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跌水曝气高度、流量与复氧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工湿地床体内部缺氧是限制其去污效果的关键因素,而跌水曝气是改善人工湿地床体内溶解氧状况的有效措施之一。跌水曝气复氧效果和跌水高度及跌水流量有关。通过增大跌水高度增加曝气时间,从而使复氧量增加。但复氧量的增加趋势随跌水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平缓,在2.5m左右能达到较好的跌水曝气效果。此外,设置更多更细的出水管道湿地出水变细流可以增加复氧面积,也有利于复氧。  相似文献   

2.
溶解氧对人工湿地处理受污染城市河流水体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肖海文  邓荣森  翟俊  王涛  李伟民 《环境科学》2006,27(12):2426-2431
研究了溶解氧在人工湿地中的分布对受污染城市河流水体处理效果的影响规律及其意义,为城市受污染景观水体处理或雨水处理人工湿地的工程设计提供有效的自然复氧估算方法和设置措施.结果表明,由于自然复氧不利引起的溶解氧不足(<2 mg/L)是导致人工湿地出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自然跌水是一种有效的人工湿地充氧方式,其充氧效果可用氧亏比r根据水温、水质以及充氧形式等外部条件参数进行估算.推流态的湿地床内,溶解氧分布与生物量分布以及有机物的去除规律呈现明显的相关性,而对TP沿程去除速率影响不大.设置多级多段跌水有利于均衡湿地床填料内的溶解氧分布,促进硝化反应,保证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3.
采用五级跌水复氧式沟渠工艺,并通过沟渠填料选择、跌水坡度和高度优化等试验,以期提高系统的高效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蛭石对NH_4~+-N和TP的吸附量随时间先快速增大至变缓直至平衡,平衡时蛭石对NH_4~+-N和TP的吸附量分别为3.269、1.635mg/g。通过蛭石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得出蛭石对NH_4~+-N和TP的吸附以表面吸附为主;跌水是改善沟渠系统溶解氧状况的有效措施之一,跌水高度为35 cm时能达到较为理想的复氧效果;同时坡度=0.10时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处理装置的监测表明,COD、NH_4~+-N、TN和TP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94.38%、81.26%、77.28%和85.99%,出水水质可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4.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1):32-40
为提高稻田退水中溶解氧含量,并拦截稻田退水中土壤颗粒,文章设计研发了集扰流增氧与土壤颗粒拦截于一体的稻田排水口复氧集土池装置。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筛选出溶解氧增加效率、浊度降低效率最优的复氧集土池形式和尺寸;通过田间试验测试复氧集土池装置对稻田退水中溶解氧增加、浊度降低及氮磷污染物拦截的效果。室内模拟溶解氧增加效率试验结果表明,三角堰形式复氧集土池溶解氧增加效率均高于平板形式复氧集土池(p0.05),且0.30 m高度三角堰形式复氧集土池溶解氧增加效率最高,为13.79%。室内模拟浊度降低效果试验结果表明,0.30 m高度三角堰形式复氧集土池浊度降低效率最高,为71.40%。田间试验结果表明,0.30 m高度三角堰形式复氧集土池在田间试验中溶解氧平均增加效率为7.45%,浊度平均降低效率为56.64%,总氮、总磷降低效率分别为31.02%、74.05%。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确定复氧集土池的最佳尺寸(长×宽×高)为0.30 m×0.20 m×0.30 m;在田间试验中其复氧效果可以增加7.45%,浊度降低56.64%,单位体积退水中总氮、总磷负荷削减量为261.09、160.77 mg/m~3,单位体积退水中总氮和总磷污染物拦截率为31.02%和74.05%。复氧集土池可促进稻田退水的水质净化,简单易行,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河流复氧规律及其机制,研制出改变河道局部水流流速的深控型水平推流曝气装置,并使用该装置在天津市外环河中进行原位试验,探究人为扰动对河流复氧系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装置工作时纵向流速提高至40cm/s,最大增幅22倍;水体溶解氧浓度提高0.6~1.7mg/L,约10%.研究发现,经典的Owens等5组河流复氧系数经验公式均低估了扰动下的复氧系数,试验均值约为49.5d-1,是理论值的10~100倍,即河流复氧在人为扰动下发生激增现象.分析成因表明,湍流动能与河流复氧系数显著正相关,区别于自然流动,人为扰动提升了水体纵向和垂向湍流动能,加速了中下层水体溶解氧扩散,提高了复氧率,进而发生了复氧激增现象.研究成果为提升城市河流水质的水力学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稳定塘中氧传递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稳定塘污水处理过程中,氧是有机物好氧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定塘中氧的来源有藻类光合放氧和大气复氧。本研究通过有光无光对比试验、大气复氧试验及对实际稳定塘中运行数据进行总结研究,定量分析藻类光合产氧和大气复氧量,计算在稳定塘中有机物的总去除量中各部分所占的比例,确定出大气复氧是稳定塘中氧传递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7.
以A/O工艺为基础、生物滴滤池为原型,提出了一种A/O型拔风跌水复氧过滤器(ERWDF)试验装置,并以河南省平舆县韩庄村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对试验装置稳定运行期间出水中COD、NH~+_4-N、TN和TP进行了测定,研究了不同条件下ERWDF的复氧效果和工艺系统的处理效率。结果表明:试验装置稳定运行期内对COD、NH~+_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2.45%、85.79%、65.68%和45.49%,出水中总氮平均浓度能够满足河南省地方标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一级标准的要求,说明ERWDF的复氧效果良好;水中溶解氧浓度在ERWDF内由上至下逐渐增加,随着水力负荷的增加,ERWDF中溶解氧浓度降低;本次试验装置水力负荷宜保持在3.00~5.00 m~3/(m~2·d)之间,回流比宜保持在300%,其污水处理费用仅为0.34元/t。  相似文献   

