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全国地震科技期刊编辑学术交流研讨会于 4月 1 0日~ 1 2日在江苏扬州召开。 1 5家编辑部共 2 6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由《自然灾害学报》、《地震学刊》、《山西地震》和《世界地震译丛》等编辑部联合倡议组织 ,旨在探讨编辑人员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寻求科技期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与发展之路 ,研讨 2 1世纪科技期刊发展趋势与规律等。会上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科学技术杂志社介绍了他们走科技期刊产业化道路的成功经验 ,《世界地震译丛》编辑部就科技期刊界如何迎接中国加入世界经贸组织后的挑战作了发言 ,代表们还…  相似文献   

2.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的被引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我国优秀博硕论文全文数据库,探讨了《防灾减灾工程学报》(以下简称《学报》)的被引与共被引。结果表明,《学报》的载文具有较高的学科前沿性、理论性、实用性与综合性;《学报》的博硕论文被引与共被引次数多、层次高,学术影响的学科范围广;防灾减灾工程与土木工程、岩土工程、地震工程、地质工程等多种工程相关性强;《学报》对我国博硕研究生教育情报贡献力大。  相似文献   

3.
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1999年影响因子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300名排行表”,《自然灾害学报》影响因子为O.4167,排名第49位。感谢广大作者、读者对本刊的支持和厚爱。 《自然灾害学报》编辑部  相似文献   

4.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21,41(4):前插1-前插2
正《防灾减灾工程学报》(以下简称《学报》)是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江苏省地震局共同主办的学术性期刊,时值当下已创刊四十年。在党的正确领导和科技政策的阳光沐浴下,经过几代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已建立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发表了丰富的前沿学术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科研成果,为推动和促进防灾减灾工程领域科技进步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抚今忆昔,办刊之路从筚路蓝缕到春华秋实,历经成长的坎坷与艰辛;回望一路的风雨历程,也曾在曲折发展中上下求索和左右突围。《学报》承载着江苏地震人的梦想与希望,从综合性内部刊物《江苏地震工作通讯》起步,继1981年以《地震学刊》正式创刊发行,  相似文献   

5.
    
<正>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的前身是创刊于1 981年的《地震学刊》,20多年来共发表防震减灾方面论文1400余篇,为地震研究成果的交流、地震知识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知网"最新统计报告显示,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和江苏省地震局主办的《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9年度网上机构用户已增至2259个,分布于9个国家和地区;个人读者则分布在16个国家和地区。随着学术质量的不断提高,《学报》的发行和传播区域越来越广,社会影响力逐年扩大。目前,《防灾减灾工程学报》在中国大陆地区拥有机构用户2207个,覆盖了高校、科研、公图、党政机关、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加入WTO后 ,地震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论述了地震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的 5种构想 :(1)调整和优化地震科技期刊 ;(2 )提高科技论文质量 ;(3)办好英文科技期刊 ;(4 )编委、作者队伍国际化 ;(5 )加快期刊上网 ,使更多的地震期刊进入国际检索系统。  相似文献   

8.
加入WTO ,科技期刊将面临来自国际上在稿源、读者、销售市场等方面的激烈竞争。为了摆脱《地壳形变与地震》所处之困境 ,使其成为竞争中的强者 ,提出了在提高期刊内外在质量方面的一些想法和初步对策 ,并在实践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正《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以防灾减灾工程为论述主题的学术期刊,主要报道国内外在地震、地质岩土、飓风、火灾和爆炸等灾害对工程结构和基础设施系统的极端作用、损伤和破坏效应以及防灾减灾工程对策等方面的前沿学术研究论文  相似文献   

10.
正《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以防灾减灾工程为论述主题的学术期刊,主要报道国内外在地震、地质岩土、飓风、火灾和爆炸等灾害对工程结构和基础设施系统的极端作用、损伤和破坏效应以及防灾减灾工程对策等方面的前沿学术研究论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 ,研究所办科技期刊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地震局工力所科学技术杂志社主办的“三刊”在严峻的挑战面前 ,利用自身学术水准高的优势 ,主动与高校及国家级研究所联合办刊 ,从而在救活自身刊物的同时 ,又扶植了一批青年科学家 ,双效双赢 ,闯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科技期刊走产业化道路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征,分析了现代科技对科技期刊的影响以及科技期刊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科技期刊要主动适应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科技期刊编辑要及时了解科技发展,培养和树立信息意识,掌握电子编辑手段与技能,早作“转岗”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对编辑工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70年以来江苏及邻区10次震群资料,对其单项及综合指标作了计算和研究,根据《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判断其前兆性。另外,对前兆震群与未来强震距离、间隔作了统计,并对其预报效能作了评估。  相似文献   

14.
新沂地震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中国地震局《地震及前兆数字化技术规范》,向新沂市政府提出"建立地震监测保护区"的建议,经过积极努力,征得地方政府的批准,最终成功地划定了台站监测保护区范围,并制定了保护区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刊徽设计的原则和要求。所设计的《地震学刊》的刊徽是个由经纬网格所构成的公转着的地球。经纬网格由SJ两个字母和两条细线所组成。SJ为《地震学刊》英文名和江苏的汉语拼音名的缩写。S表示大地震所激发的地球自由振动的一阶振型;两条细线既表示经线,又表示地球自由振动的基振型。  相似文献   

16.
叙述了执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重要性,并对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的《规范》的某些条目,如作者简介和参考文献等的规定不够确切以及模拟样本不够准确严密等一些问题提出了看法和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中国地震科技期刊所面临的新问题。这些问题是 :国外出版机构争夺国内作者和作品 ;国外地震科技期刊进入国内市场 ,争夺国内地震科技期刊的市场占有份额 ;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办刊理念受到挑战。应对这些问题的办法是 :(1 )主管部门在宏观管理上给足政策 ,适当扶持 ;(2 )适应潮流 ,改变管理模式 ;(3 )提高期刊整体质量 ;(4 )加强宣传 ,站稳市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沂沭带应力场动态变化的追踪,利用《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中的一些方法,对沂沭带进行了系统的计算和分析,发现了在苍山Ms5.2地震前,沂沭带中、南段应力场小区域综合震源机制解P轴方位出现了长达10年的分离现象,初动矛盾符号比出现10年低值异常,多项地震活动性参数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显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科技期刊在国家标准执行中有 3点建议 :①在网络化、信息化的新形势下 ,国家应出台统一的编辑出版标准 ;②执行标准中科学性应放在第一位 ;③加强标准化的宣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