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分析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地震科技期刊所面临的新问题.这些问题是:国外出版机构争夺国内作者和作品;国外地震科技期刊进入国内市场,争夺国内地震科技期刊的市场占有份额;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办刊理念受到挑战.应对这些问题的办法是:(1)主管部门在宏观管理上给足政策,适当扶持;(2)适应潮流,改变管理模式;(3)提高期刊整体质量;(4)加强宣传,站稳市场.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加入WTO后 ,地震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论述了地震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的 5种构想 :(1)调整和优化地震科技期刊 ;(2 )提高科技论文质量 ;(3)办好英文科技期刊 ;(4 )编委、作者队伍国际化 ;(5 )加快期刊上网 ,使更多的地震期刊进入国际检索系统。  相似文献   

3.
对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0级地震对九寨沟景区的影响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景区防灾减灾存在的三个问题:(1)对景区所面临的高位崩塌地质灾害风险重视不够,治理不彻底;(2)交通布局未充分考虑地质灾害影响,交通安全性不够;(3)景区设计对防灾减灾重视不够,缺乏必要的安全冗余设计。根据这些问题,对景区如何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提出了三条建议:(1)对影响景区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和治理;(2)结合景区本底条件,对景区车行道和栈道进行安全化改造;(3)完善景区地震应急管理体系。这些意见可供九寨沟景区恢复重建工作参考,也可供其它景区的防灾减灾工作借鉴。  相似文献   

4.
地震作用下结构失稳诱发的塌陷和地裂缝机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冷崴  孙强 《灾害学》2007,22(1):23-26
分析了地震诱发的地表塌陷和地裂缝机制。通过地裂缝微观机理分析研究发现:(1)地震造成了大量的地裂缝和塌陷,这些破坏的出现与地震发生时造成的瞬间应力变化和结构破坏密切相关;(2)利用结构突变失稳理论来研究岩土体内部结构是可行的。当应力状态满足孔隙结构失稳判别式时,结构元的变形状态将产生一个“跳跃”;(3)地震情况下岩土体颗粒之间有效接触力的增加,使得结构的变形能增大;同时导致颗粒间连接刚度的降低,导致结构的失稳,这些变化又是在瞬间发生和完成的,这就造成了在地震发生时总是伴随着大量的裂缝和塌陷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任何地震危险性研究都需要历史和现今的地震资料,准确地表达地震活动性的时空分布。以此为基础,西贝格(1932)发表了第一幅德国地震活动性图。实际上,它们是一些最大观测烈度图,可分为:(1)非破坏性地震;(2)对建筑物有破坏;(3)毁灭性地震3种。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被分裂成两个国家:联邦德国(FRG)和民主德国(GDR)。从60年代直到1990年重新统一,两德的地震区划方法不尽相同,在此作一粗略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次生泥石流形成模式与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汶川地震灾区的典型的代表性泥石流案例为基础,分析了汶川地震次生泥石流的形成地形地貌、降水和土源条件特征,概括分析了汶川地震泥石流形成的5种模式,即:(1)沟床启动型;(2)坡面崩滑转化型;(3)震裂表土侵蚀启动型;(4)滑坡表面土体液化型和(5)松散坡积物冲切沟启动型。分析了这些形成模式的启动机理。地震次生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包括土力类和水力类。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细颗粒含量,尤其是粘土颗粒含量;此外低密度干燥度较高的土体在降雨作用下易湿陷,体积收缩,从而有利于土体孔隙水压力的升高,而有利土体强度的降低,导致泥石流的启动。所以地震灾区的泥石流集中分布于干旱河谷松散固体物质大量存在且以花岗岩风化壳和碎屑岩及其变质岩为主的地区,降雨量特征与国内外众多泥石流的降雨特征可以比较,其模式多样。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湖南省从汶川地震后对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研究的有关进展:(1)对湖南省农村民居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并评述了各阶段农村民居基本情况的变化和特点;(2)对湖南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问题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了解决对策;(3)对湖南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实用技术的研究进行了着重评述,并提出了农村民居房屋抵御地震风险的后续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新疆乌恰Ms7.4级地震为例,旨在总结经验教训,为大震对策提供依据。现从下列六个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具体措施:(1)健全机构,培训干部;(2)宣传普及地震和大震对策知识;(3)加强对强余震监测的管理;(4)严格地震警报的发布权限;(5)按系统对口支援;(6)民用房屋抗震措施宣传。  相似文献   

