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烃类流体火灾伤害破坏作用定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对烃类流体火灾的伤害破坏作用进行正确的定量分析是开展重大消防目标火灾风险评估工作的基础。针对烃类流体火灾伤害破坏作用定量分析中存在的问题,系统论述烃类流体火灾伤害破坏作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分析并讨论火球、池火、喷射火和蒸气云火灾等不同火灾形式的热辐射通量计算模型及其前提条件,对不同热辐射伤害破坏作用准则及伤害概率模型的适用条件和模型基础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一、火灾和毒气对人员的伤害机理 为有效防止或减少火灾和毒气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对火灾、毒气的伤害机理研究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3.
火灾烟气伤害机理和伤害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筑物发生火灾时,燃烧产生的烟气对人构成主要威胁。本文分析火灾烟气的伤害机理,提出烟气伤害指数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探讨它在材料防火性能评价和建筑物火灾安全评价方面的应用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以某石油化工厂区为工程应用背景,通过对环氧乙烷储罐区计算模型的建立,应用池火灾评价法对环氧乙烷储罐发生池火灾的热辐射伤害区域进行了定量计算,得出环氧乙烷罐区发生池火灾的各级影响半径和造成的伤害程度。结果表明,只有当人员撤离罐区67.35 m范围外方可避免受到热辐射伤害。从环氧乙烷罐区的整体安全性出发,提出了具体的防护措施和建议,为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油库火灾危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池火灾伤害模型”,对某油库汽油罐火灾危害程度进行分析,得出火灾危害程度与事故原点距离之间的关系,为油库安全运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大型LPG罐区火灾爆炸事故后果评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针对大型LPG(液化石油气)储罐区潜在的火灾爆炸危险性,建立了喷射火、火球、UVCE爆炸和BLEVE爆炸的数学伤害模型,对其发生火灾、爆炸后人员和建筑(设备)所受到的伤害和损伤进行了定量后果评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家庭火灾多发,给家庭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极大伤害。火灾原因集中于用电、用气,用火不慎,为此,提醒广大居民消防安全要做到“十注意”。  相似文献   

8.
郑斌  张祥来  金雪梅 《安全》2014,35(7):33-35
本文基于造成火灾爆炸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运用DOW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对某配气站进行了安全评价,得到该配气站的危险性等级以及伤害范围,提出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9.
大巴车是人们出行时较为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近年来,大巴车起火事故时有发生,一旦发生火灾,到底该如何逃生才能将伤害降到最低?火灾特点1.空间狭小,逃生困难车辆内部空间狭小,一旦发生火灾,如不及时逃离,将很可能被困车内。  相似文献   

10.
LPG喷射火灾危害的研究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LPG喷射火的形成原因及常见发生部位。提出分别以点源模型和固体火焰模型计算火灾热辐射,并比较了其优缺点。分析了喷射火对人员及设备的热辐射伤害效应。将火灾热辐射和热辐射伤害阈值结合起来,定量地分析LPG喷射火的危害及引发次生灾害的可能性,最后进行了实例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11.
根据对天津市2000—2004年工伤事故分析和研究,总结出的天津市工伤事故的规律和特点,以及事故致因的有关理论,提出对策研究的总体思路,并对照天津市及其重点行业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安全监管的现状,提出了从总体上控制天津市工伤事故、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的对策,即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的建设、建立自律与激励机制、从制度上解决企业安全费用投入不足的问题、加大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以期杜绝特大事故的发生、尽快建立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加强事故管理、完善地方安全法规的建设使监管做到有法可依、强化安全检查等8项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了减小传统本生灯火焰法测定层流预混火焰传播速度的误差,基于MATLAB图像处理技术提出了一种改进火焰图像处理及提取火焰边界线数据的方法。该方法对图像进行优化处理后运用LOG算子检测边缘信息,并为其添加平滑曲线;然后将散点拟合为函数表达式,选用Polynomial逼近方式修正拟合曲线误差;换算为实际坐标后对拟合函数进行面积积分计算,即得更接近真实的火焰外表面积。利用该方法对不同当量比下甲烷燃烧的本生灯火焰图像进行处理,求取其层流火焰传播速度,并与前人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传统全面积法所得结果普遍偏高;相比于Vagelopulous利用平面火焰法所得结果,该方法获取的层流火焰传播速度在贫燃侧与之相近,在富燃侧则较之略低。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室外试验的方法、从二维角度入手并将排桩参数与瑞利波波长建立联系研究了几何参数变化时隔振半径的变化。结果表明:单排桩可取得整体性的隔振特点,并且隔振效果最佳的区域在桩后较近的距离;桩长增加可使其隔振效果提升且隔振半径随桩长与波长比值的增加而增加,当桩长与波长比值小于0.320时,隔振半径为0;随比值增加到0.820左右,隔振半径增加到约0.680 m。桩间距的增加可使其隔振效果变差,隔振半径随桩间距与波长比值增加而降低,当比值达到0.300~0.430时,隔振半径长度降为0。振源距离增加可使得排桩隔振效果增强,而隔振半径随振源距与波长比值增加而增加,当比值在0.165~0.305的范围内时,隔振半径为0;随比值增加到0.808左右,隔振半径的长度增加到约0.512 m。  相似文献   

