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再生水经深度处理后资源化回用是缓解水资源紧缺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微量有机污染物的持久性与累积性,所以其在再生水及地下水中也有检出,且在极低浓度下能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人工复合土层利用物理、化学吸附、生物降解等作用实现污染物的去除,具有投资少、运行成本低、操作简单等优点,去除能力与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密切相关。目前对复合土层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渗滤介质、系统复氧方式、微生物特性、堵塞问题、运行方式,但主要集中在对常规污染物的去除,对水体中微量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研究缺乏。提高复合土层系统对再生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去除的稳定性及持久性,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环境介质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及其生态风险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PAHs)在我国环境介质中广泛分布,美国EPA规定的16种.优先控制多环芳烃大多在我国大气、水体、沉积物、土壤和生物体内检出.总结了我国环境介质中PAHs污染水平及特点,分析了其存在的环境风险.我国大气中PAHs污染较重,尤其是北方.水体已普遍受PAHs污染,其中部分水体污染严重;沉积物多环芳烃污染大多处于低生态风险水平,但沉积记录研究表明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我国土壤和生物体PAHs含量较低,污染生态风险较小.部分区域蔬菜中PAHs含量较高,存在不可忽视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3.
有机物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机物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情况 ,重点介绍了多环芳烃、农药、多硝基芳香化合物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石油和燃油添加剂污染土壤、水体的植物修复原理与技术。  相似文献   

4.
天然水体本身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在一定的限度内,河流可以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从而维持其正常的生态平衡。进入河流的(?)染物一旦超过了其自净能力的范围,河流的这种正常的平衡就被破坏,水体逐渐恶化。为了合理利用水环境的自净能力,实现水体的良性循环,必须掌握水体净化所具有的特定规律。水体自净过程的两个突出表现是污染物的  相似文献   

5.
有机物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机物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情况,重点介绍了多环节烃、农药、多硝基芳香化合物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石油和燃油添加剂污染土壤、水体的植物修复原理与技术。  相似文献   

6.
以CdSe/CdS量子点(CdSe/CdS QDs)为原料,对其进行硅烷氨基化表面修饰,合成了具有水溶性的发光量子点(CdSe/CdS-Si-NH2 QDs)探针。基于量子点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发生共振能量转移及偶联反应等过程而导致荧光变化的现象,分别利用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和荧光猝灭原理测定芘、荧蒽和酞酸酯浓度。结果表明,构建的测定方法对芘、荧蒽和酞酸酯的检测限均达到pg/L水平,将CdSe/CdS-Si-NH2QDs应用于三峡库区(万州段)水体芘、荧蒽和酞酸酯含量的测定,3种污染物的加标回收率为89.5%~106.4%,达到了定量灵敏测定的要求,根据分析结果,对三峡库区污染物的来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天然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物大多以沉积物为其最终归宿.相对水相而言,底沉积物固相浓缩重金属的倍数可高达数千至数万倍. 已知存在于底沉积物或悬浮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具有不同的结合形式,其生物可给性也具有明显的差别,如沉积物间隙水中溶解态重金属被认为是最迅速生物可给  相似文献   

8.
龙形水系是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的主要景观水体,以再生水为主要补水水源.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龙形水系中心区(简称中心区)水体富营养化状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中心区水体全部为富营养状态,汛期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总体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即水体在汛期初期至中期为中度富营养,后期为轻度富营养;汛期结束后水质较差,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上升,中心区水体达到重度富营养化状态.(2)再生水为中心区水体污染物的主要污染源,其TN、TP、COD和NH4+-N年输入量占各类污染物年总输入量的85%以上;在汛期,其主要污染物输入量占总输入量的70%以上.中心区水体在汛期没有明显的污染物集中输入现象.(3)中心区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成因为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输出量小于输入量,造成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累积.(4)在汛期,外界的适宜温度、饱和光照、水体的弱碱性和缓慢流速加大了中心区水体水华暴发风险.  相似文献   

9.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分布与生物危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国内外持久性有机物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中国典型地区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布情况,其中淮河中下游的PAHs含量较高,而大连湾检测出的DDTs和PCBs含量均高于其他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可以在动植物体内不断富集,据分析,有机污染物在鱼类的富集因子可高达1124.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的富集逐级放大,对全球生态构成潜在巨大的威胁。近年来,由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影响,在世界各地出现了动物的死亡、甚至灭绝的现象,而且有机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蓄积,会对人体产生极大的的影响。最后,就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指出了该领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全氟辛烷磺化物及其环境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氟辛烷磺化物(PFOS)是全氟化合物(PFCS)的代表物,以PFOS为原料可以生产许多用途广泛的PFOS相关物质,并且在环境中都能降解生成PFOS.PFOS是一种新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已经成为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从物理化学性质、毒性、环境及人体暴露水平等方面对PFOS进行了综述,并将中国有关的现有数据与其他国家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中国人体、水体均存在着大范围的以PFOS为主的PFCS污染.  相似文献   

