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水封式排水器排水效果好,但抗风险能力小,煤气一旦泄漏危险性很大.泄漏煤气的原因是排水口低,从排水口漏出的煤气易聚积在地面.在对煤气管道工作状况和煤气泄漏原因以及不同排水器的特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后,总结了煤气在水封排水器内的运动规律,提出了排水器的关键技术要点.开发应用了新型的安全型排水器.安全型排水器不是采用"封堵"的思路.而是采用"疏导"和警示的思路,将"气水分流"技术与声音报警、视觉警示、自动补水功能组合在排水器上,以及进水管结构的改进,使水封排水器更加安全、节能和环保.  相似文献   

2.
介绍南昌航院技安部门利用安全监测仪器在防止因煤气泄漏而引发中毒、火灾、爆炸事故方面发挥的有效作用,论述安技人员配备必要的监测手段,以及妥善保管、经常使用、注意维护和更新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某钢铁公司气烧石灰窑生产现场发生一起高炉煤气中毒事故,造成作业人员3人死亡,附近高炉上料休息室6人中毒,直接经济损失291.23万元。通过使用高斯烟羽模型对事故高炉煤气泄漏扩散范围进行模拟计算,应用计算结果还原事故发生场景,进而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从安全生产和简明实用的角度出发,介绍了水封排水器的主要结构,重点讨论了漏气原因和排水器安全使用要点,探讨了管件泄漏煤气的处理和排水器是否亏水的检查。  相似文献   

5.
发生煤气爆炸事故后引起着火时 ,可按火灾事故处理。发生爆炸事故而未引起着火时 ,应立即停止有关用户使用煤气 ,关闭来源开闭器 ,切断煤气 ,并通入蒸汽 ,在管道内正压情况下及时堵上盲板。发生爆炸事故后煤气大量泄漏而未引起着火时 ,全部人员应立即离开事故现场 ,对中毒负伤者应立即组织抢救 ,并在周围加设岗哨 ,断绝交通。爆炸后应根据停送煤气规程 ,将管道内残余煤气处理干净 ,严防再次爆炸。如果爆炸结果仅造成焊缝裂开 ,大量泄漏煤气而未引起着火 ,可以降低煤气压力 ,再用打卡子补焊等办法处理煤气爆炸事故的处理@清子…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钢铁厂煤气事故,使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喷淋塔泄水作业的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煤气泄漏造成人员中毒原因进行了论证,得出了一些结论,并据此分析煤气泄漏后可能导致人员死亡的范围,为今后采取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主持人,你好!煤气输送中存在哪些较大危险因素和易发生的事故类型有哪些?如何预防?易安网友易安网友,你好!煤气输送中存在较大危险因素和易发生的事故类型有:(1)煤气泄漏,易发生爆炸、中毒和窒息。(2)未定期对厂区内煤气输送管道进行监控,易发生爆炸、中毒和窒息。主要预防措施有:(1)一旦发生泄漏,应立即切  相似文献   

8.
王伟 《劳动保护》2014,(12):86-87
<正>煤气作业时存在着中毒、着火、爆炸等危险,容易发生群死群伤事故。杜绝煤气事故主要有以下措施:一是保证煤气设备的严密性,即不向外部泄漏煤气,不向隔断装置的另一侧泄漏煤气;二是带煤气作业时做好防护措施,如正确佩戴空气呼吸器、长管呼吸器,使用便携式一氧化碳检测仪等;三是煤气设备附近不得有易燃易爆物品,控制好煤气区域的点火源;四是保持煤气设备附属设施完好。本文参照了GB 6222-2005《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等相关操作规程,列举了煤气作业中的部分隐患,供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主持人,你好!冶金企业发生煤气泄漏存在的较大危险因素和易发生的事故类型有哪些?如何预防?易安网友易安网友,你好:冶金企业发生煤气泄漏存在的较大危险因素和易发生的事故类型有:发生煤气泄漏导致中毒和窒息。主要预防措施有:(1)煤气区域操作室、休息室配备固定式煤气报警仪。  相似文献   

10.
郑君 《劳动保护》2014,(10):44-45
<正>据统计,化工企业因泄漏引发的事故占化工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的60%以上。加强化工企业泄漏管理,是将事故预防的关口前移,从源头上预防、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保障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减少企业的物料和能量损失。一些化工企业的从业人员经常对"跑冒滴漏"的现象见怪不怪,认为这是小事,不值一提。然而,往往就是这些不起眼的泄漏,却容易诱发火灾、爆炸、中毒窒息等事故,造成后果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的群死群伤事故。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泄漏现象,防止和减  相似文献   

11.
正泄漏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化工企业一旦发生物料泄漏,若未能及时发现处理,可能引起人员中毒、火灾爆炸等事故发生。但是,泄漏经常是不可预见的,化工装置内所有人的不安全行为及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如设备老化、管线腐蚀、密封不良、物料互窜、违章作业等,  相似文献   

