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煤田自燃中的CO2排放是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煤火区CO2排放的观测研究有助于准确估算煤炭烧失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以空气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开发了针对CO2排放监测的环境数据实时采集系统,用于采集CO2浓度以及不同高度的气温和风速等环境参数,最终估算CO2排放通量。所研制的系统在内蒙古典型煤火裂隙区现场进行了实验观测。结果表明,在煤火裂隙区CO2排放通量观测研究中,根据通量估算模型开发的低成本移动式在线观测装置具有同时采集多种环境参数的特性,工作稳定,结果合理,弥补了目前观测方法和设备中的不足,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武义江工业磷污染监控预警体系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网络、多媒体、计算机仿真以及在线监控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在沿江开发现状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武义江工业磷污染的信息平台、水质模型及相应的管理系统,为区域的环境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武义江工业磷污染监控预警体系应具备对流域的磷污染状况实时监控、对磷污染事故应急响应等功能.  相似文献   

3.
陈建  徐林 《环境工程学报》2013,7(1):191-195
为开发含Cr(Ⅵ)废水处理工艺提供必要资料,对不同条件下Fe(Ⅲ)催化有机酸光化学还原Cr(Ⅵ)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r(Ⅵ)的还原不仅受pH、Fe(Ⅲ)或有机酸的起始浓度以及共存阳离子的影响,而且还与有机酸种类有关.低pH的酸性条件有利于cr(Ⅵ)的光化学还原,在pH 3.0条件下经3h后的还原率达89.9%,在pH 5.0经3h后其还原率为37.3%.Fe(Ⅲ)或有机酸起始浓度增高会促进Cr(Ⅵ)的还原,在pH3.0和Fe(Ⅲ)浓度高于Cr(Ⅵ)浓度条件下导致在3h后Cr(Ⅵ)的光化学还原率达100%.共存Al(Ⅲ)或Cu(Ⅱ)会抑制Cr(Ⅵ)的光化学还原.由Fe(Ⅲ)催化3种有机酸对Cr(Ⅵ)的光化学还原作用大小次序为:酒石酸>柠檬酸>苹果酸.还对不同条件影响Cr(Ⅵ)的光化学还原可能机制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湖泊富营养化问题已日益成为全球性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之一.开发一种有效、安全控制有害藻类暴发的新方法是非常必要的.香蒲(Typha latifola)为多年生宿根性沼泽草本挺水植物,在中国分布广泛,其对受污染河水中COD、氨氮及TP均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为了探讨香蒲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n aeruginosa...  相似文献   

5.
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在研究饮用水消毒副产物(DBPs)中氯原子数量与毒性的关系方面有一定进展,然而,能够反映DBPs毒理性的分子描述符和氯原子数量之间的相关性却从未被系统地和定量的研究.分子描述符的计算是QSAR研究的基础,其中分子轨道能,如最低空轨道能量(ELUMO)是应用最广的量化参数之一.基于QSAR方法建模筛选氯代烯烃同系物的相关量子化学参数,检验最高占据轨道能级(EHOMO)、碳原子数(NC)、氯原子数(NCl)对ELUMO的贡献作用.并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模型开发和内外交叉法验证发现,NCl和NC是预测氯代烯烃分子特性较重要的两个化学参数,即较稳健的模型为ELUMO=-0.0205NCl+0.0059NC+0.1641(n=11,R2 =0.9956,F=102.8569,RMSE =0.0019).此外,为了提高模型的准确性,使用蒙特卡罗法对模型进行不确定性分析,来进一步评估这些参数的误差源传输到ELUMO计算时,对ELUMO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自然水体中主要有毒有机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主要有毒有机物多环芳烃(PAHs)、多氯联苯(PCBs)、有机氯农药(OCPs)在环境中的危害及其来源,着重评述了近年来中国自然水体中和沉积物中该类污染物的研究进展,指出新的检测技术的开发、有毒有机物的生殖毒性和生态环境风险影响方法学的研究及污染区域污染控制、消减及修复是今后该领域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7.
杀虫双是由我国自行开发的沙蚕毒系的一个农药新品种,本研究旨在提供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及其降解特性的资料,为杀虫双的环境安全性评价、合理使用和出口创汇注册提供科学依据,完成了下述各项内容的研究: 1.环境样品(土壤、水和生物)的测试方法研究,以建立高灵敏度的仪器分析技术,解决杀虫双环境样品的痕量检测方法。 2.杀虫双在农作物(水稻)和土壤中的残留水平和消解动态研究,并获得南北两地两年的残留数据和杀虫双在作物和土壤中消失动态资料。 3.杀虫双在土壤中的降解特性和淋溶动态研究,主要完成杀虫双在土壤中的降解动力学特性(包括降解半衰期)、环境因素(温度等)对杀虫双降解过程的影响以及杀虫双在土壤中淋溶速率及对地下水可能影响的研究。 4.杀虫双在模拟水生和陆-水生态系统中的分配特性研究,主要完成~(36)S-杀虫双在模拟生态中的迁移,转化及归宿研究。 6.杀虫双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主要完成杀虫双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致突变试验,以及蓄积水平等研究。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 目前国际上水环境保护战略正在从水经济工程战略(即“谁污染谁治理”等环保方针政策)向水环境生态战略(即以资源开发为起点,调节控制物质循环中的污染源,综合协调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的平衡,确保其永续的同步发展)过渡.其主要标志是:美国的河系水质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日本的  相似文献   

