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对2019—2022年山东省16个市的细颗粒物(PM2.5 )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2021和2022年的4个数值模式[社区多尺度空气质量模拟系统(CMAQ)、扩展综合空气质量模型(CAMx)、区域气象-大气化学在线耦合模式(WRF-Chem)、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系统(NAQPMS)]及集合预报模式预测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19—2022年山东省PM2.5 年均质量浓度逐年降低,污染程度逐步减轻,但在1—3,11—12月,PM2.5 质量浓度超标现象较为普遍。2021年底更换污染源清单后,2022年5个模式的24 h级别准确率和相关系数(r)同比升高,均方根误差(RMSE)同比降低,模式预报准确率有所提升,但由于参数调整略大,CMAQ、CAMx、WRF Chem、集合预报模式易漏报或偏轻预报PM2.5 的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天气。由于NAQPMS模式在更换污染源排放清单时,同时改进了非均相化学反应机制,因此对PM2.5 不同污染类别尤其是中度污染、重度污染的预报准确率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2.
选取2015年1—8月江苏地区NAQPMS、CMAQ、CAMx、WRF-Chem 4个模式预报结果与实测值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标准化分数偏差(MFB)为-0.066 5~0.201 1,标准化分数误差(MFE)最大值为0.381 8,均在理想范围内,其中CAMx预报效果相对较好,WRF-Chem有一定误差。4个模式相比,NAQPMS对于PM_(10)的模拟性能较好,各模式对PM_(2.5)模拟性能相近,CMAQ和CAMx对O_3模拟较好,WRF-Chem对CO模拟较好,各模式对SO_2和NO_2的模拟都需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3.
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REG)将多模式空气质量预报系统中3个模式(CMAQ、CAMx和NAQPMS)对北京市2016年PM2.5的预报结果和观测数据进行集合,并对集合结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①不同模式的预报结果不尽相同,均能够反映2016年北京地区PM2.5随时间的变化趋势,CMAQ、CAMx和NAQPMS相关系数为0.6~0.9,标准化平均偏差为-0.6~0.6。3个模式对重污染峰值预报都存在偏差,NAQPMS预报偏差低于其他模式;②基于多元线性回归集成预报模型能显著提高日均PM2.5预报的准确率,能较好地改进不同季节模式整体高估或者低估的系统性偏差现象,春季国控平均偏差由-23 μg/m3改善至-2.3 μg/m3,冬季平均偏差降低近20 μg/m3;③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2016年红色预警期间小时PM2.5订正结果显示,相关系数提高了0.13,均方根误差降低了20~30 μg/m3,并且对峰值浓度有较好的调整,预报峰值更为接近实况峰值,特别是对北部地区的改进效果较为明显,反映了实际观测数据对空气质量数值模式预报修正的研究意义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为满足环境管理部门"O3污染过程不漏、AQI类别准确和AQI范围预报准确"的要求,基于大气箱式模型和相似案例分析,引入Ox指标原创性提出"Ox增减量"O3人工订正预报方法。介绍了该方法的预报思路、预报要点和步骤、历史相似案例库构建与基于大气条件预报的判别分析、方法普适性和局限性等,以期为提高区域、城市O3业务预报准确率提供技术参考。以东部沿海城市青岛市为研究案例,结果显示,2020年6—9月24 h人工订正AQI类别预报、AQI范围预报准确率分别为91%和68%,比同期业务化运行的WRF-Chem数值模式预报准确率分别提高19%和25%,应用该预报方法可有效提高O3污染过程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基于江苏省重污染天气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多模式预报结果,分析了不同数值模式对江苏省13个城市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的预报偏差特征,发展了多模式集合预报算法,并对其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一数值模式,集合预报算法显著改善了PM2.5和O3预报的准确率,其对江苏省PM2.5和O3空气质量分指数等级的预报准确率超过了80%。就江苏省整体而言,PM2.5集合预报的准确率相比最优单一数值模式提升了6%。O3浓度较低时,集合预报能有效改善各模式存在的高估现象。但受限于目前的校正策略,出现高浓度O3污染时,集合预报对预报效果的提升相对有限。  相似文献   

6.