14.
管理者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企业整体效益提升产生很大的影响。从国有大中型钢铁企业后勤改革与发展的状况看,需要不断提高管理者的经验水平和知识水平,才能保证管理者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决策,提高后勤管理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食品安全生产及监管的内在机理、影响因素及监管模式,采用演化博弈论方法建立了政府监管部门与食品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运用复制动态方程和系统动力学方法深入分析了食品安全生产中相关主体的决策选择。结果表明:食品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须主动重视食品安全问题,食品企业的策略选择受安全生产投入成本、处罚成本和声誉收益的影响;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行为受监管成本、外部负效益及社会成本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因此,增大监管部门惩处力度、降低监管成本、完善社会公众监督机制、强化声誉效应是食品安全问题得以解决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6.
研究松花江蓄洪区选址问题的决策方法.松花江蓄滞洪区选址问题涉及诸多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属于半结构决策问题.本文综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优选法,提出求解这类问题的一种半结构决策方法.基本方法是:将评价指标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对于定性应用层次分析法,求其评价矩阵;对于定量指标应用相对隶属度方法,求其评价矩阵;二者合成得到全体指标的评价矩阵;最后利用模糊优选法求得最优决策.应用该方法于松花江流域蓄滞洪区的方案选择中.  相似文献   

17.
密集场所人群疏散问题直接关系到大型公共场所的安全保障能力.应用群集动力学理论方法,在密集人群群体流动过程和个体流动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对已有的人群疏散数学模型进行改造,使之更加符合实际意义.以实际人群密集场所为例,进行数值仿真,寻求一定人流密度和疏散时间约束下的最佳疏散通道宽度以及关于开放疏散出口数量的最佳疏散策略,以达到最佳的疏散效果.为有效解决应急环境下密集场所人群疏散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可用于指导密集场所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改进,以及疏散过程中的调度管理优化等.  相似文献   

18.
从安全生产与经济秩序的关系分析安全生产的各种现象、危害及其原因 ,提出了实现安全生产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对策。将安全生产纳入市场经济秩序 ,建立完善市场准入条件和事故淘汰否决制及从经济角度增强企业安全生产内动力、加大对责任事故中的腐败行为和破坏经济秩序的查处力度等方面 ,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过程中加强安全生产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9.
疏散路径受阻情况下的人员疏散模型及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火灾中,随着火势的不断增大和烟气的不断增多,随时会有某条疏散路径因被火势或烟气封堵而不能正常通行的情况发生。针对此情况下的应急疏散问题,以待疏散人员全部完成疏散所需时间最短为目标,以结合疏散路径的通行能力合理分配待疏散人员为原则,运用Dijkstra算法对网络中的最短路径进行求解,并结合网络流控制的方法实现疏散人员的合理分配,建立了疏散路径受阻情况下的人员疏散模型,并提出了该模型的算法思想及算法步骤,最后结合算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及算法可行、有效,既可较好地避免因大量人员选择相同疏散路线而造成的拥堵,还提高了疏散网络的整体使用率,又有效缩短了人员的疏散所需时间。  相似文献   

20.
应急物资储备库是应急救援的重要载体,储备库选址是否科学合理决定着整个应急公共服务体系的成效,而传统遗传算法在研究储备库选址与物资调配相结合的问题上存在局限性。针对这一问题,从需求点及应急设施服务质量视角构建基于覆盖满意度和经济性的应急设施选址与物资调配优化模型,并根据模型设计自适应遗传算法(AGA),结合储备库实际情况采取具有方向性的初始群体生成法提高搜索速度,设计自适应交叉与变异算子使AGA能够在进化速度与解的质量之间进行权衡,并获得全局最优解。结果表明,该算法能跳出局部最优从而获得最优的选址-分配方案,可为应急管理部门和决策机构的应急设施选址规划及应急物资分配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