8.
自然充氧小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运行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欣 《环境工程》2016,34(10):35-38
研发了一种小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好氧单元采用"跌水+散水+拔风"自然充氧设计,从而减少了机械曝气,降低了运行成本。实验在北方的秋冬季节进行,考察了自然充氧效果和替代机械曝气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自然充氧可将厌氧出水ρ(DO)从1 mg/L提高到3 mg/L以上。实验设置2种曝气方式,分别为单独机械曝气(0.2 m3/h)和50%机械曝气(0.1 m3/h)+自然充氧,结果表明装置处理性能基本无差异,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7%和86%,NH3-N分别为57%和54%,TP分别为40%和49%。  相似文献   

9.
两段活性污泥法处理味精废水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晓慧 《环境工程》2001,19(1):26-27
采用两段活性污泥法处理味精废水 ,试验规模 0 5m3/h ,当进水CODCr浓度 16 80~ 70 30mg/L,NH3 N浓度 2 0 6~ 1999mg/L时 ,经石灰中和 ,空气吹脱对离交废水的预处理后 ,出水CODCr<10 0 0mg/L。试验中 ,兼氧池和一段好氧池污泥浓度保持在 6 0 0 0~ 80 0 0mg/L之间 ,二段好氧池保持在 40 0 0~ 6 0 0 0mg/L之间。生物处理总停留时间 5 0h。在离交废水预处理中 ,pH中和至 9 5~ 10 ,鼓气量在 10 0m3/h左右 ,水温加至 5 5℃左右 ,经 8h ,可将原水NH3 N从12 0 0 0mg/L左右 ,脱除 6 5 %以上 ,出水氨氮可达 40 0 0mg/L左右。  相似文献   

10.
利用跌水曝气浅层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模拟生活污水,结果表明:温度升高、高度增加、流量增大均能使跌水充氧效果提高,其中跌水高度影响最为显著。实验确定最佳跌水高度为0.6m,反应器的合理深度为0.4m;当进水流量为40L/h,进水COD,NH3-N平均值分别为160,15.8mg/L时,两者的去除率分别为64.8%和32.7%。  相似文献   

