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跨断层水准测量资料,结合长水准测量成果,重点分析了沂沭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垂直形变特征及本区中强地震前异常形态。结果表明:沂沭带附近的地壳形变明显受新构造活动的控制,断层的最大垂直运动速率为050mm/a,沂沭带断层垂直运动平均速率合成值约为034mm/a,现今总体活动水平较低;沂沭带北段及北西向断裂近期呈反向运动,南段呈继承性构造运动,部分测点在本区中等及中强地震前异常较典型,主要异常形态为“U”或“N”型。  相似文献   

2.
郯庐断裂带鲁苏沂沭段由几条平行的深大断裂构成.地震波传播通过郯庐断裂带会产生多次的反射与折射,适当的条件下会产生断层隔震效应.本文报告了江苏地区在汶川地震中的人员反应,根据弹性波传播理论分析了江苏境内的汶川地震记录.分析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在嘉山以北为郯庐断裂带鲁苏沂沭段,几条平行的深大断裂有隔震效应,汶川与嘉山南侧的...  相似文献   

3.
构违地貌是地壳构造运动的产物。构造地貌类型及其特征由各种形式的地壳构造活动所控制。沂沭断裂带是一条典型的构造地貌带。本文试将沂沭断裂带的构造地貌划分为地堑地垒式构造、蛇曲形水系、断陷盆地、断层三角面和断层陡崖、断褶山及玄武岩火山地貌等六种类型。构造地貌与地震的关系密切,研究这种关系,将对地震危险区段标志的寻找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沂沭带应力场动态变化的追踪,利用《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中的一些方法,对沂沭带进行了系统的计算和分析,发现了在苍山Ms5.2地震前,沂沭带中、南段应力场小区域综合震源机制解P轴方位出现了长达10年的分离现象,初动矛盾符号比出现10年低值异常,多项地震活动性参数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显示。  相似文献   

5.
简述了苍山MS5.2地震的基本概况,分析了苍山52级地震构造背景,据这次地震的余震空间分布、等震线长轴、震源机制解、地震活动条带和地质资料分析认为北西向的苍山 新泰断裂和北东向的荣成 临沂断裂可能是苍山52级地震的地震断层。在1985年6月以前,鲁南地区的地震活动呈随机分布,1985年6月以后ML≥3.0地震主要集中在新泰 苍山 莒县之间的三角地带,来回迁移;1974年以后沿苍山 尼山断裂的ML≥3.0地震都发生在52级地震震中附近,说明在苍山 尼山断裂与沂沭断裂带交汇区西侧较长时间的能量积蓄。苍山52级地震前最后发生的两个ML≥2.0地震与苍山52级地震震中形成沿地震断层的临震小震活动条带。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山东地区水系的分维几何学特征,对比各区域的新构造活动特点,发现隆起区和坳陷区的水系分维值不同,块体内部差异运动对水系分维有重要影响,断裂活动在水系分维值上有明显反映。  相似文献   

7.
基于分形理论研究了河间地区地裂缝的分布分形、受控分形以及影响分形特征,利用MAT-LAB软件分别计算了地裂缝、活动断裂、地下水、地面沉降等相关物理量的分维值。地裂缝的发育具有自组织性,其分维值的大小及变化反映了地裂缝活动的复杂性。地裂缝平面、剖面分形特征反映了该区域孕裂应力场在平面和纵深方向上的非均一性。地裂缝的形成和发育可以看作是断裂运动的一种调整,影响地裂缝断裂的分维值具有一定的区间。地下水开采、地面沉降作用与地裂缝活动存在很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正> 二十多年来对“郯城—庐江断裂带”(以下简称“郯庐带”)的深入工作,使一些地学工作者对这一举世闻名的断裂带提出了疑议。这在近年来于山东,和安徽相继召开的有关学术会议上即有反映。作者在研究中也认为该带南北似乎并非是一连续的整体,而可能是由北北东向沂沭断裂带及其南延部分(简称沂沭带)和北东向响水口—盱眙大断裂及其西南延伸部分(暂称响水口  相似文献   

