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生态社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生态社区的出现和发展一直广受关注,建立生态社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于生态社区的实践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社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平衡理论以及生态社区本身系统特点的探讨,尝试建立一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对评价指标体系应体现的功能,以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为了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实现人口、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国家制定了人口发展战略.而人口发展战略的实现要受多种因素影响,这需要在理论上构建人口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对这一复杂的发展过程做出监测和评判.在建模过程中,如何找到一个能对人口综合发展相关的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判的方法是建模的关键.本文在构建人口综合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针对人口综合发展评价中客观存在的模糊性与随机性,将信息论汇总的熵值理论引入人口发展综合评价中,构建了人口发展熵值-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引入1985-2007年我国23年人口发展相关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对这一期间全国人口综合发展各级隶属度变化趋势作了刻画,并采用2007年截面数据对全国和四个直辖市的人口综合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检验,证明我们构建的人口发展熵值-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是一个有效模型.  相似文献   

3.
城市再生资源利益相关者满意度评价模型及实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再生资源的利用已成为世界各国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而如何使城市再生资源利益相关者在其处理流程中达到各自的最大满意程度是实现其有效利用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对城市再生资源利益相关者满意度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首先构建了城市再生资源利益相关者满意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用G1法与熵值法的组合方式确定了指标体系的权重,然后以模糊数学原理为基础构建了利益相关者满意度的综合评价模型,对大连的城市再生资源利益相关者满意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模糊综合评价适合城市再生资源利益相关者满意度的评价,而且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符合。大连市六个方面的城市再生资源利益相关者满意度排序依次为:政府、社区、回收企业、加工企业、科研机构、消费者,同时也对满意度的结果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大连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最后对评价模型的运用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居民是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主体,而居民感知公平是决定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基于社区认同的视角,探讨居民感知公平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以山东济南朱家峪古村为例,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感知公平、社区认同和社区参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居民感知公平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具有正向影响。当感知到在旅游发展中所享受到的利益分成越公平时,感知到这种分成过程越公平时,感知到人际交流和信息沟通越公平时,社区居民越能积极参与到旅游发展之中。同时,相比较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分配公平更能促进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程度,这是由中国现阶段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所处状况所决定的。2居民感知公平对社区认同具有正向影响。当感知到旅游发展中的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越高时,越会认为自己是旅游社区建设和发展中的一员,且有一种作为成员的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越会对社区有一种忠诚感,越会认同自己所属社区的价值理念。此外,相比较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互动公平对社区认同影响最大,这是由中国所处的文化结构和文化背景所决定的。3社区认同正向影响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社区认同的三个维度成员感、忠诚感、相似性均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其中社区忠诚感的作用最为显著。文章丰富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相关理论,为增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提高社区参与程度提供了方法指导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55,自引:5,他引:50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概念出发,建立了城市的发展持续度、发展协调度和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乌鲁木齐市、新疆、全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定量评价,并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目标伍,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评价模型研究——以九寨沟景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开展旅游活动,其发展目标必须是可持续的。而生态旅游可持续性的标准因不同旅游区(点)或处在不同的时间段会产生差异,使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可以反映出并弥补这种差异给可持续性评价带来的影响。以位于岷江上游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九寨沟景区为例,使用主观方法分析资源、社区和旅游三大利益相关者在生态旅游可持续性中的关系,建立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性评价模型的框架。使用德尔菲法确定相应的评价指标;通过对当地居民和旅游管理部门的访谈和旅游者问卷调查来探察利益相关者间的关系;根据访谈和调查结果对模型评价结果进行验证。研究以九寨沟景区为案例,评价模型的构建为生态旅游地的可持续性管理提供了一种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评价工具,并可以推广到其他景区。  相似文献   

7.