9.
"二重源解析"技术及其系统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学质量平衡是被广泛用于空气质量管理的受体模型之一.由于混合源(城市扬尘)和单一源因颗粒物源谱的严重共线性,采用美国环境保护署推荐使用的EPA-CMB8.2,无法定量解析出各排放源初始态和扬尘态颗粒物的贡献值和分担率.针对这一问题,完善和规范了"二重源解析"技术原理,开发了具有"二重源解析"功能的NKCMB3.0.对鞍山市样品污染物来源解析的试验结果表明,"二重源解析"技术在对混合源和单一源同时进行源解析时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抗水、抗SO2的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催化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除NOx是一种有潜力的烟气脱硝技术.综述了低温SCR催化剂受水蒸气和SO2毒害作用的机制,总结了催化剂制备方法、催化剂载体选择和催化剂活性成分对抗水、抗SO2性能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发抗水、抗SO2的低温SCR催化剂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开发建设活动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环境问题,这就要求人类必须从环境的要求来考虑开发建设活动的后果,既考虑开发活动对当代的影响,也要考虑当代的开发活动对后代的影响.建立和完善环境准入制度是开发建设活动合理而可持续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喷洒分散剂是一种广泛采用的水面事故性溢油应急措施.在分析了分散剂分散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散剂的毒性及其生态环境影响、不同国家对于分散剂的使用及管理规定和中国关于分散剂的研究与使用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分散剂研究与使用管理建议,主要包括:(1)建立国家级分散剂重点实验室,深入分散剂生态毒理学和迁移转归研究以及新型分散剂开发研究,提高中国在此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2)修订或建立中国分散剂分析、检验和使用相关标准;(3)建议海事和水运交通管理部门进行所辖区域溢油应急措施的风险评估,并加强对溢油应急事故处理中分散剂使用的授权和管理.  相似文献   

13.
在对传统闷渣法进行改进的基础上,独立开发了具有清洁节能特点的环境友好型钢渣热闷技术(简称钢渣热闷技术),同时分析了该技术的设计和生产实践.实践表明:(1)随着热闷时间和水渣比的增加,钢渣的粉化率显著上升;对于块度较大的钢渣来说,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充分粉化;钢渣封盖温度对钢渣的粉化率没有显著影响.实践中较为优化的操作条件...  相似文献   

14.
大型高效厌氧悬浮床反应器流态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大型高效厌氧悬浮床反应器(275 m3)的运行,在容积负荷10~40 kg COD/(m3·d)的较宽范围,有计划进行了系列流态实验.通过示踪数学模型模拟研究表明,采用组合流态模型描述生产性规模厌氧反应器的流态是适合的,结果优于级串和扩散模型.结合反应器的运行探讨了负荷、上升流速和气体负荷等因素对短流率、死区比例和膨胀率等悬浮床反应器的特性参数的影响,获得了确定的结论,可以指导厌氧悬浮床反应器的设计、结构优化和设备开发.  相似文献   

15.
微波催化燃烧技术将微波辐照与吸波型催化剂相结合,可用于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进行催化燃烧处置.研制了 Pt/CuMnCeOx/堇青石和Pt/CuMnCeOx/纳米陶瓷整体式蜂窝状催化剂,并开发了微波催化燃烧VOCs的装置,将其应用于印刷包装行业的VOCs治理.通过操作条件的优化,考察了微波催化燃烧技术对VOCs...  相似文献   

16.
开发活性高和价格低廉的电极材料是溴酸盐(BrO3-)电化学还原技术的关键.贵金属电极因其高活性受到广泛关注,但贵金属储量低且价格昂贵导致其推广应用受限.为此,本研究在不使用粘结剂的情况下,通过直接在高温条件下将磷化泡沫钴原位生长转化为磷化钴,从而制备出磷化钴-泡沫钴自支撑电极(CoP/CF),并将其用于电化学还原BrO...  相似文献   

17.
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脱除NOx的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法是目前世界上应用较为成熟的烟气脱硝技术之一,由于传统的适用催化剂的起活温度偏高,因此开发低温高效、性能稳定的催化剂已成为该技术成功运用的关键.分析了SCR法的脱硝原理,对目前广泛研究的低温SCR催化剂的分类及其运用进行了综述,提出了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最后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五箱一体化脱氮除磷工艺在示范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箱一体化工艺是东南大学开发的新型脱氮除磷工艺.示范工程运行表明,该工艺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投资少、占地小和运行费用低等优点,并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出水水质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氮、磷的去除率分别可达70%和90%左右.示范工程的成功运行为该工艺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全程硝化反硝化的传统生物脱氮工艺在硝化过程中需要大量氧气供应,反硝化过程需要有机物作为碳源,存在能耗与药耗过大的问题.为了降低废水脱氮的成本,短程硝化(PN)—厌氧氨氧化(ANAMMOX)组合工艺(PNA工艺)得到了高速发展.综述了PNA工艺的影响因素,重点介绍了4种基于PN与ANAMMOX原理开发的衍生PNA工艺...  相似文献   

20.
几种污水处理材料对COD和Cr(Ⅵ)的去除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活性炭、硅藻土、高岭土和改性玉米秸秆几种常见污水处理材料对污水中有机物(COD)和Cr(Ⅵ)的吸附效果,发现活性炭吸附污水中有机物的效果最好,经活性炭吸附的污水的COD去除率达88.8%。同时,活性炭对Cr(Ⅵ)也有很强的吸附能力。硅藻土和高岭土对有机物的吸附效果较差,对Cr(Ⅵ)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改性玉米秸秆对Cr(Ⅵ)表现出很强的吸附能力,在低浓度Cr(Ⅵ)的吸附实验中,可以达到比活性炭更高的吸附量,开发应用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