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习惯性违章 ,简单地说就是指习以为常的违章行为。它与一般性的违章不同之处在于 ,违章者对自己的违章行为已经淡漠 ,习以为常 ,意识不到是违章行为 ,并且习惯性重复违章。习惯性违章引发事故的机率要远远高于偶然性违章。对习惯性违章的危害性 ,有时管理人员也认识模糊 ,重视不够 ,致使违章得不到及时的制止。甚至有的为了赶时间、抢进度 ,还习惯性违章指挥 ,情况就更加严重。这也就是习惯性违章危害性大于一般性违章的主要原因。分析开化硫酸厂以往所发生过的事故 ,大都是由于习惯性违章造成的。今年发生的两起事故 ,也与习惯性违章有…  相似文献   

2.
有部分人认为在生产工作中,只要不出事故,大家和气相处,什么都好商量。但是,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要不得,倘若同事之间为保持一团和气,面对违章行为置之不理,极易酿成灾祸。曾有这样一例:某岗位职工凭经验违章操作,邻岗同事见状只是轻描淡写一句带过,未加制止。结果,物料由于急剧受压,从法兰老化了的垫圈处迸出,造成一起灼伤事故。如果邻岗同事从维护安全生产的严肃性出发,及时制止并纠正违章行为,这起事故就可以避免发生。事故虽多起于违章行为,但不讲原则的一团和气也是诱发事故的一大隐患。正常的生产秩序需要同事之间协调…  相似文献   

3.
违章是一种行为 ,必然受其心理因素的影响,人们长期以来一直利用事故的心理威慑作用来打消各种有意违章心理 ,但这种利用却是处于自发的状态 ,缺乏对这个问题深入的研究 ,也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本文着重讨论有意违章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策。1有意违章心理分析有意违章就是明知故犯 ,违章者事先具有违反有关规程或行为规范的动机 ,从而产生了违章的行为。侥幸心理是最普遍的违章行为的心理基础 ,但不是唯一的 ;对自身防护能力的过分依赖是有意违章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心理因素 ,两者共同构成违章行为的心理基础。其它心理表象只是这两种因素的外…  相似文献   

4.
有意识的违章作业,是指有意识、有目的、明知故犯的不安全行为。造成有意违章的心理因素主要有:1.侥幸心理:“天下哪有这么巧的事情,就这么违章一次,果真会发生事故?”;“这个隐患现在可能不会发生事故,以后再说吧”等。如:1989年3月7日,安徽某化工总厂有一班长在更换检修棚的石棉瓦时,因没系安全带踩断了石棉瓦,从5米高处坠落死亡。但自己是班长,又是班组安全员,道理都懂,还经常教育别人,却偏偏自己死在违章上。2.逆反心理:是当前安全生产的一大障碍。这种。心理状态往往是当某些职工因受到领导批评、扣奖或对分房等情…  相似文献   

5.
<正>直接作业环节是石化企业人员在生产装置区或工程现场内的一类作业或与作业相关的活动,具体包括用火、受限空间、高处、起重、临时用电等作业,是相对于生产装置、电气仪表等操作环节而言的。企业在装置检修期以及新、改、扩建工程中,甚至日常检查、维护、操作过程中,都会涉及大量直接作业活动。近几年石化企业的事故统计显示,直接作业环节事故所占的比例很大。从相关事故案例和违章行为的分析结果来看,安全培训的缺失或缺陷几乎是所有事故和违章的成因之一。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培训效果,更好地预防安全事故,有必要研发符合国家要求、满足企业需求的直接作业环节安全培训产品。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企业生产中违章行为心理动因的探索,提出了违章的行为函数,并对弗洛姆的期望理论进行了逆向解读和分析,从而佐证了违章行为函数的合理性,指出了从行为者心理动因角度减少或者杜绝违章行为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1 提高操作可靠性的必要性已有数据表明 ,在生产过程中 70 %~80 %的事故直接与作业者的违章有关。作业者的违章大多具有下列特征 :在发生违章瞬间 ,作业者并不意识到自己的过失 ,当发现过失时 ,并不明白为什么产生错误。这种无意识的违章行为实际上是作业者在生产过程中操作可靠性下降而造成的。在现代化生产过程中 ,作业者与机器组成一个系统。在一般情况下 ,这个系统处于正常运转的稳定状态 ,一旦出现作业者或机器的可靠性下降 ,整个系统的可靠性会因此下降 ,导致事故发生。通过对关键岗位上的人员认真挑选 ,并且加强教育和训练 ,提高其…  相似文献   

8.
石油企业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高温高压、连续作业、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生产过程中有较大的安全风险,因此安全工作是石油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首要工作。安全教育是企业安全生产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防范违章指挥、违章作业、降低事故损失、提高经济效益、提高职工安全素养和安全技能、强化安全防范意识的必要手段,也是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治本之举。  相似文献   