基于村级尺度的湖南农村水贫困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综合评价湖南农村水贫困现状,找出有效应对措施,以国外最新的水贫困理论为依据,构建湖南农村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获取并整理出湖南3种地貌类型区6个行政村的水贫困评价数据;采用非均衡法测算水贫困状况并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湖南农村水贫困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现象,即湘西山区最为严重,RWPI值均小于20;湘北洞庭湖平原区最弱,其值在55~56之间;而湘中丘陵区介于其间。不同地区水贫困各系统的综合得分不同,只有提高且均衡各系统的综合得分才能有效减轻地区水贫困程度。供水设施欠佳、利用能力偏低是地区间水贫困状况不同的主要驱动因素,而水资源状况是其次要驱动因素;农村环境问题和低效用水是省内各村水贫困评价的短板,因此地区水贫困是区域水资源自然禀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结果。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提高综合实力、做好环保工作和提高用水效率等措施应对农村水贫困问题,可为新农村建设中的水资源管理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草场资源作为西藏地区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当地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农牧民增收的物质保障。本文以资源承载力为研究视角,将社区人口、经济和草场资源的协调程度作为资源承载力的评价依据,运用P-E-R模型对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内181个社区的草场资源承载力进行计算。得出珠峰自然保护区社区草场资源承载力整体较高,社区草场资源保护良好,却也不容乐观的结论。以此为基础,结合珠峰自然保护区社区草场资源利用现状,对上述结果进行一定讨论。探究影响珠峰自然保护区社区草场资源利用的多种因素,希望对珠峰自然保护区社区,合理开发和利用草场资源、促进社区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研究了湖北省保税区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现状,然后运用极差化处理数据并客观赋权重的方法,比较分析了中部六省的外向型经济综合评价值。研究发现,2013年湖北省的经济外向度在中部六省中居第4位,综合评价得分为36.68,低于河南省、江西省、安徽省。综合分析可知,导致湖北省外资依存度及外向度综合评价得分较低的最大原因是湖北省的实际利用FDI低,而保税区在改善贸易和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方面有巨大的作用。湖北省保税区的发展目前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其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因此湖北省必须充分借鉴中部其它省份的经验,加快保税区的体制创新、外贸结构和功能的升级,进而带动湖北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户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是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评价农户生计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对于协调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从自然资源要素报酬视角改进了农户自然资源依赖度评价方法,然后运用数理经济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最后基于对云南省六个自然保护区172个农户的调研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改进了农户雇用资本和劳动力时的农户收入核算范围,分别以自然资源相关活动收入与自然资源要素报酬占农户总收入的比重形成了全要素自然资源依赖度评价指标和单要素自然资源依赖度评价指标。(2)基于经济理论构建了农户生产要素配置模型,理论上分析了外生参数对自然资源依赖度的影响,自然资源相关生产活动产出的价格越高、自然资源数量越大,则农户自然资源依赖度越高;农户劳动力数量越高、劳动力工资越高,则农户自然资源依赖度越低,这些变量对两种依赖度的影响方向一致。(3)云南省六个自然保护区农户自然资源依赖度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全要素自然资源依赖度和单要素自然资源依赖度的平均值分别是78.56%、44.62%;人均耕地面积、年平均气温、病人数比重对农户自然资源依赖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家庭最高受教育年数、有村干部、劳动力比重、劳动力外出打工比重、城镇化率、参与保护区管理、参与保护区培训有显著负向影响,实证分析结果与理论分析基本一致。提高自然保护区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村地区教育水平、加强对农户的就业技能培训、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社区参与都能有效降低农户的自然资源依赖度,有利于协调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关系。最后,基于自然资源要素报酬的单要素自然资源依赖度评价指标,具有经济理论上的一致性,但是由于资本、劳动力机会成本无法直接观察而降低了其可操作性并使得结果具有较大误差,这是未来进一步研究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江苏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研究江苏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分异特征对制定差异化土地利用战略从而实现全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调控,促进区域之间以及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建立了以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为总目标,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为子目标,包括22个评价因子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因素加权综合评价法,对江苏省各县(市)进行了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协调度评价,根据两者的组合状态将江苏分成高效协调区、中效基本协调区和低效基本协调区三大类型区。整体上看,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协调度有从南到北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其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引起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和协调度差异的主要原因。针对不同类型区域应实行不同的土地利用战略及相关政策来促进区域之间、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Reuse of treated wastewater (TWW) for agriculture is in practice in many countries. TWW reuse requires wastewater collection, treatment and recycling,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cost as well as risk to human and ecological systems. In contrast, it can increas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reduce environmental risks by reducing wastewater discharge in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 Saudi Arabia, where available water resources are extremely limited, TWW reuse can save significant amount of non-renewable groundwater used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hich is a strategic goal for the country. In this paper, a multicriteria decision-making approach was developed where cost, risk, benefits and social acceptance of TWW reuse were considered to be the main criteria. A multistage hierarchy risk management model was constructed for this evaluation. Fuzzy synthetic evaluation technique was incorporated where fuzzy triangular membership functions were developed to capture uncertainties of the basic criteria.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various criteria at different hierarchy levels.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TWW reuse could have positive impact on agriculture, risk reduction and groundwater conservation.  相似文献   

13.
