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机质在自然界(大气圈、水圈、地壳等)中分布十分普遍。有机地球化学是研究地质体内有机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它们在地球史中时间、空间上的分布、演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有机质的演化直接影响到大气圈、水圈、地壳能量的演化。由于有机质参与地质作用影响到元素分散和富集。有机质是组成可燃性矿产的物质基础,象石油、煤、油页岩等。有机质对沉积放射性铀矿床、沉积有色金属(铜、钴、镍、钒等等)矿床的形成以及对稀有、分散、放射性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冰冻圈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一起,堪称地球地壳表层的五大圈层。冰冻圈主要包括冰川、积雪、海冰、河冰、湖冰以及长期冻土和季节性冻土组成,重要成分是低温下形成的固态水。冰冻圈分市广泛,除了高纬度的极地地区外,在中、低纬度高山与高原地区到处可见。冰冻圈大小几何?据统计,冰盖占全球海洋面积的7%、占陆地总面积的11%;季节性冰雪通常在1月份寒冷季节占陆地面积的15%,而常年冰土则占陆地面积的24%。有兴趣的读音不妨按照这些比例算一算,准是个天文数字。如  相似文献   

3.
四、大气污染及其防治31.大气圈、大气圈结构及大气成份受地球的引力作用而随地球旋转的大气层,称为大气圈。大气圈的厚度大约为1000~1400km。大气圈中的物质呈不均匀分布,近地面约12k m的一层大气质量占总质量的75%左右。大气圈由均质层和非均质层组成。均质层的高度约80-100km,自下而上又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中间层,其中对流层是大气圈中最下面的一层靠近地表  相似文献   

4.
<正> 地球在其存在的全部时间内经历了巨大的演变。这种演变特别涉及到地球的表面部分——地壳,因为在地壳中进行的地质作用最强烈,地壳的最主要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又相毗连。这种演变的主要特点是根据前太古代地壳  相似文献   

5.
<正> 一九八四年八月,在莫斯科将召开第二十七届国际地质大会,现将大会中有关讨论地球化学和宇宙化学的分组内容介绍如下: C11:地球化学和宇宙化学 召集人:V.L.Barsukov(苏联);M.H.Grünfelder(瑞士);B.Hitchon(加拿大) C11·1·1:地球化学旋回及控制化学元素在地壳中分布的自然规律 内容包括: 化学元素的地球化学旋回的规律及地壳、海洋和大气圈的演化;地壳的化学结构模型及控制元素分布  相似文献   

6.
2300±30Ma(233~2288Ma)时,地质环境(沉积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发生了由地外因素引起的突变。灾变后,火山活动明显减弱,富氧大气圈形成,生物演化出现飞跃,气温骤降;进而引起一系列岩石、矿床、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变化,并在全球范围有明显的一致性。灾变是理想的地史分期界线,可作为太古宙与元古宙的分界。  相似文献   

7.
<正> 地球化学家关心的是化学元素在地球(和宇宙)中的分布及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的再分配。今天,他们更多的是关心各个地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中所发生的物质的流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地球的对流方式发生了改变,随之地壳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 就地球的外部(包括我们的环境)而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由于人类活动惊人的增加,这种物质  相似文献   

8.
<正> 在地球同心层圈结构中,沉积圈(成层岩石圈)构成最外边的固体壳层。沉积圈直接覆盖在结晶地壳之上,上部与大气层或与海洋水体接触。沉积圈的这种位置决定了在其表面具有较低的温度和压力,并随着深度的递增,温度和压力也逐渐地增加。  相似文献   

9.
空气质量是环境质量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了解空气污染状况,采取防止空气污染的有效措施,在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突出地引起了科学技术界的注意,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地球外层的气体形成大气圈,由这圈气体自身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特定表征,大气自成几个几乎平行的气层。大气和气象  相似文献   

10.
<正> 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许多科学家深感发展地球物理学所需要的资料严重不足。虽然第一次和第二次国际极地年计划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到五十年代,固体地球及其大气圈、水圈和磁圈的许多物理学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1.
<正> 地球的历史可划分为若干个以最上部地幔的加热(至局部熔融或完全熔融)活动、整个地壳或大部分地壳的水平拉伸,以及线状张性似裂谷构造或裂谷构造的形成和发展为标志的地质时代。以地球和缓而不规则的整体膨胀为背景而提出的地球脉动说,可以较圆满地解释  相似文献   

12.
大气圈是次生的,其成因有地球连续去气说和灾变去气说之争。后者主张地球形成早期由于天体的撞击,对地球大气圈的形成和演化有决定性影响。大气中(40Ar/36Ar)a比值的变化是判断地球去气机制的重要参数。根据对我国元古宙硅质岩中的古代大气Ar同位素的分析,发现在古-中无古代(40Ar/36Ar)。比值也存在一期突变,依此推测这期间地球可能遭受过天体的撞击,使地球内部大量40Ar逃逸到大气圈中,导致大气中(40Ar/36Ar)。比值的快速上升。  相似文献   

