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基于温带森林演替不同阶段2种林分矿质层不同深度土壤(0~10 cm、10~20 cm和20~30 cm)以及有机层样品,研究冷水、热水、冷CaCl_2和热CaCl_2溶液以及冷K_2SO_4溶液浸提这些样品的溶解性有机质含量变化规律,并分析它们各自与微生物碳和微生物氮有效性之间的关系。2种林分有机层样品溶解性有机质、微生物碳和氮以及总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均显著高于矿质层土壤,森林演替顶级群落的阔叶红松混交成熟林矿质层土壤(0~10cm)显著高于次生白桦林,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5种浸提剂提取的溶解性有机碳和溶解性有机氮含量表现为热水热CaCl_2溶液冷K_2SO_4溶液冷水冷CaCl_2溶液,不同浸提剂对两种林分有机层样品和0~10 cm矿质层土壤浸提的溶解性有机质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对10~20 cm和20~30 cm土壤差异性不显著。阔叶红松混交成熟林和次生白桦林矿质层土壤微生物碳/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比例范围分别为0.94%~1.84%和2.56%~2.86%,土壤微生物氮/土壤总氮含量比例范围分别为1.23%~3.23%和2.06%~3.72%,并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相关分析结果显示,5种浸提剂所浸提的林地有机层和矿质层样品溶解性有机质含量分别与微生物碳/总有机碳和微生物氮/总氮比例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热水提取的相关系数最大。因此,热水浸提剂较适用于研究森林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这为研究不同立地条件下森林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规律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2.
东湖沉积物中微生物量与碳、氮、磷的相关性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武汉东湖3个采样点柱状沉积物中总氮、总磷、总有机碳及微生物量的垂向分布进行了测定,并对生源要素与微生物量之间垂向分布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湖柱状沉积物中总有机碳与总氮之间存在明显的同步变化趋势,其含量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而不断降低,处于纳污区的1号点的各种营养盐含量均显著高于其它各点.沉积物中的有机质有着明显的双重来源,1号点含有较高的陆源有机质成分,而远离排污口部分的2号和3号点的有机质来源则以水生生物为主.微生物量在沉积物表层最高,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微生物量与有机质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但是受有机质来源不同的影响,微生物量与总氮、总磷之间仅在远离排污口部分存在极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红树林沉积物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西、广东、海南等地代表性红树林湿地为对象,研究红树林湿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沉积物有机碳、总硫、总氮和总磷等营养元素的含量变化和影响,结果表明:1)广东和海南红树林区总氮和总磷变化相似,均为:沉积物〉农田〉鱼塘〉光滩,广西大冠沙稍有不同,光滩的氮磷含量最低;有机碳和总硫含量各地稍有差异,但是红树林沉积物中的有机碳,总硫...  相似文献   

4.
太湖流域沉积物碳氮磷分布与污染评价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对太湖流域14个湖泊、8条河流和7座水库的沉积物碳氮磷进行了测定,对不同水体类型沉积物碳氮磷含量及其比值进行了比较,并对沉积物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太湖流域有机碳、总氮和总磷含量分别为14.453、1.748和0.760 g·kg-1.沉积物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在不同水体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两者均是水库最高,河流最低;总磷相反,但不同水体类型间无显著差异.C∶N、C∶P和N∶P比在不同水体类型间差异显著,C∶N比河流最高、水库最低,C∶P和N∶P比相反,河流最低、水库最高.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与总氮(p0.01)、总磷(p0.05)含量均显著正相关,但总氮与总磷不相关.水产养殖活动和水草导致沉积物碳氮显著增加,但对磷无显著影响.有机氮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显示,太湖流域84.9%~91.9%的站点的污染水平为Ⅲ~Ⅳ级,且水库的污染程度甚于湖泊和河流.结果显示,水库沉积物氮、磷和湖泊沉积物氮主要以有机态存在,湖泊沉积物磷中存在更多的无机磷.  相似文献   

