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城市浅水型湖泊底泥磷释放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通过对城市浅水型湖泊 (以南京玄武湖为例 )底泥磷释放特性进行实验研究 ,分析了环境因子对底泥磷释放特性的影响及其原因。得出了溶解氧、pH值、温度和扰动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曲线。同时说明了湖泊内源性磷对湖泊水质存在着潜在的危险性 ,为城市浅水型湖泊底泥疏浚和富营养化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巢湖底泥磷的释放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02,自引:3,他引:10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了DO控制、pH值调节、温度调节、水动力条件等,进行了底泥释磷实验。实验表明:(1)厌氧条件下,底泥中的磷向水体释放,且释放强度随pH值的升高而升高。好氧条件下,底泥非但没有向水体释放磷,反而从水体中吸附磷,呈“负释放”状态;且pH值越低,“负释放强度”越大。(2)温度升高有利于底泥中磷的释放,最大释放强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提前。(3)搅动条件下的底泥磷释放量大于静置条件下的底泥磷释放量。(4)微生物对磷释放有明显的影响。从本次模拟实验结果看,体系温度升高、减少溶解氧、提高pH以及施以水动力作用,均可使底泥中的磷释放量增加,在常温(25℃)、厌氧、pH=7.5条件下,底泥中磷向水体的释放量将增加17%左右。  相似文献   

3.
城市浅水型湖泊底泥磷释放的环境因子影响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勇  王超 《环境科技》2002,15(4):4-6
通过对城市浅水型湖泊(以南京玄武湖为例)底泥磷释放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分析了环境因子对底泥磷释放特性的影响及其原因。得出了溶解氧、pH值、温度和扰动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曲线。同时说明了湖泊底泥磷对湖泊水质存在着潜在的危险性。为城市浅水湖泊底泥疏浚和营营养化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杭州西湖底泥释磷及其对富营养化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韩伟明 《环境科学》1992,13(3):25-29
杭州西湖是一个小型浅水湖泊,其底泥由上部藻骸腐泥和下部泥炭层构成。西湖底泥的显著特点是有机碳含量特别高,氮和磷含量也相当高。通过实验室和现场模拟研究,考察了pH、温度、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及上复水种类等环境因素对底泥释磷量和释磷速率的影响。上复水pH值在6.5—7.0范围内底泥释磷量最低;在较高或较低pH值时,底泥释磷量倍增。升高水温或降低上复水溶解氧浓度均能加速磷释放。实验室模拟西湖底泥最大释磷量为0.368μg/g。夏季现场模拟平均释磷速率为1.02mg/m~2·d;估算西湖底泥释磷量达1.346t/y,相当于年平均外部入湖磷负荷的36.4%。底泥释磷对西湖富营养化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水库沉积物是水体污染物的主要蓄积场所,也是水库的潜在污染源。本研究中采用响应曲面法,以温度和溶解氧为自变量,总氮、总磷和氨氮为响应值,使用中心复合设计法(CCD)建立各响应变量的回归模型,分析某水库取水口处温度和溶解氧对底泥中氮磷释放的交互影响,使污染物质的释放量达到最低,实验结果表明,最佳释放条件是温度为9.87℃,溶解氧为7.93 mg/L;最不利释放条件是温度为19.64℃,溶解氧为1.12 mg/L,验证实验证明本研究所得结论可靠。  相似文献   

6.
北固湿地底泥氮磷释放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通过连续测定上覆水体中氮、磷的浓度,考察氮磷元素的释放过程和污染物在底泥中的污染水平。结果表明,扰动使得氮磷的释放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可见外在环境条件的变化可加速底泥氮磷元素的释放;湿地不同样点控制区底泥氮磷释放的空间变异性高;底泥氮磷释放对水体养分浓度的贡献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大沽排污河底泥释放总氮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考察了上覆水的溶解氧DO、pH值、温度、含盐量及扰动速率等环境因子对大沽排污河底泥释放总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厌氧条件下底泥释放总氮的强度高于好氧条件和自然条件下的释放强度;上覆水的pH呈中性时底泥释放总氮的强度最大,酸性条件下底泥释放总氮的强度高于碱性条件;升高温度可促进底泥释放总氮;扰动可提高底泥释放总氮的强度,但当扰动速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反而会抑制总氮的释放,因此,至最后实验结束时,扰动速率为60r.min-1的体系中底泥释放总氮的能力最强;当实验达到平衡时,含盐量为0mg.L-1的体系中底泥释放总氮的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8.
通过室内静态模拟实验研究了环境因子诸如扰动、pH和溶解氧对三峡库区底泥中COD、TP、NH_3-N和TN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COD、TP、NH+3-N、TN的释放量均随扰动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影响程度顺序为COD>TP>TN>NH_3-N;不同pH条件下,TP、NH_3-N、TN、COD的释放量均呈U型,中性条件下释放量最小,酸性和碱性条件下释放量都较大,pH为6~8时最有利于抑制底泥中污染物的释放;不同溶解氧水平下,COD、TP、NH_3-N、TN的释放量均随溶解氧水平的降低而增加。  相似文献   