9.
由兰州地震研究所郭增建、秦保燕,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李革平共同编著的《未来灾害学》一书即将由地震出版社出版。该书约45万字。其内容为:①绪论;②地气耦合;③海气耦合;④全球变化;⑤特域灾害;⑥城市灾害;⑦海域灾害;⑧熵灾;⑨巨灾学;⑩人体灾害与灾害医学;(11)祸福平行性研究;(12)共性研究;(13)跨国预报;(14)地球科学中的灾变现象;(15)未来灾害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在前人模式识别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山东省的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等方面的特点,重新分区。采用 cora-3修改算法,根据其特征进行研究,给出如下结果:(1)山东地区易发生强震的条件:(2)M>6.0级地震危险区;(3)M>7.0级地震危险区。该结果与一般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等常规判定方法比较,危险区面积减小,重点突出。  相似文献   

11.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7,(6):1022-1022
<正>(2018年11月2日-4日,南京工业大学)主办单位: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岩土工程防震减灾委员会、恢先地震工程学基金会(中国)。承办单位:南京工业大学会议征文专题:(1)土的动力特性与本构关系;(2)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3)土动力学数值与物理模拟  相似文献   

12.
地震预报研究的发展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40年来地震科学家就地震预报工作所做出的努力进行了回顾总结;对国际间在地震预报方面下一步的工作做了介绍;同时,对我国今后的地震预报发展战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应认真考虑以下3个问题:(1)基础理论研究与地震预报实践紧密结合的问题;(2)地震预报观测技术在地震预报工作中的角色定位问题;(3)“地震预报实验场”在地震预报实践中的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13.
(工994年第一、二季度) 分 类 表A.地震学总论—……………………·(63)O.地震地球化学—……………………·(71)B.测震学。……………。………………(63)P.地震的宏观异常与调查—…………·(71)C.地扈参数(含量规函数卜…………··(64)Q.天文、气象与地震—………………·(71)D.地震活动性。………………………·(64)R.地震分析预报…………··,…………(71)E.地震波及其理论—…………………·(65)S.震害与防灾—……………··,………·(72)F.震源物理—…………………………·(65)T.地g烈度……………………………(74)G.地球物…  相似文献   

14.
(1995年第一、二季度) 分 类 表A.地震学总论—……………………·(66)N.地下流体—…………………··。…·(71)B.测震学—……………………………·(66)O.地震地球化学—………………·‘…··(71)C.地震参数(含量规函数)…………(66)Q.天文。气象与地震—……………·(72)D地震活动性—………………………·(66)R.地震分析预报………………………(72)E.地震波及其理论……………………(67)S.震害与防灾…………………………(73)F.震源物理·、…………·,……………··(68)T.地震烈度……………………………(74)G.地球物理探测…  相似文献   

15.
分 类 表A.地震学总论………………………(67)N.地下流体…………………………(72)B.测震学……………………………,··(67)O.地震地球化学…………··,………·,·(72)C.地震参数(含量规函数)…………(67)P.地震的宏观异常与调查—…………·(72)D.地震活动性—………………………·(67)Q.天文、气象与地震—……………·(72)E.地震波及其理论……………………(68) R.地震分析预报—……………………·(72)P.震源物理……·、……………………·(68)S.震害与防灾…………………………(73)G.地球物理探测与深部构造…………(69)T.地…  相似文献   

