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生型花生根瘤菌16S rRNA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21株分离自四川,云南不同花生产区的慢性型花生根瘤菌和6株参比菌株为材料,进行了16SrDNAPCR-RFLP,结果除证实了慢性型花生根瘤菌同慢生型大豆根瘤菌(Bradyrhizobiumjaponicum)高度的遗传相似性外,还发现了一些菌株同Bradyrhizoibiumliaoningensis和Bradyrhizobiumelkanii有较高的遗传相似性,菌株Spr1-2的16SrRNA  相似文献   

2.
用73株慢生根瘤菌B.Japonicum、B.elkanii和B."intermedium"为对照.对22株花生根瘤菌的生长速度、产碱能力和细胞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花生根瘤菌属于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sp.arachis);除花生根瘤菌含有比大豆根瘤菌(B.japonicum)较高的脂肪酸16:1w5c(16个碳原子1个双键的脂肪酸)而外,花生根瘤菌与大豆根疚菌相似,表明了他们在系统发育及进化方向上的一致性.细胞脂肪酸分析法是根瘤菌系统发育研究中一种简便而可信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慢生花生根瘤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REP1R1和REP21DNA为引物,对22株四川土著慢生花生根瘤菌染色体DNA的基因外回文重复序列(RepetitiveExtrogenicpalindromicsequenceREP)进行了PCR扩增和凝胶电泳,并对电泳结果的指纹图型进行了相似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了四川土著慢生花生根瘤菌的遗传多样性.指纹图形是根瘤菌多样性研究中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南洋楹根瘤菌株分离和应用的研究初报潘超美,杨风,李幼菊(广东省土壤研究所,广州510650)PreliminaryStudyonIsolationandApplicationofNoduleBacteriaStrainsofAlbiziaFalcat...  相似文献   

5.
慢生型大豆根瘤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选择性扩增片断长度多态性 (简称AFLP)DNA指纹技术对来自泰国北部的 2 45株慢生型大豆根瘤菌进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通过AFLP图谱揭示出该地区的慢生型大豆根瘤菌有较显著的遗传多样性 .从 2 45株中选择出 92个代表株用计算机进行的树状图分析结果表明 ,所分析的菌株在 82 %的相似性水平上聚类成 8个群 .对这 92个代表株的部分菌株和慢生型大豆根瘤菌的参比菌株进行多聚酶链反应 (PCR)扩增的 16SrDNA的 4种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 (简称 16SrDNAPCR RFLP)分析 ,得出 2个不同的 16SrDNAPCR RFLP类型的菌株 ,分别与慢生型大豆根瘤菌的参比菌株Bradyrhizobiumjaponicum和Bradyrhizobiumelkanii相同 .图 1表 2参 14  相似文献   

6.
采用大肠杆菌和根瘤菌接合的方法,将celB标记基因分别导入了两株慢生型花生根瘤菌Spr3-5和Spr4-5中,对出发菌株和标记菌株的代时测定结果表明,二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标记菌株与出发菌株等量接种的前提下,比较了二者的竞争结瘤能力;结果显示,标记菌株形成的根瘤(蓝瘤)的占瘤率与50%相比,差异不显著,为了研究标记菌株与出发菌株的固氮有效性,测定了标记菌株与出发菌株各自共生植株的干重、全氮和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标记菌株与出发菌株的这3项指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利用celB基因研究慢生花生根瘤菌的竞争结瘤能力是可行的,表5参7  相似文献   

7.
根瘤菌新类群的全细胞蛋白电泳及16S rDNA全序列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应用SDS全细胞蛋白电泳技术对根瘤菌3个新类群进行聚类分析,并对3个新类群中心菌株的16S rDNA全序列(Mr≈1.5kb)进行了测定。将所测序列与EMBL/BankIT/DDBJ资料库中根瘤菌及相关菌已知种的16S rDNA全序列进行聚类比较,得到系统发育树状图,树状图中,菌株SH22623和SH19312与山羊豆根瘤菌、葡萄土壤杆菌、根癌土壤杆菌和悬钩子土壤杆菌在同一个分支上,彼此亲缘关系较  相似文献   

8.
山西根瘤菌资源多样性与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山西不同生态条件下,采集豆科植物根瘤,经分离、纯化、回接原寄主,获得来自31属71种豆科植物寄主的纯根瘤菌株212株.对154株进行了BTB反应和生长速度测定,在YMA培养基上产酸快生型占97.4%.选用了其中50株,以快生型苜蓿根瘤菌(R.meliloti)和豌豆根瘤菌(R.leguminosarum)各3株为CK,进行了其它生理生化鉴定.结果表明,56株参试菌株均不产生3-酮基乳糖.山西分离的菌株能在蛋白胨肉汤上生长的13株;能利用柠檬酸盐的7株;石蕊牛奶反应,产酸的12株,其中酸凝的8株,产碱的30株,其中胨化的11株,石蕊还原的7株.唯一碳源和氮源利用比CK更广泛.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宽.比CK有更强的耐盐、耐碱和对抗菌素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9.
脂肪腈化物的微生物降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长期被腈化物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到3株对腈化物化物降解能力很强的细菌,分别为霍夫曼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hoffmanii B-21)、微黄色节杆菌(Arthrobacter flavescens B-22)和克雷伯氏杆菌(Klebsiella sp.P-21)。该菌可将乙腈(Acetonitrile)、丙腈(Propionitrile)、丁腈(Butyronitrile)和丙烯  相似文献   

