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X33200703598臭氧氧化水中壬基酚的反应机理研究/胡翔(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环境科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7,28(3).-584~587环图X-5采用臭氧氧化浓度为20mg/L的壬基酚溶液,研究了臭氧氧化去除壬基酚的效果及氧化过程中中间产物的变化情况,探讨了臭氧氧化壬基酚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臭氧氧化涉及2种氧化方式,臭氧分子的单独反应和臭氧/羟基自由基的联合氧化.2种氧化方式在18min内均能完全去除壬基酚,联合氧化方式在4min内即能达到96%的去除率,而单独臭氧分子氧化需要12min.氧化过程中检测到甲醛的产生,单独臭氧…  相似文献   

2.
X7印.52(X) 103411镍福电池废锅极板制备碳酸锅的研究/王卫红…(深圳市工业废物处理站)//环境工程/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一2(X)1,19(2)一33一35 环图X一26 针对镍锅电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泡沫式锅极板,提出了一条“溶解一萃取一沉淀”法生产碳酸锅的工艺路线。活性材料溶解条件:玩50劝浓度3mo护L,用量HZSO4/(ed+Ni)=1.乃(摩尔比);萃取cd条件:料液州二2.0,肠浓度ZmoFL,皂化率50%,相比(O/A)二3:1,三级逆流萃取;反萃Cd条件:反萃取剂珑s仇浓度ZmoFL,相比(O/A)二2:1,二级逆流反萃;沉淀Cd条件:NacO3浓度20%,用量N处CO3/(C子干+o.SH干)=…  相似文献   

3.
环境化学     
X13 9502639水解聚合铝溶液中形态分布的定量模拟研究/栗兆坤…(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科学学报/中科院环委会一1995,一s(一),一39~47 环信X一9 通过Al一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和2了AI核磁共振(NMR)法,并应用“MINEQL”化学平衡模式计算法,对采用不同反应途径制得的聚合铝(PAC)溶液中的化学形态分布规律进行了定量模拟研究和对比。模式计算结果与两种实验定量分析结果都较为吻合。结果表明,在水解聚合铝溶液中较稳定的化学形态主要有五种:一种单体形态〔Ala〕,即A13+,Al(OH)2+;AI(OH对;3种聚合形态〔AI‘〕,即Al:(OH砖+…  相似文献   

4.
大气臭氧损耗中双自由基反应机理的量子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华斌  刘成卜  关大任 《环境科学》1996,17(2):32-34,53
用量子化学RHF理论方法研究了单重态双自由基NH,CH2、CCL2与大气臭氧O3的反应机理。在3-21G水平上用梯度解析技术优化了上述瓜在的反应物、中间体和产物构型,6-31G或6-21G计算能量,得到了各构型的有关结构数据。计算表明:上述反应分2步进行,双自由基先与O3反应生成稳定的中间体,然后在光照条件下中间体分解为NHO、H2C烽CL2CO等稳定分子。从动力学看,2步反应分别为「π4s+W2  相似文献   

