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I卡通I环保     
《环境教育》2009,(7):79-82
在这个地球上,人,动物,自然之间相辅相成,有着共存共荣的微妙关系。动画片中通过对动物拟人化的形象塑造,蕴含了深刻的意义,生动的表现出这种关系。在我们欣赏美好影片的同时,表达了人们最终希望人和动物在这个地球上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2.
善待动物     
我们同情动物的痛苦,在不可避免要导致对动物的伤害时,应尽力减轻动物的痛苦,同时为动物因对人的贡献受到的伤害而表示感激。这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培养这种道德境界,是人类文明程度提高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珍稀动物─—白虎白虎是世界罕见的珍稀动物,它有洁白光亮的皮毛,黑色的花纹,蓝色的大眼睛,样子十分可爱。科学家认为白虎与黑豹有血缘关系,是黑豹的变种。与金钱豹相比,白虎的黑色素过剩,以致患有黑色沉着症。在人工喂养的动物园中最容易发生动物的这种细胞突变。...  相似文献   

4.
动物权利学说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有其重要意义,但作为内心自律的道德与作为外在强制的法律不能混为一谈,伦理学与法学二者之间不能简单地等同。从法律上主张动物权利不仅在理论上行不通,在实践中更是无法实现,纵观世界各国未有成功的先例。而动物福利在学界和世界主要国家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和制度标准。保护动物的各项福利就是对动物的保护,是行之有效的动物保护的现实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热闹的未庄     
李德超 《环境教育》2014,(1):131-131
小小动物保护协会对王胡咬虱子的行为提出了抗议,认为这是在残害生命,这就是人类中心主义在作祟,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动物的生命,要坚决阻止王胡这种残害生灵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远古先民与动物朝夕相处,视动物为朋友,对动物的观察也细腻入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与动物越来越隔膜,甚至为敌,把猎杀和食用动物视为快感。属于猿猴类的长尾猿,就是一种与人类友好相处且有亲缘关系的动物,如今,虽然在世界许多地方都还存活着,但人类对它似乎已经很陌生了。甚至只有在动物园里,才能一睹它的芳颜。而在我们的本土文化中,却依稀还能窥见人类与长尾猿的亲密关系以及人类对长尾猿的崇  相似文献   

7.
驯兽     
驯兽,其实就是让动物按照人的意志行事。动物们虽心有不甘,但在“胡萝卜加大棒”的威迫利诱下,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本性和意愿,委曲求全,苟且偷生。人类总爱以堂而皇之的借口占有动物,并实施主宰,让动物们为自己服务。这一点不仅不讲“兽道”,从人道的立场看,也有欠厚道。在人与动物的关系上,进化了的人类大棒在握,居高临下, 掌握了主动权,因此也就拥有了统治权和话语权。在专制的霸权者面前,受压迫的动物即使握有真理,也无力伸张,只有打落牙齿往肚里咽。在强势的人类面前,弱势的动物无力反抗,也无话可说。驯兽的目的虽然只剩下娱乐消遣的份了,但并不好玩……  相似文献   

8.
《环境教育》2006,(2):47-47
▲为什么动物的眼睛在黑暗中会发光?动物眼睛并不能发光,因为它本身不是光源但是你晚上走入树林,用电筒照一下,却可以见到围都是发光的眼睛夜出动物眼睛发光和马路上反光石发的理由完全一样这些动物的眼睛网后面,有一簇小子似的物体,在朦胧月光或星光下看东西,这种物体就反映月光和光,所以看起来像发光了。▲为什么鸟类在睡眠时不会从栖木上跌下?鸟类只要拳曲足趾,自然就紧紧地抓住树枝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动作。鸟一栖息,全身的重量使足踝关节弯下,使足部拳曲的筋,在鸟足踝的关节后面通过,筋就会将足趾拉成很紧的拳曲形状,牢牢钳着栖木。▲…  相似文献   

9.
九歌 《环境教育》2004,(6):14-19
动物不能像人那样说话,但它们同样能够进行交流,其交流的方式可谓五花八门。我们可以通过某个动物以自己的行为或气味或色彩影响另外的动物的行为来得知它们之间存在着交流,并能以此认识 到这种交流的一些规律。这是行为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通过这种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同种动物和异种动物在一个生境中的相互关系,从而为我们保护野生动物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同时也可以用社会生物学的角度来认识我们人类自身一些行为的起源。  相似文献   

10.
蒋劲松 《绿叶》2014,(10):78-84
彼得·辛格和汤姆·雷根都是素食者,他们从关注素食问题开始,走上了动物伦理学的研究道路,创立了关于动物解放和动物权利的学说。作为动物伦理学领域的权威学者,二者的研究进路有很大不同,辛格是效用主义者,雷根是权利论者,但他们都主张一种比较彻底的动物保护观,主张动物与人类平等,反对为了人类的贪欲和利益而伤害动物。他们的观点给了动物保护以强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1.
在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哈伦区,住着一个名叫蒂皮的小女孩,今年13岁了。她有一双蓝眼睛和一头棕褐色的头发。她在童年与各种野生动物有过长达9年的亲密接触,她对动物习性的了解和她对动物那种发自肺腑的呵护、眷恋之情令人深受感动。 美好回忆,动物都是朋友 蒂皮现在的家距离巴黎著名的建筑物——蓬皮杜文化中心不远,这里每天游人知织,热热闹闹。每天站在窗前的她,茫然面对那熙熙攘攘的人流,心中却常想念着她在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伙伴。  相似文献   

