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本文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侵入岩长石Pb同位素组成和Nd同位素模式年龄研究,提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由几个晚太古-早元古代和中元古代块体组成的变质基底;其地壳的形成具有多阶段演化的特点,大致是:晚太古代(>2500Ma)形成古陆核,早元古代(2500-1900Ma)陆壳初步形成,中元古代(1800-1200Ma)陆壳快速增长,晚元古代(1000Ma)以后区内陆壳增生基本趋于停止。  相似文献   

2.
<正> 黑色页岩建造(含有0.3到5—7%或更多的分散碳质物质)广泛出现在不同时代地壳的冒地槽和优地槽构造中。与元古代、古生代和中生代受变质的陆源碳质碳酸盐杂岩有空间关系的是细脉浸染型、网脉型和脉型金矿床。在褶皱带含碳层的矿化中可划分为两种建造类  相似文献   

3.
<正> 引言为更好地了解地壳演化过程,人们对许多地区的太古代和显生宙岩石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于元古代地壳则研究很少,至今没有足够的资料来确定年轻的地壳增生与古老的地壳再造在元古代大陆壳演化中的相对重要性。有些作者提出,现代陆壳约有70%是从太古代末以来就一直存在的。但是世界主要河流的沉  相似文献   

4.
<正> 引言铝土矿这种富含铝的氢氧化物矿物的沉积岩,是铝的最重要的原料,因此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世界上生产的铝有96%来自铝土矿,只有4%来自霞石岩和钠明矾石。最近30年来,全世界铝的消耗量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长,粗铝的产量1977年达14.2百万吨。对铝需求的迅速增加激起了全世界对铝土矿的不断寻找,大范围的系统勘探使铝土矿的已知储量迅速增加(从1900年的120百万  相似文献   

5.
对加拿大地盾的斯莱夫(Slave)克拉通(最后的主要变形~2500百万年)和邱吉尔(Churcill)克拉通(最后的主要变形~1740百万年)西部的碰撞,这里用大体类似的平板凹入模型作了定性的解释。该模型成功地预测了该碰撞带一些大规模的变形特征。麦肯齐(Mckenzie)用一个硬骰子撞击软金属板近似地描述了非洲板块(阿拉伯  相似文献   

6.
<正> 一、区域地质 南澳大利亚上元古界(阿德雷德系)不整合地沉积于中—早元古代结晶基底之上(图1)。堆积在阿德雷德地槽中的上元古界盖层的最大厚度不通过8公里。  相似文献   

7.
<正> 自有人类文明以来,据估计总共已经生产了65000吨金。其中大约55%来自早元古代威特沃特斯兰德超群(23—27亿年)的含金砾岩。包括探明储量在内,这个总面积约39000km~2的盆地(图1)的金储量约占全部生产金和可采金的60%。  相似文献   

8.
放牛沟多金属矿床的形成与早元古代晚期的火山作用无明显的直接联系 ,矿床和华力西早期后庙岭花岗岩具有共同的物质来源。矿床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 :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上地幔或下地壳 ,部分来自上地壳。后庙岭花岗岩以I型为主 ,并兼有S型特征。成岩物质主要来自深部地壳同熔岩浆 ,有部分火山~沉积岩系的同化重熔物质加入。 (87Sr) / (86Sr)初始化比值0 .70 5也表明成岩物质以深源为主。后庙岭花岗岩物质来源的双重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放牛沟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的双重性———以下地壳为主并兼有上地壳物质  相似文献   

9.
地壳花岗质岩石源区的Nd同位素体系可用来估算与陆壳年龄呈函数关系的陆壳Sm/Nd比值。现已发现,从早太古代到晚元古代,陆壳内花岗岩岩浆源的Sm/Nd比值随年龄的减小而增大,即从球粒陨石值的47%增至64%。这一变化趋势与根据沉积岩的稀土(REE)模式推测的变化趋势相反。观测到的这一变化趋势可能仅适用于地壳的长英质部分,但只要较老地壳比较年轻地壳含有更多的镁铁质(50%对0%),该变化趋势也可应用于整个地壳。因为地球上最古老地壳的某部分可能已被继后的地质过程所破坏,所以该变化趋势可能是地壳组成的保留倾向所致(preservational bias),而不是地壳组成真正随时间发生了变化。同位素数据和地壳年龄的分布表明,整个陆壳的Sm/Nd比值不低于球粒陨石值的60%。地壳的Nd浓度的这个极限值和估算值与质量平衡(要求大陆的Nd含量与约700km深处的地幔中丢失的Nd的量相等)一致。  相似文献   

10.
<正> 地球的形成和演化是当今地学研究中的几个重大课题之一。目前普遍接受的地球年龄是45亿年左右,太古代与元古代的时限在25亿年左右。太古代是地球的最早历史阶段,研究这个阶段形成的各类岩石是了解地壳起源与演化的直接途径。太古代花岗岩类包括英云闪长  相似文献   

