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荷兰环境法中的公众参与、法律制度进行了总结,介绍了荷兰环境法律向公众提供的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以及监督排污者的途径,对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公众参与是环境保护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对环境法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有重要作用.然而我国环境法中公众参与制度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文章结合相关规定对完善公众参与制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三、环境管理制度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环境管理的有关制度除了如罚款、损害赔偿之外,各国环境法还就环境保护部门进行行政干预所采取的某些制度及有关经济、财政方面的制度加以规定。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环境保护中体现预防为主的一项重要制度。《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许多环境法律法规都规定了在环境监察中,相对人具有协助的义务,并对相对人的拒绝履行协助义务的行为规定了法律责任。如《环境保护法》第14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  相似文献   

5.
环境法的民主化,是指将环境正义、环境民主、环境公平和环境权作为环境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或原则,环境法中规定的环境监督管理日趋民主化,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民主手段和公众参与日益法律制度化,环境法存在着一种尽量采用民主手段,加快奔向公平目标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公众参与原则具有保障环境法基本价值实现的重要功能。基于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环境管理学、博弈制度变迁理论、环境法理等学科背景,环境管理权来源理论、博弈制度变迁理论、有效社会监督理论和环境权理论分别构成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坚实埋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确立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如何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如何根据新形势的客观需要强化环境管理,建设一支有力的环境监理现场执法队伍很有必要。1992年6月经市政府批准,我市成立的环境监理站,作为环保部门一支现场微观监督管理的执法机构,承担着大量的现场监督检查执法工作。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就如何做好现场监督工作的方法问题进行一些探讨。l现场监督检查1.l现场监督检查的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赋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监督管理部门以现场监督检查权,国家环保局(环境监理工作暂行…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环境法中的环境保护奖励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保护奖励,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对环境保护有显著成绩和贡献者给予的赞许和鼓励.它和环境法中的惩罚一样,都是环境法律后果的形式之一.不过,惩罚是一种否定的法律后果,奖励是一种肯定的法律后果.二者的作用和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环境保护.然而,在我国的环境立法和执法中,人们往往特别重视对违反环境法者规定者的惩罚,而忽视对遵守环境法规定者的奖励.一、获得环境保护奖励应具备的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8条规定:“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这是我国进行环境保护奖励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从这一规定看,要获得环境保护奖励,最起码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单位和个人应在环境保护方面有成绩.要获  相似文献   

9.
所谓环境保护法的地位,是指环境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以及环境法与环境政策、环境道德的关系。一、环境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关于环境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是一个在学术界存在争议的问题。我们认为环境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部门,主要理由是:它具有独特的调整对象即调整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公众参与的法律规定、参与方式、参与程序、监督客体和保障措施等方面阐述了我国环境法中的公众参与具有普遍性、系统性、程序性和约束性。指出公众参与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已经形成 ,但环境法和环境管理体系中还有许多急待完善的“公众参与”之处。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公众参与制度是公民社会运动、全球环境保护运动发展的结果 ,它与传统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机制相比有着独特的优势 ,适应了环境问题的特征要求。通过公众参与机制解决环境冲突是各国环境政策、环境法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只有原则性的公众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规定及零散保护环境公众参与权的规定 ,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环境参与意识都很薄弱 ,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在我国尚未成为一项真正的法律制度 ,离建立该机制的差距还比较大。所以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 ,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公众参与制度。基于此 ,本文将在公众参与制度产生、发展及其存在意义的基础上 ,对我国公众参与制度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完善我国公众参与制度的建议 ,改变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流于形式的现状。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指的是我国环境基本法中所体现的最主要的指导原则,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方针在法律上的体现,是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环境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原则性规范。无论对环境立法或执法,这些基本原则都是适用的。环境法是一门内容十分广泛的法律,在调整某一方面或某一类问题上,则往往适用一些特定的原则,人们通常把它称之为环境法的某一基本制度。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二者的联系十分紧密,只是在运用范围的大小有所不同。我国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以下几个。现分述如下: 一、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既是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公众参与的法律规定、参与方式、参与程序、监督客体和保障措施等方面阐述了我国环境法中的公众参与具有普遍性、系统性、程序性和约束性。指出公众参与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已经形成,但环境法和环境管理体系中还有许多急待完善的“公众参与”之处。  相似文献   

14.
美国环境法上的公民诉讼制度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谦 《世界环境》1999,(3):17-18
公众参与原则是目前各国环境法普遍采用的一项基本原则。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里约宣言》明确提出:“环境问题最好是在全体有关市民的参与下,在有关级别上加以处理。……应当让人人都能有效地使用司法和行政程序,包括补偿和补救程度”。美国环境法在很多方面都是走在世界前列,其中普遍规定在各种环境保护法律中的公民诉讼条款更是美国环境法的一大特色。该制度赋予公民向法院提起诉讼,以揭发企业违反法定环保义务或督促环境保护行政部门积极执法,是公众参与原则在立法上的具体体现。本文试图对美国环境法上的该…  相似文献   

15.
环境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主要有规划与监督两大方面。规划,是根据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的要求,确定环境保护目标以及组织协调各地方、各部门为实现这些目标所制定的战略决策和措施。监督,是运用技术与行政等手段对环境保护的政策、法令、规划、标准等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督促。现行的环境管理体制与机构要完成这两项基本职能,其任务是相当困难的,必须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同时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6.
《世界环境》2012,(6):28
环境法作为一种典型的社会产品,其形成和发展与社会文明的变迁密不可分。早在古代,便有一些环境法的萌芽出现,如我国秦朝时制定的《田律》,其中便涉及了关于农田耕作和山林保护的一些相关法律制度。而环境法的迅速发展,则是始于上世纪的50~60年代。在我国,1973年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并批转了这次会议制定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  相似文献   

17.
<正> 李鹏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的讲话强调:“要健全环境保护的法制,光说环境保护重要还不行,还要靠法去制约。国外环境保护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环境。”作为上层建筑的环境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调整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法律杠杆,是促进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步发展的法律保证;它是加强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它是人民群众同一切染污和破坏环境的现象和行为作斗争的法律武器,是解决各种环境纠纷、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法律依据。环境法的重  相似文献   

18.
作为联邦制国家,澳大利亚联邦层面环境保护措施旨在实现全国的一致性,而各州的环境保护措施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澳大利亚的环境法实施手段体现了联邦和州政府对于环境管理的协调。  相似文献   

19.
环境监理工作是对排污单位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行为的现场监督管理。环境监理队伍是从事环境现场监督管理的执法队伍。其主要作用是现场执法,保证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环境监理主要从事现场检查、调查、取证,提出处罚建议并执行处罚决定,行政处罚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作出。  相似文献   

20.
强化环境监督管理,首先要对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以获取第一手信息资料。环保现场检查,就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依法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以下称环保行政执法部门),在环境监督管理过程中,依照有关法规所进行的专门调查活动。环保现场检查,不仅包括对已发生或正在发生排污事故的单位进行实地检查,收集有关证据,而且还包括对排污单位执行各项环境管理制度的情况进行经常性地实地检查。通过现场检查,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防范或补救措施,并保证准确、及时、合法地作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