10.
侵染大豆的蚕豆萎蔫病毒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杭州市郊的大豆病株上获得一病毒分离物S1,温室人工摩擦接种7科16种植物,S1能侵染其中的5科14种植物.S1能由桃蚜、豆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毒,该分离物的钝化温度为50~55℃,稀释限点为10-3~10-4,体外保毒期为3~4d(25℃).用昆诺藜作繁殖寄主可提到大量球状病毒粒子,d为25~30nm.病毒外壳蛋白主要由两种亚基构成,Mr分别为44.7×103和21.9×103,病毒基因组由两条RNA分子组成,大小分别为6.2kb与3.8kb,Northernblot结果显示3.8kbRNA与BBWV2蚕豆分离物RNA2cDNA有明显杂交反应.病毒粒子电泳后产生相似于豇豆花叶病毒科的快、慢两个电泳型.琼脂双扩散试验中,S1和BBWV2均能与蚕豆萎蔫病毒2(BBWV2)抗血清形成明显沉淀线,且沉淀线互相融合,Western检测亦表明,此分离物的大小亚基均可与BBWV2抗血清反应.根据以上特性,S1分离物被鉴定为BBWV2.  相似文献   

11.
不同菌源的微生物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生物降解性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处理石化厂废水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1 株邻苯二甲酸酯降解菌 F S1( 荧光假单胞菌 Pseudomonasfluorescens F S1) ,从处理焦化厂废水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2 株邻苯二甲酸酯降解菌 F S2( 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aeruginasa F S2) 和 F S3( 短杆菌 Brevibacterium sp . F S3) . 研究了邻苯二甲酸酯降解菌 F S1 , F S2 和 F S3 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D M P) 的最适降解条件,比较了其降解特性. F S1 、 F S2 和 F S3 最适酸度分别为p H6 .5 ~8 .0 、p H7 .0 ~8 .0 和p H7 .0 ~8 .0 ,温度为20 ~35 ℃、15 ~35 ℃和15 ~35 ℃.邻苯二甲酸酯降解菌 F S1 、 F S2 和 F S3 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降解的半寿期: F S1 < F S2 < F S3 ,邻苯二甲酸酯降解菌 F S1 是一株高效的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降解菌  相似文献   

12.
用电子显微镜的负染色技术,对史氏甲烷短杆菌H13( Methanobrevibactersmithii H13)、嗜热甲酸甲烷杆菌CB12( Methanobacterium thermoformicicum CB12) 、拉布雷甲烷粒菌Z( Methanocorpusculum labreanum Z) 的表面结构观察比较结果表明:史氏甲烷短杆菌H13 和嗜热甲酸甲烷杆菌CB12 的表面层由规则排列的四边形亚单位组成;前者每个亚单位直径为5~7 nm ,亚单位之间的中心距离为5 ~8 nm ,后者亚单位直径为9~12 nm ,亚单位之间的中心距离为11~14 nm .拉布雷甲烷粒菌Z的表面层是条纹和颗粒状或丝状组成的网状结构.每根条纹宽3~4 nm ,条纹之间的距离为6~8 nm .3 株产甲烷细菌的表面层各不相同,其中嗜热甲酸甲烷杆菌CB12 和拉布雷甲烷粒菌Z的表面层结构十分独特,明显不同于已报道的产甲烷细菌和古细菌的表面层结构.  相似文献   

13.
微生物降解蔬菜残留农药研究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4  
从富集培养物中筛选到以甲胺磷为唯一碳源生长的菌株NMJ5和以乐果为唯一碳源生长的菌株NML3,经鉴定分别为芽孢杆菌属(Bacilussp.)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sp.).它们利用甲胺磷、乐果生长的最适条件及在无机盐培养基中农药最大耐受浓度分别为pH7.5,t=35℃,ρ=1000mg/L和pH7.5,t=30℃,ρ=2000mg/L.在无碳基础培养基内单菌株培养8d,524mg/L的甲胺磷好气降解42.5%,厌气降解35.9%,250mg/L的乐果好气降解50.2%,厌气降解16.4%.小区试验表明,NMJ5、NML3的菌液制剂对普通白菜的变种南农矮脚黄(Brasicacampestrissp.chinensisL.var.communisTsenetLee)中残留的甲胺磷、乐果有明显的去除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陕甘宁地区根瘤菌数值分类与DNA同源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在陕甘宁地区根瘤菌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与黄芪、岩黄蓍、木兰、鸡眼草及胡枝子共生的40株快生根瘤菌和25株参比菌株,对133项表型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在82%的相似性水平上构成5个不同于已知种的新亚群.对第1、2、3、4亚群x(G+C)/%测定及DNA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4个亚群x(G+C)/%含量均处于Rhizobium属范围;各亚群内菌株DNA同源性均在75%以上,每个亚群中心菌株与13个已知种模式菌株的DNA同源性均小于63%.从而证明,第1、2、3、4亚群为4个独立的快生根瘤菌新种群  相似文献   

