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城市周边地区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上海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心,近20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海城市周边地区经济蒸蒸日下,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并呈现其鲜的特点。分析上海城市周边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结果表明该区大气污染有从市区向郊县转移的迹象。东部河口区及滨岸带水污染加剧,主要表现在重金属污染和营养盐所引发的赤潮问题相比过去都有增加的趋势,一些难降解的有机物,如多环芳烃的富积也愈发严重,研究区内的苊,蒽,已经超出了ER-L和ISQV-low值,已具有潜在的不利的生物影响效应;另外,上海周边地区非点源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中畜禽尿粪污染,生活污染以及农药和化肥污染在非点源污染中更为。针对这些特征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把握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面源污染压力的演变规律,是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基本依据。运用1998~2006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模型对经济发展与农业面源污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选取各省化肥投入密度、农药投入密度、畜禽粪尿排泄物密度作为度量农业面污染源排放量的指标,选取各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发展衡量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源排放量与经济增长总体上具有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三类污染源与人均GDP均处于曲线上升阶段,自发到达农业面源污染减排拐点还需较长时间。政府应强化农业环境政策的干预力度,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  相似文献   

3.
连云港市农业非点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002年对连云港市农药化肥使用量以及水体中N、P等污染研究的结果显示:化肥的使用强度在381kg/hm^2,农药使用强度在8.12kg/hm^2;市区河流水体中N、P的含量严重超标,郊县河流的污染主要是N;水库污染相对较轻,近海海域的污染较为严重,地下水中,亚硝酸酸盐的含量超标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4.
洞庭湖区畜禽排泄物的环境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洞庭湖湿地是长江中游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其生态功能的退化制约了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来,随着湖区集约化畜牧业的迅速发展,畜禽粪尿等排泄物对湖区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从畜禽养殖量、粪尿等污染物的年排泄量、粪便猪粪当量及负荷量、土地畜禽粪便负荷承受程度4个方面估算并分析了洞庭湖各县(市区)畜禽养殖业的环境威胁性。结果表明:2007年洞庭湖区各类畜禽粪尿排泄总量为3 17279万t,相当于猪粪当量2 92113万t。全年畜禽粪尿流失总量达1 11048万t。畜禽排泄物中年流失化学需氧量50.80万t,氨氮7. 81万t。从畜禽粪便负荷量警报值及分级结果看,畜禽排泄物对岳阳楼区、汩罗市的环境威胁比较严重,对云溪区、临澧县、武陵区、岳阳县、津市市和湘阴县生态环境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农业化学品投入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业生产中,农业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产生了明显的负外部性影响,尤其是农业的面源污染问题随化肥、农药投入的增加而不断加剧。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对农业化学品投入数量及区域分布特征、农业化学品投入存在的问题及其所造成的面源污染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化肥和农药总投入不断增加,其中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和湖南6省投入总额接近全国的一半;农业化学品使用存在过量投入、投入结构失衡和施肥施药技术落后等问题;农业化学投入品的过量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正不断加剧,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对污染总量的贡献率不断上升。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包括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政策框架和配套制度建设、推广成熟的化肥农药施用技术和加强农业环保教育。  相似文献   

6.
苏州河非点源污染分析及调控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州河一期污水截流工程完成并运行以后,非点源污染对苏州河的污染贡献日益增大,研究苏州河非点源污染的类型,特点,过程并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已逐渐成为解决苏州河污染问题的一个主要方面,苏州河非点源污染类型主要包括农业非点源污染,畜禽粪尿污染,城镇及乡村地表径流,底泥二次污染,船舶航运污染以及沿岸码头作业等,在此基础上,指出苏州河市郊段非点源污染严重,支流非点源污染负荷大是目前苏州河非点源污染的两个主要特征,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成都经济区典型地貌单元(平原区和丘陵区)采集春季和秋季样品,共计52件农作物样品和100件土壤样品,通过美国EPA8080A方法测试样品中有机氯农药含量,以研究不同地貌单元不同季节有机氯农药污染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中DDT含量高于HCH含量;平原区绵竹市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含量高于丘陵区盐亭县土壤有机氯农药含量;在平原区的绵竹市,秋季采集的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含量高于春季样品中有机氯农药含量;在丘陵区的盐亭县,春季采集的土壤有机氯农药含量高于秋季样品中含量。