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贵阳市乌当区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区县级别的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基础和载体,以西部典型地区-贵阳市乌当区为例,在对该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经济资源承载力两个指标分析了该区人口承载能力,评价了目前人口数量的合理性,利用资源经济指标数对该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程度进行了分析,在GIS技术的支撑下,对该区资源环境经济系统运行的协调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指出了不同乡镇存在的优势和问题,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该区需要进行三个方面的能力建设,即发展能力,协调能力和可持续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2.
再论白暨豚和江豚的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白暨豚(Lipotesvexilifer)的种群数量已降到了很低的水平,濒临灭绝,长江的自然环境,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而日趋恶化。长江环境已经不可能保存白暨豚,但可能在一个半自然保护区保存下来。中国政府正在考虑集中人力和财力优先建设一个最好的白暨豚半自然保护区,即石首天鹅洲白暨豚半自然保护区,因为目前白暨豚的种群现状已不可能支持1个以上的半自然保护区。1头成熟的雌性白暨豚已于1995年捕获并移入石首天鹅洲保护区。江豚(Neophocaeuapho-caenoides)也面临着白暨豚所面临的全部威胁。近年来其种群数量亦在迅速减少。为了防止江豚发生像现在白暨豚保护所面临的困境,我们已经在石首保护区成功建立了江豚的饲养群体。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同发展战略。资源型区域常常会面临资源枯竭、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等"资源诅咒"问题,其可持续发展潜力受到严峻挑战,及时了解资源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对促进其走向可持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通过理论推演分析,对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界定,提出创新支持能力与转型支持能力是该类型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子能力,并从生存支持能力、经济支持能力、环境支持能力、社会支持能力、创新支持能力、转型支持能力六个子能力系统方面构建了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以及距离协调度测算法,以典型资源型省域山西省为实证分析对象,对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前后各两个时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级及其协调度变化情况进行了测度比较。结果表明:2010年"综改区"设立后,山西省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由2007年的IV级弱持续发展水平提升到了2014年的Ⅱ级中可持续发展水平。但环境支持能力与转型支持能力两个子能力系统仍处在较低水平。同时,可持续发展能力系统内六大子能力系统的协调度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环境支持能力与其他各子能力系统极度不协调的现象。实证结果对山西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也反映了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国家之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在有效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破坏。如何规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导致的环境影响,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重点突破的问题。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从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政府管理三个维度展开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考察了中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结果显示,中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存在滞后效应,前期的环境污染对当期的环境影响作用明显;对于不同种类的矿产资源,能源矿产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最大,金属矿产次之,非金属矿产的影响相对较低。同时,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形成环境影响的过程中,产业结构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而技术进步在控制环境污染中具有积极的效果。就政府管理而言,东部地区的政府管理对环境污染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在中西部地区效果则并不明显。在省域层面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资源、环境、产业、技术和政府管理政策,需要重点关注以下方面:一是必须以地域空间的环境承载能力、环境自净能力为依据,政策选择和过程实施要具有长期性和针对性;二是促进煤炭等能源资源开采、转化与终端消费等环节的清洁化,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三是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要进一步挖掘技术潜力,加强技术创新;四是要激励各个地区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规制中保持积极态度,防治资源寻租和环境寻租。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发展与资源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依赖关系,这种实际存在的关系并不像目前流行的知识经济所设想的那样,可以通过开发技术从根本上加以改变。可持续发展不是不消耗资源。不是使发展完全摆脱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和依赖,而是要将发展保持在资源环境可承载能力的限度以内。又不能使发展处于停滞状态。总体分析我国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表明:①生态空间严重不足,全国大范围出现生态赤字,但把不可再生资源计算在内的生态承载力还有巨大空间;②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人口数量规模在水资源人口承载能力范围之内。但一些地区表现出水资源人口严重超载:③我国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略有剩余,保持长期稳定的温饱具有自然资源保障基础:④我国能源矿产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石油矿产长期短缺已成定局。石油能源承载能力明显不足;⑤总体上我国人口和经济发展还没有超出自然资源的承载力限度,但部分地区和部分自然资源严重超载。因此。对于目前我国资源环境的总体状况,我们既不能过分乐观也不能过分悲观的估计。总体上我国人口和经济规模还没有超越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限度。  相似文献   

6.
再论白Ji豚和江豚的保护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白Ji豚的种群数量已降到了很低的水平,濒临灭绝,长江的自然环境,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而日趋恶化。长江环境已经不可能保存白Ji豚,但可能在一个半自然保护区保存下来。中国政府正在考虑集中人力和财力优先建设一个最好的白Ji豚半自然保护区,即石首天鹅洲白Ji豚半自然保护区,因为目前白Ji豚的种群现状已不可能支持1个以上的半自然保护区。1头成熟的雌性白Ji豚已于1995年捕获并移入石首天鹅洲保护区。江豚也面临  相似文献   

