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海上原油外输作业过程中,外输软管的主要作用是将原油从FPSO输送到穿梭提油轮,为了降低因外输软管内外压力突然异常所导致的原油泄漏风险,不同类型外输软管需要配套使用不同类型的断开式联轴节(Breakaway Coupling)。  相似文献   

2.
FPSO原油外输系统是海上的高风险作业,从井口平台海底管道经过单点到FPSO处理到外输是个重要而且组成复杂的系统。本文讲述外输的基本组成、工作流程、并分析外输的靠泊类型特点和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海油在渤海湾的FPSO使用的外输软管基本都是双层的,双层外输软管相对于单层外输软管具备第一层管体破裂后通过第二层管体的保护防止泄漏的作用,双层软管法兰两端装有第一层管体泄漏报警装置[1],目的是提前告知用户第一层管体已经损坏需要更换。目前该报警装置主要为电子式和机械式两种,当第一层管体泄露后压力传递到报警装置激活报警装置闪烁或者变色。但是由于外输软管外输过程中基本上漂浮在海面上,报警装置的变化通过肉眼很难观察,增加原油外输的风险。研发一个带无线传输功能报警装置,当第一层管体泄漏后报警装置被激活并传送发射无线信号给中控室,告知用户哪条外输软管第一层管体已经失效需要更换。减少用户的巡检频率,降低了外输作业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4.
外输软管作为FPSO外输常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发生外胶层[1]破损的情况,本文结合外输软管结构特点及多年的外输软管修复经验,对外输软管修复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高了外输软管修复质量,降低了软管修复成本,保证原油外输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海洋石油161平台的氮气用气需求进行分析,研制了一套小型制氮装置,通过干净的仪表气进行取气,采用中空纤维膜实现氧-氨的分离,供原油分油机、燃油增压撬使用。该系统有效降低了原有制氮机的启动次数,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介绍CFD11油田FPSO112尾外输液压系统进水受到污染导致尾外输机械设备不能正常使用,在外输无法进行的情况下,维修人员对液压系统进行了应急维修,确保了外输的顺利进行,为油田避免了损失。这里对本次故障的情况及原因、应急处理以及维修和改进措施进行总结和分析。希望能为以后的操作、维修保养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海上小型边际区块的开发蓬勃发展,小型的舱室储油自升式平台被原来越多的使用,由舱室储油平台组成的"蜜蜂式"开发模式摒弃了海底管线的铺设,有效地减小了油田开发成本。然而从储油平台将油液传输至穿梭油轮的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方案——分支撑输油臂、软管外输、桁架输油臂、悬挂式软管等,本文将对其进行具体介绍,并进一步比选确定了自升式储油平台原油外输的最佳方式——桁架输油臂,为边际油田开发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FPSO作为海洋石油开采的核心设施,为自身和周围钻采平台提供能源,消耗的一次能源为原油或天然气,二次能源为电能和热能。FPSO二次能源设计以最大程度满足安全生产需求为主,对一次能源的消耗量考虑较少,这带来了主机和锅炉负载偏低、电能质量不高、能源浪费比较严重等不利因素。本文以FPSO能源利用现状为基础,对FPSO能源管理系统构成及其主要功能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
热介质锅炉是海上原油生产设施的关键设备之一,作为海上采油平台以及FPSO原油处理过程中提供热量的唯一来源,锅炉经过长时间运行,管壁出现污垢,结焦问题,影响盘管热传递以及锅炉燃烧运转状态不佳,从而易导致盘管长时间处于过热状态,使得盘管过早的劣化破裂,下面将全面分析造成曹妃甸11-2FPSO热介质锅炉盘管破裂失效的各种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和制定整改措施,并对整改结果进行分析论证,以达到热介质锅炉的正常稳定运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针对储罐(苯)呼吸气无组织排放的污染现状,且当前回收技术应用上存在达标难、二次污染及运行成本高等问题,开发了循环惰封无排放工艺技术,为下一步储罐呼吸气的污染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1.
高精度管道泄漏监测报警定位系统是基于管理中心平台上集成了次声波泄漏监测定位技术、最新的卫星定位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一体的管道泄漏监测系统.通过在孤东采油厂原油外输线的研发应用,能够准确的监测到原油管线泄漏点,为打击盗油行为,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2.
直接式原油加热炉是长输管道原油储运生产中的主要设备之一,它利用火焰直接加热原油,其所用燃料为液体或气体燃料,加热方式为明火。由于被加热的介质原油为易燃易爆的液体,压力、温度较高,且设备长周期连续运行在易燃易爆场所,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严重。笔者从设备、工艺及灭火装置的操作等方面阐述火灾扑救要点。  相似文献   

13.
西德研制了一种新型的溢油回收设备。这种被称为“机动集油堤”(MOD)的设备是一种非自航式的双体船,它是将油和水收集起来后进行分离,然后将油回收。 MOD的船长为84.7米,船宽为27米。两个船体间的距离即扫油宽度为15米。靠近船体中部,有一根黄梁将两个船体联结起来呈H型, 梁前设有挡水装置。油和水通过一个斜坡被引入挡板进行初步分离,上层的油水越过挡板进入收集舱。 收集舱内的油水混合物被送入船边的舱内  相似文献   

