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8 毫秒
1.
采用铁炭微电解-Fenton联合工艺处理制药废水生化出水,探讨了初始pH对微电解过程COD降解速率、出水中Fe2+和Fe3+变化规律以及后续Fenton氧化效果的影响,为优化联合工艺提出了微电解反应pH过程控制的理论。采用pH过程控制时,微电解对COD降解速率大大提高,降解过程基本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同时可大大提高Fe2+和Fe3+浓度及总铁析出量。试验结果表明:当初始pH=2.5,以3.0L/h连续性投加稀硫酸100 min,曝气微电解反应2 h,出水再投加1.0mL/L的H2O2进行Fenton氧化2 h,出水COD总去除率可达85.6%;采用pH过程控制可将微电解出水ρ(Fe2+)浓度从48.6 mg/L提高至149 mg/L,COD降解速率从10.9 mg/(L·h)提高至23.8 mg/(L·h)。  相似文献   

2.
采用铁碳微电解/Fenton试剂组合工艺对炼油碱渣废水混凝沉淀处理后出水,进行降解研究。实验结果表明:pH值为3,废水与铁碳填料的体积比为2∶1,微电解反应时间2 h,曝气的条件下,废水的处理效果最好,COD的去除率超过42.5%。Fenton试剂处理微电解反应出水的最佳操作条件是:pH值在2~3之间、反应时间2.5 h、Fe2+浓度为800 mg/L左右、H2O2浓度为0.25 mol/L,在此条件下,Fenton试剂处理微电解处理后的炼油碱渣废水COD平均去除率为63.8%以上,微电解/Fenton工艺对COD的总去除率在79.2%左右,可生化性由0.16提高到0.56。  相似文献   

3.
微电解技术预处理印染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丽  胡将军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11):109-110,113
印染废水因污染物浓度高、色度大、可生化性差成为难处理的工业废水。本文采用微电解-生化工艺对印染废水进行工程实验,微电解预处理使废水中的COD大幅去除,并显著提高其可生化性;色度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工程实验结果表明,微电解-生化工艺处理效果好、出水水质稳定、运行费用低,处理后废水能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铁碳微电解装置存在的偏流、堵塞、填料板结等问题,对装置结构进行了优化改进,采用催化微电解填料对硝基苯废水进行预处理。在装置内部增加挡圈防止设备偏流,增设废水内循环工艺以防止设备堵塞,改变填料的结构以防止设备板结,并采用催化微电解填料提高反应速率。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催化填料类型、进水浓度、反应时间及pH值对微电解反应过程的影响,以探索硝基苯预处理的显著影响因素和最佳条件。结果表明:采用含铜催化剂,硝基苯的质量浓度为30 mg/L,反应时间为60 min,pH为3. 0时,反应达到最佳状态,出水能够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且设备运行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CCD法对铁碳微电解盐酸黄连素废水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二次多项式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动力学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对初始浓度为100 mg/L的盐酸黄连素进行铁碳微电解的最佳条件是:曝气量3.78 L/min、固液比0.45、反应时间3.46 h、初始pH 2.90;在此条件下,盐酸黄连素去除率的响应面模型验证值为84.23%,实验值为82.93%,两者仅偏差1.3%。铁碳微电解降解盐酸黄连素动力学过程与表观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拟合程度最高,利用二级衰减方程模型C_t=a/(1+bt)在不同盐酸黄连素初始浓度下的反应进行拟合,其拟合相关系数均达到0.97以上,较好地反映了铁碳微电解盐酸黄连素的动力学过程,有助于分析不同反应时间下废水剩余浓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微电解-Fenton法处理拉米夫定废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分别采用微电解-Fenton氧化串联工艺和H2O2强化微电解工艺预处理难降解拉米夫定工业废水,通过对有机物、色度去除率的优选和反应过程中Fe2+浓度变化的分析,确定了最佳工艺及工艺运行方式。结果表明,微电解-Fenton氧化串联工艺宜采用微电解阶段后调节pH值的运行方式,与不调节pH值的运行方式相比,CODCr去除率提高了6.85%;H2O2强化微电解工艺,反应100min时,CODCr去除率为71.71%,色度去除率为98.15%,与微电解-Fenton氧化串联工艺相比反应时间短,投加药剂费用少,不需另设专门Fenton反应设备。通过废水处理前后的UV/Vis吸收光谱图比较,表明2种工艺对拉米夫定废水具有较理想的处理效果但最终降解产物不同。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提高Fe-C二元微电解材料去除难降解抗生素氧氟沙星(OFL)的性能,构建了Fe-Cu-C三元微电解体系.主要探究了Fe-Cu-C三元微电解材料的最佳制备及运行条件,通过添加淬灭剂鉴别微电解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活性物质,采用SEM、XRD、EDS、FTIR、UV-Vis对絮体、反应前后的微电解材料及OFL废水进行表征.结果表明:Fe-Cu-C三元微电解材料的最佳制备条件为:Fe/C比为1:1、膨润土比例为35%、碳酸氢铵比例为7%、煅烧温度为900℃、CuO添加比例为4%.该条件下,Fe-Cu-C三元微电解体系对OFL的去除率较Fe-C二元微电解体系提高了15.28%.在OFL初始浓度为20 mg·L-1、pH=6、投加量为20 g·L-1、曝气量为5 L·min-1时对OFL的降解效果最好,达到了88.06%,较Fe-C二元微电解体系提高了10.22%.微电解材料去除OFL主要依靠活性物质的降解作用,而Fe-Cu-C三元微电解体系能够增加电子转移途径,从而加快电子转移速度,产生更多的活性物质,具有更强的OFL断键能力.以上结果表明,Fe-Cu-C三元微电解体系具有更显著的OFL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8.
以多孔结构的多元合金为填料,采用微电解耦合催化氧化深度处理制药废水。研究了废水初始pH、微电解时间、填充率、H2O2投加量、催化氧化时间等对废水COD去除效果的影响。试验最佳工艺为:充氧曝气条件下,初始pH 2.5,微电解90 min,填充率1∶1,H2O2投加量2‰,催化氧化120 min,COD的平均去除率为52.25%,出水COD平均质量浓度为276 mg/L。  相似文献   