在对2015—2021年郴州城区不同时间尺度臭氧(O3 )污染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气象因素对O3污染的影响,并采用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PSCF)对郴州城区O3污染传输路径及潜在污染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5—2021 年郴州城区O3质量类别主要为优和良,比例达到98.9%,O3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呈波动上升趋势。O3的年均质量浓度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21年相对于2015年上升了6.0%,年内变化呈现“M”双峰型特征,日变化呈现单峰单谷分布,峰值出现在14:00—15:00。O3质量浓度与日照时数及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O3质量浓度随风速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郴州城区O3污染在超标日期间以短距离输送气流为主,占比达89.7%,主要为东北方及南方气流。在本地西南部污染贡献较大的基础上,受区域输送影响明显,主要为广东省西南部及西北部、江西省西北部、湖北省中部的污染排放。针对郴州城区O3污染,须在严格控制本地污染排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区域联防联控。  相似文献   

7.
利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和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系统的来源解析模块(WRF NAQPMS/OSAM)对中山市2019年9月1次臭氧(O3)污染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并对O3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WRF-NAQPMS/OSAM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出该时段的O3浓度。此次污染过程区域传输对中山市O3浓度贡献显著,平均贡献比例为82.9%,本地平均贡献比例为17.1%,对中山市O3贡献最大的2个来源分别是溶剂源和交通源,平均贡献占比分别为43.0%和42.7%。另外,工业源的贡献也不可忽略,平均贡献占比为11.0%。中山市O3总体上处于挥发性有机物(VOCs)控制区,结合臭氧生成潜势(OFP)分析和源解析结果,溶剂源、交通源和工业源排放的甲苯、间/对二甲苯、邻二甲苯、1,2,3-三甲苯、正丁烷和异戊烷对O3形成贡献显著,是中山市O3污染治理应注意的重要前体物。建议中山市建立以VOCs控制为主导,VOCs和氮氧化物(NOX)协同控制的长期O3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8—2021年安徽省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PM2.5和O3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引发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从时间分布来看,2018—2021年安徽省PM2.5年均值下降25.5%,而O3-8 h年均值则保持持平;PM2.5和O3-8 h月均值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PM2.5月均质量浓度和超标天数均在冬季达到最大值,O3-8 h月均值和超标天数则在夏季达到最大值。从空间分布来看,PM2.5、O3-8 h年均值和超标天数均为皖北最高,其次为皖中,最后为皖南。夏季O3是主要的健康风险因子,冬季PM2.5是主要的健康风险因子。当PM2.5超标时,除2021年皖北地区外(PM10是主要的健康风险因子),PM2.5均是主要的健康风险因子;当O3-8 h超标时,O3是主要的健康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9.
2013—2016年74城市臭氧浓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2013—2016年74城市臭氧(O3)监测数据,综合探讨了全国74城市O3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13—2016年,74城市O3-8 h各百分位浓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且百分位较高区间O3浓度逐年上升速率越快,O3-8 h第95百分位浓度年增长5.3 μg/m3,其次是第90百分位;O3区域性污染特征明显,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珠三角O3污染问题突出;74城市O3浓度超标天数年增长3 d/城市,O3污染呈明显日、季节变化特征,午后14:00—17:00达到小时浓度峰值,超标日主要集中于5—10月;O3对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贡献率逐年增加,北京、上海和广州O3贡献率年增长分别为1.9%、1.1%和0.8%。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2015年PM2.5和O3污染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分析了2015年山东省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其与气象要素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山东省PM2.5年均质量浓度和年超标天数的空间分布均呈现由东部向西部递增的趋势,半岛地区的浓度最低,其他地区浓度均较高,年均质量浓度最大值出现在德州(101 μg/m3)。