9.
华东及安徽地区断裂构造及分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安徽及华东地区地震断裂构造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数盒子法计算了华东及安徽的活动断裂的分形维数,并从分形理论的角度讨论了活动断裂和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认为活动断裂的分形维数和地震活动性的分形维数是相等的.对华东及安徽的3种类型断裂(基底断裂、地壳断裂及岩石圈断裂)的不同分形维数和该区域地震的b值关系分析,认为该地区地壳断裂控制了该区域的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对沂沭断裂带北段二十年来(1969.8-1989.8)M_L>1.0级小震活动的时、空、强及前兆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M_L>2.6级地震的时间序列显示出显著的活动与相对平静交替的特点;前兆场出现了三个不同特点的时间段及强震前所显示的短期异常变化;安丘一带先后出现两次小震空段利用以上规律,为分析、预测北段未来地震趋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灾害学》2019,(Z1)
在前人郯庐断裂带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京沪高速公路江苏段工程场地勘察,对沂沭断裂带中马陵山-重岗山断裂(F5)开展现场调查、物探、钻探工作,确定该断裂在K711+800~K711+860之间,产状陡立,略向东倾,为逆断层性质的全新世活动断裂,年平均垂直形变速率为0.21 mm/年,年平均水平形变速率为0.42 mm/年。根据相关规范,建议拟建高速公路在该断裂采取避让或抗断措施,避免在断裂处设置大型互通桥梁等设施,其中A类桥梁应尽量避开主断裂,其避开主断裂的距离为桥墩边缘至主断裂带外缘不宜小于300 m,A类以下桥梁宜采用跨径较小便于修复的结构。  相似文献   

12.
利用模糊集理论与分形理论相结合的模糊分维方法, 处理了山东聊古1井水氡10多年来的观测资料, 找出了水氡模糊分维值的3次较大变化与相应3次地震的关系.在这3次地震前水氡模糊分维值都出现明显地小于0.57的低值异常变化.这可能反映了系统在较大地震前的明显降维特征.  相似文献   

13.
断层对震害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通海地震、大关-永善地震、海城地震和澜沧-耿马地震的震害调查结果,并对各地震断层场地震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局部地形、发震断层及断裂破碎带等是影响断层场地震害的主要因素;非发震断层对震害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地下搞清楚: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地震活动断层填图计划,由"喜马拉雅计划——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察"和"我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两个项目组成,计划完成我国大陆破坏性地震多发地区和主要活动构造带地震多发地段的主要活动断层条带状填图和关键构造部位深浅构造关系探测,建立区域地震构造模型,在此基础上编制主要活动构造带地震多发  相似文献   

15.
利用模糊集理论与分形理论相结合的模糊分维方法 ,处理了山东聊古 1井水氡 1 0多年来的观测资料 ,找出了水氡模糊分维值的 3次较大变化与相应 3次地震的关系。在这 3次地震前水氡模糊分维值都出现明显地小于 0 5 7的低值异常变化。这可能反映了系统在较大地震前的明显降维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沿淮河干流展布的淮河构造变形带的断裂构造特征 ,分析了该构造变形带内中强地震与断层构造的关系 ,并结合淮河流域地球物理场资料的分析 ,提出了中强地震发生的地震地质标志  相似文献   

17.
<正> 一、问题的提出提出这个问题是基于以下事实: 1.地震构造与现代构造研究的重大进展灾害对科学的挑战,往往导致科学的进步。例如1966—1976年期间,我国发生了一系列大地震事件,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人们向地震科学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一般讲,地震是活动断裂的产物。然而,经历了上述大地震事件之后,我国著名地震构造专家丁国瑜教授作出了新的回答,地震断层有两类,一类是与已有的老断裂一致的,即各种活动断层,它  相似文献   

18.
用双剪法对济南辉长岩、房山大理岩和小浪底砂岩的摩擦滑动进行了实验研究.用一列应变片测量粘滑过程中沿断层的应变变化.实验表明粘滑发生时沿断层不同段的应变变化量不相同.在连续发生的粘滑事件中砂岩最大应变变化段的位置基本保持不变,大理岩最大应变变化段的位置也基本保持不变,但有个别点例外.辉长岩最大应变变化段的位置沿断层来回移动.认为断层上粘滑时最大应变变化段对应于粘滑时应变能释放的中心部位.联系地震活动性的时空分布现象,认为由于断层带介质力学性质的不同,地震发生既可能原地重复,也可能沿断层带迁移.  相似文献   

19.
利用分形理论分析了德兴地区断裂构造的特点。结果表明,不仅研究区内的断裂带有自相似性,子区域也有相似现象。矿产区的分维值略高于整个研究区,铜矿区分维值高于金矿区,NW、NWW走向断裂带的分维值远高于SE走向的。说明分维值越大,越有利于矿床的形成;分维值越大的断裂走向,对矿床的产出位置控制作用越明显;地质构造复杂程度越高,分维值也越大,线性展布也越复杂。  相似文献   

20.
通过精确修订震源位置后,小震呈现线性或带状分布规律,使用数学方法对线性或带状分布的中小地震拟合一个空间的平面作为震源断层,来揭示地震空间分布与活动构造的关系。以1976年唐山7.8级地震、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和2013年芦山7.0级盲断裂地震为例,对大震区余震的震源断层进行拟合,获得了3次地震发震断层在震源深度上的几何结构和运动方式,且拟合结果与深部构造探测比较吻合,表明震源断层方法对于活断层探测有重要的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