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首次对我国特有属药用植物裸蒴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色谱方法分离化合物,以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并采用MTT法对其进行体外细胞毒活性测试.该植物根部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癸酰基-2-壬基吡啶(1)、豆甾烷-3,6二酮(2)、豆甾-4-烯-3,6二酮(3)和胡萝卜苷(4).其中化合物1~3为首次从裸蒴属植物中分离得到,这3个化合物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Hep3B)的增殖均显示一定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重结晶等方法从有害植物日本菟丝子(Cuscuta japonica Choisy)的水浸液有机萃取物中分离出能显著抑制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种子萌发的化感物质,并采用核磁共振(1HNMR、13CNMR)法、质谱(MS)法等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能显著抑制薇甘菊种子萌发的日本菟丝子化感物质为桂皮酸(cinnamicacid)和3-苯基丙酸(3-phenylpropanoic acid)。这2种化合物在菟丝子属的植物中属首次分离鉴定。这2种化感物质具有开发为生物源农药(如除草剂)的潜力。研究结果为入侵植物薇甘菊的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日本菟丝子的开发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戴竹青  戴巍  王明新  张文艺 《环境化学》2019,38(9):2108-2117
采用高铁酸钾降解水中典型嗅味物质异佛尔酮(IPO),考察了高铁酸钾投加量、溶液初始pH、IPO浓度、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IPO降解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进行多因素实验设计,利用二次多项式和逐步回归法拟合了IPO降解率、Fe~(2+)、Fe~(3+)与降解条件之间的关系,对降解条件进行了优化.采用GC-MS分析IPO的降解产物,探讨了IPO的降解机理.结果表明,高铁酸钾可以在1 min内迅速降解IPO. IPO降解率与高铁酸钾投加量正相关,与溶液初始pH负相关.在IPO初始浓度为6.0 mg·L~(-1)、溶液初始pH值为4.0、高铁酸钾投加量为0.9 g·L~(-1)、反应时间为5 min时,IPO降解率可达100%. Mn~(2+)、Mg~(2+)、NH~+_4和HCO~-_3等共存离子会抑制高铁酸钾对IPO的降解.高铁酸钾对IPO的氧化降解作用大于吸附、混凝的去除作用. GC-MS检测到的降解产物有4-羟基-4-甲基-2-戊酮、5-异丙基-5-甲基二氢-2(3H)-呋喃酮和4-甲基-4-戊烯-2-酮等物质,推测高铁酸钾对IPO的降解途径主要是氧化、加氢和脱碳等.  相似文献   

4.
不同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释放气体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体反硝化脱N、温室气体排放以及O2释放过程均是水体生态系统中发生的重要生化反应过程。为了明确不同类型水生植物对这些过程的影响程度,采用自主研发的原位收集水体释放气体装置,于2012年7—8月对滇池草海中自然生长的挺水植物〔菖蒲(Acorus calamus)〕、浮叶植物〔睡莲(Nymhaea tetragona)和荷花(Nelumbo nucifera)〕、漂浮植物〔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沉水植物〔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和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及对照(无植物)区域内释放的N2、CH4、O2、CO2和N2O的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水生植物生长区及对照区释放气体主要由N2、CH4和O2组成,其余成分主要是CO2和N2O。沉水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明显促进了水域内O2释放过程,进而提高了水体释放气体的速率及各气体成分通量值。而睡莲、荷花和凤眼莲由于叶片覆盖水面的影响,降低了水体藻类的光合能力,造成该区域水体释放气体的速率中值低于对照区,且各气体成分释放通量值也较低。各区域释放气体中CH4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菖蒲区释放的气体中N2浓度显著高于对照区(P0.05)。  相似文献   

5.
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测定水中典型臭味物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会产生各种有臭味的次生代谢产物,其中最常见的是2-甲基异莰醇(2-Methylisoborneol MIB)和土臭素(Geosmin GSM),其嗅阈值低,在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的限值均为10ng·L-1.因此,建立痕量典型臭味物质的快速、高灵敏度及可靠的分析方法对我国预警异味水质突发事件和开展相关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  相似文献   