9.
所谓习惯性违章,是指那些固守旧有的不良作业传统和工作习惯,违反安全工作规程的、长期反复发生的作业行为.习惯性违章是一种长期沿袭下来的违章行为,它实质上是一种违反安全生产工作客观规律的盲目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0.
车间主任是工厂领导层中最基层的管理者,是企业管理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一方面是车间生产安全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实施者,又是企业最直接的管理者,所以说车间主任在安全生产活动中的思想和行为,将直接影响国家和上级的安全方针、政策法规的实施。据化工部1993年统计,52起化工厂爆炸事故有66.7%是因违章操作导致的,表面分析是由于操作工的责任心不强,安全意识淡薄造成的,实际上还是与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实施的好坏以及领导干部的安全意识有直接的关系。大量的事实证明,一些事故都是由于违章指挥所造成的。1988年1月27日广东某氮…  相似文献   

11.
习惯性违章是安全生产的大敌 ,是造成各类事故的主要祸根 ,也是企业安全管理中最难攻克的难题之一。所谓习惯性违章 ,是一种人们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 ,一时不容易改变的 ,为职工认可的、习以为常的、经常性的违反有关安全生产客观规律和制度的行为和倾向。它包括习惯性违章指挥、习惯性违章操作两种性质、两个层次的违章。一、习惯性违章产生的心态1.习以为常、麻痹侥幸心理。2 .技术不熟、盲目乐观心理。3 .怕麻烦心理。4.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冒险蛮干心理。5 .缺乏吸取历史教训心理 ,即健忘心理。还有逆反心理、从众心理、无知心理等。二、…  相似文献   

12.
<正>习惯性违章是企业安全生产绊脚石,铲除习惯性违章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作,必须树立"从教育入手提高认识,靠制度规范约束行为"的指导思想,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加大生产作业现场管理、监督力度,对习惯性违章行为要坚决整改,决不姑息迁就,培养职工"遵章守纪,有章必循"的良好工作习惯。1认识和辨别习惯性违章习惯性违章,是指那些固守旧有的不良作业传统和工作习惯,违反安全工作规程的行为。它是长期逐渐养成的、经常发生的、违反规章制度或  相似文献   

13.
随着企业安全教育的常抓不懈,严格贯彻执行安全生产“四十一条禁令”等安全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杜绝违章”的意识已在职工的思想中树立起来,因此,事故逐渐减少。但违反“禁令”等安全规章制度,那怕是很小的失误,所造成的后果也会是很严重的。例如:1998年1月...  相似文献   

14.
常言道 ,违章是事故的原因 ,事故是违章的结果。要想降低交通事故 ,就必须严格制止交通违章。这就需要安全管理人员在强化交通安全管理上下功夫。对于车辆管理单位来说 ,笔者认为 ,要做好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也得坚持“两手抓”的工作思路 ,即 :一手抓教育 ,一手抓管理。一是做好教育工作。首先要做好安全意识教育。一个良好的驾驶员必须具备较高的安全意识。对驾驶员安全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必须有针对性 ,全面抓起。也就是说要针对性格、气质等不同的生理素质 ,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做到因人施教。其次要做好法制意识教育。重点是加强驾驶员对…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事故规律,认识事故的本质,对企业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我国事故高发,人为事故、人为灾害占绝大多数.通过对本企业近几年来工伤事故统计分析,揭示出这样一条规律:事故以侥幸蛮干者为友,安全视违章犯规者为敌.  相似文献   

16.
习惯性违章     
习惯性违章是指那些在生产操作中沿袭不良传统做法,违反安全生产操作技术或操作规程的行为.这是一种长期沿袭下来的违章行为,不是在单个个体身上偶尔出现,而是在一个或多个个体身上经常出现的难以根除的隐患.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员工"三违"行为的5种类型及其实质、表现形式、易发人群,并提出了具体的防范措施,可为石油装备制造企业有效制止员工违章行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再谈两律教育武汉葛化工业集团公司陶德树有关统计资料表明,违章违纪所造成的事故中,有许多事故是由于违犯劳动纪律、工艺纪律所造成的,在这两律管理中,笔者从多年的管理实践中和在与各大型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者交谈中获悉,违反两律的行为多表现在以下方面:上岗干私...  相似文献   

19.
针对安全管理制度、监督制度、安全黑名单等对违章行为态度、违章主观规范和违章知觉行为控制的重要影响,构建了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炼化装置大检修违章安全管理模式,并通过强化管理制度建设、建立违章黑名单、全员安全积分劳动竞赛等具体应用实践,有效降低并避免实际违章行为,充分保障了装置大检修期间的现场安全。  相似文献   

20.
班组是企业的最基层单位.班组安全生产是企业安全生产的根基.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企业安全生产事故90%以上是因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等"三违"原因引发的.这些事故95%以上又发生在车间、班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三违"现象屡禁不止呢?笔者结合多年基层工作实践,就班组"三违"心态做一简单分析,探讨班组"三违"现象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