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在分析文化生态保护区理论来源的基础上,综述了文化生态保护区理论和实践研究现状.结果发现,国内外对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建立文化生态学的概念体系,实践研究主要是通过建立"生态博物馆"进行文化生态保护.我国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理论探讨和实际建设方面与国外有着较大差距,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从基础理论、现有经验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国外水源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国外水源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机制的研完入手,分三种模式介绍了国外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的途径、模式及补偿的运作方式,分析了我国现行生态补偿机制的缺陷,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域内柴达木盆地、青海湖流域、青南多年冻土区等地区生态系统脆弱,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加强地下水影响评价和保护力度。全省生态脆弱保护区可划分为绿洲生态脆弱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多年冻土环境脆弱区3个大区、30个亚区。文章对青海省生态脆弱保护区划分及其地下水资源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文章梳理了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现状及问题,认为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饮用水水源保护存在问题的长效机制.文章在总结各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相关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整体框架,对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权利义务主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补偿实施及考核机制进行了整体设计.  相似文献   

5.
图外水源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国外水源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入手,分三种模式介绍了国外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的途径、模式及补偿的运作方式,分析了我国现行生态补偿机制的缺陷,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李群绩  梅林  王灵恩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2,(11):1036-1039,F0004
吉林大布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生态风险源来自人类活动,该保护区目前以开展生态旅游为主。以吉林省大布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运用生态风险评估的一般方法系统分析影响其生态风险的因素,确定其主要生态风险源为干旱、盐碱化、水土流失和人类活动,其中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特别突出。将ArcGIS应用于生态风险的评价当中,结合2004--2011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绘制综合生态风险等级分布图,提出针对性的旅游开发对策以降低该保护区面临的生态风险,实现吉林省大布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组织大力提倡的最佳形式的旅游活动,自然5保护区为生态旅游提供了绝好的生态本底条件。本文探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洞庭湖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的工作思路和内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完善。在生态系统与重要自然资源保护方面,形成了由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自然文化遗产、湿地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特别保护海岛等组成的保护地体系。在生态空间保护方面,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和实施生态保护红线,构建了以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为主体的生态保护红线技术体系,成为我国新世纪一项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并开展了生态功能区划、主体功能区划。在保护机制上,于2015年启动了国家公园体制,并开展试点示范。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概要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成效。  相似文献   

10.
各省动态     
《绿色视野》2009,(5):5-5
安徽:关注群众反映的难点问题;海南: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坚持生态优先.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新时期生态保护修复总体战略与重大任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保护修复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先行动,是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显著进展,但生态系统本底脆弱、保护修复基础薄弱、管理机制不协调等问题依然突出。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所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与实现国家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尚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生态产品需要。本文在总结近年来我国生态保护修复主要进展基础上,分析了未来一段时期生态保护修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新时期生态保护修复应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协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为核心,探索构建生态保护修复与污染防治统筹推进机制,强化监管制度设计、示范样板引领、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筑牢美丽中国生态根基。  相似文献   

12.
葫芦岛市生态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计算方法和生态足迹指标对葫芦岛市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2000年~2003年人均生态足迹达2.376 4 hm2,全市生态足迹达642.252 9×104hm2,人均生态承载力0.595 6 hm2,全市生态承载力160.914 7×104hm2,人均生态赤字1.780 8 hm2,全市生态足迹赤字高达481.338 2×104hm2。葫芦岛市生态系统处于人类过度开发利用和压力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生态足迹模型为研究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提供了一种廉价而快速的计算框架,作为确定葫芦岛市生态承载力的方法与模式,简单、综合而且实用。  相似文献   

13.
生态产品定价方法是完善生态补偿制度、落实生态产品市场化机制,以及实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均衡价值理论,从生产成本、生态效用与供求系数三方面构建生态产品的定价框架,并将其应用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禁牧区的生态补偿标准的计算中,进一步分析锡林郭勒盟各旗县自然、社会经济水平因素,构建差异化补偿标准分区方案。生态产品定价方法的研究可指导政府制定合理生态补偿标准,并为生态产品交易价格的磋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重点生态功能区关乎地区乃至国家的生态安全,属于限制开发区。该类功能区为提供生态产品投入大量的环境建设成本,又因限制开发导致发展权受限,需要对其进行生态补偿。作为当前生态补偿的主要方式,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在资金分配、资金使用、监督考核和激励机制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提出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为转移支付的主要目标、健全资金用途监管和绩效评估制度、补充适用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等措施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生态安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介绍了生态安全评价的目的和范畴。对生态安全评价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论述了生态安全的研究方法和特点,指出了基于3S技术的生态安全评价的优势,最后提出了基于3S技术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生态城市建设使城市生态规划逐步成为全球城市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对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厦研究进展厦主要研究内容进行简要论述的基础上,对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生态安全格局理论、生态足迹理论、生态系统健康理论等现代生态理论,以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先进技术在城市生态规划研究中的应用途径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以下概念涉及对海洋的生态损害由弱到强依次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资源有偿使用、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负外部性)、海洋生态环境损害(侵害)。海洋生态损害补偿是广义概念,包括针对"海洋资源有偿使用"的"有偿"、针对"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负外部性)"的"补偿"和针对"海洋生态环境损害(侵害)"的"赔偿"。海洋生态损害补偿是海洋生态补偿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生态补偿是生态补偿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上需要进行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实践上需要将它置于生态补偿的总体框架中进行制度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影响评估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川汶川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也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尤其对该区域分布的大量具有国际意义的自然保护区造成严重威胁,给区域生态安全带来巨大的隐患。本文在对受灾省份自然保护区损失调查结果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灾区自然保护区基础状况,分析比较震前和震后生态环境变化,调查地震造成的自然保护区损失情况,分析了面临的生态风险,并相应提出了自然保护区恢复重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一种全新的生态承载力计算方法.从生态足迹分析原理出发,分析统计了成都市生物资源消费、碳吸收地、建设用地的生态足迹,得到人均生态赤字为1.183gha,属于较严重生态赤字区的结论.结果表明,该区域对自然的影响超出了其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需要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20.
张生根  王心源  田兵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12):1070-1072,1138
应用Wackernagel等提出的生态足迹方法,对芜湖市1996—2005年的人均农用地生态足迹、人均农用地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进行了计算;利用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建立了芜湖市人均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预测模型GM(1,1),经求解、检验、预测,可得到今后数年该市人均农用地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数据,并对灰色系统模型应用于生态足迹的预测作了可行性分析。结果显示,未来5年该区域的人均农用地生态足迹呈逐渐增大、人均农用地生态承载力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人均生态赤字也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