13.
地球环境(大气圈、水圈)的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撞击作用与地内核转变能是地球环境(大气圈、水圈)演化的根本机制。地球吸积形成期,原地球捕获太阳星云大气形成的原始大气经太阳风驱赶和星子撞击而逃逸,早期大规模的撞击过程又可能使地球上的矿物脱去挥发分,形成地球次生大气的一部分,也可使其次生大气部分脱离地球,地球形成期曾经历过撞击生气与气体逃逸的多次旋回,撞击作用决定其环境条件;地球形成之后.撞击作用仍起着使地球矿物脱去挥发分组成大气圈的重要作用,大气中CO2的演化,海水pH值的演化.各类沉积岩间的消长关系与地内核转变能计算所得的“幻数”──3.5×109年、(2.6+0.1)×109年、(1.9+0.1)×109年、(1+0.1)×109年、(0.6+0.1)×109年和(0.2+0.1)×109年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地球内部核转变能的累积、释放过程所导致的构造、岩浆运动(火山喷发、板块运动等)制约着地球的环境演化,其间.显生宙以来,地外物质对地球的撞击作用在小时间尺度上(几千年到几万年)造成地球环境的急剧变化,导致生物演化的突变以致生物灭绝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然地理学把构成自然环境的总体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圈和岩石圈等5个自然圈。生物圈是指接近地球表面的那一层环境,即从海洋平面以下大约10公里起,到海平面以上大约10公里这一地球表面层。人类和其他生物有机体生存在这个表面层里,称之为生物圈。在生物圈中,生物是以群落而生存的,它们和周围的大气、水、土壤、岩石、光、热等非生物环境之间存在着  相似文献   

15.
<正> 所谓环境,从广义来讲是指地球表面层周围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的生物圈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文明劳动创造而建立起来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在人类出现以前几十亿年就已经存在了,而后人类也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生物和人类都是地壳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  相似文献   

16.
按照所提出的模型,地球的大陆岩石圈基本上是在被原始行星物质填满的古岩浆海洋的分异结晶过程中形成的。在岩浆海洋固结的同时,分离出金属铁、Mg-辉石和橄榄石,最终导致形成了橄榄岩土地幔及叠覆其上的原地壳,后者的成分相当于辉岩和玻古安山岩。构成原地壳的富Mg岩石以及原地壳部分熔融后留下的残留岩物质,后来可能在深部生成的碳酸盐熔体的作用下变成了二辉岩、二辉橄榄岩和异剥橄榄岩。地球化学检验证明,该模型具有与地球岩石成分的相容性和相应性。  相似文献   

17.
地球化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要阐明地球及其各部分的化学组成与化学变化,而目前人们所能直接观察、采样和化学分析的,仅仅是占整个地球质量约0.3%的地壳部分,要得到整个地球的数据,只能间接地依赖于对地球内部的地球物理探测,室内高温、高压模拟实验和对陨石、月球、太阳系行星和太  相似文献   

18.
开展上地幔-地幔中稀有气体的研究,对探讨地球内部物理性质、存在状态、运动规律,以及与大气-地壳间的某些依附关系,从而进一步对比和追索“行星”物质的起源、存在、演化将有着重大的意义。这些研究对揭示地球起源和演化规律、查明矿产资源的分散富集、地壳的构造变动规律和时空关系等等,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并且  相似文献   

19.
从动力地质作用原理探讨沙漠化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规模沙漠化从岩石记录中可以追溯到中生代中期,第四纪以来南北两半球各存在一条中纬度沙漠带,中国的沙漠化是这个全球沙漠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沙漠化是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受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联合控制的地质事件。是岩石圈与大气圈、生物圈及水圈强烈作用在地壳表层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质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与演化是漫长的和具有周期性的,不会因为局部的条件变化而发生整体意义上的突变。人类活动是局部的,在整个地球沙漠化进程中只是起到一个加速剂的作用。沙漠化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即物理风化与沙源积聚阶段、风沙作用阶段和沙漠化阶段。沙漠期后沙丘沙经过固化生草、胶结成岩阶段后即形成风成砂岩。  相似文献   

20.
<正> 人们已获得的地球以外物质是陨石和月岩。近年来对地球外物质的REE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分析数据,以便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入研究REE的宇宙化学性质。陨石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原始太阳系标本,其中碳质球粒陨石在行星形成后基本上没有经历火成作用,保存了太阳系形成最早事件的证据。无球粒陨石母体和月球在其行星形成后,经历了与地球相似的内生分异作用,如部分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