农作物中有机氯农药的检出率较高,各种作物浓度均未超标,但对人们健康具有潜在危害。油脂含量高的粮食作物中有机氯农药含量高于叶类蔬菜和果实类蔬菜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地貌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有机氯农药施用是造成两个地区春、秋季土壤含量特征不同的主要原因,而植物的吸收方式、OCP的物理化学性质是影响农作物中OCP含量不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畜禽粪便排放时空分布及污染防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掌握畜禽粪便的时空分布,有利于高效防控其污染环境的可能。采用排污系数法,估算出2000~2015年间四川省畜禽粪便、COD及氮磷产生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2015年四川省畜禽粪便的排放时空分布特征与畜禽粪便、氮、磷污染情况。结果表明:(1)2000~2015年,四川省畜禽粪便平均产生量约2.10亿t猪粪当量,其中猪、牛、家禽是当地环境威胁的主要畜禽种类;(2)2015年四川省产沼气潜力可观,但大部分地区受到畜禽粪便污染,其中德阳市、雅安市两地预警级别达Ⅵ级,对环境影响严重;(3)2015年四川省氮、磷耕地负荷的平均值分别为78.45 kg/hm2和13.57 kg/hm2,均低于欧盟的限量标准(氮170 kg/hm2、磷35 kg/hm2),但大部分地区面临氮、磷污染风险。其中成都市、德阳市、雅安市氮、磷污染风险均较高,自贡市、泸州市等氮、磷污染风险整体不高,但畜禽养殖量近50%环境容量,这些地区应做好畜禽养殖总量控制及污染物消减措施。 关键词: 畜禽养殖;粪便污染;时空分布;污染防控;四川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2~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农业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化肥源面源污染、厩肥源面源污染、灌溉过程碳排放及农药流失作为非合意产出,构建了以"蓝水-绿水"为中心的水资源分析框架,借助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探析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过程的绿色技术进步情况,利用空间面板模型重点考察绿色技术进步、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水资源利用过程的污染排放之间的关系。化肥源面源污染排放量和农药流失量均表现出空间聚集的特性;在其他投入和产出不变的的既定条件下,促进农业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绿色技术进步能够缓解农业污染的局面;将农药流失污染作为非合意产出的农业水资源利用绿色技术进步带来的环境污染减排积极影响更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4类污染排放分别体现为倒N型、倒U型、正N型和倒N型的关系,随着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仍处于农药、化肥粗放使用的倒N型的上升阶段,农药流失和化肥施用引起的面源污染情况仍在加剧,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厩肥还田造成的面源污染相分离的状态逐渐消失,而农业水资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污染情况则不容乐观,大部分地区农业灌溉所产生的碳排放面临快速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鄱阳湖流域农村生活区面源污染特征及其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生活区水环境是流域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鄱阳湖流域是我国的重要农业生产区,农村人口众多,未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分散畜禽养殖污染由于无序排放导致了鄱阳湖流域河湖水质下降,湖泊富营养化指数升高。通过采用污染物当量算法对鄱阳湖流域农村生活区面源污染估算,分析了1991~2011年农村生活污染现状及其趋势,并分析了鄱阳湖河湖水质变化趋势及其在农村生活区面源污染中的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1991~2011年,鄱阳湖流域农村人口、生活污染、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分散畜禽养殖污染不断增加,其中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物排放量、TN、TP和COD排放量增长了1268%,年平均增长量分别为036、002、1681和021万t;固体废弃物排放量、TN和TP排放量增加了1268%,年增长量分别为362、076和080万t;分散畜禽养殖污染TN、TP和COD的含量分别增长了9913%、6384%和7227%,年均增长量分别为022、003和009万t;(2)2000年以来,鄱阳湖流域河湖水质呈下降趋势,其中鄱阳湖湖泊的水质和富营养化指数下降趋势分别在001和005水平上具有显著性;(3)鄱阳湖流域农村生活区面源污染对流域水环境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分散畜禽养殖污染的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1.
农业非点源污染对太湖水质的影响:发展态势与研究重点   总被引:35,自引:6,他引:35  
太湖水污染的主要症结是水体中氮、磷不断富集导致的富营养化,而随着区内化肥用量的不断增加和集约化畜禽殖业的发展,流域内农业非点源营养物质的排放将保持持续上升的势头。要实现使太湖水变清的目的,必须把农业非点源营养物的排放控制在最低的水平,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今后应加强:(1)农业养分流失的定量化研究;(2)非点源污染物的转移转化特征研究;(3)农业非点源污染高风险区的识别;(4)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与管理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2.