6.
江苏太湖地区农村生活用水量空间差异及污水去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江苏太湖地区农村生活用水量及污水去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户人均日用水量地区差异较大,在平原区从大到小依次为常州市〔99.2 L·(人·d)-1〕、苏州市〔76.9 L·(人·d)-1〕和无锡市〔64.1 L·(人·d)-1〕,在丘陵山区从大到小依次为无锡市〔118.6 L·(人·d)-1〕、镇江市〔109.1 L·(人·d)-1〕和常州市〔93.6 L·(人·d)-1〕,农民收入与农村人口数量是影响农村用水量的重要因素。化粪池是江苏太湖农村地区最常见的污水处理方式,其中无锡市、苏州市、常州市和镇江市农村厕所污水的化粪池平均处理率分别为96.6%、92.8%、91.0%和84.9%。但是现有的污水处理设施并不能有效减轻该地区生活污水对地表水环境的压力,从厕所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比例来看,在平原区生活污水处理效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无锡市(60.9%)、常州市(22.8%)和苏州市(5.2%),在丘陵山区依次为无锡市(55.7%)、镇江市(9.1%)和常州市(2.2%)。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硝酸铈铵为引发剂,制得了甲基丙烯酸甲酯与交联玉米淀粉的接枝共聚物,当〔Ce~(4+)〕为5×10~(-3)mol·L~(-1)、〔MMA〕为7.52×10~(-1)mol.L~(-1),于50℃反应4h,所得接枝共聚物的接枝率和接枝效率都较高。将接枝共聚物分别与NH_2OH及KH_2NH_2反应,所得的产物具有对Cu~(2+),Pb~(2+),Zn~(2+)等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不同发酵温度对大曲品质的影响,以同一批制曲原料进行中温和高温发酵,将两类成品大曲作为研究对象,全面比较微生物群落结构、酶活及挥发性化合物差异.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大曲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测定大曲挥发性化合物.结果表明,发酵温度对大曲细菌群落影响更大,泸州高温曲的细菌和中温曲相比,芽孢菌属(Bacillus)相对丰度显著上升,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魏斯氏菌属(Weissella)显著下降.而高温曲的真菌仅曲霉属(Aspergillu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中温曲.随着温度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使得酶活和挥发性物质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从酶活结果来看,高温曲的液化酶和糖化酶显著低于中温曲(P 0.05).从挥发性化合物来看,高温曲的挥发性化合物更为复杂,其中醛类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中温曲(P 0.05),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OPLS-DA)分析,发现4-乙烯基愈创木酚、异戊酸、异戊醛、2-戊醇、二甲基三硫和2-甲基丁醛可能是泸州高温曲和中温曲的重要差异化合物.本研究表明温度作为工艺要点能够影响大曲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酶系,进而影响大曲挥发性化合物成分,结果可为科学化制曲提供理论基础.(图6参33)  相似文献   

9.
珍稀濒危植物珙桐果实中的萌发抑制物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许多研究表明 ,抑制物的存在是导致种子休眠的重要原因 .珍稀濒危植物珙桐的种子具有很长的休眠期 .通过对果实中抑制物质的初步分离 ,结果显示 ,除内果皮和胚乳外 ,其果肉中也存在大量抑制物 ,其抑制活性分别为果肉>内果皮 >胚乳 .果肉提取物经柱层析得到 2 4个组分 ,绝大部分组分具有抑制作用 .内果皮和胚乳提取物经系统溶剂法分离 ,结果表明 ,内果皮中抑制物质主要存在于乙醚相、乙酸乙酯相和甲醇相中 ,胚乳中抑制物质主要存在于甲醇相和乙醚相中 .大量抑制物质的存在是珙桐种子休眠期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图 4参 17  相似文献   

10.
对四川道地药材丹参内生真菌的抑菌活性及其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研究,以期寻找出抑制多重耐药致病菌的新型抗菌物质.通过分离纯化丹参茎和叶中的内生真菌,得到145株菌株,将菌株发酵液分别进行普通致病菌(肠炎沙门氏菌、鸡白痢沙门氏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O157:H7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和多重耐药致病菌(沙门氏菌耐药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株和大肠杆菌耐药株)的抑菌试验,筛选得到3株具有显著抑菌效果的菌株.其中抑菌效果最显著的一株菌株S4,经形态学观察和18S rDNA序列分析确定其为Phomopsis sp.对S4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相进行大类成分、LC-MS和GC-MS分析,结果显示发酵液中富含酚性物质、生物碱、对羟基苯乙醇等重要生物活性物质.本研究表明丹参内生真菌抑菌效果显著,富含活性物质,为耐药菌的控制提供了新的资源.表5图4参20  相似文献   