各城市PM2.5的月均质量浓度均呈现出季节性变化,冬季最高,夏季最低。O3-8h年均值和O3年超标天数的空间分布与PM2.5不同,半岛地区污染天数最少,其次为南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北部地区污染最为严重并且各区域的城市之间O3污染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具有明显的局地性特征。O3质量浓度在春末夏初最高,超标现象主要出现在5—8月。分析各城市PM2.5污染和O3污染的协同性与差异性发现,虽然不同城市之间两者污染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但整体上看,山东省大气复合污染特征明显,全年有10个城市的PM2.5和O3同时超标天数都在20 d以上,并且该现象主要发生在夏季。夏季高温低湿的大陆气团控制更有利于O3和PM2.5叠加共存形成复合型污染。温度≥26℃时,O3-8 h与PM2.5日均质量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63,相对湿度≤60%时,两者相关系数为0.69。此外,当在大陆气团的控制下发生O3污染时,相对湿度的提高更有利于PM2.5浓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6年冬季泰州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定量评估NAQPMS模式、CMAQ模式和人工订正对污染物质量浓度和空气质量等级的预报效果。结果表明,模式预报和人工订正对各污染物预报的相关系数由高到低排列为PM_(2.5)、PM_(10)、NO_2、SO_2、O_3-8h,颗粒物预报效果最好。除O_3-8h外,NAQPMS对各项污染物预报的相关系数R为0.47~0.82,CMAQ为0.75~0.81,人工订正为0.43~0.78,3种预报方式均能准确反映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趋势;模式预报、人工订正对O_3-8h预报相关系数均0.4。在发生颗粒物污染过程时,人工订正结果相对更为准确。NAQPMS、CMAQ和人工订正对空气质量等级24 h预报准确率分别为38.9%、41.1%和35.6%,NAQPMS对优类别的预判准确率较高,CMAQ、人工订正对良类别的预判准确率较高。对比不同时效的预报效果,24 h预报时效的准确率高于48和72 h。提出,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可采用集合预报方式,综合1~2种运行较稳定的主流预报模式预报结果,预报员对模式模拟结果进行人工修订,提高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基于多模式(NAQPMS、CMAQ、CAMx、WRF-Chem)空气质量数值预报业务系统的滚动预报结果,结合站点观测资料,评估了最优化集成方法在城市臭氧数值预报中的可行性和预报效果。一年的评估结果表明:当训练期为15 d时,最优化集成方法能够得到相对较好的结果。总体而言,最优化集成方法对城市臭氧浓度变化趋势和浓度水平的预报效果明显优于单个模式,且在大部分城市优于多模式的最优预报,其预报值和观测的相关系数提高0.11以上,均方根误差降低约10μg/m~3;该方法对城市臭氧污染等级的预报能力也明显优于单个模式,特别是轻、中度污染。此外,在模拟偏差较大的城市,最优化集成方法对预报效果的改进更为显著;在模拟偏差较小的城市,该方法仍可进一步提升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3.
2018年11—12月北京市发生了4次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重污染天气过程,为了分析数值模型对4次重污染过程的预报能力,将CMAQ模式提前1~7 d对北京市PM2.5的小时预报结果与观测结果对比,分别从离散统计和分类统计2个方面评估CMAQ模式对4次重污染天气过程的预报效果,并简要分析了偏差产生的气象方面原因。结果表明:CMAQ模式提前1~6 d对重污染天气过程的预报显示出良好的性能,为日常业务预报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信息,可较好地预报出PM2.5小时浓度变化趋势和浓度水平,离散统计结果显示提前1~4 d的预报结果好于提前5~7 d,相关系数r基本大于0.8,但有一定程度的低估趋势;分类统计结果显示不同预报时效预报准确率大于70%,探测准确率高于55%,部分时段可以达到80%~90%,对人工预报起到了良好的参考作用;输入的气象场的变化及其偏差对于重污染的起始时间、持续时间及清除时间有一定的影响,对相对湿度预报偏小和风速预报偏大是造成CMAQ模式低估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秋季典型PM2.5污染过程数值预报分析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12年10月上海出现的一次典型PM2.5污染案例,验证评估上海市空气质量数值预报系统Model-3/CMAQ预报性能,采用过程分析技术,定量评估不同大气物理化学过程对上海代表性点位PM2.5浓度变化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Model-3/CMAQ模式系统能较好地反映PM2.5的浓度变化趋势与特点。对于上海市区点位(徐汇上师大)和东南部点位(奉贤海湾和浦东惠南),PM2.5浓度上升主要受本地源排放影响,其贡献比例超过40%,其次是区域大气传输作用的影响。对于西北部点位(崇明监测站和青浦淀山湖),区域大气传输是PM2.5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贡献比例超过70%,其次是源排放。各点位PM2.5浓度的主要去除途径均为大气传输,贡献比例均超过70%,其次是干沉降。气溶胶过程对PM2.5主要起二次颗粒物生成的作用,特别是市区及东南部点位,贡献比例较西北部点位更高。  相似文献   

15.
