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盐析、分子筛和阴离子交换层析处理囊状青霉发酵液,得到菊粉酶Ⅰ、菊粉酶Ⅱ和菊粉酶Ⅲ。经纯化,菊粉酶Ⅰ纯化倍数达4.47倍,酶比活力179.15U/mg;菊粉酶Ⅱ纯化倍数达9.63倍,酶比活力385.45U/mg;菊粉酶Ⅲ纯化倍数达3.72倍,酶比活力149.10U/mg。纯化后的菊粉酶经SDS-PAGE检测,显示均为单一条带,相对分子质量确定为菊粉酶Ⅰ4.08×104、菊粉酶Ⅱ6.08×104、菊粉酶Ⅲ4.13×104,表明囊状青霉产胞外菊粉酶具有三种同工酶成分。  相似文献   

2.
采用液体摇瓶培养方法,探讨了碳源、氮源、pH值、培养温度等各种因素对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分泌菊粉酶能力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适产酶发酵条件为:菊粉30.0g/L、酵母膏7.0g/L、NaCl 5.0g/L、K2HPO4·3H2O 3.0g/L,初始pH 6.0,250mL发酵三角瓶装液量为50mL,30℃,160r/min振荡培养2d,酶活力达到最高,为2.354U/mL,比优化前提高了1.43倍.  相似文献   

3.
从山东威海沿海滩涂菊芋生长的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能产菊粉酶的菌株20株,经过进一步摇瓶复筛,获得了产菊粉酶活力较高的一株细菌F1,其发酵液酶活达到1.73U/mL。通过形态学观察、16SrDNA序列分析及生理生化研究,鉴定该菌为芽孢杆菌属的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  相似文献   

4.
漆酶对染料的脱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来源于白毒鹅膏菌的粗漆酶与12种工业染料反应,结果发现其中7种染料颜色能被脱除.研究了直接影响黑G和中性黄GL的漆酶脱色的相关因素.试验发现,这两种染料在1h内与漆酶反应迅速,且特征颜色吸收峰(600nm/440nm )基本消失,其最适温度均为50℃、最适反应pH值范围分别为5-6和3-4,酶活力的增加可显著提高反应速率,但对总脱色率影响不大.在pH值为5、温度40℃条件下,5U/ml的漆酶与直接黑G和中性黄GL反应的Km值分别为3.2mg/L和25.1mg/L,Vmax值分别为2.70mg/L·min和3.25mg/L·min.  相似文献   

5.
采用海藻酸钠微胶囊法和壳聚糖交联法对淀粉酶进行固定化,比较两种淀粉酶固定化方法的优劣。结果表明,两种固定化酶的活力回收分别为33.2%、26.6%,比活力分别为27.1U/mg蛋白、24.2U/mg蛋白,最适pH分别为5.0、8.0。海藻酸钠微胶囊法热稳定性、pH稳定性、操作稳定性、贮存稳定性明显高于壳聚糖交联法,因此海藻酸钠微胶囊法较佳,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一株纤维素分解菌利用枳实废渣产酶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枳实废渣为碳源,对产纤维素酶G2菌进行固体发酵,通过测定FPA、CMC、C1酶活的大小,对其产酶条件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产酶最适条件为:枳实在发酵前需进行酸处理;氮源为硫酸铵;含水率为70%;初始pH为5~6;发酵周期为6天.在以上最适条件下,G2菌酶活力为FPA:31.8 IU/ml,CMC:11.86 IU/ml,C1:15.79 IU/ml.  相似文献   

7.
冻干壳聚糖微球固定化纤维素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以冻干壳聚糖微球和湿壳聚糖微球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进行纤维素酶的固定化研究,并对2种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米氏常数、重复利用次数、pH值加以对比分析。确定酶固定化的适宜条件为:0.03g冻干壳聚糖微球与10mL4g/L戊二醛交联4h后,加入10mg酶固定2h,酶活力回收率为96.3%;0.1g湿壳聚糖微球与10mL 2g/L戊二醛交联2h后,加入6mg酶固定4h,酶活力回收率为62.4%。与游离酶相比,2种固定化酶的米氏常数均降低;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最适酶解温度分别为60℃,50℃;酶解反应适宜pH范围3.0—4.0,最适pH值均向酸性方向移动。冻干载体更易与酶分子结合,酶活力回收率高于湿载体固定化酶。  相似文献   