5.
X33 9902149北大园区室内挥发性有机物(V〔X二s)的研究/龚幸颐…(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环境科学研究/中国环科院一2998,21(6)一52~54环信X一6 1997年3一5月,对北京大学校园区内多处师生住所及公共场所室内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房屋内总v(芜s浓度在220一2 000拌g/m3范围内,通风条件、季节变化、人为活动对室内V〔犯s浓度水平有重要影响。室外空气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室内V〔X二s浓度高低:室内多种芳香烃和烷烃主要来自于牢外汽车尾气的排放,其贡献率为76%一92%。图2表3参4对象,在磁场的协同作用下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的是用停流光度法测定水中臭氧与芘、菲和苯并〔α〕芘的反应速率常数。pH值在1—7的范围内,芘、菲和苯并〔α〕芘与水中臭氧的二级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4×10~4、1.5×10~4和0.6×10~4分米~3、摩~(-1)、秒~(-1)。当pH为7,存在的臭氧为10~(-4)M时,其相应的半衰期皆小于一秒,即芘和苯并〔α〕花的半衰期值比广为文献引用的数值缩短10000倍。这一结论的讨论是以从饮用水中去除多核芳烃化合物及其在大气中的残留时间为依据的。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珠三角冬季的区域的臭氧污染过程,分析了珠三角2020年1月一次臭氧污染事件过程中前体物、大气氧化性(AOC)和自由基对臭氧污染过程的影响.观测结果表明:污染期间较小的风速有利于珠三角地区的污染物积累,污染过程中白天辐射可达到同年夏季的70%左右,较强的太阳辐射有利于光化学反应的发生.观测显示,臭氧和其前体物浓度在污染前期出现显著升高,并在污染中累积.基于观测的盒子模型(OBM)模拟发现,污染日的OH和HO2自由基的生成和去除速率远高于污染前和污染后,表明在污染日的自由基循环率更高,氧化性增强促进了此次污染的发生.观测时段内白天AOC主要由OH自由基和臭氧的氧化贡献,夜间则主要由OH自由基和NO3自由基贡献.AOC的最大值出现在污染日,为4.9×107molecule/(cm3·s),表明珠三角冬季大气中通过光化学反应进行的氧化过程仍十分有效,从而促进二次污染物的大量生成.污染时段白天OH自由基反应活性的主要贡献者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47%)和NOx(37%),说...  相似文献   

8.
X780在水溶液中N一甲基一p一氨基酚(甲氨基酚)的臭氧化作用:臭氧处理样品的动力学、机理学和毒理学特性二N一methvl一p一~nonhenol(metol)ozonation in aqUeouS solution:Idneties,mech印苗sm andtokiculogicalc抽叨eterization of ozoni双刁~ples【刊,英〕/Ro统rto and卿面…‘// Wate:Res.一2以刀,34(18)一叭19一书29环图6165在PH为2.0一7.0范围内水溶液中甲氨基酚(显影剂的一种主要成分)的臭氧化作用已经研究过。通过观测反应中间体和不同州值溶液中的产物推测出了主反应机理。也评估了锰增量(固体Mnq或Mnn离子)对反应体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环境地学     
域岩溶水有不同的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图1参2X1422(X)3《洲拓58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总磷的地球化学特征/王菊英(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海洋环境科学/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一2(X)2,21(3)一53一56 环图X一14X1412(X)3《】拓56研究海洋沉积物早期成岩的pH板式荧光探测器(叩tode)二APH讨aten~senor(叩tod。)for earlydiagenetic studiesof~ne sediments〔刊,英〕/Ste几旧Hulth.二// ulnnol .oceanogr一2田2,47(l)一212-220环图274() 孔隙水的声分布与表层沉积物的早期成岩反应及在沉积物中的迁移过程有紧密的联系。在此研究中,研制了一个光…  相似文献   

10.
针对爆炸过程反应机理异常复杂,实验检测手段对其认识匮乏的现状,综述了量子化学、反应分子动力学等分子模拟方法的特点及研究进展,分析了分子模拟技术在燃爆机理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包括量子化学方法对于燃料热解/燃烧、瓦斯等可燃体系爆炸过程的微观基元反应步骤、反应能垒及热力学参数的计算,以及反应分子动力学(ReaxFF MD)在含能材料、可燃混合气等复杂爆炸体系获取可能的反应路径及中间自由基变化的应用。对分子模拟方法在爆炸领域研究的应用提出了建议及展望,指出ReaxFF MD和密度泛函理论(DFT)相结合是一种研究复杂爆炸体系微观反应机理极具潜力的方法,借助先进的分析检测手段对模拟方法的验证及修正,能获取更准确、全面的微观反应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1.
〔题1〕(5)〔题4〕(3)〔题7〕(4)〔题9〕a组(〔题10〕(2)〔题13〕(3)〔题2〕(3)〔题5〕(3)〔题8〕(5)〔题3〕(5)〔题6〕(5)1)b组(3)〔题11〕(4)〔题14〕(2)〔题12〕(5)〔题15〕(l)日本环保管理工作者国家试题(二)答案~~  相似文献   