16.
分 类 表A.地震学总论—·、··,………………··(65)N.地下流体…………………………(7)B.测震学……………………………·、·(6引O.地震地球化学……………··,…… 门2)C.地震参数(含量规函数)…………(65)P.地震的宏观异常与调查—·,…………(72)D.地震活动性—……··,………·、…··(66)Q.天文、气象与地震—……………·(72)E.地震波及其理论—··,…………·,…··(6)R.地震分析预报—…………………·(7)F 震源物理……··,………………··,…(68)S.震害与防灾……,…………………··(73)G.地球物理探测与深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胶东半岛及邻近海域近二十年来地震活动的时空强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其结果表明:(1)该地区地震活动频次和强度存时间分布上具有3.5年左右的准周期性变化特征:(2)该区内发生的 M_L>4.0级地震之前,多数曾出现不同程度的 b 值异常;(3)1980年5月14日威海4.6级地震之前,地震活动图象曾出现小震空区。另外运用地震活动性分析的结果对当前该地区的地震形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地球物理学报》、《地震学报》、《地震》和《地震地质》4种地震科技期刊2000~2001年所发表论文作者状况的调查统计,从6个方面对地震科研工作者的状况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并就统计中发现的问题对地震科技期刊的规范化提出了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在执行SISRA计划期间(1985),编制了最大地震烈度图(图1)。阿根廷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开展了下列加强地震危险性评定和研究工作。(1)国家抗震建筑规范的修订和改进;(2)大型水坝、水电站和核电站的设计和建设;(3)高地震危险区的城市地震小区划的研究。1965年,国家建筑规范采用了第一幅地震区划图(C.I.N.E.H,1966)。最近进行了修改。图2为阿根廷国家建筑规范最近所提供的地震危险性图.  相似文献   

20.
土壤液化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液化通常指地震引起的粒状土超静孔压增长及随后的软化现象。近年地震液化灾害在全球呈上升趋势。本文回顾了我国2003年新疆M_(s)6.8级巴楚地震、2005年M_(s)5.7级九江地震、2008年M_(s)8.0级汶川地震、2010年M_(s)7.1级玉树地震、2011年M_(s)5.8级盈江地震、2014年M_(s)6.6级景谷地震、2015年M_(s)6.5级皮山地震、2016年M_(s)6.7级高雄地震、2016年M_(s)6.7级阿克陶地震、2018年M_(s)5.7级松原地震及2020年M_(s)6.4级伽师地震的典型液化现象及其地表特征,总结液化导致的地质灾害及其诱因,完善我国地震液化数据库。主要结论如下:(1)土壤液化主要沿等震线长轴方向分布,特别在河谷、湿地、堤坝及农田等高地下水位区易产生地震液化现象。液化迹象表现为地表喷水冒砂、地裂缝、塌陷、不均匀沉降等宏观现象;(2)沉积物喷出地表迹象包括单个砂孔、串状砂孔、线状砂孔、喷水冒砂条带等形式,泥水喷出物携裹黏土、粉土、砂土,砂砾,甚至卵石,导致校园操场/广场、农田、水井、管道和河道等破坏;(3)液化常导致路面、堤坝等开裂,路面裂缝多呈顺路向裂缝和路边裂缝,堤坝裂缝大多分布于坝顶及坝坡的纵向裂缝,呈剪切裂缝;(4)液化引起的地基沉降和侧移会导致浅基础建(构)筑物倾斜、变形甚至倒塌,挡土结构破坏,桥墩倾斜和移位,水利水电设施丧失功能;(5)汶川地震的液化场地在余震中发生二次液化现象,液化后土体抵抗再次液化的强度问题应予关注;(6)汶川地震及松原地震中发生低烈度区(Ⅵ烈度区)的土壤液化现象,汶川地震深层土壤液化、松原地震低水位土壤液化现象均超出现行规范规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