8.
采用液体摇瓶培养方法,探讨了碳源、氮源、pH值、培养时间等各种因素对金针菇分泌漆酶能力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对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优化培养条件为:pH在5.0-6.0范围内有利于金针菇漆酶的分泌,且以pH5.5为最佳;以葡萄糖为最佳碳源,尿素为最佳氮源,Cu2+浓度为60μmol/L有利于漆酶的分泌.正交试验表明,葡萄糖20g/L、尿素2g/L、250mL容量瓶中装液量50mL、pH5.5,以邻联甲苯胺作底物,经7d培养,金针菇漆酶酶活达最高峰,峰值酶活为328U/mL.  相似文献   

9.
采用电解-耦合类芬顿催化氧化技术对纺织印染行业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分别考察不同Fe/C比、溶液p H值、药剂投加量与反应时间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在p H值为3.5、Fe/C为1︰1、H_2O_2投加量为200mg/L、Fe SO_4投加量为200mg/L时,反应时间控制在20min,废水的COD去除率可达62.5%。  相似文献   

10.
从土壤中筛选出20余株产中性植酸酶活性的菌株,对一株产中性植酸酶活性较高的绿脓假单胞菌(Phy10)进行了发酵条件优化.该菌株在pH值6.0、温度30℃、装液量100.0mL、接种量7.0mL、碳源为可溶性淀粉和氮源为NaNO2条件下产酶活性最大,优化后酶活可达到231.2U/mL,比未优化前提高了2.16倍.  相似文献   

11.
固定化真菌漆酶对分散兰-2BLN的脱色和降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改良壳聚糖固定化的真菌漆酶对染料分散兰-2BLN进行脱色和降解条件的研究,探索了固定化漆酶活力、处理时间、染料浓度、温度和pH对其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化漆酶脱色降解分散兰-2BLN的适宜条件为:固定化漆酶活力18.2U/mL,染料浓度100mg/L,温度40℃,pH4.6,在上述条件下降解1.5h,分散兰-2BLN脱色率能达到87.68%。重复分批使用固定化漆酶处理2BLN兰,在使用6批次后,脱色率仍能保持在55%以上,其催化效率得到了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2.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为试验对象,对超声波预处理强化中性蛋白酶提取污泥蛋白质的效果和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超声波预处理后,污泥酶解蛋白提取率可提高40%左右,污泥脱水性能也提高了80%以上。响应面分析表明,超声强化酶解污泥提取蛋白的优化工艺条件为:p H=7.4、酶加量4 500U/g、酶解时间4h、酶解温度48℃,此时最佳蛋白提取率可达35.9%。  相似文献   

13.
选取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和亚硫基二乙酸(TDGA)两种有机稳定剂药剂,研究其对焚烧飞灰重金属的稳定化效果。实验表明,焚烧飞灰浸取液中重金属浓度依次为:Zn (124. 2mg/L) Pb (27. 98mg/L) Cu(15. 29mg/L) Cd (7. 68mg/L) TCr (1. 16mg/L),重金属Pb、Cd、Cu超出标准;在用EDTA和TDGA处理的稳定化样品浸出液中Pb、Cd、Cu、TCr的浓度随着有机螯合剂投加量的增加而减小,并且TDGA的处理效果优于EDTA;在TDGA投加量相同,且浸取剂p H在3到9的范围内时,随着p H的升高,Pb、Zn、Cu、TCr的浸出浓度逐渐减小,其中p H升高对Cd的浸出浓度影响较小;若有机螯合剂溶液与飞灰搅拌均匀,液固比的增加对螯合反应没有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Ti-SnO2电极作为阴阳极,利用电解池对焦化厂熄焦循环水COD进行去除。极板间距为1 cm,6个极片组成电解池,处理熄焦循环水。实验结果表明:废水被稀释1倍时,污染物的浓度有利于COD的去除;最佳去除条件是电解电压为11 V,p H值为6;当电解时间为0.5 h时,废水的COD由230 mg/L降低到138 mg/L,满足《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规定的焦化生产废水经处理后用于熄焦时对COD的要求;电解时间增加到2 h,废水的COD由230 mg/L降低到66 mg/L,去除率达到80%。  相似文献   