7.
中华鲟濒危状况与物种保护对策的评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濒危等级是确定物种优先保护顺序和制订濒危物种保育策略的重要依据。结合历史资料以及近年的监测数据,对长江中华鲟种群繁殖群体及补充群体数量与质量,关键栖息地胁迫因素及胁迫强度等的全面梳理,总结出了1981年以来中华鲟种群及环境胁迫的变动趋势。参照IUCN物种濒危程度的划分准则建立了中华鲟物种濒危等级的划分标准;同时按照10年一组对该物种不同年代下的濒危状况进行评估。中华鲟在1983~1992年代进入濒危程度;在2003~2012年代进入极危程度。中华鲟物种的濒危等级取决于自身种群质量以及人类活动及环境结构变化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人类活动和环境结构变化对中华鲟的胁迫呈现多样性与复杂性,且整体呈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差异。最后,基于物种的濒危状况以及胁迫因素,分析了不同年代内的对策及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物种保护工作的构架和保护行动的优先顺序。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中国入世对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机遇和挑战,讨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及影响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认为可持续发展思想应包含:当代人要重视发展和持续性,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满足一个地区、国家的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国家的需求,并努力补救上代人所留下的资源、环境创伤。我们应认识七种要素: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知识和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必须协同处理。自然资源是发展的基础。中国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已有2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很多进展,目前需对严重环境问题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讨论了中国入世后面临的企业、农业、人才资源、高新技术产业、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法制建设等问题,并着重研究了可持续发展文明观、加强绿色管理和绿色产品开发、知识经济和环保产业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可持续发展看两大部类生产理论丰富和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两大部类生产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它的潜在假定之一是人类的经济活动没有超过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在分析传统两大部类生产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增加了生产环境资源的第0部类,从而构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三大部类生产理论。在社会总资本重新划分的基础上,对三大部类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以及不同生产条件下的三大部类的生产状况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协调贸易与环境的最佳途径——环境成本内部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经济发展带来人类福利增加的同时所产生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国际贸易被指责为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甚至连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原则也受到质疑。围绕贸易与环境可否协调以及如何协调的问题.由环境保护与贸易自由化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冲突引出贸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并通过进一步的经济学分析得出结论:环境问题的根源并不是国际贸易。而是环境成本的外部性造成的市场失灵,而国际贸易只是加重了这种市场失灵。二者可以协调发展。环境成本内部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通过环境成本内部化可以达到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生态建筑——— 2 1世纪新型的建筑形态 ,它不仅反映了建筑理念和居住文化的升迁 ,更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人为环境及物质空间方向的具体化体现。生态建筑是一种充分考虑自然环境与资源的人为环境 ,其目的是尽可能地避免消耗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 ,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同时有利于人类健康。实际上 ,人类也一直在营造活动中顺应和利用着环境 ,这种做法在许多传统建筑中都得到了体现 ;而近年来生态建筑的发展也从对环境的被动适应转向自身的主动调节 ,它的发展标志着世界建筑业正面临一场新的革命 ,这一革命是以保护生态、节约能源和资源、方…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将"气候容量"概念作为适应气候变化的核心测度,并论述了与此相关的气候资源承载力、生态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土地承载力、人口承载力等概念。气候容量是针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背景下提出的概念,从根本上讲,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是气候容量问题,即一个地区特定气候资源所能够承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数量、强度和规模。气候容量包括天然容量和衍生容量,天然容量包括温度、光照、降水、极端气候事件等因子,衍生容量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资源、气候灾害风险等要素。气候容量可以借助工程、技术、制度等适应措施进行改善和转移,但是必须遵循经济理性、生态完整性、风险防护、公平分配等原则。对气候容量及其阈值的评估能够与气候变化风险评估相结合,测算出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最优人口容量和社会经济发展规模,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适应规划提供决策支持。在气候容量充裕的地区,适应气候变化是与人口和经济发展相伴生的问题;而在气候容量严重受限地区,不合理的发展可能进一步恶化气候环境。作者以气候容量充裕的长三角地区和气候容量严重短缺的西部地区为例,分析了气候容量的政策含义,并针对容量限制型的适应问题与发展驱动型的适应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气候容量不仅可以作为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概念分析工具,而且可以结合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为制定地区适应与发展规划提供研究支持。  相似文献   

13.
人口、资源、环境是现阶段人类生存发展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而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又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一、人口压力对于资源、环境的制约 1991年世界人口已超过54亿,预计到2020年将增至82亿,如此快速增长的人口压力所产生的资源需求将如何满足,人口持续增长与有限的自然资源产生矛盾。 (一) 人口压力对资源的影响人口的持续增长表现了人类往往对于各类资源进行超限开采。如土地利用强度不断增加,导致地力下降;为扩大土地面积而开垦  相似文献   