多尺度环境空气质量预报业务产品测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NAQPMS数值模式预报产品及其他预报业务所需产品在国家-区域-城市不同尺度单位的有效使用率、重污染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不同地区(城市)预报业务需求及作业产品需求偏差,选取17家单位进行测试研究。分析数据显示:15类参与研究产品均为各省市监测中心空气质量日常预报业务的开展作出了重要贡献,NAQPMS数值预报产品准确率最高可达到84.72%,省会城市准确率略低,总体平均可达50.21%,重污染过程的平均捕捉准确率为52.33%;研究测试产品在各尺度的获取时间均可控制在2.5 h左右。研究结果表明,指导产品能基本反映污染物形成、发展及变化趋势,明确不同地区城市预报业务需求及产品偏差,在PM_(2.5)和O_3预报准确率和重污染过程捕捉预报结果偏低等方面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级区域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效果评估   总被引:15,自引:10,他引:5  
采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发的嵌套网格空气质量模式系统(NAQPMS),搭建江苏省级区域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系统,并测试了该系统对2013年夏季江苏省PM2.5质量浓度未来24 h预报以及7 d潜势预测的效果。结果表明,该系统成功应用于江苏省的空气质量预报;所有地市的24 h预报效果均在合理范围内(平均分数偏差小于±60%且平均分数误差小于75%);7 d潜势预测效果比24 h预报效果略差,整体能准确把握PM2.5质量浓度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中东部一次大范围重污染过程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NAQPMS)模拟与气象、污染物观测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2016年12月影响中国中东部地区的一次重污染过程中PM_(2.5)时空分布特征及来源成因。结果表明,重污染过程中PM_(2.5)具有较明显的时空变化规律,污染呈现一定程度的区域性分布特点,不同地理位置条件下,污染物浓度的累积和传输方式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细颗粒物快速二次生成及不利扩散条件下的持续积累可能是此次污染过程的主要原因,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高低空天气形势的配合抑制了污染物的快速消散,为大气污染的形成及维持提供了稳定的大气环境背景,形成了此次污染过程污染浓度高、影响范围大的态势。  相似文献   

18.
2016年秋季新乡市空气质量模式预报效果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新乡市空气质量数值预报平台,采用相关系数(r)、标准化平均偏差(NMB)等统计指标,系统评估2016年秋季新乡市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NAQPMS)和通用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式(CMAQ)的预报效果,对比分析2套模式不同预报时效和不同水平分辨率的空气质量等级预报准确率。结果显示:2套模式均较好地表征了各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变化特征,2套模式的等级预报准确率高于60%,其中CMAQ对中度及重度的预报等级准确率达到70%。对比模式24、48、72 h 3种预报时效效果,24 h预报时效的统计数据最优,说明24 h预报时效模拟结果可作为业务预报重要的支撑。  相似文献   

19.
利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污染日历图、浓度分析法和CMAQ预测模型研究了达州市城区2015—2019年空气质量状况。结果表明:2015—2019年,达州市城区O_3浓度变化趋势为显著上升(P0.05),季度变化明显,8月易发生因O_3超标导致的轻度污染状况;CO年均值变化趋势为显著降低(P0.05);NO_2年均值呈上升趋势,但尚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SO_2、PM_(10)和PM_(2.5)年均值呈下降趋势,但变化趋势不明显(P0.05)。2019年,1月和12月污染最重,PM_(2.5)超标是主因,PM_(10)和PM_(2.5)年均值达标形势严峻,全年一半以上天数的PM_(2.5)浓度超过年均值二级标准限值,PM_(10)也近半;NO_2年均值达标形势严峻,全年212 d超过年均值二级标准限值。CMAQ模型对不同污染指标的预测准确率不同,预测PM_(2.5)浓度、首要污染物和空气质量等级时的准确率不及人工预测,预测AQI时的准确率高于人工预测,更多污染指标的预测比较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