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经济飞速发展使我国能源消费急剧增长,能源消费与能源供给、环境污染矛盾日益突出。在分析我国能源消费和能源消费强度变化趋势的基础上,运用LMDI法将我国1996--2010年能源消费变化分解为产出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探讨产出提高、结构调整、效率提高对我国能源消费和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生产规模扩大对能源消费起到正向的拉动作用,结构调整对缓解能源消费增长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能源强度对能源消费的抑制效应自“十一五”期间起作用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2.
从国民经济核算框架出发,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提高消费率对我国经济增长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提高最终消费率、降低资本形成率和净出口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提高最终消费率对GDP增长率的影响取决于考察时期最终消费平均增长率与资本形成总额平均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且对GDP增长率的影响幅度较小,但对经济增长稳定性的提高效应较显著。因此,“十三五”时期,要使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保持中高速增长,需要特别关注需求结构调整,进一步提高最终消费率。  相似文献   

3.
2001 -2009年湖北能源消费总量规模、人均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消费效率均发生了很大变化,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能源消费不断增加,能源消费结构趋于优化,能源消费效率显著提高,能源消费规模和年均增长率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此外,各地区人均能源消费均有所增长,能源消费效率显著提高,但增长或提高的水平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全省人均能源消费和能源消费效率的空间格局虽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人均能源消费和能源消费效率的空间差异显著,鄂西北、鄂西南和鄂东北地区人均能源消费量明显低于鄂中广大地区,鄂西南地区和武汉城市圈内大多数城市能源消费效率明显高于全省其他地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居民消费结构和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变化和地区差异是影响全省能源消费总量、消费结构和消费效率变化以及能源消费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采用"多投入—多产出"的DEA模型,以环境生产函数和方向性距离函数为基础,将污染变量作为坏产出而引入生产函数,在传统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构造出环境生产技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17个城市2000—2014年全要素能源效率、成分、影响因素进行测度与分析。研究表明:在环境约束下能源过度使用、废气过度排放导致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各城市能源效率增长率和能源使用技术效率增长率降低。同时,因为忽视能源减排技术,导致能源使用技术进步增长率降低。因此,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强化节能减排技术利用、调整产业结构、抑制高能耗行业过快增长、加强丝路沿线城市技术交流与合作等举措有助于提高各城市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最终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增长与能耗降低。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能源研究会等机构近日发布数据称,2014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8.4亿t标准煤左右,同比仅增长2.3%,增速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2013年能源消费增长3.7%)。在经济增长放缓、能源消费增速下降的格局下,2014年能源消费增速创16年来最低。与此同时,国内电力、煤炭、油气生产和消费量均降至近年最低水平。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用电总量同比增长3.8%,创下新世纪以来最低增速。2014年国内GDP同比增长7.4%,测算能源弹性系数,电力弹性系数分别为  相似文献   

6.
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运用协整分析与状态空间模型对1980—2012年河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当能源消费总量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1034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两者之间具有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相互依赖,断然采取保守型的能源政策可能会对河北省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处于较高水平,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变化受经济结构影响较大。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河北省应从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能源结构优化升级两方面着力,在制定经济增长与能源政策时,必须在协同发展的框架下考虑两者间的相互依赖。  相似文献   

7.
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规定的碳排放计算方法,测算了黑龙江省2002-2010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运用Kaya分解法,预测了黑龙江省2011—2020年在不同情境下的人均碳排放量。研究表明,2002-2010年黑龙江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人均碳排量年均增长率为8.18%。在四种经济增长情境下,黑龙江省2011—2020年人均碳排放量的年均增长率均远远低于2002-2010年,但人均碳排放量仍逐年增长,且GDP增长速度越快,人均碳排放量增长也越快。  相似文献   

8.
任静  于鲁冀 《四川环境》2014,(2):103-106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考察城镇化率、人均GDP、产业结构多元化系数ESD、能源结构多元化系数ECSD、能源强度、人口总量6种驱动因素对河南省能源消费量的影响程度及驱动河南省能源消费增长的内在机理,得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是河南省能源消费量增加最主要的原因和驱动因素,关联系数为0.937;产业化结构多元化系数和人均GDP与能源消费量之间的关联度次之,灰色关联系数为分别为0.887和0.822。针对以上结论,探索河南省节能减排策略,为河南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的科学发展之路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利用1997—2016年重庆的能源消费、经济、产业、人口等数据,从纵横向对重庆能源消费状况进行比较分析,构建岭回归模型,对重庆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发现,重庆的能源消费总量稳步增长,煤炭消费所占比重有所降低,能源消费结构趋向多元化与合理化;能源消费强度有所降低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产业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较高,主要集中在化学原料及其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岭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能源利用效率、第三产业比重、城镇化率、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对其有显著影响。为了控制能源消费增长,重庆亟待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并挖掘建筑节能和交通节能潜力,继续加大RD经费支出力度等。  相似文献   