14.
<正>原油集输站库是将油井采出的油、水、气混合物进行收集、暂存、初步处理并输送到指定的容器或装置的全部生产过程。主要设备有分离器、加热炉、压力沉降罐、缓冲罐、脱水罐、输油泵、集输管线、原油储罐等,构成一个压力系统和热力系统,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下操作运行。若操作不当,会导致憋压、跑油、抽空、火灾、爆炸等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为提升聚结分离器除油效果并减少污水处理过程中化学药剂的投放,结合聚结和气浮技术研发出紧凑、高效型聚结-气浮分离装置,通过室内试验,考察入口流量、板间距、溶气压力、气浮水回流比4个因素对聚结-气浮装置除油率的影响规律,并对其结构和工艺操作参数进行探索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聚结-气浮装置处理含油污水的油水分离效果明显好于聚结装置;聚结-气浮装置的除油率随入口流量、气浮水回流比的增加,均先增加后减小,并随溶气压力的增加而逐步提高,但当溶气压力为0.4MPa时继续加压,除油率变化不明显,且板间距越小,除油效果越好;综合除油效率和能耗,选用入口流量为0.3m3/h(折合板间流速为2.85m/h)、板间距为0.9cm、溶气压力为0.4MPa、气浮水回流比为20%时,聚结-气浮装置除油率可达92%,且对粒径大于18μm的油滴去除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实现火箭测试平台多通道脉动压力的同步采集与数据回收。方法在多时钟的采样系统内,采用统一的同步触发信号作为各通道的采样使能,实现40通道脉动压力的同步采集。采用"采存分离"的设计方法将存储电路从采样系统中分离,仅对存储电路进行抗冲击防护,通过火炮试验考核抗冲击性,通过回收存储电路实现数据回收。结果 40通道的采样同步精度被控制在了5个时钟周期内。存储体通过1000 m/s以上的冲击速度考核,数据全部回收。结论多时钟采样系统采用统一的同步触发信号可有效保证采样的同步性。在飞行载体弹舱空间受限的情况下,"采存分离"的方式可以在不增加体积和质量的前提下,极大增强数据记忆体的抗冲击能力,提高数据回收概率。  相似文献   

17.
<正>在原油开采过程中,为了防止套管压力过高,从而导致动液面大幅下降、生产压差降低、影响泵效,普遍采用的方法就是取消套管控制阀,将套管气排放到大气中。而套管放气不仅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也浪费了大量不可再生的天然气资源。目前,现场多采用油套连通的方法回收利用套管气,但由于套管气压力较低,不能自动进入集油干线,仍旧无法实现回收套管气、避免环境污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1前言胜利油田桩西联合污水处理系统担负着桩西采油厂和海洋开发公司的污水处理和外输任务 ,处理能力为20000m3/d ,处理后的污水 ,一部分进行回注 ,一部分进入沉降池进一步处理后进行外排。该污水处理系统自1993年投产以来 ,为了适应桩西区域低渗油层的开采需要和环境保护需要 ,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扩建 ,加设了许多先进的污水处理工艺 ,尤其是压力过滤系统 ,大投资进行了改进 :一级过滤器进行了自动化改造 ,同时增建了二级自动过滤装置。1998年竣工投产以后 ,外输污水含油指标明显好转。但是运行并不十分稳定 ,达不到桩西…  相似文献   

19.
失守的阵地     
那天装置停车检修,连续置换了一个晚上的管线流程,不时能闻到吹扫遗留的烃类气味,经历过装置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检修,潜意识中形成了化工装置现场是不可能做到百分百没有气味的观念,在对各含油污水井化验分析可燃气指标合格,又对环境气进行测试都没有什么异常后,14:00我开出了装置第一张用火作业许可证,是扩能改造项目进行管线对接碰口的作业,开始在二楼平台处动火,18:20分在对现场环境及地沟重新测爆合格后,继续进行用火作业施工。  相似文献   

20.
战斗机座舱内气动噪声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降低座舱气动噪声提供分析方法及数据。方法以某型机的座舱为研究对象,利用CFD流场分析方法对某型机的座舱外表面瞬态压力场进行分析和提取,作为舱内声场分析的外部激励,利用声学边界元方法计算得到座舱内部声场分布和声压大小,以及结构参数与舱内噪声的关系。结果某型机舱内声场的声压在500 Hz以下的低频段最大,且声压随频率的增加而降低,在2500 Hz以后趋于平缓,座舱内飞行员头部位置最大声压112 d B。后舱飞行员右耳位置声压,多数情况下大于前舱飞行员头部声压。结论分析结果表明,某型机后舱透明件的外表面受固定的空中受油管导致的湍流和进气道内的脉动压力,是座舱内噪声的主要来源。要降低舱内噪声,除了优化外形设计外,通过声传递向量分析,有目的地对结构参数进行调整,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