11.
紊动水体大气复氧系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影响水体中溶解氧浓度的大气复氧速率的主要因素,系统分析了自1924年以来国内外对紊动水体复氧系数的理论和实验和发展过程及其研究成果,对其中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目前众多的复氧理论和公式大多不能直接用于天然河流,要通过复氧实验确定复氧系数,并对今后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紊动水体复氧规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紊动扩散理论及气液界面质量传递过程,在对流场精确描述和对表面传质系数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三维紊动水体复氧模型。模型充分考虑了流场及紊动特性对复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无机矿质颗粒悬浮物对富营养化水体氨氮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蒙脱土、高岭土和太湖沉积物矿质组分3种材料,模拟研究了水体悬浮矿质颗粒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氨氮的吸附特性.实验表明,30min内3种材料对氨氮的吸附基本可达到平衡;等温平衡吸附均符合Henry吸附模式,在无机矿质颗粒悬浮物浓度1000mg/L,初始氨氮浓度1.0mg/L,pH=7.00实验条件下,吸附分配系数分别依次为548.30,287.36,191.27L/kg.相同实验条件下,随着pH、盐度和温度的增大或升高,矿质颗粒对氨氮的平衡吸附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趋势,pH的影响较显著.随着悬浮颗粒物浓度在1000mg/L以下范围增大,固相氨氮平衡吸附量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14.
超声波/Fenton联用对对硝基苯酚的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超声/Fenton联用技术对水中对硝基苯酚(P-NP)进行处理,探讨了单纯超声(US)、Fenton试剂法、US/Fenton试剂法联用对P-NP的处理效果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对于浓度为10mg/L的P-NP, 当pH=3、H2O2与Fe2 投加量之比为10:1、H2O2投加量为40mg/L时降解效果最好,通过动力学分析发现US/Fenton试剂法对P-NP的降解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5.
化妆品生产废水处理工程设计与调试实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水解酸化-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处理高浓度日用化工废水,同时以曝气生物滤池工艺进行深度处理,进一步提高废水处理效率。经过系统处理,废水CODCr从进水4000mg/L左右降为80mg/L以下,BOD5从进水1100mg/L左右降为20mg/L以下,处理效率均达到98%,排放水质完全达到广州市污水排放一级标准(DB4437-90)。通过工程的长期实际运行表明,该系统处理的出水水质稳定,处理效率高。  相似文献   

16.
土著微生物修复铬(Ⅵ)污染土壤的条件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铬(Ⅵ)污染土壤中筛选出的土著微生物初步解毒实验结果,将土著菌种制成六价铬还原菌剂,通过时间、温度、菌量、pH值、有机质用量等单因素条件实验,发现温度和有机质含量对六价铬还原影响显著,在上述各项较佳条件下施用该菌剂1个月后,对于浸出液六价铬浓度范围从10-55mg/L的污染土壤,六价铬的还原效果都可达到90%以上,高于化学法,这说明该菌剂可有效应用于六价铬土壤的生物修复。  相似文献   

17.
文章研究了在模拟条件下污水厂中百菌清污染的应急处理措施。试验结果表明:投加粉末活性炭可有效地去除百菌清,确保出水达到水厂排放标准,粉末活性炭在40 min内即可完成对百菌清87%以上的吸附,投加量在1.0 g/L时,溶液中剩余百菌清的含量为痕量,在气象色谱的检测下限(0.024μg/L)范围内;混凝沉淀工艺对百菌清也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在混凝剂投加量为150 mg/L的条件下,百菌清的去除率可达85.39%;粉末活性炭吸附和混凝工艺联用可以形成互补,有效去除百菌清的同时保证处理后出水碳水分离。  相似文献   

18.
铜绿微囊藻生长的营养动力学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应用Monod方程考察氮、磷营养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分别计算得到铜绿微囊藻对总磷的半饱和常数KsP与对总氮的半饱和常数KsN.结果表明:KsN>KsP,说明总磷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大于总氮.铜绿微囊藻的现存量(X)与特定增长率(μ)随着总磷或总氮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但都存在拐点.当总磷或总氮为单一限制性底物时,铜绿微囊藻特定增长率快速增加的总磷与总氮浓度区间分别为:0.005~0.2mg/L与0.01~2mg/L;由于铜绿微囊藻对氮磷亲和力(半饱和常数)的不同,氮磷比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并不表现在一个确定值上,也不能用某一确定比例来衡量一个特定水环境中影响铜绿微囊藻生长的限制性营养元素,而应结合氮、磷浓度与氮磷比进行综合考察确定.  相似文献   

19.
研究介孔复合吸附材料对微污染水源水中有机污染物和总磷的去除效果。"静态吸附"试验结果表明,介孔复合吸附材料对微污染水源水的TOC和总P去除率分别为76.7%和68.9%;TOC饱和吸附量为5.27mg/(g·L),总P饱和吸附量为0.486mg/(g·L);"动态吸附"试验结果表明,介孔复合吸附材料的最佳处理量为35mL/g,最佳吸附流速为5mL/min,在此条件下对TOC和总P的去除效果分别为68.7%和20.3%。综上所述,介孔复合吸附材料的整体吸附效果与活性炭相当,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