10.
我国能源就地转化的概念虽已有两个定义,但它们没有完全反映能源就地转化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特点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之进行深入研究,从能源就地转化扩大资源地能源与能源转化设备消费内需、调整资源地与能源消费地的经济结构、转变其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资源地的发展能力、缓解我国的能源运输压力和缩小我国地域间发展差距6个方面对之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1.
能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命脉,研究能源消费的影响机理将有助于湖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湖北省2005—2015年能源相关数据,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分析了湖北省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运用LMDI方法研究了各影响因素对湖北省能源消费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影响湖北省能源消费的因素主要有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结构、GDP、产业结构、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其中,能源强度、GDP和劳动力投入这三个因素与能源消费总量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能源消费到能源结构、能源消费到资本投入、产业结构到能源消费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湖北省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是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的抑制因素是能源强度。  相似文献   

12.
全球变暖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不断增长。以河南省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测算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提出更具针对性的节能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13.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以来,出现了大量研究能源价格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文献.进入2l世纪,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研究焦点也转向了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系上.国内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该领域,作者分别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环境教育》2009,(6):27-27
我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但人均能源资源相对匮乏,长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又使得能源浪费十分惊人,能源短缺已经成为并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逐步突破这一瓶颈,2008年4月1日,国家颁布实施新的《节约能源法》,它的一个标志性意义是:节约资源从此被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节约能源法》指出,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不是要抑制和减少人类的生产、生活需求,其关键是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在计算2001—2013年辽宁省能源消费碳足迹的基础上,应用STIRPAT模型进行回归函数拟合分析,探讨了主要人文因素对碳足迹变化的影响,并通过脱钩指数进一步分析了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结果表明:辽宁省能源消费碳足迹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在各能源消费类型的碳足迹构成中,煤所占比重最大,石油次之,天然气所起的作用甚微;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是碳足迹的主要影响人文因素;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处于脱钩—复钩的波动状态。  相似文献   

16.
亚太地区能源供需展望赵世清(四川省国土勘测规划研究所)经济增长率与能源消耗量并非成正比关系,但能源是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二十世纪80年代,日本、中国、新加坡、韩国,以及台湾和香港地区的经济增长较快,而能源需求量也急剧增长。该阶段,石油的需求量与经济增...  相似文献   

17.
基于我国1995—2015年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数据测算碳排放总量,借助弹性脱钩模型分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利用等维灰色递补GM(1,1)模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①1995—2015年长江经济带碳排放量逐年增长,约70%的碳排放来自于工业部门;原煤和电力碳排放量占总量1/2左右;江浙、湖南与四川分别成为东、中、西部地区的碳排放中心;②长江经济带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先后经历:较理想的弱脱钩状态恶化为增长连结甚至扩张的负脱钩状态,逐渐改善为增长连结或弱脱钩状态,再进一步改善为弱脱钩或强脱钩状态;③2016—2026年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碳排放及GDP均持续增长,导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均呈现出弱脱钩状态,而排放与能源消费呈现出增长连结状态,该状态与理想的强脱钩状态尚有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18.
为了改善与优化我国现存的能源消费结构,需要开展我国能源消费和能源消费CO2排放等方面的研究。使用1980—2007年期间逐年发电量、单位发电煤耗等统计数据,计算了不同时期我国单位发电CO2排放系数。其中,1980年电力行业的单位发电CO2排放系数为1.07kg/kW.h,2007年为0.78kg/kW.h。基于省级电力消费数据,结合不同时段的单位发电CO2排放系数,得出各地区单位生产总值电耗CO2排放系数,分析了我国电力消费所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省际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部门能源消费状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次能源消费趋于向能源加工产业集中,基本物质生产生活部门对二次能源消费比例大幅度提升.能源产业的关联效应分析表明,中国能源产业整体乘数效益表现良好,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不断加大,其中煤炭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表现出较强的前向依赖性,而电力、蒸汽和热水的生产供应业,石油加工业则表现出较强的后向拉动力.  相似文献   

20.
基于STIRPAT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采用我国30个省级地区2001—2015年的面板数据,以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能源强度和对外开放水平为门槛变量,实证分析了经济增长对我国雾霾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我国雾霾污染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以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强度为门槛变量时,经济增长对我国雾霾污染的正向影响在跨过门槛值后增大,呈现出"阶梯式"的增长特征;以人口密度为门槛变量时,经济增长对我国雾霾污染的正向影响在跨过门槛值后变为负向影响,呈现出倒"U"型关系;以对外开放水平为门槛变量时,经济增长对我国雾霾污染的正向影响在跨过门槛值后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