5.
东海赤潮高发区沉积物中有机碳、有机氮的分布及其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5年和2006年采集的东海沉积物中有机碳和有机氮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2005年东海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32%~0.82%,平均值为0.65%,而2006年为0.043%~0.78%,平均值为0.32%;2005年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氮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047%~0.11%,平均值为0.091%,2006年为0.006%~0.10%,平均值为0.046%。2005年采集的柱状样品中HB08站位有机碳和有机氮含量的变化规律相似,随着深度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又增加,最后又降低的趋势,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33%~0.57%,平均值为0.43%;有机氮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045%~0.080%。平均值为0.057%;而RB12站位有机碳和有机氮的分布有些差异,有机碳的含量为0.32%~0.52%,有机氮的含量在0.047%~0.072%,2006年表层、2005年采集的HB08和Rb12柱状样中有机碳和有机氮的比值主要在7~10,均说明沉积物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海洋的浮游植物。  相似文献   

6.
调查了洱海沿岸土壤总氮、总磷、总有机碳含量情况,结果表明:洱海西部土壤中总氮和总磷含量整体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略高于洱海东部,总有机碳含量则相对更高。调查区域内部分点位营养盐含量相对较高,可能与局部耕地施肥类型和耕种周期有关。不同流域土壤营养盐含量中,除洱海东部各指标相关性不明显外,弥苴河、洱海西部总磷和总有机碳相关性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以成都市受农业面源污染影响严重的阳化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重点对该流域总氮(TN)、总磷(TP)、总有机碳(TOC)、化学需氧量(CODCr)四个指标的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其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季和夏季的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浓度从上游到下游呈波动分布,总氮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总磷浓度波动不明显。且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平均浓度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I类水质标准限值,表明流域内有机污染和氮、磷物质含量高,有水华爆发风险。对四个指标的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阳化河中总有机碳与化学需氧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总氮和总磷相关程度高。  相似文献   

8.
不同微波能量输入条件下污泥中碳、氮、磷的释放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了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在54kJ和108kJ的微波能量输入条件下碳、氮、磷的释放情况,处理后混合液终温约为56℃、90℃.结果表明,相同污泥浓度条件下,增加微波输入能量后污泥上清液的总碳、有机碳、总氮及总磷浓度明显升高,污泥中总碳、总氮、总磷的释放率提高近1倍,最高分别可达5.26%、22.06%和33.15%,但无机碳、氨氮、正磷酸盐浓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统计分析表明,污泥浓度对总有机碳、总碳、氨氮、总氮、正磷酸盐及总磷的释放具有显著影响,而微波功率仅与污泥中无机碳的释放关联显著.污泥中碳、氮、磷释放的归一化分析结果表明,总磷释放对微波输入能量的利用效率最高,无机碳释放对能量利用率最低.在微波输入能量提高后,污泥浓度相同的样品的无机碳、氨氮及正磷酸盐的归一化指标P(X)平均降低了约67%、73%和56%.  相似文献   

