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彭小瑜 《绿叶》2008,(6):114-121
我们对中国文化的开放性过于乐观,忽视了中国社会对外来思想、文化接受中封闭、隔膜的一面。胡适对杜威反天主教思想无批判的认同,及其对宗教的玩世不恭,导致了他缺乏理想与激情的社会见解,典型地反映出国人在接受西方文明过程中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如果胡适能够对杜威的思想不是一边倒地崇拜,而是置放于当时美国和整个西方文明的语境中给予更加深入的考察,他对"主义"以及宗教信仰的力量会有更加实事求是的认识,或许他对中国社会和政治问题的见解会更深刻,也会更好地完成他传播西学到中国的使命。  相似文献   

2.
旷为荣  旷新年 《绿叶》2010,(Z1):113-120
中国现代化的课还没补完,又已背负超克现代化的新使命。面对崛起中的中国,左派右派的想象力都显得贫乏,提不出新的远景和方案。20世纪中国以及东亚甚至整个亚洲的中心问题是建立一个现代"民族—国家",而21世纪的中心问题则是提升为一个"文明—国家"。新的文明不是像西方文明(海洋文明)一样把"异"与"不同"作为"恶"和"敌人",而是不同文明的和平共存,这是一种新的大陆文明。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悠久的农耕经济决定了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所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它与以工商业经济为基础、以城市为载体的西方文明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同的历史起点,沿着不同的文明之路前行。因此,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必须"记得住乡愁",走出"现代化等同于城市化"的认识误区,避免城市替代乡村的西方单级城市化道路。在生态文明时代,走城市与乡村二元文明共生、循环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选择。  相似文献   

4.
正画家以德养志、以情观物,在山水之间寄托情思,在云蒸霞蔚中抒发情志。传统美学资源主要来自西方,在美学的"西方中心论"者的眼里,中国古典美学被视为"没有达到上升为思辨理论的地步",基本排斥在美学建设之外。这在当代"全球化"的思想浪潮面前,未免有失偏颇,以偏盖全。生态文明时代的来临,催发了美学的转型,特别是中国古代美学资源将重放光  相似文献   

5.
"五四"运动既是一个抵抗西方的运动,同时又是一个学习西方的运动。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是西方的舶来品,但"五四"的中国不是简单地"接轨"西方,因此民族主义在成为中国现代的历史主题的同时,并没有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历史赋予中国的使命是如何在追求现代的过程中超越和克服现代,21世纪中国崛起的过程必然是一个不断克服西方带给我们的民族主义疾病的过程,从中可创造出具有全人类意义的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成为20世纪70年代后被生态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美国生态文明领军人物小约翰柯布将"生态文明"归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正是出于对西方现代社会"工业革命"的反思。众所周知,工业文明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及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推入了灾难性阶段,现代工业革命正在把人类带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不归路。"超越现代工业文明,  相似文献   

7.
正美丽中国,需要从形象上、精神面貌上、心态把握上体现出大国的文明,当然更包括生态文明。每个人的文明程度都是"美丽"中国的具体体现,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不断提升的精神、心理、审美和权利意识的需求,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实中,我们社会文明的程度距美丽中国还很远,不守公共秩序、随意高声喧哗、随地吐痰、不懂得尊老爱幼……更不用说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不文明现  相似文献   