12.
以浸渍法制备催化氧化HCN所需催化剂,分别以Ce3+〔Ce(NO3)3〕、Fe3+〔Fe(NO3)3〕、Cu2+〔Cu(NO3)2〕、La2+〔La(NO3)2〕为活性组分,以Hβ、HY、5A、ZSM5分子筛作为载体,进行催化剂的优选. 以恒温管式反应器作为反应装置,在250 ℃以下,考察空速、反应温度、φ(O2)对HCN催化氧化过程的影响以及NOx的生成率. 结果表明:以0.1 mol/L Cu(NO3)2溶液浸渍Hβ分子筛,于300 ℃焙烧所得催化剂Cu/Hβ,在HCN催化氧化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性能. 在空速低于6 000 h-1、反应温度高于100 ℃时,Cu/Hβ催化剂对HCN的去除率高于95%;反应温度高于200 ℃时,HCN去除率接近100%. 在φ(O2)由1%增至5%时,HCN去除率高于95%;反应温度低于200 ℃且φ(O2)小于3%时,NOx生成率低于5%. 表明铜基改性分子筛催化氧化脱除气相HCN方法所需反应温度低于200 ℃,受φ(O2)影响小,具有节能、二次污染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堆肥第一组、第二次堆肥第七组外,其余各组在第30一35d时已腐熟。图10表3参12X713 2(X)302951农场动物废物的沥滤液中氯化物与澳化物的比率二CHoride/brontide ratios in lea ehate dsrived加mfe盯n一咖mal~te[刊,英〕/Paul F.Hudak// Environ.Pol-lut.一2(X) 3 .121〔1)一23一25国图X713.032(X) 302952温度和时间对猪粪间歇曝气中除磷的影响=In-nuence of temperat切re and tinle on ph胎phorus removalin丽ne~du‘ng hatch aeration〔刊,英」/RusM .Ndegwa.二//J,E丽IDn.阮1.He目th一以刃3,B38(l)一73一87中信X一110 研究了温度…  相似文献   

14.
采用量子化学计算研究了OH自由基降解八氯代二苯并对-二噁英(OCDD)的微观反应机理,计算分析了微观反应进程,结果表明该反应存在两条途径:(1)α-氯取代:1,4,6,9位置氯取代,该路径反应活化能较高,反应难以进行,并以中间产物积聚,无法使OCDD的毒性消失;(2)β-氯取代:2,3,7,8位置氯取代,该路径的反应能相对较低,且能使OCDD的毒性消失,是有效降解OCDD的主要途径.结合过渡态理论,计算获得动力学参数:反应活化能为8.32 kJ·mol~(-1)(B3LYP/6-311G++(d,g)//B3LYP/6-31G(d)),阿仑尼乌斯表达式为k=1.29×10~(14)exp(-1049.6/T)(cm~3·mole~(-1)·s~(-1)).这与文献实验结果取得了很好的吻合,说明本文对OH自由基降解OCDD的反应机理及动力学研究是合理且可靠的.本文的计算结果可为催化氧化降解二噁英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苯酚液相臭氧氧化和复合氧化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推导了苯酚液相臭氧氧化和复合氧化(O3/H2O2)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了苯酚液相臭氧氧化和复合氧化过程的降解,得出了苯酚液相臭氧氧化和复合氧化在温度288~313K和pH3.2~9.8条件下的反应动力学,探讨了反应机理,认为:在酸性(pH3.2)及弱酸性(pH6.2~6.5)时,苯酚的臭氧化和复合氧化降解反应均为O3分子的直接氧化过程;在碱性(pH9.8)条件下,苯酚复合氧化降解机理以自由基反应为主。  相似文献   

16.
X332(X) 303229配水管网中与有机物反应的余氯衰减动力学模型/周建华(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一2加3,24(3)一45一49环图X一5x332(X) 303230水中腐殖质氛化作用中产生的高分子量消毒副产品的特性二ChalacteriZation of high molecular weightdisi们feetionb即耐uets resulting如m chiorinationofa甲ati。hUn往。sul犯tances〔刊,英〕/为助g旧乃阴9.二//En访ron.阮1.&介el切01.一2(X)2,36(19)一如33-如38环图6156 在饮用水氯化过程中,水中腐殖质与氯发生反应生成大量消毒作用副产品(DBPs),…  相似文献   