9.
利用铁碳微电解技术对含铜黄连素制药废水进行预处理,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反应时间,铁粉和废碳投加量,pH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并设计了回收金属铜的工艺流程.结果表明:采用铁碳微电解工艺处理初始Cu2+浓度约为20000mg/L,黄连素浓度为1 700~1 900mg/L的含铜黄连素制药废水,当废水pH为2.0~3.0,...  相似文献   

10.
微电解法处理电镀废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酸性含Cr6+、Ni2+、Cu2+的电镀废水进行"微电解—中和—混凝沉淀"处理的实验,发现只要满足微电解接触时间大于5min,中和后pH>7.5这两个条件,处理后的废水中重金属浓度即可达标,并根据这一结果,开发出"微电解含Cr6+—中和—混凝沉淀"的电镀废水处理新工艺,实践证明其运行简便,处理成本低,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通过静态试验,研究了生化-铁碳微电解-生化、生化-铁碳微电解-混凝沉淀、混凝沉淀-铁碳微电解-生化3种工艺降解造纸废水COD的效果,考察了铁碳微电解法对造纸废水生化性能的改善。试验结果表明,经过铁碳微电解预处理后的造纸废水,其生化性能得以增强;相对混凝沉淀出水,铁碳微电解出水采用生化处理作为后续处理工艺更佳,其COD去除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维生素B_1制药废水的铁炭微电解-混凝预处理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维生素B1制药废水高有机物浓度、高悬浮物、色度高、难降解的特点,采用铁炭微电解-混凝工艺对其进行预处理,效果良好。铁炭微电解-混凝工艺的最佳运行条件为:进水pH值为4,铁炭比为1∶1,曝气量为0.2m3/h的情况下停留时间80min。出水CODCr浓度平均为1600mg/L,去除率约为79%,色度去除率为85%,出水达到了(GB8978-1996)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3.
使用催化 曝气 微电解 工艺对石 油炼厂延 迟焦 化装 置高 浓度 生产 废水 处理 进行 了现 场 小试研究。 重点考察 了微电 解的作用 和 影响 因素 ,并 结合 电 导率、氧化 还 原电 位( O R P) 的变 化 特 点对处理机 理进行了 探讨,为 中试设计 及运行 提供了较 为完整 的参数。 结果表 明:对 S2 - 及 C O D Cr 总去除率分 别可达 90 % 和68 % 以上,并 大幅提 高了可生 化性,该 工艺 对炼 厂高 浓度 废水 具有 良好 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4.
使用催化 曝气微电解 工艺对石 油炼厂延 迟焦 化装 置高 浓度 生产 废水 处理 进行 了现 场 小试研究。 重点考察 了微电 解的作用 和 影响 因素 ,并 结合 电 导率、氧化 还 原电 位( O R P) 的变 化 特 点对处理机 理进行了 探讨,为 中试设计 及运行 提供了较 为完整 的参数。 结果表 明:对 S2 - 及 C O D Cr 总去除率分 别可达 90 % 和68 % 以上,并 大幅提 高了可生 化性,该 工艺 对炼 厂高 浓度 废水 具有 良好 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5.
