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二十年以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规划环评、项目环评等制度共同筑牢了生态环境准入的防线,但也出现了管理边界不清晰、管理成效体现不足、制度联动机制保障不健全等问题,本文通过剖析典型规划中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规划环评、项目环评三项制度各自发挥的作用,调研部分地区管理实践,提出优化生态环境准入制度的对策建议:一是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发挥宏观引领和维护国家生态环境稳定的作用,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指导性规划同步研究、同期发布;二是规划环评应进一步筑牢“承上启下”的核心作用,上收部分规划环评的审查权限,提升规划环评文件质量,强化环评要求落实情况监督;三是项目环评应在生态环境准入制度体系中进一步优化简化,对环境影响可控、环保措施成熟的建设项目,可推动项目环评和排污许可两证合一,进一步强化建设主体的责任意识,通过制度整合发挥管理效能。  相似文献   

2.
正7月15日,环境保护部印发《"十三五"环境影响评价改革实施方案》。其主要原则和工作目标如下。主要原则坚持与相关重大改革任务相统筹。与排污许可制相融合,实现制度关联、目标措施一体。适应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调整优化分级审批和监管职责。落实行政审批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要求,统筹"放管服"。坚持构建全链条无缝衔接预防体系。明确战略环评、规划环评、项目环评的定位、功能、相互关系和工作机制。战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制度的进展,分析了规划环评制度有效性仍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提出了对“十四五”规划环评改革的建议:一是树立“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理念,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在规划环评中的责任和义务;二是通过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进一步明确规划环评成果落地途径,提高规划环评意见的法律约束力,使得规划环评意见能够纳入规划、并传导到经济社会建设中;三是要构建“三线一单”与规划环评的联动体系,夯实规划环评技术体系,进一步发挥规划环评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编制统一的空间规划,空间规划的提出是升级现行规划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体现。规划环评作为一项政策评价工具,可以引导和约束规划决策的生态性和可持续性。现行规划环评制度无论是在评价对象上,还是在功能、层次、内容、程序和强制性上,都已经无法满足规划制度的未来发展需求。因此,本文提出应同步升级规划环评制度,以响应规划制度改革的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升级规划环评制度的六个要点:促进形成不同规划环评之间的制度合力,加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与互动,强调三级规划环评之间的衔接,落实规划环评制度与规划制度的协同,注重多元主体参与式的规划环评架构建设以及提升规划环评制度的严肃性和强制性。  相似文献   

5.
<正>12月4—5日,排污许可制度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出席开幕式。他强调,要将排污许可建设成为固定点源环境管理的核心制度,进一步整合衔接现行各项环境管理制度,实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形成系统完整、权责清晰、监管有效的污染源管理新格局,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的环保部门、政府组织和国内  相似文献   

