市为特色、优势行业和农业外围的发展模式符合当前滇中城市群发育和成长的需要,并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山东省17个城市的土地经济密度数据,利用变差系数、相对发展率分析等方法,初步探讨了2005—2014年山东省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动态演化格局及区域差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各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均呈现上升趋势;土地经济密度原本较高的城市,其土地经济密度相对发展速度也较快,各城市相对发展速度呈现不同;济南和青岛的增长极效应显著,带动周边城市经济效益提升;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具体包括城市区位、城市交通状况、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土地投入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WTO与外向型经济下的区际资源优化--以山东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缓解加入WTO对我国农业带来的冲击,顺利实现外向型农业经济的转变,以山东省为例,借助Mapinfo 6.5和SPSSV 10.0软件分别从宏观总量和微观效率两个层次对1999年山东省17个市(地)的农业状况进行了差异分析,根据比较优势原理提出了区域资源区际优化的解决思路和对策,为今后我国区域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并对实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东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以山东省17个地区为区域研究单元,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山东省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结合聚类分析方法把各地旅游经济划分为5种类型。以统计结果为依据,不仅给出了各地区的综合名次和属类,还对形成原因进行了有针对性地分析。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县域经济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以促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性.以山东省为案例,论证了中国今后要加速城市化进程,其关键之举是着力发展县域经济.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沿江地区生态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部崛起"战略和安徽省"沿江开发"战略的指引下,安徽沿江地区得以快速发展。合理划定区域生态功能区,确保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GIS技术为支撑,从自然生态约束分区评价着手,以安徽沿江41个县市为基本单元,选择山地、水网、湿地、水环境容量等指标进行生态功能差异评价,经聚类归并以及兼顾功能区的完整连片,将安徽沿江地区划分为4个一级生态功能区1、4个二级生态功能区。安徽沿江地区生态功能分区对科学有效地管理安徽沿江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实施保护和治理策略,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合理开发安徽沿江地区提供了研究支撑。  相似文献   

16.
“泛珠三角”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产生的。实现区域整合发展,达到整体利益最大化,不但有利于增强各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而且有利于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参与世界分工。基于前期设计的区域间地缘经济关系测度和分析方法,对云南省基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地缘经济关系进行了数量测度、类型判别、评价和分析,以期达到指导云南省发展策略的制定,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南充市作为川东北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目前已经成为该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医疗卫生中心、科技教育中心以及信息和交通枢纽。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郊区农家乐发展迅速。农家乐旅游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环境、改变人们思想观念、加强城乡交流、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以及构建城郊和谐社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南充市城市郊区农家乐现状的调查,运用SWOT分析法对农家乐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提出了该市农家乐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生活垃圾逐渐成为山东省面临的重大问题.系统分析了山东省城市生活垃圾的收运及处理现状,并对其对策进行了讨论,认为山东省应立足现实,完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系;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以源头控制为主,并逐步改进现有的较为单一的卫生填埋技术;尝试应用多种先进的综合处理新技术,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市场化、产业化的步伐,走可持续发展之道路.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农村发生了重大变革,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状况和转移特征的论述,客观地分析了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提出了劳动力转移开发的几种模式,并就这一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