11.
<正> 锰是地壳中丰度较大的元素之一,且通常易于富集。但大部分的锰产量是来自几个大型的锰矿床,尤其是乌克兰的尼科波尔锰矿,其储量约占世界锰矿储量的75%(表1)。除此之外,还有另一大类锰矿,就是往往同时作为最大铁矿产出的元古代锰矿。锰的地球化学行为,受其环境的氧化条件所控制。据实验室实验,已知锰有许多氧化态,但只有两种即Mn~(2+)  相似文献   

12.
<正> 始生宙远太古代 1.45(50?)—≈44亿年 地球和太阳系从原始行星系星云中形成。行星内部物质强烈分异,形成各圈成份不同的同心圈状地球,包括局部为似花岗状成分(“初始花岗岩”建造)的地壳以及基本为氢组成的大气圈,这时的大气圈因受逃逸作用而不稳定。刚形成的地壳受  相似文献   

13.
<正> 马伊卡-克里克稀有金属-白云母伟晶岩矿田位于澳大利亚著名的芒特-艾萨多金属矿床附近,在芒特-艾萨矿山西南10—15公里处。二十年代内,在这里曾开采过白云母;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期间(直到1960年)曾小规模地开采过绿柱石。在伟晶岩脉中除上述矿物外,还见有锡石、铌铁矿、钽铁矿、硅铍石及独居石。 伟晶岩矿田产于面积约80平方公里的花岗岩体北面尖灭处。此花岗岩属于年龄为1550百万年的锡别尔杂岩体,它切穿了赫斯林格坚变质岩群(1650—1700百万年)以及其上覆的朱杰纳恩层和其它岩石。伟晶  相似文献   

14.
地壳的成因     
伯拉格(Berlage)提出的月球成因的增生模型与现代空间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它为地壳的地球化学演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在宇宙形成过程中获得的一种袋状似的卫星物质。这种袋状基性物质可能在地球地球化学史(持续了大约500百万年)的早期阶段转变成地球的硅铝壳。在下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正> 最近,来自17个国家的100位地质学家和地球化学家在英国米德兰兹不列颠地质调查局集会,讨论了元古代火山作用的性质。伦敦地质学会的这次特别会议是由英国皇家学会(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委员会)、IGCP(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第127项计划(元古代地球化学)和  相似文献   

16.
<正> 和(苏联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对太平洋东南部沿东太平洋隆起轴—巴乌埃尔海渊(巴乌埃尔海盆的地壳深大断裂)—加拉帕戈斯-契利隧起剖面线分布的含金属沉积物的沉积速度以及它们的放射性组分和其它化学组分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福建龙海深澳变质岩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特征,探讨研究区变质岩的源岩、原岩和构造动力变质的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该区变质岩属副变质岩,原岩为火山—沉积岩类。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的结果主要有:(1)1572±39 Ma及2149±39 Ma,为中元古代和古元古代基底的区域变质年龄;(2)248.1±8.1Ma及250.4±2.4Ma,为早、晚三叠世火山—岩浆年龄;(3)186.4±6.6 Ma,为早侏罗世火山—沉积岩形成年龄;(4)156.7±2.0Ma,为晚侏罗世韧性剪切变形、变质形成二云石英糜棱岩或片岩的峰期年龄。  相似文献   

18.
<正> 引言瑞典的前寒武系为研究1.9—1.6Ga 期间的地壳演化过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这部分元古界包括斯维科卡雷尔带(1.9—1.7Ga)和随后的后斯维科卡雷尔带(1.75—1.65Ga)。Wilson(1982)根据已发表的花岗岩类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数据提出,岩浆的产生可能与板块构造运动有关,先是约1.9Ga 出现的与俯冲有关的岩浆作用早期相,接着是约1.75Ga 产生了主要为地壳源的岩浆。沿新的斯维科卡雷尔变质带的边缘出现的俯冲作用的另一个阶段,可能  相似文献   

19.
<正> 在澳大利亚东南部,在南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维多利亚和新南威尔士各州,现在已经知道有15个相隔很远的金伯利岩和金伯利岩质岩石产区(图1)。野外关系表明,澳大利亚东南部所有这些侵入体的年代都在元古代之后。全岩和金云母同位素年龄测定表明其年龄比较分散。凯拉内拉产地的同位素年龄是最老的,其年龄为早二迭世(~260百万年),这一年龄也为裂变径迹研究所证实。瓦劳威、特罗依、默里迪斯和德利格特产地的年龄分别为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初步确定朱吉昂产地的年龄为新生代,不过仍有待检验。  相似文献   

20.
前寒武纪基性岩墙群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性岩墙群广泛出现在全世界前寒武纪地盾中 ,它的发育往往与区域性伸展构造环境有关 ,并可能与地幔柱有密切联系。前寒武纪出现的基性岩墙群以拉斑玄武质占绝对优势 (>80 % ) ,但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高Mg的苏长质组分和苦橄质岩石也占重要位置 ,碱性岩类则相当稀少 ;而在新元古代碱性岩墙则变得很重要。基性岩墙群总体以富集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为特征 ,其中在苏长岩中更为富集。基性岩墙群的岩浆有多种来源 ,其中苏长质岩浆主要来源于太古宙的陆下岩石圈 ,而拉斑玄武质岩浆多来源于主要由主体地幔组分 (PREMA)构成的地幔柱。地壳混染总体说来不是造成基性岩墙同位素及地球化学特征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