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正2月20日,环境保护部发布了我国首份《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该报告填补了国内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研究领域的空白,是一项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的基础性工程,对有效推进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据这份历时一年调查研究形成的报告显示,80.9%的受访者对我国整体的环境状况表示十分担忧,其中雾霾、饮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快速城市化的深圳市宝安区为例,从知晓度、认同度和践行度三个维度出发,构建公众生态文明意识调查指标体系,对辖区内公众生态文明意识进行调查评估。  相似文献   

3.
2016年3月2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近日,《意见》已全文发布,这是我国首份针对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国家文件,是全国各领域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行动纲领。本文深入总结了2005年以来我国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实践,认为在森林、草原、湿地、流域等方面均取得积极进展和初步成效,《意见》的出台正逢其时,为我国生态保护补偿绘制了制度创新路线图,为今后生态保护补偿具体行动提供了目标指引。  相似文献   

4.
我国首份综合性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9月25日在京发布。报告显示:北京、上海、海南、天津、浙江、福建等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排名靠前,其中北京连续三年名列榜首。课题研究组组长、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严耕教授介绍,报告以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权威数据为基础,依据22项具体指标,对2005年至2007年各省份(不含港澳台)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经济取得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亦越发突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高度重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价值。因此,为了培养人们的环保观念,应重视对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系列丛书:生态文明意识培养》通过介绍大量的生态知识和环境问题,旨在培养大学生  相似文献   

6.
正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构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7.
徐建华 《环境》2009,(10):12-17
长期以来,韶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2008年5月韶关市被国家环境保护部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后,市委、市政府以此为新的起点,进一步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市开展了生态文明建设专题调研,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途径、新举措、新机制,作出了《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编制了《韶关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韶关市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源动力和前提条件。以山东省聊城市为例,对8个县市区的2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和19个对照村进行了生态文明意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生态文明认知度、农民环保态度、生态文明行为现状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与期望四个部分。调查结果表明,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聊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申农民生态文明认知度有所提高,对照村处于较低水平。村民个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意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今天是第44个世界环境日,我国确定的环境日主题是“践行绿色生活”,旨在增强全民环境意识、节约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和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0.
聂廷勇 《环境保护》2016,(14):70-73
正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根据这一目标,应有的生态文明意识应是人人拥有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处处珍爱生态、时时保护环境。然而,虽然近年生态文明建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山东省农村生态文明意识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与普通对照村村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差异。结果表明山东省新农村建设在提高村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方面有所成效。但两种村都还有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意识的余地,对照村需要借鉴试点村所取得的经验成果;试点村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实施环保意识教育、开展实践体验活动。  相似文献   

12.
中国首份各省区市生态文明排名出炉.这是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中国第一份各省区市生态文明水平的排名.它来自代表国家社科研究最高水平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区域协调发展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作为研究成果的<中国生态文明地区差异研究>首次披露了各省区市生态文明的发展现状,以期促进各省区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通过基于大学生环保意识培养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利用广东省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等5所在校职业学院大学生调查数据,对目前职业学院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现状及生态文明教育开展情况进行描述分析,研究发现对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缺位现象;生态实践行为有待提高.同时,利用SPSS统计应用软件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生态意识、生态实践行为与大学生的信息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出影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因素,提出了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2018年7月,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发布的 《创建中国绿色学校倡议书》指出: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将绿色、循环、低碳理念融入教育全过程,加强相关国情与世情教育,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2021年生态环境部、中央宣传部等六部门发布《"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  相似文献   

15.
<正>广东省作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的“排头兵”,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建设美丽广东的宏伟蓝图,推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近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印发了《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奋力开创广东生态环境保护新局面,全面推动广东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雪针 《环境工程》2023,(1):258-259
<正>基于当前的环境保护问题,我国加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并将其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力求实行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计划。因此,教育事业应当承担起推进环境保护的职责。将环境保护意识融入学校教育,使学生不断提高环保意识,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为祖国培养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人才。语文教学作为青少年学习母语的重要途径,其课程内容具广泛性和实用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将环境保护意识与之相融合,有利于引导学生建立生态理念并养成环境保护的良好习惯。本文结合《生态语文视野下的识字与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7.
正4月16日至17日,湾区城市生态文明大鹏策会在深圳举行。会议针对新形势下湾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通过了《湾区城市生态文明·鹏城倡议》,发布了《我国重点湾区生态文明建设绿皮书》。据悉,这也是国内首次专门针对湾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的交流、研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等是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应从江西实际出发,以"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为目标,唤醒公众的生态意识,推动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生态立法,全面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生态文明绩效考核机制等。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民环境意识,建立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依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要求和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工作部署,特制定《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  相似文献   

20.
“十三五”期间,我国的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首先,中共中央通过提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等改革方案、制定《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等党内法规的方式,大大加快了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进程。其次,环境法的立法专门化工作取得了里程碑式进展。一是填补立法空白,制定了《土壤污染防治法》等7部法律。二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修改了《森林法》等19部法律。再次,传统部门法的法律生态化工作也取得了重大飞跃。“生态文明”理念成功入宪,《民法典》就绿色原则、生态破坏侵权、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作出了专门规定;《刑法修正案(十一)》增加了污染环境罪的刑档,新增了破坏自然保护地罪,非法引进、释放、丢弃外来入侵物种罪等两项新罪名;《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授予了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起诉资格等。此外,生态文明地方性立法在环境权、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也作出了可圈可点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