8.
曲格平撰写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发展方略》重点阐述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深刻揭示了生态文明的必然性,提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和发展方略,启示我们要更加深刻地认识生态文明的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必然性,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努力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开创环保工作的"战略反攻"的新阶段,积极发展环境科技,培养大批高素质环保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9.
张文木 《绿叶》2008,(9):69-82
中国人重经验(重实践),中国的方法论讲究"格物致知"、"实事求是",中国文化是一种属于精神层面的知识体系,要高于西方物理层面的知识体系。西方文明模式带来的人类发展已不可持续:技术问题上升到人的问题,经济问题上升到政治问题,历史从物的世界转入人的世界、从物理世界转入精神世界。人们将发现,中国经验型的综合思维更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明确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了党章。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党和国家的战略层面,需要我们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使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和各方面工作,全方位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1.
走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社会主义道路,不单要对生产力变革,还要对社会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即对整个生产方式进行变革。这种变革不是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改良,而是要超越,超越西方资本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超越传统的工业文明和现代化的方式,在超越的基础上实现中国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宏伟蓝图,展现了"美丽中国"的动人画卷。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潮中,各地的做法对于我们更好地创新思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绿色湖南"建设全面启动湖南省2013年将大力实施"绿色湖南"建设重点工程。"绿色湖南"建设重点工程是:农村沼气池建设工程;岩溶地区石漠  相似文献   

13.
<正>生态文明是基于东方智慧的新文明之路,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希望在中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起点在乡村,希望也在乡村。今天,我们如何读懂乡村?这是一位来自农村的学者穷尽半生所思考的问题。为了研究中国的乡村,他用大量的时间深入乡村调研,脚步踏遍了大大小小的村落;他用心感受乡村的农耕文化和生命温度,敏锐观察新时代乡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2019年6月29日下午,在国家行政学院一间简陋的办公室,《环境教育》记者见到了这位"用脚来做学问"的学者。作为乡村发展与生态文明研究的开拓者,张孝德已经跟踪  相似文献   

14.
正生态环境部3月23日发布2018年"6·5"环境日主题:"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确立该主题,旨在推动社会各界和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携手行动,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丽"二字首次被写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们要携手行动,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我们认为,如果说教育是文明的基础,那么,环境教育就是生态文明的基础。环境教育法制化就是为生态文明发展、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法律保障。首先,特别感谢第六届环境教育年会的各位代表,我汇报三个方面,一是天津用立法助推和保障环境教育,第二天津具体怎么搞的,怎么抓"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持续教育"的,最后谈谈下一步工作,包括我们的"119计划"。首先汇报的是,天津以环境立法推动和保障  相似文献   

16.
潘岳 《绿叶》2007,(10)
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的概念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仿佛一面旗帜,透过这四个大字,我们看到了一幅人文的、生态的、文明的美好画卷,人民群众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徜徉在美丽的乡村,步行在城市的花园;江南的水网澄澈见底,北方的山城湖光山色,这才是中国人最美丽的家园,也是我们梦想的"生态文明"的画卷。人民群众将因这个"生态文明"的旗帜而受益,千秋万代之后的子孙们,将因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而欢欣。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当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织成一幅巨大的画卷,当流泉秋虫雨声鸟鸣奏响一曲永恒的交响乐,人们将会为十七大提出的这个伟大目标而额手称庆。  相似文献   

17.
温克刚 《绿叶》2007,(11):12-13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要求"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也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8.
《绿叶》2016,(5)
正2016年6月5日是第二个中国的环境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组织了这样一篇专稿,目的是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希望大家在缅怀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辈环保工作者开创的中国环保事业的同时,进一步坚定我们共同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社会的决心,凝聚起改善环境质量的意志与力量。  相似文献   

19.
潘维 《绿叶》2008,(1):23-28
中国的传统一直在那里,道德诉求很容易,但无法自动地变成现实。对中国来说,关键在于找到落实价值目标的制度化机制。现在中国最大的问题,不在于通常所说的传统文化的沦丧上,因此,复兴儒家文化只是隔靴搔痒。古今中西文明的核心是政治文明、政治价值观,西方是法制加民主,中国是远古的民本主义、今天的"为人民服务"。中国需要重建政治价值观,回归民本主义。  相似文献   

20.
<正>如何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环境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环境教育人才,提高国民的生态文明精神,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积聚力量?从环境教育的历史来看,由于工业文明的诞生最早是在西方,其生态环境问题也较早出现,所以这些国家启动环境教育的时间较早。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环境教育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出现,并逐渐进入了这些国家的中小学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