9.
河流沉积物作为流域营养物质(碳、氮、磷)的汇与源,研究其含量与分布特征,对了解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测定赤水河中游五马河—大同河段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和营养元素(总有机碳、总氮、总磷)含量,发现:河段沉积物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含量呈现出较大的空间分布差异特征,其中,盐津河、茅台镇断面营养元素和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断面,显示出有机质和氮磷复合污染特征,可能主要与仁怀市市区和茅台镇人口密集以及人为活动强度大有关,如城镇生活污水和酿酒工业废水向河流输入大量氮、磷营养物质.通过对赤水河中游沉积物营养元素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进行研究,能够为有效治理和保护赤水河水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表层沉积物营养盐时空变化及评价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卓海华  邱光胜  翟婉盈  刘云兵  兰静 《环境科学》2017,38(12):5020-5031
三峡工程开建以来,三峡水库长江干支流水文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水体流态及悬浮物沉降条件的改变可能导致库区表层沉积物性状的改变.对2000~2015年三峡水库长江干流江津至坝址段和嘉陵江、御临河、乌江、小江、大宁河、香溪河等主要入库支流河口表层沉积物中营养盐含量水平、时空变化及污染状况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干流表层沉积物中总磷各断面含量平均值在678.2~928.6 mg·kg~(-1)之间,总氮质量分数平均值在0.203%~0.362%,钾元素质量分数平均值在1.74%~2.37%之间,有机质质量分数平均值在0.94%~1.54%之间;支流河口表层沉积物中总磷各断面含量平均值在490.1~832.3 mg·kg~(-1)之间,总氮质量分数平均值在0.257%~0.495%,钾元素质量分数平均值在1.69%~2.32%之间,有机质质量分数平均值在1.21%~2.27%之间.干支流绝大部分断面表层沉积物中总磷、钾均值与背景值基本相当,但总氮均值明显高于背景值、有机质均值则显著低于背景值.干支流各断面沉积物中营养盐含量未表现出明显的岸别差异;不同的营养盐在沉积物中含量沿程变化趋势呈现出较明显的差异.不同水期干支流沉积物中营养盐含量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蓄水对表层沉积物中营养盐含量影响有限,未出现明显地随蓄水进程而进一步富集现象.有机指数和有机氮污染评价结果表明,三峡库区表层沉积物环境状况以较清洁为主,仅个别支流和局部时段会呈现较明显的有机污染现象,但均存在较明显的有机氮污染.三峡库区表层沉积物中营养物质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营养物质生态风险主要来自TP和TN.  相似文献   

11.
在赣西北地区石炭纪沉积学及生物地层学研究中取得如下新进展.1.上石炭统原黄龙组顶部首次:采获船山组标准化石,(?)Eoparafusulina sp.,证实了本区有晚石炭世马平期沉积一船山组的存在。2.黄龙组下部白云岩段,发现牙形刺:Idiognathoides sinuatus-Idiognathodus delicatus 动物群 及(?)类:Verella cf.prolixa,Ozawainella pseudorhomboidalis等,为白云岩段时代归属威宁期提供了化石依据。3.作者认为本区黄龙组底部零至三十余米的一套碎屑岩主要为石炭纪威宁期始时海侵初期的滨海相或浅海滞留沉积,与其上白云岩为连续沉积。  相似文献   

12.
四川黄龙沟天然水中的深源CO_2与大规模的钙华沉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有大规模钙华沉积的四川黄龙沟中,使用化学成分数据以及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对其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区钙华沉积的地表溪流水质基本上受到两种水混合的制约,即断层泉水和山区的融雪(冰)水。泉水中含有高浓度的经由断层提供的CO2,结果高浓度的溶解CO2使得其溶解的碳酸盐岩比普通的岩溶泉溶解的碳酸盐岩高得多,同时也导致硅酸盐岩的溶解。黄龙沟中上游的泉水相对于方解石接近于平衡。溶解无机碳(DIC)的浓度和它们的δ13C值是大约由c=0.02mol·L1δ13C=-3‰的CO2(aq)与含有δ13C=+3‰的碳酸盐岩在封闭系统条件下反应的结果。估计这些CO2中约有70%来自上地幔。所有泉水的水化学数据均落在高岭石稳定域内,但对Na长石和Ca长石具有侵蚀性。由于这些长石矿物的溶解速率太慢,所以水中的化学成分远离长石稳定域。地表溪流的DIC种类之间达到同位素平衡,在不同观测点发现的δ13CDIC变化主要是由于从水中释放出的CO2的程度不同引起的。水样的δ18O值与其采集点的海拔高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研究区的地表溪流的氧同位素组成受到蒸发的制约。在流经钙华沉积物的地表溪流中白天和夜晚的水化学及pH的日变化表明生物作用促进了碳酸盐的沉积,尽管作用不显著。据估计研究区碳酸钙的日沉积速率是4778kg·km2,即约1mm·a1。  相似文献   