钱塘江干流杭州段水体氮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钱塘江干流杭州段2000—2001年进行水质监测,并结合历年监测资料,分析了钱塘江水体氮污染特征和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浓度在不同江段、不同水期、不同年际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表明:(1)钱塘江干流杭州段自上游至下游,氨氮在枯水期的浓度明显高于平、丰水期,几乎所有断面枯水期的氨氮浓度均超过地表水Ⅱ类标准。钱塘江下游河段,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在枯水期的浓度明显高于平、丰水期。(2)钱塘江流域工业含氮废水的排放引起局部水体氨氮污染,但流域内生活污水和畜禽粪便的污染是造成整个杭州段氨氮污染的主要原因。(3)钱塘江干流杭州段NO3--N浓度在1991—2001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钱塘江流域农田化肥过量施用是造成水体NO3--N浓度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有机无机肥料对农业环境影响述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论述了有机肥在中国的使用情况和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化肥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化肥对土壤肥力的贡献、有机肥和化肥对大气环境和水体的影响。目前人们在对化肥使用的认识上普遍存在误区,认为施用化肥一定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只有使用有机肥才能解决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今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农业产品的生产在养分的投入上仍然需要以化肥为主,充分、合理、平衡的化肥投入不仅能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数量上的需要,而且一定能满足人们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化肥的合理施用可以改善和提高农产品品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水体污染。化肥本身是无害的,有害的是对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在肥料问题上,今后需要关注 的应该是生产和使用更优质、更高效的化肥,推广科学合理的施肥技术,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针对农户有机肥施用的高意愿低行为现象,利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当阳市的372个果菜茶种植户样本,基于技术环境视角,运用系数集束化方法探讨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纳行为表达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农户有机肥施用意愿与行为产生偏离,仍有31.45%的样本农户在具有意愿的前提下并没有真实的有机肥施用行为;(2)技术环境对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施用行为的影响极显著,其中地块要素和原料获取是阻碍有机肥施用行为表达的两大主要因素;(3)农户的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纳行为主要受农业劳动力数量、地块土壤肥力、农产品销售难易度、有机肥获取成本、地块平均坡度、农产品价值认可度、政府宣传力度、是否养殖畜禽和有机肥补贴政策的影响。因此,要重点发展种养协调与土壤修复区域的有机肥技术推广,关注农户利益,营造良好的政策与市场环境,加强有机肥技术的创新和研发,提高技术环境与技术属性的匹配度,促进有机肥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三角洲城郊畜禽粪便的污染负荷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02,自引:0,他引:102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区内地表水环境迅速趋于恶化。研究发现,畜禽粪便流失污染地表水的现象已成为本区郊县(区)最大的有机污染源和最引入注目的非点源污染问题之一。以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苏锡常、杭嘉湖和宁绍地区为例,结合当地畜禽饲养量,采用各类畜禽的粪便及其污染物的排泄系数,估算了畜禽粪便的污染负荷当量。从现行的政策法规、饲养基地的布局和利用情况等方面分析了近年来本区畜禽污染严重的原因。提出要加强畜禽粪便的综合治理力度,制订畜牧业污染防治法,完善和配套畜禽粪便的综合治理设施,实现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和生态化,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清洁生产、达标排放的长江三角洲畜牧业生产新格局。  相似文献   

16.
农业生产者不规范的农药施用行为是制约农产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也是衍生食品安全风险的根源。为深入探究农业生产者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农药施用行为选择逻辑,文章以山东、河南、黑龙江、江苏、浙江等五个典型农业生产省份986个农业生产者的实地调研数据为例,在对农业生产者农药施用行为的个体特征、种植特征、认知特征、行为态度及政府政策实施情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剖析了农业生产者农药施用行为选择逻辑及其影响因素。统计结果显示,近九成农业生产者施用低毒高效农药,超过九成农业生产者认为不合理施用农药会给其收益带来风险。实证分析结果也进一步证实,农产品的主要生产用途与农业生产者对农药施用安全间隔期的认知分别是影响农业生产者是否按剂量施用农药、是否按安全间隔期施用农药的最主要因素。对农药不合理施用的风险感知、对农药残留的认知、务农年限、参加技术培训的态度、年龄、政府的宣传教育,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家庭人口数、种植面积等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对农业生产者农药施用行为产生影响。基于研究结果,文章提出建立激励机制以提高农业生产者学习规范施用农药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普及规范施用农药知识以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宣传教育体系、实行差异化补贴政策以减少农业生产者因过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投机行为、严厉打击农药以假乱真现象、加强对农业生产者、农药生产商及销售商的监督管理以规范农药市场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甘肃康县棘腹蛙种群资源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7年4月开始对甘肃陇南市康县分布的棘腹蛙种群数量及其栖息环境进行了为期7个月的初步调查。调查发现:从4月出蜇到8月繁殖高峰期间,种群内成体数量呈现较明显的增加,且距人类生活区越近,种群数量越小。综合调查和走访结果,可以确定棘腹蛙在该地区的种群数量已很少,且各个斑块内均为小种群;影响种群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类的活动带来直接和间接影响,如社区居民大量捕捉,农药化肥污染,冶矿企业废水、废渣污染等造成栖息生境退化或丧失;棘腹蛙的生存范围在逐渐地向远离人类活动区域的方向缩减。因此,需要加大保护力度,以确保甘肃南部的这一独特两栖类种群继续生存繁衍。  相似文献   

18.
