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2.
3.
指出了环境监测机构存在的问题,提出环境监测机构体制改革应从3方面考虑:机构改革应实行垂直管理,政,事分开,职能改革应体现环境监测站以环境质量监测为基本职能;内部管理改革需建立以聘任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岗位管理和竞争上岗制度,适当的分配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4.
陈公北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3,15(5):5-6
我国的环境监测机构近20a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全国现有各类环境监测机构4000余家,从业人员达7万余人。环境监测机构在各级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行业的相关标准,行使环境保护技术性监测和执法性监督职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加入WTO,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环境监测机构认可制度,不仅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也是环境监测机构提高自身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颁布,其中第22条规定:“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 相似文献
5.
6.
7.
8.
简述了环境监测机构监测能力的内涵以及监测能力认定的依据.指出,监测机构应保证其各项能力的持久性,才能确保其正常运作.其中,监测人员、仪器设备、监测方法等因素会造成监测能力中断.因此,监测机构应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加强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保障仪器运维资金的投入,及时做好监测方法变更,探索新的管理模式,维持监测能力,促进... 相似文献
9.
简述了环境监测垂直管理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分析了环境监测垂直管理的意义和内涵,提出了垂直管理需要把握的原则,对环境监测机构垂直管理实施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垂直管理改革在解决数据行政干预的同时,应正视由此带来的不利因素,特别要避免新型干预的形成;建议连带解决环境监测工作固有的矛盾和问题,使环境监测垂直管理改革产生实实在在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从现场监测方案的制订、现场负责人职责的转变、现场检测人员的能力保证与管理办法、奖惩制度的建立等4个方面,对当前社会检测机构参与环境现场监测活动的管理工作要点进行了阐述。指出,应由环境监测站制订现场监测方案,确定现场负责人,对现场检测人员进行监督、考核、纠正,并实施相应的奖惩手段,确保现场监测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1.
12.
简述了《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测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出台的重要意义,对《条例》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进行了解读。《条例》于2020年5月1日正式实施,是我国首部生态环境监测地方性法规,也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生态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具体举措,弥补了生态环境监测立法的空白。《条例》共分6章47条,重点建立了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监测机构监督管理、网络管理、污染源监测、监测信息公开与共享等制度,明确了统一监督管理、严厉打击监测数据造假等内容。提出,加快补齐监测网络建设、基层监测能力、污染源执法监测、社会监测机构监管等方面的短板,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推动监测事业依法、科学、规范开展。 相似文献
13.
简述了开展环境质量监测督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指出,目前我国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尚存在的问题,部分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断面)设置欠科学合理,环境质量监测仪器与监测方法不统一,监测数据的可比性不强,监测能力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监测数据的质量缺乏保障,环境质量监测管理力度和水平不一,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提出,环境质量监测督查不仅能为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提供可靠保障,又是对实现环境监测历史性转型开展的有益探索,各级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和技术支持部门需要高度重视,加强工作抓出实效。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台湾地区对社会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的管理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中国台湾地区对社会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的管理历程与资质认定办法,并借鉴其日常监管方式,提出了完善法律制度,实现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升第三方机构的能力水平,强调以预防为主的动态管理,促进环境检测市场良性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重点实验室建设的主要目标,以及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提出对重点实验室实行开放运行的管理机制,规范管理制度,争取重大科研项目,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坚持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6.
17.
夏京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2,14(4):8-9
阐述了环境监督性监测与行政执法的关系,指出环境监督性监测属于行政执法的范畴,环境监测人员进行监督性监测时,应遵守行政执法的有关规定,统一着装,携带证件,并做到有据可依。 相似文献
18.
关于总站历史性转型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08年9月以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开展得如火如荼并不断深入.特别是环境保护部新设立环境监测司之后,总站面临着从管理到技术的历史性转型,如何做好这一重大转型是当前需要解决的最紧迫的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