乡村生活空间网络是一定地域乡村居民依托社区节点,通过日常生活实践彼此联系而形成的社会空间系统,探究其空间结构与优化策略对认识乡村生活空间内涵、重塑乡村日常生活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以江汉平原典型乡建片区培育的9个节点社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乡村生活空间网络三元系统,构建社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运用改进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描述网络结构总体与节点特征,提出乡村生活空间网络优化策略。研究表明:区域乡村生活空间网络结构处于发育阶段,网络兼具整体松散与局部集聚特征,社区间联系正在加强;乡村生活空间网络节点质量有待提升,网络呈现层次清晰的3级节点体系,核心节点虽具有无法替代的网络地位但本身质量不高,次级节点的结构具有相似性需要择优培育,边缘节点需要丰富网络内外联系;基于此,必须构建“1心、8点、1轴、3区”的乡村生活空间网络结构。为评估并识别区域网络节点特征,预测并构建区域网络化发展体系提供了新思路,为平原农区的乡建片区提供了网络化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水资源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物质基础,其合理开发利用是实现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建立水资源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协调发展度模型,分别对湖北省17个地级市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进行了计算,对水资源综合水平与社会经济水平协调发展度的时间序列变化与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定量计算和系统性、耦合性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水资源水平滞后于社会经济水平,但二者相互作用较强;2006~2015年,二者的协调发展状况呈现较为显著的上升趋势,秩相关系数为 0793 2;17个地级市的水资源与社会经济达到了较高的协调发展状态,协调发展度呈现“两极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具体表现为中部、中东部地区协调发展度等级较高,而西北部、西南部地区协调发展等级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Based 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aging to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including 18 indexes was constructed for evaluating regional pressure of population aging o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Using statistics data of 31 regions in China from 2004 to 2008, the pressure of population aging o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d by using the factor analysis metho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aging in China was also analyzed.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government to make strategies of coping with population aging according to regional pressure of population aging o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Residents’ sense of community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Tourism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residents’ sense of community. An empirical study from Changdao shows that economy and life conflict caused by tourism can affect neighborhood-friendly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significantly. Culture, environment and social services from tourism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community association, community care and place recognition. Therefore, the regional manag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llocate revenues in the residents fairly and protect own culture to avoid the negative impact from tourism.  相似文献   

17.
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是相关指标综合作用的结果,每一个指标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程度。根据土地利用的特点,借鉴国内外专家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经验,选取了自然、环境、社会经济3方面的指标,利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湖北省3年的土地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虽然湖北省土地持续利用水平较低,但是在1990、1997、2004年呈上升趋势,与实际情况相符,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生态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人类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生态竞争力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生态资源支撑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具备的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借鉴和参考相关生态环境及区域经济等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以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压力和主动协调能力3个方面为二级指标的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安徽省原17个市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算术平均法等方法,对各市生态竞争力进行排名和系统分析。初步构建了以生态竞争力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其结果可为安徽省各市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Civic ecology practices, such as community gardening and citizen-led urban reforestation and wetland restoration,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ocial learning. Because social learning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ommunity resilience, we suggest that civic ecology practices can be a strategy for responding to and mitigating environmental disturbances in an era threatened by climate change. Despite the links between civic ecology, social learning and community resilience, empirical research that systematically considers these connections is limited. This study addresses this gap by introducing ‘frames’ as an approach to considering social learning outcomes and process. More specifically, we provide a model for investigating the role civic ecology education programs play in shaping youths’ capacity to understand and respond to environmental disturbance. We use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cognitive mapping to assess social learning among three youth restoration programs working in the wake of Hurricane Sandy in New York, NY, and after the 2013 floods in Boulder, CO. In all three programs, youth demonstrated social learning and cognitive change by shifting their emphasis from the impacts of disturbance towards a solutions-based framing that focused on community, action, and mitigation. However, the depth of these changes was not uniform across all programs, suggesting that variations in program length, community context, social identity, and opportunities for self-defined action may shape overall impacts of programs and youth capacity for future action.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中游防洪减灾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也是我国洪涝灾害最严重地区之一,根据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要求,提出两个问题,一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区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何使区内社会经济发展与洪涝灾害相协调,这属于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防洪减灾系统能否持久地发挥作用,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即防洪减灾系统可持续性评价问题,首先讨论了防洪减灾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的基本涵义,提出了可持续性评价的5个准则,即功能持久性,风险最低性,经济可行性,环境可承受性及社会可接受性,其次,以长江中游平原分蓄洪工程为例,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选择有效蓄洪量,蓄洪面积,围堤长度,耕地面积,区内人口,区内安全台面积等为指标,建立了分蓄洪工程可持续性评价模型-均衡规划模型,并进行了实例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