11.
溶剂气浮分离法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卫国  任欣 《环境化学》1997,16(3):220-226
本文研究了待分离物呈表面活性物系(甲基橙-十六烷基氯化吡啶、十六烷基氯化吡啶)和呈疏水性物系(铜-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镍-丁二酮肟)的溶液气浮变化规律。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分离效率的高低与有机相和气浮分离物相互作用的强弱不相关。通过高速摄影及计算证明,水相和有机相两相界面间的稳定的气泡层存在,它一方面使待分离物质在水相中的停留时间在大增加,另一方面又保护了已捕集的待分离物质,从而增加了气泡吸附总  相似文献   

12.
褐煤风化过程中化学特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测定了6种不同风化程度褐煤的化学性状。结果表明,随着在自然界堆积风化时间的延长,褐煤的总碳,总氮含量及碳氮比都下降,灰分含量则增大,可提取的腐植酸及黄腐酸量明显增大,且紫外吸光值呈系统变化,尤其是黄腐酸中聚乙烯吡咯烷酮树脂可吸附部分(黄腐酸中腐植部分)随风化加深而降低,各种不同风化程度褐煤中腐植酸的红外吸收光谱变化不是很明显,且与土壤腐植吸收光谱相似。  相似文献   

13.
Sensory neurons originating in nodose and jugular ganglia that innervate airway epithelium (airway neurons) play a role in inflammation observed following exposure to inhaled environmental irritants such as ozone (O3). Airway neurons can mediate airway inflammation through the release of the neuropeptide substance P (SP). While susceptibility to airway irritants is increased in early life, the developmental dynamics of afferent airway neurons are not well characterized. The hypothesis of this study was that airway neuron number might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age, and that an acute, early postnatal O3 exposure might increase both the number of sensory airway neurons as well as the number SP-containing airway neurons. Studies using Fischer 344 rat pups were conducted to determine if age or acute O3 exposure might alter airway neuron number. Airway neurons in nodose and jugular ganglia were retrogradely labeled, removed, dissociated, and counted by means of a novel technique employing flow cytometry. In Study 1, neuron counts were conducted on postnatal days (PD) 6, 10, 15, 21, and 28. Numbers of total and airway neuron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PD6 and PD10, then generally stabilized. In Study 2, animals were exposed to O3 (2?ppm) or filtered air (FA) on PD5 and neurons were counted on PD10, 15, 21, and 28. O3-exposed animals displayed significantly less total neurons on PD21 than FA controls. This study shows that age-related changes in neuron number occur, and that an acute, early postnatal O3 exposure significantly alters sensory neuron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4.
梅树经氟化氢熏气后,离区纤维素酶活力升高,这可能是某些植物受大气氟污染后产生非正常落叶的原因。熏气前喷洒生长调节物质,可以相对降低纤维素酶活力,有效地抑制大气氟污染产生的落叶效应。  相似文献   

15.
在阐述城市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根源的基础上,指出城市问题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具体表现为“流”或过程的失调;“网”或结构的失调;“序”或功能的失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室内实验,分析了悬浮物对0号柴油乳化油吸附、解吸的基本规律,并对泥沙浓度和温度因素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悬浮物对0号柴油的吸附和解吸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悬浮物的平衡吸附量随着液相平衡浓度的升高而趋于平缓,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都能较好的反映珠江广州段泥沙的吸附规律;固相平衡吸附浓度随着悬浮物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液相解吸平衡浓度则随着悬浮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加;此外,温度的升高不利于柴油吸附过程而更有利于解吸过程。  相似文献   