11.
一、生物与水体自净海洋、湖泊或河溪、塘堰内,都生息着无数的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它们能够通过生命活动对许多水污染物进行附聚、吸附、吸收和分解,引起生态学上的物质循环,使污染物在数量和质量上发生根本的变化,确保了水体的洁净.如对北京某河段曾进行过一次酚、氰河流自净的有趣调查,  相似文献   

12.
太湖表层底泥营养物、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含量较高,并有向水体释放倾向,对水体及水生生态系统造成威胁.文章探讨了对太湖已开展或近期可开展的内源污染治理实用和示范技术,如外部污染源控制、原位覆盖、原位底泥氧化、原位上覆水充氧、生态疏浚、生物修复技术以及自然消减技术等.对上述技术运用于太湖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和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OPs)的特性、POPs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及其判定基准 ,综述了其分析和研究方法及治理技术 ,归纳了POPs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和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阐述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特性、POPs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及其判定基准,综述了其分析和研究方法及治理技术,归纳了POPs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5.
蓝藻治理方法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在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向水体中排入大量含氮、磷的污染物,加速了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进程,水华频频暴发,严重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安全。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对于科学预测湖泊中蓝藻水华的产生及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其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白洋淀入湖河流(府河)水体中的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溴联苯醚(PBDEs)的浓度分布规律进行了综合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白洋淀入湖河流中总PBDEs质量浓度为38.7~216.3ng/L;以污水处理厂为分界点,各PBDEs在污水处理厂上下游水体中所占比例不同,上游段主要污染物为十溴代的BDE-209,其次为五溴代的BDE-100;经流污水处理厂后,下游段水体中未检出BDE-209,主要污染物变为四溴代的BDE-47,其次为五溴代的BDE-99、BDE-100。与污水处理厂上游段相比,下游段中一溴代的BDE-3、二溴代的BDE-10和BDE-33/28以及BDE-99、BDE-100、BDE-209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BDE-47略有上升。研究结果可为了解白洋淀及其上游流域PBDEs的浓度分布现状及进一步开展白洋淀生态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
太阳光对湖泊中有机污染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太阳光对湖泊水体中有机污染物降解作用的研究,就其降解机理、动力学特征、作用对象及降解产物等作了逐一介绍.阐明了太阳光对生物降解湖泊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具有协同作用,也概述了光降解作用受pH、溶解性有机物(DOM)、水深与水体运动、地理、水文、水质与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并对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的降解与自然条件下的降解进行对比,提出今后该领域的发展前景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嫌疑物质的计算机辅助筛选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按照《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确定标准,借鉴荷兰建设规划和环境部开发的持久的生物富集性有毒化学物质(PBTs)筛选流程,利用计算机辅助工具《中国现有化学物质名录》最新版中收录的所有26707种化学物质进行了初步筛选,最后得到111种POPs嫌疑物质。对结果的深入讨论表明计算机工具用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初步筛选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研究团队:潘纲(研究员),陈灏(副研究员),田秉晖(副研究员),张美一(助理研究员),周琴(助理研究员),何广智(助理研究员),张洪刚(助理研究员),王丽静(研究实习员),辛丽花(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天然水体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环境界面科学、环境纳米技术、持久性污染物及其在天然水体中的迁移与转  相似文献   

20.
六氯苯和多氯联苯是被列入<斯德哥尔摩公约>附件C中要求采取减排控制措施的非故意产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目前尚没有关于它们在中国的排放清单方面的研究报道.参考日本环境省基于实测数据编制的排放因子,计算了以2008为基准年的中国主要排放源的非故意产生六氯苯和多氯联苯大气排放清单.结果表明,由主要行业产生的六氯苯年排放量为528 704 g,多氯联苯的年排放量为7 762 615 g.对于六氯苯,主要排放源依次为水泥行业(42.356%)、电炉炼钢(27.549%)、钢铁烧结过程(14.731%)和初级铜冶炼(7.774%);对于多氯联苯,水泥行业占了排放量的90%以上.上述排放源应当在制订其减排战略和行动计划时予以关注和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