15.
以钛酸四丁酯为原料,利用水解法构造了Ti-O-Ti的空间结构,通过添加有机硝酸铁和磷酸氢二铵两种原料,向其空腔内引入Fe、P双元素掺杂,得到P-FeN-TiO2复合材料。使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材料的表面形貌,通过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拟合模型分析材料对铊的吸附性能;考察不同溶液pH值、阳离子共存时对铊吸附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P-Fe-TiO2复合材料具有多孔结构,吸附符合单分子层吸附,Langmuir拟合最大吸附容量283.1 mg/g,吸附大约2 h达到平衡,强酸性环境会抑制铊的吸附,随着p H值的升高吸附容量逐渐增大,K(Ⅰ),Na(Ⅰ)离子的存在对吸附干扰较小,Ca(Ⅱ)离子的存在会与Tl(Ⅰ)竞争有效的吸附结合位点,导致吸附效率降低,根据吸附前后材料的XPS表征分析,P-FeN-TiO2复合材料对Tl(Ⅰ)的吸附机理为Ti-OH、P=O、Fe-OH三种基团与Tl(Ⅰ)发生了络合作用,从而实现铊的去除。  相似文献   

16.
以成都周边80km范围内的8个行政村为调查对象,对区域内这些村垃圾渗滤液的污染状况、产量、水质进行研究,并探讨臭氧氧化联合活性炭吸附处理该渗滤液的技术可行性。结果表明: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农村,垃圾渗滤液呈收集点、填埋场或焚烧厂周围的多点污染现象;生活垃圾分散处理的农村,垃圾渗滤液呈排放于农田或河流的面源污染现象;在研究区域内,每村垃圾渗滤液的产量为0.07~0.60 t/d;农村垃圾渗滤液的色度、COD、BOD_5、NH_3-N分别为160~1 735倍、611.24~25 396.25 mg/L、124.13~5 241.44 mg/L、26.341~1 751.950 mg/L,BOD_5/TP、NH_3-N/TP比值在221~449和36~174之间,其水质污染物主要是有机物和氮素的复合污染,且碳氮磷比例严重失调。臭氧氧化探究表明,在25℃、臭氧投量1.30g/h、初始p H为8的条件下,反应50min后,出水p H近中性,出水色度、COD、BOD_5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0.39%、90.43%和84.78%。再经活性炭填料吸附后,NH_3-N、TP去除率达72.00%、88.79%。即上述6个指标均达到GB16889-2008中水污染物的特别排放限值,故采用臭氧氧化联合活性炭吸附法处理农村垃圾渗滤液具有绿色、高效和技术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纳米零价铁表面的结构态亚铁具有高反应活性和吸附性能,为了避免纳米零价铁在除砷过程中的钝化作用,合成了结构态亚铁羟基化合物(ferrous hydroxy complex,FHC)用于砷的去除。在中碱性条件下(pH=7.0~11.0),比较了FHC、O_2-FHC及重金属(Ni~(2+)、Zn~(2+))-FHC体系除砷性能。实验结果表明:FHC去除As(Ⅲ)和As(V)的最适pH分别为9.0和7.0左右,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349.54 mg/g和537.85 mg/g。在O_2-FHC和Ni~(2+)、Zn~(2+)-FHC体系中,FHC转化形成了纤铁矿和层状双金属体系,在转化过程中,Fe(Ⅱ)/Fe(Ⅲ)、Fe(Ⅱ)/M混合体系与砷溶液混合时促进电子转移导致一系列吸附、沉淀反应的进行,表现出更高的除砷效率,除砷机理以专性吸附和共沉淀为主。该研究为含砷工业废水处理提供了新技术,也为FHC矿物转化用于控制砷的迁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