13.
日本东京湾地区冬季飘尘污染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东京湾地区冬季高浓度飘尘污染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日本某些特定地区也存在着与中国严重污染城市相当的飘尘污染;分析指出高浓度的飘尘污染主要来自于人为污染,其中废弃物焚烧和汽车排气的贡献占重要地位,这与中国大气煤烟型污染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4.
我国降水、降尘中硒、碘、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我国东甫沿海至西北地区降水、降尘中硒、碘、氟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降水硒、碘、氟含量范围分别为0.03—0.59ppb、0.3—3.8ppb和0.03—0.6ppm,一般为0.1—0.2ppb、1—2ppb和0.05—0.1ppm,其主要影响因素为人类活动,海洋、风沙及土壤微生物亦各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集尘桶采集的降尘硒、碘、氟含量均远高于当地表层土壤,主要受当地大气污染状况、降尘量、降水量及降水中该元素含量的影响。硒、碘、氟三元素的挥发性与水迁移性的相互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四大地方病的分布。  相似文献   

15.
垃圾填埋场污染区域地下水是垃圾填埋场存在的最大环境安全隐患。长期以来,西藏地区生活垃圾几乎都采用卫生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处置。为更好掌握西藏垃圾填埋场对地下水环境污染状况,为城镇用水安全、保障人群健康、环境污染防治提供可靠信息,以西藏日喀则市垃圾填埋场为研究对象,在3年现场采样收集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标准指数法、综合评价法和污染指数法对日喀则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2015—2017年,日喀则垃圾填埋场地下水评价因子中pH、总硬度、硝酸盐氮(NO_3~--N)、氟化物(F~-)、氯化物(Cl~-)、氨氮(NH_3-N)和铁(Fe) 7项指标明显高于其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其中,仅氨氮(NH_3-N)和铁(Fe)超出地下水质量Ⅲ类标准,氨氮(NH_3-N)综合污染等级为无污染,铁(Fe)为中等污染;地下水综合水质良好、污染现状为轻污染。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广西凭祥英安岩中方解石的稀土元素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方解石具有与英安岩相似的稀土含量、轻稀土富集、无铈异常和具有明显的铕负异常等特点。结合英安岩的矿物组成和蚀变特征及其方解石的碳氧同位素组成,推测方解石是英安岩蚀变的产物,其稀土元素主要来源于英安岩,英安岩中黑云母蚀变形成绿泥石及方解石优先结合轻稀土是方解石相对英安岩富集轻稀土的主要原因,而方解石相对英安岩较弱的铕负异常主要是英安岩中斜长石优先蚀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山东淄博孝妇河流域地下水污染及环境对其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孝妇河流域地下水的主要污染途径、污染组分及其空间的分布特征,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了地下水质量评价;同时研究了地貌条件,河流与含水层之间接触关系及河水的水质等环境条件对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利用离子色谱法测量了广州白云山春季降水及广西苗儿山云雾水中的甲酸和乙酸,并同时测定了降水中阴离子(F-,Cl-,SO42-,NO3-)和阳离子(Na+,NH4+,K+,Ca2+,Mg2+。用多元逐步回归、多对多双重筛选回归及R聚类分析的多元统计的数学方法分析了降水中有机弱酸间及与阴阳离子间的关系。讨论了有机酸的来源及其对酸雨中酸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蓟运河河口生态系统中,水生生物对汞、DDT、六六六均有很强的积累能力,体内积累量大体上有沿生物营养等级而增高的趋势,尤以汞最为明显。汞在浮游生物、底栖动物、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及水鸟体内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34、0.48、0.90、1.28、1.70和3.29mg/kg。 六六六的浓缩因子较小(10~2),且易于排出;DDT的积累能力最强(10~4),但在生物体内易转化成毒性较小的DDE和DDD;汞有较强的富集能力(10~3),可在生态系统中循环住复。  相似文献   

20.
利用离子色谱法测量了广州白云山春季降水及广西苗儿山云雾水中的甲酸和乙酸,并同时测定了降水中阴离子(F~-,Cl~-,SO_4~(2-),NO_3~-)和阳离子(Na~+,NH_4~+,K~+,Ca~(2+),Mg~(2+)。用多元逐步回归、多对多双重筛选回归及R聚类分析的多元统计的数学方法分析了降水中有机弱酸间及与阴阳离子间的关系。讨论了有机酸的来源及其对酸雨中酸度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