17.
一般性问题     
撇群瓢鼎黔 2(X) 102198 气体污染物/郝郑平 二//环境污染与防治/浙江省环保同一之UUI,口、;/一,一~ 环图X一3 在对臭氧一催化技术及其发展现状评述的基础上,分别考察了铂一把催化剂(只一马/月2几)对DMMp、CH4、几氏、凡、co催化氧化和臭氧催化氧化的反应性能。结果表明,臭氧一催化技术用于低浓度气体污染物治理,适宜的反应温度为250℃以下,250一300℃时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臭氧迅速分解为氧气,臭氧催化氧化转变为催化氧化反应。催化作用和臭氧的氧化作用所要求的反应温度范围相近时,两种作用才能很好地结合。臭氧一催化技术不宜应用于起…  相似文献   

18.
环境气象学     
X162(X) 103208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大气臭氧变化特征/祁栋林(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青海环境/青海省环保局一2(X)1,11(2)一55一59 环图X一57 利用拍MS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地区大气臭氧近十几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9一1992年期间,共和地区臭氧总量呈现出不断下降趋势,平均气候倾向率为一O.65DU/a、各月臭氧总量均为减少趋势,各月臭氧总量的气候倾向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春季最大,秋季次之,夏季最小,春、夏、秋和冬季臭氧总量的气候倾向率分别平均为一1 .ooDu/a、一O.33DU/a、一O‘38DU/a和一0.103DU/a;夏季出…  相似文献   

19.
环境气象学     
X162(X)3(X为70参与光化学反应的物质对U’V能量吸收的估算/白建辉…(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研究/中国环科院一2(X刀,15(4)一24一26 环图X一6 在对北京紫外辐射(UV)观测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参与光化学反应的物质对UV能量具有吸收作用。计算了1夕训)年12个月实际天气比晴天UV能量的减少值在64一1伪W/mZ之间,这一减少受臭氧、“水汽”、气溶胶等因子的衰减分别为39 .1一66 .3,21 .5一36.5,3.2一5.5W/m2(12月除外),12个月的平均值分别为48.3,26.6,4.OW/砂。计算结果表明,云天大气对…  相似文献   

20.
草酸(C2)是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研究推测草酸主要来源于云中液相反应,然而,关于其云中形成机制的研究较少. 本文系统分析对比了华南背景山区的云水和云间隙颗粒物中二羧酸类物质,包括直链饱和二羧酸(C2~C9)、支链饱和二羧酸(iC4~iC6)、不饱和二羧酸〔马来酸(M)、富马酸(F)、柠康酸(mM)〕以及多官能团羧酸〔苹果酸(hC4)、丙酮酸(Pyr)和乙醛酸(ωC2)〕的浓度分布. 利用随机森林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一步定量评估了草酸前体物、温度及云水性质(云水中液态水含量、pH、化学组成)对云水中草酸形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①云水和云间隙颗粒物中草酸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31 μg/L和27.28 ng/m3,分别占直链饱和二羧酸浓度的78.9%和70.0%,占水溶性有机碳浓度的2.4%和1.1%. ②云水中C2/总二羧酸类物质(浓度比)与二羧酸类物质浓度比〔如C2/(C3~C9)、C2/(iC4~iC6)、C2/(hC4+Pyr+ωC2)和C2/(M+F+mM)〕均呈显著正相关(R2为0.47~0.76, P均小于0.01),表明C3~C9、iC4~iC6、hC4+Pyr+ωC2和M+F+mM可能是云水中草酸形成的重要前体物. ③前体物对云水中草酸浓度变化贡献最大,贡献率为79%,其中hC4+Pyr+ωC2是最重要的前体物;其次是云水性质,贡献率为20%;温度的贡献率为1%. 研究显示,云中过程是草酸形成的重要途径,其形成过程受前体物、云水性质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