15.
慢生根瘤菌交叉结瘤及其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选用包括6株花往根瘤菌[Bradyrhizobium sp.(Arachis)]在内的13株慢生根瘤菌,进行了6种豆科植物结瘤试验及共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慢生根瘤菌与试验的豆科宿主植物间普遍存在交叉结瘤,还发现有些菌株在原宿主外的豆科植物根部形成类根瘤的现象。16S rDNA和23S rDNA的PCR-RFLP分析揭示出这些菌株rDNA基因的差异性,不同宿主来源的慢生根瘤菌株可以同属一个rDNA类型,而从同一宿主中分离的根瘤菌菌株可分属多种不同的rDNA类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rDNA PCR-RFLP等遗传背景分析的手段,可能筛选出广谱的根瘤菌力株,表4参8。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从一株有较高半纤维素酶活性的Bacilussp.BT7克隆内切木聚糖酶基因的结果.以大肠杆菌XL1blue为宿主菌,采用水解圈检测法,在含有RBB木聚糖(4氧甲基D葡萄糖苷D木聚糖Remazol亮蓝R)的平板上分离到能水解RBB木聚糖的阳性克隆3个,对它们进行的限制酶作图和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它们属于3种不同的内切木聚糖酶基因  相似文献   

17.
与黑龙江大豆主栽品种匹配的优良根瘤菌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瘤菌剂在大豆上能否充分发挥共生固氮效应涉及到根瘤菌的结瘤固氮能力、与大豆品种的匹配性、土壤特性等多种因素.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之一,为筛选得到适于在黑龙江推广应用的根瘤菌资源,从黑龙江、河北和湖南等地区采集土壤样品,采用大豆结瘤法,从10个土样中分离获得59株大豆根瘤菌株,再依据BTB显色反应和16S r DNA分析,鉴定出36个慢生型大豆根瘤菌.沙培结果表明,有34株根瘤菌能够在大豆品种黑农61上有效结瘤;再从中选出4株共生效应较好的菌株做进一步实验.匹配实验表明,这4株菌SN2-5、NW5-3、SN7-2和SN10-3同样能与黑龙江另外16个主栽大豆品种结瘤;与不接根瘤菌的对照组相比,SN2-5、NW5-3、SN7-2和SN10-3处理的大豆的根瘤固氮酶活和生物量显著提高,且整体表型优于HN01和USDA110.土壤盆栽实验结果表明,NW5-3、SN10-3、SN7-2在黑土中具有显著的接种效果,且在10 mmol/L NH_4NO_3高氮处理下,4个优良供试菌均能够与黑农61结瘤.与不加氮素的处理相比,其中NW5-3和SN10-3形成根瘤具有近50%的固氮酶活性.本研究筛选的4个慢生型大豆根瘤菌SN2-5、NW5-3、SN7-2、SN10-3与黑龙江的主栽大豆品种具有良好匹配性能,可进一步用于黑龙江大豆产区的田间实验.  相似文献   

18.
光合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Bacteria,以下简称PSB)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一大类能以光作为能源,以CO2和有机物作为光合作用碳源,以有机物、氢气或硫化物为供氢体而营养繁殖的原核生物的总称;除蓝细菌外都能在厌氧光照条件下进行不产氧的光合作用.PSB分布广泛(见表1),类型多样,根据《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第九版)PSB可分为六个类群,27个属(见表2).其中的红色非硫细菌由于其分解利用有机物能力强、营养丰富,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表1 各种环境下PSB数量(n(PSB)/g-1)Tab…  相似文献   

19.
2℃低温下冬小麦幼苗质膜Ca^2+—ATPase的活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氯化铈(CeCl3)沉淀的电镜细胞化学方法,对常温下及2℃低温自理后的冬小麦(Triticum aestivium L.)幼苗质膜Ca^2+_ATPase活性进行定位。结果显示:(1)常温下生长的冬小麦幼苗,质膜上有部分Ca^2_ATPase活性反应。(2)冬小麦幼苗经2℃低温处理1h,质膜上Ca^2_ATPase活性增加。处理3h,活性进一步加强。2℃下处理12h,有强的酶活性反应。处理24h  相似文献   

20.
光合细菌光合产氢机理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的能源危机和温室效应的加剧,无污染、可再生的氢能的研究开发日受重视.物制氢技术是氢能开发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至今已知的具产氢活性的微生物有“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bacteria,PSB)、藻类(algae)和非光合细菌(nonphotosyntheticbacteria)[1].由于PSB光合产氢的速度要比藻类快,能量利用率比非光合细菌高,且能将产氢与光能利用、有机物的去除有机地耦合在一起,因而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就PSB的产氢的机理及影响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