12.
由于煤气生产系统具有易燃、易爆、易中毒的危险,加之检修时常常需要动用明火,有时为了保证生产不中断,还要带煤气进行作业,这样就极易导致作业人员煤气中毒,以及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在总结安全生产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从构建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制定检修施工方案、安全教育、实行作业证制度、检修前的安全检查、安全处理事项等六个方面,介绍煤气设施在检修作业前的安全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严冬话防毒     
在寒冷的冬季,由于气温下降,有毒气体扩散较缓慢,容易发生中毒窒息事故。为了防止在生产、检修和取暖中发生中毒事故,必须加强安全教育,积极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对有毒设备要加强维护检修,防止跑、冒、滴、漏。特别是室内的煤气、天然气管线、阀门、取样处、接头处要经常检查,定期用肥皂水检查是否有泄漏情况。 在生产操作中不要靠近有毒漏气的设备取暖,打瞌睡更危险。 在检修有毒设备时,要事前切断有毒气体来源,并对被检修设备进行置换吹洗;在检修中不要站在下风向或有毒设备的垂直上方,应当站在上风向;检修室内设备要多开窗户,保持空气自…  相似文献   

14.
正燃气管网输送的介质具有高压、易燃、易爆的特点。近年来随着天然气行业的快速发展,供气范围不断扩大,城镇燃气管线快速延伸,管网呈现分布广、支段密集、设施安装多的特点,同时,敷设地形错综复杂、周边构筑物开挖建设、用户安全意识薄弱等众多因素交织,给管网的日常安全运行带来巨大挑战,一旦发生管道泄漏事故将直接关系和影响城市公共安全。  相似文献   

15.
黄元科  刘兆明  崔萍 《安全》2015,(11):34-36
分析一起由于缺水干烧导致的煤气发生炉爆炸事故,从事故设备的损坏情况和检测分析事故的直接原因为煤气发生炉夹套内缺水干烧引起,并针对此类事故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  相似文献   

16.
1992年4月8日,唐山市迁西县津西铁厂发生了一起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事故,1人死亡,6人重度中毒,3人轻度中毒。中毒死亡都叫万少军,27岁,是从事救护工作五年的老救护队员。人们不无痛惜的说:“想不到中毒工人没死亡,救人的反到中毒后丧生,是忽视安全葬送了他。” 4月8日上午8时35分,该厂7名维修人员正在长12、宽8、高6米的厂煤气加压风机室内进行风机维修,突然听到嘶嘶气流声。当时人们不知是什么气体,有的工人怀疑可能是煤气,马上取来了CO测定管对现场做了测定,结果为3000mg/m~3,检测管一吸到头(事故后根据煤气压力,管道直径,泄漏时间等因…  相似文献   

17.
谢军  罗春祥  许小菊 《安全》2010,31(2):22-23
2008年12月24日9时许,唐山遵化市港陆钢铁有限公司2号高炉重力除尘器顶部泄爆板爆裂造成煤气泄漏,事故发生时当班工人共44人,共造成44人中毒,其中17人死亡,27人受伤的重大安全事故。因此高炉煤气泄漏造成中毒、爆炸等事故是高炉炼铁系统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正主持人,你好!煤气发生炉及运行存在哪些较大危险因素和易发生的事故类型有哪些?如何预防?易安网友易安网友,你好!煤气发生炉运行中存在较大危险因素和易发生的事故类型有:煤气发生炉运行中发生煤气泄漏。易导致火灾、爆炸、中毒和窒息。主要预防措施有:(1)开始工作前,应确保所有管路、连接部位、隔断装置的密封  相似文献   

19.
分析、设立液氯贮槽液相泄漏的几种典型事故情景,并利用液相泄漏、液池蒸发、重气扩散和人员中毒死亡概率等模型对比研究封闭厂房及事故氯吸收塔等安全措施对液氯贮槽液相泄漏扩散中毒后果的影响,给出不同事故情景下液氯泄漏速率、液池半径、液池蒸发速率、室外氯气中毒死亡概率等事故后果特征值。对封闭厂房及事故氯吸收塔安全效用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液氯贮槽的封闭厂房对抑制液氯泄漏扩散中毒事故后果效用明显;事故氯吸收塔能消除液氯贮槽微小孔泄漏所对应的小事故情景,还能对封闭厂房最严重泄漏事故后果起到初期削峰作用。显然,封闭厂房及事故氯吸收塔联用可以降低液氯贮槽事故影响后果,具有良好安全效用。  相似文献   

20.
郝腾腾  郑欣  王慧宇 《安全》2021,42(6):35-40
为减少液氨泄漏事故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液氨泄漏事故应急策略进行研究.本文以某化工厂为例使用ALOHA软件对该化工厂液氨泄漏后发生中毒和爆炸事故后果进行模拟,并通过MARPLOH对影响范围进行可视化处理.提出液氨泄漏事故现场警戒区划分原则和应急队伍安排策略,在综合考量该化工厂液氨泄漏引发的中毒事故和BLEVE事故情况下,对警戒区域进行划分并绘制出事故现场管制图.研究表明:液氨泄漏后前15 min是周围人群避难疏散的关键时间段,以此可制定周围人群最优疏散方案.可以为同类型涉氨制冷企业和其他危化品企业的化学品泄漏事故应急策略提供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