6.
污染源大数据是环保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以环境管理制度为基础的污染源数据管理过程中,一直存在制度衔接不流畅、数据不共享等诸多问题。本文调研考察了现有各项环境管理制度的衔接情况,提出以排污许可制度为核心,通过与其他环境管理制度有效衔接,实现环境管理的各个环节的有效覆盖。通过SWOT分析法对基于"一证式"改革的环境管理制度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设计企业环境管理信息系统框架。试生产与竣工环保验收实效不足,可转为企业自行备案;将环评审批结论纳入排污许可证,可大幅度减轻企业相关环境管理业务人员的负担。环境管理制度的优化必须建立在部门职能转变与整合之上;同时,还必须获得国家层面的立法与行政的支持;社会舆论的关注与支持也将推动环境管理制度优化的进程。以排污许可证管理为核心的信息系统框架可以有效实现污染源排放信息整合共享。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三线一单”、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在源头预防体系和环境管理中的定位及二者的空间拓扑关系。从技术方法、评价思路、评价尺度、评价重点和产出成果等方面对比解析了“三线一单”与产业园区规划环评的评价体系。从参考、落实、简化、细化(完善)、反馈5个环节分析了“三线一单”在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中的应用路径,并以某高新区为例梳理分析了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中衔接落实“三线一单”成果的方式。最后,从明确“三线一单”与规划环评在园区层面的定位和空间拓扑关系、完善二者衔接落实的技术方法体系、健全衔接落实的应用管理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推进“三线一单”在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中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十四五"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改革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十三五"时期我国基本建立了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度,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本文研究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的思路和重点,认为要强化与现有固定源环境管理制度的统筹衔接,建立基于"改善环境质量"的许可限值响应机制,完善排污许可信息共享平台,严格排污许可证后监管,夯实法律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9.
浅谈我国推行排污许可制度难点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排污许可制度推行已有二十余年,但由于在政策设计层面、技术支撑层面及配套保障层面尚有不足之处,排污许可制度在推行过程中遇到很多阻碍,排污许可制度的应用范围、实施效果和改革举措实际落地都还不尽如人意,依然处于难以推广的境地。本文基于对以上各层面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进而指出目前阻碍排污许可制度推行的难点问题及具体成因,其中难点问题主要包括专项法律法规缺失、管理要求落地难、各方权责落实难、多套数据并行、排放标准滞后、部分行业标准缺失、与环境目标未建立响应关系、管理方式落后、数据支撑和人员配备不足等方面。根据前述问题的论证,本文相应提出了推进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的各项对策措施,并建议排污许可制度应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夯实技术支撑基础和完善配套保障措施,以期助力排污许可制度各项改革举措的实际落地,更好地推进排污许可制度的有效实施,建立系统完整、权责清晰、监管有效的管理格局,最终实现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开展生态环境统计制度与排污许可制的衔接研究,是厘清固定污染源数据来源,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生态环境统计改革的重要工作。通过对比2020年度两项制度工业源调查数据,从调查单位、调查内容和核算方法等方面深入分析了现阶段两项制度在工业源衔接难点,初步提出了环境统计衔接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的思路建议。即强化排污许可证后监管,实行分阶段衔接;建立数据资源共享机制,减轻基层负担;强化数据质控,落实防范统计造假责任;拓展数据分析应用,履行统计咨询职责,为制度衔接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1.
结合天津市和平区的地域特点,分析了环境污染的形式和特点,探讨了如何加强城区小型建设项目和强化工商执照前环保审批程序,控制和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并介绍了和平区对加强城区小型建设项目和强化工商执照环境保护管理审批的办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 procedures have been in existenc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ver the last decade. The impetus for China's introduction of EIA was provided by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hich was adopted by the Fif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in 1979. The EIA process, which is administrative and not statutorily mandated, has been applied primarily to construction projects. Four stages are typically involved in an EIA investigation: design of the investigation, evaluation of backgrou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prediction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 and an assessment and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A variety of approaches is used for predicting and analyzing environmental impacts, ranging from ad hoc methods to fairly sophisticated mathematical models. The results of the EIA investigation are compiled in an environmental impact statement, which is used as the basis for decision making by personnel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s. The EIA process does not include provisions for citizen notification or involvement. Views differ concer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IA program in protecting China's natural, 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s. Some hold that the EIA program has brought about improvement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hile critics contend that the program has had little effect in the prevention of pollution. However, most, if not all, observers seem to feel that the program should be continued and improved. A major avenue for improvement is to place the evaluation of a particular project in a regional context. An earlier version of this paper was distributed at a workshop on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Development Planning hel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VII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mpact Assessment, Brisbane, Australia, July 5–8, 1988.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析了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准后,项目发生部分变更的主要类型,探讨了项目变更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工作内容。结合实例分析,提出了项目变更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要求,对此项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讨论了环评法涉及的环评主管部门、规划建设单位和环评机构三个主要对象之间的关系,规划环评、跟踪评价、后评价、公众参与,以及环境评价与环境工程等内容。  相似文献   

15.
矿山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通过对矿山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结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提出该类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对矿山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环境技术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步骤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用政策作指导以法律为依据提高环境评价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祥炳 《四川环境》2000,19(2):73-75
本文提出了环境影响评价必须用政策作指导 ,以法律为依据 ,提高环境影响评价质量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8.
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永祺  赵雁冰 《四川环境》2002,21(4):41-42,47
本文通过对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存在的环境问题分析,结合《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提出该类型环境评价的方法,对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湖库底泥疏浚工程环评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艳娜  陈国柱  赵再兴  常理 《四川环境》2010,29(5):36-39,45
底泥疏浚是治理污染水体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污染底泥的疏浚,可清除内污染源。作为环境治理工程,在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工程实施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一些污染物,同时也会造成水体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本文结合国内已完成的滇池、巢湖、太湖底泥疏浚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对此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要点进行探索和分析,为开展类似项目环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