采用铁碳微电解工艺对湿法腈纶废水进行预处理试验。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铁屑、活性炭投加量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铁碳微电解工艺处理初始CODCr为1 076 mgL,CN-浓度为5.50mgL的湿法腈纶废水,当铁碳微电解反应中铁屑和活性炭投加量均为35 gL,反应时间为90 min,初始pH为4.50时,废水中CODCr的去除率在36.0%以上,CN-的去除率超过90%;废水BOD5CODCr由0.39提高到0.56,废水可生化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印染废水中退浆、煮炼、漂白高浓度废水具有有机物浓度高、成分复杂和难生化降解等特点,经铁炭微电解工艺处理后,不仅能有效的去除COD、色度,还能将B/C比大大提高,有利于后续生物处理效果的提高。本文针对微电解处理印染高浓度退煮漂桨废水来研究影响其处理工艺条件的相关参数:进水的p H值、铁炭质量比、反应时间。寻找微电解处理高浓度印染废水的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7.
羧甲基纤维素生产废水特性及处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通过混凝试验、生化试验探讨了羧甲基纤维素生产废水的特性,并采用铁炭微电解进行预处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种废水混凝效果较差,COD去除率仅为5%左右。COD超过845mg/L时,呈现生物抑制性,且随COD浓度增高生化处理效果严重下降;盐分对生化处理效果有反面影响。废水经过微电解预处理后COD降低35%左右,且生化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微电解工艺通过电化学、氧化、还原、吸附及絮凝等协同作用,实现脱色、去除有机污染、降低毒性、改善可生化性等目的,具有适用范围广、处理效果好、成本低、工程可操作性强、低碳环保等优点,是目前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一种较为理想的工艺,但传统微电解填料存在诸多制约其工程应用的瓶颈问题,本文将通过对微电解工艺原理、传统微电解填料存在问题等具体分析,提出解决传统铁炭微电解填料存在板结、堵塞等关键问题的方法及措施,为今后新型高效微电解填料的制备及拓展微电解工艺应用范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铁炭微电解预处理ABS凝聚干燥工段废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铁炭微电解系统对ABS凝聚干燥工段废水进行预处理研究,研究了不同进水pH对铁炭微电解处理效果的影响. 为了研究铁炭微电解系统分解转化有毒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电化学作用,分别建立了活性炭对照试验和海绵铁对照试验. 结果表明,铁炭微电解系统能高效分解转化废水中的有毒难降解有机污染物,使废水的ρ(BOD5)/ρ(CODCr)由0.32提高到0.60以上,极大地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不同进水pH对铁炭微电解系统处理该废水的影响相对较小;在保障铁炭微电解高处理效率的前提下,为了降低铁屑的消耗速率,提高铁炭微电解的使用寿命,降低其运行成本,最佳进水pH为4~6.   相似文献   

20.
铁炭微电解工艺具有处理范围广、以废治废、成本低的优点,但对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效果有限。文章以沥青废水对象,采用不同方法对铁炭微电解进行强化处理,以期提高废水COD去除率。结果表明:单纯使用微电解技术,沥青废水的COD去除率为60%,使用超声、外加电场、Fe-Al-C微电解及催化剂MnO2进行强化后,废水的COD去除率分别为78.3%、83.3%、82%和76.5%,相比于单独微电解COD去除率均有较大提高,其中,Fe-Al-C是最为简单有效的微电解强化方法,经过处理后废水COD降为835 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