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劳动科学》2005,(10):60-60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失业调控工作、把失业率控制在目标范围的要求,去年劳动保障部对进一步做好失业调控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要求各地尽快制定失业调控方案并组织实施,通过有效措施,实现调控失业总量、缩短失业周期、防止失业过于集中、保证失业人员生活和求职有着落等4项具体目标。从半年多的情况看,各地失业调控工作取得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的世界就业形势严峻,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2000年在全世界30亿经济活动人口中,失业人口是1.6亿人,还有7.5亿至9亿人处于不充分就业形态,这两项加起来占世界经济活动人口的25%至30%。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在90年代初以来,在经历了近10年的经济增长,失业 率曾一度降至4%以下,但是自去年以来,失业率逐步攀升,2001年12月,达到5.8%,这是近来的最高水平。日本的失业率也在5%以上,达到了日本近40年来的最高水平。过渡经济国家的就业形势也十分严峻,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虽然国家统计失业率并不高,但隐性失业十分严重,发展中国家的失业率普遍非常的高,不充分就业严重,而且就业质量低,劳动条件差。中国的就业具有过渡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在当前及今后的一个时期内,我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总量供大于求,结构矛盾突出,劳动力素质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做好失业调控工作,甘肃省酒泉市认真开展失业预警工作,以提高政府应对大规模失业决策的科学性、主动性和预见性,避免失业率大幅攀升,确保全市经济平稳运行、社会和谐安定。  相似文献   

4.
《中国劳动科学》2004,(C00):47-48
控制失业率和增加就业岗位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为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关于控制失业率的目标,进一步做好失业调控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5.
我国目前遭遇的是一种非典型失业。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在全世界一枝独秀,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而正是在这几年,中国失业率也一路攀升,成为世界上失业队伍最庞大的国家。这种现象在国际上是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6.
奥地利减少失业人员的成功经验 奥地利历届政府都将“减少失业人员”作为重要工作目标,目前失业率只有4%,远远低干欧洲其他工业国家10%左右的水平。他们非常注重发展“社会伙伴体系”即政府与社会体系的合作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7.
就业工作:一是就业局势保持基本稳定。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52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5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45万人。季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去年底持平。二是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加大就业扶持政策力度,2012年安排资金439亿元。三是扎实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四是开展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会同残联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广西在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上,积极开展社会化、专业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活动,努力打造制度健全、功能完善、规范高效、服务社会、覆盖城乡的能够面向全社会提供均等化公共就业服务的新平台。据统计,2010年,广西全区城镇新增就业45.61万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0.56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4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92.69万人,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指标.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6%,低于年度控制数0.84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88.3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8.7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每年控制在4.2%以内。  相似文献   

9.
失业保险制度产生于20世纪初.在发展初期,以强调基本生活保障为主.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充分就业的阶段宣告结束.到了8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的影响,通货膨胀严重,国际竞争更趋激烈,很多国家的失业率大幅攀升,形成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失业局面.为减轻失业压力,很多国家大幅度改革了失业保险制度和公共就业服务制度.  相似文献   

10.
对哈茨改革的实际效果尚存分歧 在此次改革以前,德国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在数10年的实践中实质上属于社会福利政策,因为其核心就是要保障失业人员已有的生活标准。这在低失业率的经济高增长时期这样的目标经济上可以承受。而在失业率屡创新高的经济持续低迷时期,这种政策就超过了经济的承受能力,重新思考政策的定位也就在所难免了。可见,哈茨改革不仅仅只是对德国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改革,而且也牵动了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1.
就业工作一季度就业工作开局良好,就业局势总体稳定。1至5月,城镇新增就业344万人,略高于去年同期;季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8%,保持在较低水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平稳;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企业用工总体稳定。重点群体就业扎实推进。就业援助月活动重点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和残疾登记失业人员就业,54.5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和1.9万余户零就业家庭中的2.2万人实现就业。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企业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数量呈上升趋势,给安徽省淮北市就业局势和社会稳定带来一定影响。如何在积极稳妥推进企业改制中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如何在扩大就业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控制失业率的攀升?淮北市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妥善处理企业改革与促进就业的关系,从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失业调控,建立社会稳定和谐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冲击之大,前所未有,导致企业现有就业岗位大约减少8%,城镇失业率上升,这是最近6年来未出现过的情况。在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冲击中,农民工首当其冲,城镇失业率上升,困难群体就业更加困难。城镇就业需求减少导致大学生就业矛盾更加突出。为此,中央政府确定了2009年中国经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基调,进行了4万亿投资,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在上述政策的作用下,就业形势已经开始好转,实现新增就业1100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2010年,中国就业总体状况将有可能好于2009年,但结构调整的力度将增加结构性失业的风险,国际经济的不确定性也将增加就业工作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困扰黑龙江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老大难”问题——再就业正在悄悄化解;一度弥漫在众多下岗失业人员心头的阴霾正在慢慢散去。2003年1—11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2.7人,共有70.2万人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安置下岗失业人员58.8万人,其中“4050”人员15.4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6%。已经超额完成劳动保障部和省委、省政府年初确定的全年任务,开创了再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部委传真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发布消息,2010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68万人,有547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6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9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全年全国共帮助85万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人就业。  相似文献   

16.
今年以来,山东省胶州市紧紧围绕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措施,多路并进,全力促进城乡就业再就业工作。1—10月份,已安置城乡劳动力2.6万余人,其中农村劳动力2.1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就业率达7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0%以内。胶州市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胶州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注重发挥劳动保障助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2006年转移城乡劳动力就业3.1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就业率达82.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以内.企事业单位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达5.3亿元,养老保险扩面达3万多人,发放失业金638万元、养老金2.1亿元,及时足额发放率均达100%,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8.
据国际劳工组织《2004年全球青年就业趋势》指出,2003年全球青年失业率为14.4%,绝对失业人数达8800万。尽管15~24岁的青年人口仅占全球工作年龄人口的25%,但却占全球1.86亿失业人口的47%。在过去10年中,全球青年失业总数增加了26.8%。面对青年就业形势的巨大挑战,各国政府都极为重视解决青年的失业问题,并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促进青年就业的措施。认真研究和借鉴这些成功做法和经验,对于解决我国的青年就业,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德国一个失业者在德国,可以得到32个月的失业救济金,是美国人5倍还多,将近三年不工作照样生活。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德国那样为失业者付那么多钱,即使按德国经济部长的改革方案失业救济金也可以领18个月,就是一年半,仍是美国的3倍。根据德  相似文献   

20.
2005年就业市场的运行特点 2005年三季度完成全年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目标任务的90%和78% 2005年1月至9月,全国实现新增城镇就业人员810万人,达到全年目标任务(900万)的9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90万人,达到全年目标任务(500万人)的78%(数据来源于劳动保障部2005年三季度新闻发布材料).其中,帮助“4050”人员再就业88万人,达到全年目标任务(100万人)的88%.三季度末,全国共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2%,与上年底持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