三峡水库中下游水体氮磷时空变化与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每月定期测定了位于三峡水库中下游的云阳、巫山、秭归和三斗坪段的TN、NH4 N、NO3 N和TP浓度。结果表明:4个段面水质中的TN、NH4 N、NO3 N和TP浓度空间差异不显著,但季节变化显著,TN和TP的季节变化呈单峰格局,分别在5月和7月达到最大值;NH4 N的季节变化则呈双峰格局,主要的峰值出现在7、8月,次要的峰值出现在3、4月。4个地点低水位期(3~8月)的TN、NH4 N、NO3 N和TP浓度都高于高水位期(9月~次年2月)。主要因为在低水位期,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的降雨量大,入库流量显著增加,污染物主要来自长江上游入库的非点源污染和水库两岸农田施用农药化肥造成的面源污染。三峡水库三期蓄水后,水库水质与前两期蓄水后的水质变化不大,水质仍然保持良好,高水位期为Ⅲ类水质,低水位期为Ⅳ类水质  相似文献   

19.
基于调节聚焦理论的生物农药推广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学农药在提高单位耕地面积农产品产量和效益的同时,由于过量施用、利用效率低下等污染了生态环境、危害农产品安全和损害消费者健康等问题,而具有低残留、低污染和环境友好性优势的生物农药逐渐得到公共部门和业界的重视。但生物农药能否得到大范围推广和施用,关键在于能否改变农户的农药施用行为和农药生产企业的积极参与。由于生物农药施用涉及农户的当前利益和长期利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等相关因素,使农户的农药施用决策具有突出的心理距离属性。本文引入调节聚焦理论,建立了心理距离与农户农药施用决策和心理动机的关系,实证研究生物农药推广对农户农药施用决策、支付愿意(WTP)、农药生产企业态度和再次施用意愿的影响。结论如下:1施用生物农药给农户带来的收益是长期的、全社会的和不确定的,而多数农户农药施用决策所考虑的利益是当前的、私人的。因此,二者在心理距离、调节聚焦以及利益追求方面是不匹配的,这揭示了当前生物农药推广过程中出现的"叫好不叫座"的原因;2农药生产企业能够从生物农药推广中获利。如果生物农药推广得当,将会提高农户对生物农药以及农药生产企业的积极评价,其对生物农药的愿意支付价格和再次施用意愿也会提升;3调节聚集信息诉求和心理距离的匹配,对农户生物农药施用决策存在显著影响。当预防(或促进)聚焦信息诉求与近(或远)心理距离匹配时,农户对生物农药信息诉求的认同度较高,施用意愿也更高。因此,要提高生物农药的推广效果,针对农户农药施用决策具有近心理距离的特点,公共部门及农药生产企业在推广生物农药时应该强化预防聚焦信息,而弱化促进聚焦信息;此外,生物农药推广过程中,公共部门及农药生产企业也可以通过宣传策略,延长农户农药施用决策时的心理距离与改善生态环境的促进聚焦目标相匹配,从而提高农户施用生物农药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不仅会影响农产品品质,还会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压力。在化肥、农药过量使用比较普遍的情况下,如何减小化肥、农药的使用强度是当前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难点,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文章从城乡转型发展需要农地与农业劳动力"再配置"出发,理论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户的农地退出意愿对化肥、农药使用强度的影响,然后利用2019年7—8月调查获得的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种植小麦、玉米和稻谷三种主要粮食作物的853户农户调查数据,将农地退出分为部分退出、全部退出两种类型,以单位耕地上的化肥、农药投入金额反映农户的化肥、农药使用强度,采用可解决内生性问题的处理效应模型(TEM)估计了农地退出意愿对化肥、农药使用强度的影响,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在给定的退出补偿标准下,分别有多达50.40%和34.50%的农户愿意退出部分农地或者全部农地;与不愿意退出农地的农户相比,愿意退出部分农地和全部农地的农户,其化肥、农药使用强度分别高93.24元/亩和97.44元/亩,农地退出意愿越强,农户生产三种主要粮食作物的化肥、农药使用强度越大。基于是否愿意或乐意接受国家征地、是否想扩大农地经营规模的稳健性检验发现,农地退出意愿对化肥、农药使用强度有稳定可靠的正向作用。因此,为了进一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农业绿色发展,需要加快完善进城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农地的制度安排,积极培育规模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推动农地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