17.
腐殖质的光化学降解及其对环境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腐殖质是地表环境中最重要的有机组分,也是生态环境中最主要的吸光物质之一,对环境污染物的形态、迁移、毒性和生物可利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综述了腐殖质的结构特征和光化学降解反应过程和机理,指出腐殖质的光敏化和光化学降解过程对环境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归宿有重要的影响。通常,腐殖质的光敏化作用在低质量浓度下,尤其在一定铁离子的协同作用下可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但高质量浓度的腐殖质由于其本身的吸光作用以及参与自由基的竞争则抑制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腐殖质的光化学降解过程降低了环境体系的pH和腐殖质的分子量、破坏了腐殖质的芳环结构、改变了紫外和可见光区域的吸收等,导致其与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结合能力的下降,造成水体或颗粒态中游离的污染物质量浓度增加,对生态系统将造成更大的危害。目前对腐殖质和环境污染物本身的光化学降解机理已较为清晰,今后应加强对自然水体或土壤系统中腐殖质光化学降解的影响因素,腐殖质光化学降解过程中结构特性的变化机理,以及腐殖质的结构特性与环境污染物结合性质之间的构效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特别是随着平流层臭氧空洞的增加,增强了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强度,研究紫外线增强对腐殖质和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可进一步深刻理解太阳光辐射对污染物环境行为和归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基于实测高光谱数据的太湖悬浮物浓度与透明度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地测量太湖水体的反射光谱和表层水质,利用实测数据以及水-气界面辐射传输模型计算其遥感反射率,并根据太湖的实际水质状况将其划分为3个区域,分别分析太湖总体和分区的反射光谱曲线,建立太湖不同区域水体悬浮物浓度和透明度的反演模型。结果表明,就悬浮物浓度和透明度而言,太湖3个区域中以东太湖水质最佳,贡湖、梅梁湖和竺山湖次之,南部和西部最差;对太湖进行分区研究能够更好地反应太湖水质的差异性,拟合各区域的水质状况,分区模型精度较全湖区模型高,误差也普遍较小,能够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在野生动物物种中,乳汁在传递全氟烃基物质(PFASs)于后代中所起的作用,人类还了解甚少。本文以雌性冠海豹及其生产的一对幼崽为研究对象,在哺乳期间,对母体血浆和乳汁中的8种PFASs进行了定量检测,以及对乳汁在PFASs传递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分析。选择冠海豹是因为它的泌乳周期短(3~ 4 d),在此期间幼崽仅以乳汁为食。胎盘或乳汁传递成为幼崽体内PFASs的唯一来源。通过对8种PFASs的分析(Σ8PFAS),发现7种存在于所有样品中;因此,乳汁是幼崽体内PFASs的来源。在所有样本中,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是优势PFAS。Σ8PFAS的平均浓度为母体血浆中6.0 ng/g蛋白(36 ng/g湿重),乳汁中0.77 ng/g蛋白(3.2 ng/g湿重)以及幼崽血浆中12 ng/g蛋白(66 ng g湿重)。血浆中检测到的PFASs浓度在已有报道的其他海豹物种体内检测到的浓度范围之内,低于已知的实验啮齿动物的毒性阈值。PFASs从母体到幼崽的传递效率的个体差异,依赖于PFASs碳键长度、相对传递量最低的为中间能级键的PFASs (C9-C10)。结果显示母体通过乳汁和胎盘传递PFASs,其中胎盘传递是主导途径。
精选自Randi Gr?nnestad, Gro D. Villanger, Anuschka Polder, Kit M. Kovacs, Christian Lydersen, Bj?rn M. Jenssen, Katrine Borg?. Maternal transfer of perfluoroalkyl subastances in hooded seals.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 Volume 36, Issue 3, pages 763–770, July 2017. DOI: 10.1002/etc.3623
详情请见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wol1/doi/10.1002/etc.3623/full
  相似文献   

20.
频发的污染事故严重影响环境质量,危害人群健康,事故的源解析和修复成为了关键问题。而传统的靶向分析方法无法胜任实际工作需求。因此,本研究建立了1)有毒有害物质清单;2)一种针对有毒有害物质的快速高效鉴别方法。将上述方法应用于某场地污染事件,成功筛查鉴定出30种环境高关注度物质,通过数据库比对进一步鉴定了6种危废物质,通过购买标准样品成功验证了4种物质。同时,还通过文献查阅与标样比对确认了另外2种有毒物质。因此,本研究建立的有毒有害物质快速筛查方法为实际环境中的污染物快速鉴别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