9.
底泥磷释放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水体中磷元素的含量是影响藻类生长的重要因子,来源可分为外源性磷和内源性磷.在外源性磷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内源性磷成为湖泊水体中磷元素的主要来源。而底泥磷的释放是内源性磷的主要组成。影响底泥磷释放的因素很多,首先与底泥的物理化学组成有关,如底泥颗粒物的粒径、有机质和氧化物的含量以及底泥中磷的形态等,再则与各环境因子的影响关系也非常密切,溶解氧、温度、pH值、扰动是其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对富营养水体底泥释放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研究可为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试验分析双龙湖典型污染层底泥总磷分布,研究不同环境因子(溶解氧、温度、pH、水动力)对底泥磷释放影响,计算出不同环境因子条件下磷释放强度,揭示双龙湖综合整治后主要内源污染——底泥不同环境条件下释磷规律,从而采取适宜措施保持双龙湖水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毛细管柱色谱质谱联用及选择离子检测方法分析鉴定北京东南郊排污河底泥样品中氮杂芳烃及硝基多环芳烃的实验结果.研究了十二种标样的EI谱.样品中鉴定出25种含氮多环芳烃,检测出底泥样品中含有硝基多环芳烃.并讨论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2.
底泥中氮的主要迁移转化过程及其转化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NO_3~--N,NH_4~+-N在底泥中的扩散、吸附以及NO_3~--N的反硝化等过程.结果表明,在泥-水界面间,NH_4~+-N主要向上浮水中扩散,NO_3~--N主要向间隙水中扩散.扩散到间隙水中的NO_3~--N45%被吸附,30%因反硝化作用而失掉,其反硝化速率常数在7—11cm层最大.氮的吸附速率常数在表层最大.建立了间隙水中NO_3~--N和NH_4~+-N的转化模型,并计算了氮在泥-水界面间的扩散量,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3.
滨海沉积物和间隙水中的磷研究──以美国墨西哥湾为例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以美国墨西哥湾为研究对象,系统地介绍了沉积物和间隙水中磷的研究方法,同时揭示了滨 积物和间隙水中磷的含量水平,分布特征,结合状态和迁移转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环境条件对它们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土壤和河流沉积物中硫的形态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土壤和河流沉积物中硫的形态分析方法。应用分级萃取技术分离水溶性硫、吸附性硫、盐酸可溶性硅和盐酸挥发性硫;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不同形态硫和总硫,由差减法测得有机硫。该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可应用于大批土壤和河流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硫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类固醇雌激素(SEs)具有很强的内分泌干扰效应,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危害极大,土壤和沉积物等固相介质对SEs的吸附作用是影响其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重要过程。各国的土壤和沉积物中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SEs污染,土壤和沉积物中有机质、溶解性有机质,黏土矿物、氧化物等矿物成分,外界环境(如:pH值、温度和离子浓度等),共存污染物以及微生物等都对吸附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土壤和沉积物对SEs的吸附机理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以粘土矿物、金属氧化物、碳酸钙和腐殖酸为近海沉积物模拟样品进行了吸附γ-666的实验研究,根据模拟实验得到的吸附规律,将实际近海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化学浸取,分离掉其中的有机质,通过浸取与未浸取沉物对两种毒性有机物的吸附实验,建立了沉积物中无同和有机质组分吸附疏水性有机物的二级分地模式,用该模式解释了过去难以解释的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17.
碎屑沉积物地球化学:物源属性、构造环境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碎屑沉积物记录着有关源岩性质和构造演化等诸多重要的信息,对于沉积盆地分析和理解区域构造演化都有重要的指示意义。近年来碎屑沉积物地球化学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尤其是同位素年代学在沉积物地球化学中的应用,如造山带前陆盆地、山间盆地沉积物的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可以有效地反演造山带隆升-剥蚀作用与盆地沉降之间的联系,为地壳演化和造山带隆升等地质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地球化学证据。文章结合近几年来的研究实例,综述了沉积物地球化学方法在物源示踪和源区构造背景判别研究的一些进展。考虑到碎屑沉积物地球化学组成是源岩、风化作用、沉积循环、成岩作用和分选作用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对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当前广泛应用的物源和构造背景判别图解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底泥中酸性挥发硫及同步浸提金属的测定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同步浸提金属与酸性挥发硫的比值在判断底泥重金属生物毒性方面有重要意义.描述了一套测定底泥酸性挥发硫和同步浸提金属的仪器装置和分析程序.从气体流速、反应时间、酸浓度、硫含量等方面研究了酸性挥发硫测定的最适反应条件.在此条件下酸性挥发硫的测定回收率可达90%以上.该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002μmol/g(干泥).  相似文献   

19.
邓瑜衡  赵军 《环境工程》2017,35(4):179-182
欧洲和美国的污染场地修复实践表明:60%~90%的被污染场地存在有机物污染问题,其中挥发与半挥发性有机物(VOC/SVOC)是常见的土壤污染物。针对VOC/SVOC污染场地,采用异位修复技术符合现阶段的中国国情,但污染场地修复工程实践中可能存在二次污染问题。主要介绍了土壤气提、土壤机械通风、热脱附、土壤淋洗、生物堆和水泥窑协同处置6种污染土壤异位修复技术的原理,重点讨论了异位修复技术过程中共通的土壤挖掘、清运、堆放等中间环节产生的以及不同技术自身可能存在的二次污染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能够为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VOC/SVOC污染场地修复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底泥中酸性挥发硫及同步浸提金属的测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同步浸提金属与酸性挥发硫的比值在判断底泥重金属生物毒性方面有重要意义;描述了一套测定底泥酸性挥发硫和同步浸提金属的仪器装置和分析程序。从气体流速,反应时间、酸浓度,硫含量等方面研究了酸性挥发硫测定的最适反应条件。在此条件下酸性挥发硫的测定回收率可达90%以上,该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0.02μmol/g(干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