14.
甘肃康县棘腹蛙种群资源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7年4月开始对甘肃陇南市康县分布的棘腹蛙种群数量及其栖息环境进行了为期7个月的初步调查。调查发现:从4月出蜇到8月繁殖高峰期间,种群内成体数量呈现较明显的增加,且距人类生活区越近,种群数量越小。综合调查和走访结果,可以确定棘腹蛙在该地区的种群数量已很少,且各个斑块内均为小种群;影响种群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类的活动带来直接和间接影响,如社区居民大量捕捉,农药化肥污染,冶矿企业废水、废渣污染等造成栖息生境退化或丧失;棘腹蛙的生存范围在逐渐地向远离人类活动区域的方向缩减。因此,需要加大保护力度,以确保甘肃南部的这一独特两栖类种群继续生存繁衍。  相似文献   

15.
贵州岩下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大鲵资源现状及历史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野生大鲵在喀斯特区域的分布规律与种群历史动态,于2006年6月份、2007年8、10月份对长江支系沅江水域的贵州省贵定县岩下省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大鲵(〖WTBX〗Andrias davidianus〖WTBZ〗)种群资源状况与捕获量进行了调查,并对繁殖洞穴涌苗现象进行了分析。初步查明岩下野生大鲵种群集中分布在一个以地下水域为依托,地面水网与地下河流相连的集中区域,栖息地由地下(洞穴)与地面水域广布缩小到以地下水域为主;根据繁殖洞穴的鲵苗涌出量与大鲵繁殖特征,推算岩下野生大鲵种群密度约为0085 kg/m2,总资源量约为1 700 kg;捕获量表明,种群数量在20世纪80年代末后急剧减少,90年代中期至2000年后,数量变化趋于缓和。岩下保护区野生大鲵分布的集中性、生境自然条件的优越性以及繁殖洞穴的大规模涌苗现象在全国均属少见。由于受到外在致危因素影响,大鲵的生境遭到破坏、种群生存受胁,亟待加强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16.
农村能源消费的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农村能源消费增长迅速,消费模式的转变,传统生物质能源与以煤炭为主的商品能源的消费格局发生变化,与此相关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农村地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也产生严峻挑战。本文分析了农村能源消费的变化与主要问题,利用农村能源消费的统计数据,采用排放系数法,估算了1980-2004年时段我国农村能源消费的CO2及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比较了传统生物质能源与煤炭为主的商品能源的消费特点与环境效应,指出基于我国农村地区存量巨大的生物质能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是满足我国农村地区能源消费需求,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重要手段。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农村能源消费提出相应的政策导向建议,实现农村能源的可持续消费与利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联分析及比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由于碳排放带来的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深度触及了农业和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为此。在测算我国东部、中部以及西部三大地区的碳排放总量的基础上。分析三大地区碳排放的特征和差异。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的碳排放量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最少。并且从碳排放的增长速度上看.东部地区增速最快,中部最慢;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三大地区生产总值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而解释它们之间碳排放存在差异的原因,并针对上述的研究结论提出减少我国碳排放的政策建议。以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18.
人类活动对安庆沿江湖泊湿地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湖泊湿地不仅具有丰富的资源,还有着强大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人类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湖泊湿地资源,在获取大量生产、生活资料的同时,也给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带来了负面影响,如湖面减少,水质下降,生态环境退化等。安庆沿江湖泊湿地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相对长江中下游大湖普遍退化而言,该湿地有着良好的自然性,正吸引着有关专家和研究组织的重视和关注。对安庆沿江湖泊湿地资源和功能展开分析,并从水利建设、围湖垦殖、森林砍伐和水土流失、农业污染、公路建设及渔业开发等方面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提出了保护安庆沿江湖泊湿地资源和环境的建议和对策,以促进湿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正态云模型的区域矿产资源可持续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区域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力发展水平、能力和发展趋势,不仅仅是个地区问题,更应是资源保障问题,因而对我国资源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区域矿产资源可持续力定量测度研究较少,且现有评价方法不能同时兼顾指标的模糊性与随机性的难题,该研究将正态云模型引入区域矿产资源可持续力综合评价。从资源、经济、环境(含人口)三方面构建矿产资源可持续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正态云模型结合改进的层次分析法,不仅使得指标特点得以保真,而且各指标权重的计算量也大大减少,提高了评价方法的适用性。以湖南省2010—2015年间的矿产资源为研究对象,进行矿产资源可持续力定量测度。结果显示,6年间,湖南省矿产资源可持续力状态虽然始终处于III级(一般)状态,但可持续力综合值从2.600 0上升到3.070 8,区域矿产资源可持续力水平有日趋增加态势;个别评价指标仍处于较弱状态,单位GDP能耗量、万元工业产值中矿业产值比率、人口密度单因子得分值均2.5,表明这些指标相对较弱,有待进一步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改善。该评价结果与实地调研基本吻合,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本方法在定量评价中能兼顾随机性和模糊性,且计算过程简便,结果可靠,能为矿产资源定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演变轨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在开发、利用资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改变着区域资源-环境系统的存量和质量。东部沿海地区具有突出的经济优势,对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规模及强度达到了空前水平,但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资源环境问题却日益突出。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关系,指出,该地区资源供给及资源再生能力不足,开发过程中存在着粗放和浪费,而且,伴随着经济增长也日益出现环境恶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