12.
濒危的动物     
[活动设计思路] 大自然中的人与动物、植物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植物是很多动 物的食物,动物之间也存在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同时人类为了自己生存 的需要,杀死了大量的动物,部分动物、植物从地球上永久地消失了。它 们的消失,会给大自然带来哪些变化呢?人类消灭动植物的方法仅仅是狩 猎吗?可能导致物种濒危的环境因素有哪些呢?如何避免?我们能做些什 么? 让学生通过下面的活动,在体验中领悟其中的道理,领悟人与自然这 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有多重要。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同情 弱小等情感、态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原油是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然而过度的开采和消费已经使这个宝藏日渐稀少。如果能够人工合成原油则将能解决很大问题。德国吉森专科大学的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方法,从动物肉骨粉废料中提取所需的原油。 由吉森专科大学施达德保尔领导的工作小组成功地从动物肉骨粉和污水过滤后产生的淤泥中提取了原油及活性炭。采用这种方法,一吨动物肉骨粉可制造250升原油。而同样数量的淤泥则含有10%到20%的原油。吉森大学科学家们的发明来得正是时候。因为这种原料很容易获得,而人们也正为如何处理它们发愁。由于受疯牛病的影响,动物肉骨粉不能再被…  相似文献   

14.
引言实验室用的工作物若含有对人类、动物或植物有潜在危害的微生物制剂,在设计这种实验室时,最重要的是为人员、研究器材和环境提供防护装置。需要强调的是,设计装置只对所要求的防护有用,而且这些装置的效能受到实验室中用于活性处理的实验和规程的直接影响。在设计展开之前或同时,忽略了运行实验和规程会有各种后果,这导致了设计装置可能  相似文献   

15.
沙平 《绿色视野》2013,(4):38-40
云南珍禽异兽很多,在森林里、河湖中、山野上栖息着种类繁多的动物,故有"动物王国"的美誉。有些珍稀动物在国内仅云南才有,故存在着不少世人罕见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奇观。精诚团结的猿猴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原始雨林,一年四季郁郁葱葱、终年常绿。在原始密林中,生活着种类、数量都很多  相似文献   

16.
在婆罗洲的“心脏地带”覆盖着22万平方公里广袤热带雨林的山地上,人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物种,一种能在瞬间变化身体颜色的蛇——“变色蛇”。在Betung Kerihun国家公园卡普阿斯河流经的湿地和沼泽林间,世界自然基金会(W W F)的顾问德国亚历山德拉科尼哥动物研究中心的爬行动物学家马克·奥里亚博士捉到了两条半米长的这种毒蛇的活体。后来科学家把这种蛇命名为“卡普阿斯泥蛇”。奥里亚博士描述说,“我把一条这种红褐色的蛇放在水桶里做试验,让它呆在黑暗中。几分钟之后,当我打开盖子,把它拿出来的时候,它浑身上下已经变成了全白。”有研究…  相似文献   

17.
绿色书架     
《类人猿和寿司大师——一个灵长类动物学家的文化反思》(美)弗兰斯·德·威尔著,凌桦、姜军译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32.00元笛卡儿认为,动物的行为出自本能,动物没有灵魂;行为主义认为,动物仅仅是一台对刺激作出反应的机器;基因学者认为,动物只是遗传程序的奴隶……类似的看法在西方史化中已经根深蒂固。然而,今天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千百年来人类对动物的看法失之简单,或者说,我们低估了动物的能力。本书中,生态行为学家德·威尔详尽探讨了类人猿与人类  相似文献   

18.
哲夫 《环境教育》2012,(1):87-88
饿了五千年的中国人一旦开始吃这顿饭,那就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吃饭。这桌大餐费用之高,制作之狂妄大胆,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三岛由纪夫生前曾经非常人类地认为"创造孔雀这种鸟是自然的虚荣心。这种无用却灿烂夺目的动物,对自然而言是不必要的。"他的这种轻蔑的论调,间接导致野生孔雀的濒危与人工饲养孔雀的成功。只是调侃,三岛由纪  相似文献   

19.
最近几年,关于双头动物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人们开始困惑: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自然界造就了这些奇特的物种,而且这个现象越来越多? 其实对于这样的动物畸形问题,学者们已经研究很长时间了。早在1 9 2 9年,就有关于双头动物解剖的论文发表。科学家认为,双头动物之所以越来越多,与环境污染、辐射、生态环境的改变等原因是分不开的。双  相似文献   

20.
《环境教育》2005,(8):28-28
麋鹿,哺乳动物、偶蹄目、鹿科、麋鹿属动物,因其角似鹿非鹿、脸似马非马、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所以俗称“四不象”。麋鹿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曾仅产中国。清朝时麋鹿仅存于皇家苑囿。1865年,法国传教士兼博物学家阿芒·戴维神甫在北京南部考察动植物时发现了这种奇特的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